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邓小平多次力挺“包产到户”

-

要找出我们自己的办法­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一些对于农村改革“先知先觉”的地方领导人开始了对­于旧的农业政策的批判­与挑战。 万里主持工作下的安徽,1977 年底出台了放宽农村政­策的省委“六条”。

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看­到省委 《六条》后拍案叫好。 他说,现在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要抓住抓紧现在的这个­时机,要找出我们自

1980 年夏,邓小平在四川峨眉山下, 和路边一位农村老太太­交谈。

己的办法。

随后,邓小平在出访尼泊尔路­经四川时,还向当时的四川省委主­要负责人作了推荐。 从此,安徽、四川两省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火把。

“你就这么干下去!” 1979 年 2 月,国家农委成立,3月即召开了七省三县­座谈会,主要是座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情况。 会议期间,一位分管农业的中央领­导批示《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张浩”的读者来信,指责包产到组打破了三­级所有,“不得人心”。 对此《人民日报》“编者按”指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当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坚决纠正错误做法。”在这次会后所批转的会­议纪要中, 明令“不许包产到户”。

同年六七月间, 万里到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找到­邓小平, 把安徽实行责任制和他­在农村目睹的情况,向邓小平汇报, 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同看法。

邓小平听后果断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 ”这也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

上世纪 70 年代,在经历长《达十余年的核军备竞赛­后,美苏都意识到, 一旦在战争中使用当量­为百万乃至千万吨的核­武器攻击对方大城市,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面­核战争和人类毁灭。

但美苏的僵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发生剧变。 1985 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 戈尔巴乔夫才 54 岁。这时苏军正沉浸在 “先锋” 导弹的巨大成功中,对《中导条约》反应冷淡。为借助外部力量对苏联­内部进行整合, 戈尔巴乔夫首先撤掉主­持苏联外交 20 多年的老资格外长葛罗­米科, 换上亲信谢瓦尔德纳泽,直接插手《中导条约》谈判。1985 年底,戈尔巴乔夫公开发表“到2000 年全面销毁核武器” 的言论,让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极为震惊,因为他之前根本没有和­军方沟通过。

1987 年,西德青年鲁斯特驾机独­闯莫斯科红场成功, 戈尔巴乔夫立即抓住机­会,以“不称职”为由让苏军高层来了个“大换血”。 当戈尔巴乔夫再次提出 “国家经济无法支撑庞大­核武库”的问题时,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终于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了。

可以说,从 1986 年开始,《中导条约》 取得的进展基本都来自­于苏联方面的主动让步。 在戈尔巴乔夫的强压下,苏联军方同意《中导条约》只约束美苏的中近程导­弹, 而不考虑北约框架下的­英国和法国的核导弹, 尽管这些导弹同样能覆­盖到苏联欧洲地区。随后, 苏联主动表示可以同时­销毁不在射程限制范围­内的“奥卡河”导弹。戈尔巴乔夫还指示谢瓦­尔德纳泽向美国吹风, 如果美国愿意暂停 “星球大战”计划,苏联愿意销毁 50%的进攻性核武器。

1988 年 5 月 28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批­准《中导条约》,接着苏军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条约全部内容,于1991 年 6 月前销毁全部 1846 枚导弹、825 套发射架、812 个战斗部。 作为对比,美国只销毁了 846 枚导弹,289 套发射架和 442 个战斗部。

(据人民网田聿 科京/文) 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次正­面表态。“亏了小平同志的支持”万里最初表态同意包产­到户的试验,是在 1979 年 2 月 6 日的省委常委会上。 关于试验结果,万里曾多次利用非正式­场合向邓小平汇报。 万里晚年曾说:“亏了小平同志的支持。 我从安徽回来多次向他­汇报,他表示同意,可以试验。 出了成果以后,他公开表示支持。”也就是说,其实万里在包产到户试­验之前,就已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对情况是了解的,态度是明确的。“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关于包产到户更­有力度的回应, 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1­980 年 5 月 31 日谈话,见诸《邓小平文选》的《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 谈话是邓力群整理的,关于这次谈话的背景和­场合,《文选》脚注只说是“这是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的一­部分”。

这次谈话长不过千字。 联系当时的背景加以解­读, 重要观点有三。

第一个要点,是对包产到户的直接肯­定。 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 翻身,改变面貌。”

第二个要点,回应对包产到户的质疑­批评。 邓小平说:“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

第三个要点,关于包产到户将来发展­的看法。 邓小平说:“这些地方将来会怎样呢? 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1981 年 1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这个会议纪要在198­2 年 1 月 1 日以中央 “一号文件”的名义下发到全党。 文件把上一年度 75 号文件中“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临时户口”改成“正式户口”,第一次正式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拥护。

(据《纵横》 潘飞/整理)

 ??  ??
 ??  ?? 历史篇(十五)
历史篇(十五)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