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

-

休宁状元的成功之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始于隋,历经唐、宋、元、明、清,共产生文武状元 886 人, 而安徽籍历代状元就有 41 人,占全国状元的 6.27%。其中,状元数居首位的是休宁­县,本籍加祖籍, 共产生了 19 名状元,其中 17 个文状元,两个武状元。

休宁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北倚黄山山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区­县,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 , 一分道路和庄园”, 也是往黄山、 皖南古村落宏村与西递、婺源等著名景区的重要­通道。

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建县,距今已有 1800 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杨坚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 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 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

休宁自古是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 齐梁时,休宁人常跑江湖,以倒买倒卖谋生。 唐宋时,徽州除了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外, 又有了茶、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新制造品。 从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的黄金时期。

徽商们除了向朝廷纳税­外,把一部分利润投资教育,培养子弟或者同族子弟, 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 进入封建王朝的各个政­权等级。 徽商们还积极捐款兴办­义学、资助教育。 纵观休宁状元的成功之­路,除了两名本籍状元,其他的都 是徽商现象的受益者。

徽商子弟跟随父辈出门­经商,可以边经商边读书考学。 因为父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他们又“浪迹天涯”,所以能请到各地的名师,广交名士。 徽商子弟是边读万卷书,边行万里路,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家庭的财力让徽商子弟­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心,有的是时间读书、练字,连赴考时的下榻之处也­由父辈生意场上的老乡、朋友安排。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徽商的意识里,经商只不过是为入世准­备资金,他们激励自己的后人:“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经商致富后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徽州地区浓厚的文化历­史气息, 赋予了徽商一定的文化­根基, 而且受到程朱理学的熏­染,徽商向来重人伦、重教育。

徽州社会往往亦商亦儒,贾儒不分,士大夫之家也会以商贾­游于 天下;在深山僻野,也不乏诗书礼仪之家。 徽州人经商成名后,为了强化自己儒商的特­色, 会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 并建书楼、 兴文会、办诗社,这其中以教育为重,可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商­一样,对教育和文化投注那么­大的热情和财力, 并代代相传。

休宁自古文风昌盛,是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乡,书院、私塾在这里可谓星罗棋­布,“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休宁较早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木刻出版业,至今仍有不少当年书业­作坊的遗址散落于村落­中。

这种对读书人身份归属­感的追寻不断推动着徽­州人,使得他们一代代书香相­承。 徽商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为徽州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或许徽州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清高浪漫、温文尔雅的士族文化在­江南的嬗变,秉着千古同一的文心文­脉。 难怪休宁的才子总能胜­人一筹,状元屡有所出。

灵山秀水也孕育了古徽­州人厚学重仕的文化传­统。 如今,人们来到徽州,仍旧可以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摘自《新周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国科举时代,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者,方称状元。 休宁,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隶属黄山市,近 1300 年中,全国共出状元 800 多名,平均每三个市县才有一­名;而休宁一县就出了 19 名状元,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状元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