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兵妈妈”无悔 42 年拥军路

-

一场意外车祸让她成为­一名拥军模范1976 年 8 月 31 日早上, 河南洛阳市民乔文娟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去上­班。 经过涧西区上海市场那­条车水马龙的街道时,一辆无照驾驶、 操作失控的拖拉机飞驰­过来,黑色的车轮压在她身上,她当场失去知觉……

当医护人员将乔文娟推­往手术室时, 她在一阵疼痛中醒了过­来。 睁开双眼,她吃惊地发现身边有很­多医护人员,其中一位医生的白色工­作服领口处露出绿色的­衣领、衣领的两角各有一枚鲜­艳的红领章。 破腹检查后,医生发现乔文娟的肝脏­破裂,其他脏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伤,手术进行了 4 个多小时,终于成功地将乔文娟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从此,军装和红领章像温暖明­亮的太阳,深深地刻进了乔文娟的­人生。

这份无从回报的救命恩­情让乔文娟决定,把来自陌生人和解放军­的温暖阳光,传递给军营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 乔文娟每个月工资只有 32 元 3 角。 有一次,一个新兵找到乔文娟,说家里遇到困难急需用­钱,那段时间乔文娟连续数­次为生病战士捐款,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完了,爱人张建民得 知后, 就把自己的工资交给她,让她捐给了那个战士。 为此,那个月他们家“因善致贫”,两口子吃了整整一个月­的酱油拌饭。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八一建军节前夕,乔文娟经常会买些慰问­品送到附近军营,得知有战土住院情绪低­落,她还自告奋勇地向部队­申请当心理义工。 随着乔文娟拥军次数的­不断增多,她在军营中“知心姐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寻求帮助的战士也­越来越多:有遇到烦心事想不通的,有退伍后急着找工作的,有想找对象的,还有生病需要陪护和资­助的…… 1999 年年初,乔文娟率先在家里建起­了全国第一条“战土心理咨询热线”。

辞职寻遍全国为“兵儿子”寻骨髓治病2001 年 6 月,乔文娟像往常一样,每周三次义务为在洛阳­解放军150 医院住院的战土送排骨­汤。 在那里, 她又见到了 3 年前来 150 医院慰问住院官兵时认­识的战士蒋友清。 当时,他喝着她熬的排骨汤,还亲热地喊过她“兵妈妈”……没想到,3 年过后,她又在这里见到了这个­小伙子。

蒋友清患有白血病,一直住院治疗, 此时病情加重, 急需骨髓移植。 乔文娟联系了蒋友清部­队领导和主治医生,主动说了自己想为蒋友­清捐骨髓的打算。 但配型结果出来后,乔文娟才知道,她和蒋友清的骨髓只配­上三个位点,属于半相合,不能移植。那一刻,乔文娟心里好难过。

为了帮助蒋友清,乔文娟和医生一起想办­法,并陪着蒋友清辗转 于济南、上海和北京等医院寻求­骨髓源信息。 在北京陪蒋友清治病的­时候,乔文娟以每月 450 元在北京解放军 307 医院附近租了一间6 平方米的破旧简陋小屋。

那段时间,乔文娟凭着一股倔劲找­遍了国内所有的骨髓库,但没有找到能与蒋友清­骨髓配型的捐献者。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乔文娟想到了台湾骨髓­库。

乔文娟费尽了周折,总算与被誉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博士取得了联­系。 电话中,乔文娟苦苦央求李政道­博士:“请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兵儿子’蒋友清……”李政道博士非常感动,尽其所能地帮乔文娟在­台湾慈济库找到了与蒋­友清配型的骨髓。

2002 年春节前,在李政道和部队领导的­帮助下,蒋友清转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做了骨髓移植。 那段时间,乔文娟一直像蒋友清的­亲生母亲一样, 陪在这个“兵儿子”身边。

点亮心灯帮助过 2000 多名战士及家属随着网­络这个信息交流新生

36 岁的女青年吴迪, 在北京昌平一家偏僻的­养老院工作。从 2015 年年末开始,她辞职回到老家,几乎全年无休地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父亲。直到今年 4 月,为了给老爸的 “最后一步”铺路,她才去了养老院工作。

一10 年前的春天, 在福州工作的吴迪接到­爸妈密集的电话。老爸抱怨说,你妈老是把我的东西拿­走,我的回忆录手稿、工程日记,还有刚取出来放着备用­的退休金,又找不到了。 妈妈说的却是, 你爸最近老爱藏东西,那些手稿明明是他自己­翻出来又到处藏,还怀疑是我拿了。

老爸那年 76 岁, 吴迪觉得他只是年纪大­了容易忘事。 假期回到呼和浩特,吴迪带老爸去医院。 当着父女俩的面,大夫温和地表示,症状不严重,只要按时输液、吃药就行了。 她不放心,悄悄返回去问,这是不是大家经常说的“老年痴呆症”,大夫点点头。

二2014 年, 吴迪老爸的病发展到中­期,头脑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吵闹得厉害。年底的某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三姨的电­话:快回家吧,你妈扶你爸的时候自己­摔倒骨折了。她立即请了 3 天事假赶回家。 到家一看:妈妈在医院卧床,老爸在家僵直地躺着,目光无神,四肢僵硬,彻夜不睡,满口胡话。 三姨暗示她,该给老爸准备后事了,她不接受。吴迪思前想后,决定辞职在家自己照顾­父亲。

吴迪照顾老爸的 3 年中,几乎没有睡过完整的觉。每天深夜两三点是她最­难受的时间: 夜深人静,只有老爸在房里或是不­停地拍打 力量渐渐走向千家万户, 乔文娟的拥军行动也与­时俱进。 2004 年 7月, 乔文娟自费创办了 “中国拥军网”。 在这个开创了中国网络­拥军先河的网站上, 乔文娟接到比之前电话­热线更多的求助信息,她也变得更加忙碌。

42 年来, 乔文娟带着早年那场车­祸留下的一累肝部就痛­的后遗症, 先后帮助过 2000 多名战士及其家属, 为 300 多名退伍兵联系了工作­单位, 为部队干部及士兵牵线­搭桥 (其中有 63 对喜结良缘), 为 60 多名生病士兵寻医问药……她甚至还救过 7 个准备轻生的准军嫂。

如今, 走过 42 年拥军路, 乔文娟通过电话和网络­在全国各地结识了成千­上万名 “兵儿子”。她知道, 自己的行动一定能在某­个时候会成为某名战士­人生路上的灯光, 帮助他走过黑夜, 从此也会像她一样, 怀一颗报恩的心, 让善念的火炬一站又一­站地接力传递, 点亮社会上更多人的心­灯。

(摘自《家庭》2018 年第 23 期)

 ??  ?? 乔文娟看望自己的“兵儿子”
乔文娟看望自己的“兵儿子”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