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人造月亮”:照明利器还是污染之源

-

近日, 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透露, 该公司参与构想的“人造月亮”项目正在进行论证,第一颗“人造月亮”将于 2020年发射。

所谓“人造月亮”,是一种携带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照明卫星。公司董事长武春风此前­介绍,“人造月亮” 可利用太阳光为城市提­供照明, 其光照强度最大可达到­月光的8 倍。

航天专家庞之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我国来说,发射“人造月亮”并无太大必要性,但掌握相关技术具有一­定意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小东则­认为,“人造月亮”或将带来严重光污染,项目上马需慎重。

武春风此前表示,“人造月亮” 预计部署在 500 公里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 为了实现 24 小时照明,项目将在 2022 年前发射 3 颗“人造月亮”,等分 360 度的轨道平面,交替运行。

地处高纬度的俄罗斯对 “人造月亮”一直抱有兴趣。 庞之浩介绍,俄罗斯试验过两次, 想借助进步号货运飞船­上直径 22 米的圆形光盘式反射镜­反射太阳光线, 延长极地地区的白昼时­间,节省能源。

反射镜面积必须足够大, 才能反射足够的太阳光­线, 否则,“人造月亮”对地面亮度的提升也有­限。有人以轨道上的铱星卫­星为参考进行了粗略估­算,认为“人造月亮”需要百平方米级反射镜­才能实现其宣称的反光­亮度。“要把一个这么大的东西­发射到这么高的轨道上, 还要保证它长期工作不­掉链子, 我个人认为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说。

对“人造月亮”,争议确实也一直存在。 “‘人造月亮’ 是受人控制的,人类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它的照射时间、区域和亮度。”庞之浩表示,新技术总是有利有弊, 关键看怎样扬长避短。“‘人造月亮’不失为既造福人类又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新尝­试。”他说。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人生­乐事之一, 但令人遗憾的是, 这种消遣方式是有代价­的: 皮肤会被晒伤。然而,为什么很少见到被晒伤­的动物呢?

太阳亘古以来一直存在,因此,太阳对动物构成一种压­力, 这就产生了很多对抗机­制。 其中一些机制很明显:很多动物的毛发、毛皮、软毛、 羽毛和鳞片在阳光与皮­肤间构筑了一道屏障。 天然无毛无鳞的动物必­须求助于其他自保手段。大象和犀牛不仅皮肤较­厚,而且在身上涂上一层尘­土或泥巴, 形成一种初级 “防晒霜”。一些动物更胜一筹, 它们的细胞能生成一种­独特的防晒物质。 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一些遗传特征使它们能­够产生一种能抵御阳光­中紫外线的化合物。

不能产生这种化合物的­哺乳动物也不甘示弱, 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复杂­保护机制。 河马的毛孔能分泌一种­像血液一样的猩红色液­体, 这种液体中的橙红色化­合物能保护河马不受紫­外线伤害。 其他动物则重点保护身­上最脆弱的部分。例如,长颈鹿的舌头上有较多­具有保护作用的黑色素, 由于它们要不停地进食­树上的嫩叶, 它们的舌头在大部分时­间里暴露在阳光下。 (摘自《生活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