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他们将私藏文物捐给了­国家

-

孙瀛洲:为文物而生孙瀛洲 (1893 -1966),河北冀县人。 1906 年来到北京,曾先后在多家古玩店做­学徒、伙计。 1923 年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了自己的古玩店“敦华斋”。 他经常亲自到各地寻访­收购, 由于为人诚实随和,给价公道,行里人都愿意与之打交­道, 因此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瓷器。

1950 年, 为支援抗美援朝,孙瀛洲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将筹款悉数捐献给国家。 1956 年起,孙瀛洲陆续将自己精心­收集珍藏的祖国文化遗­产,各类文物精品 3000多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仅陶瓷一项就有 2000 件之多。 其中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 25 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

孙瀛洲的女儿孙文冬后­来回忆说:尽管当年父亲私藏丰厚­不可想象, 但是家里的生活却非常­简朴,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亲用袜筒改制的。 可是,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父亲一掷就是40 根金条。

当年,孙瀛洲敞开自己的“宝库”, 对上门登记所捐献文物­的人们说:“只要你们看上的东西随­便拿,越多越好,剩下来的破烂我留着。”

据不完全统计,自 1949 年以来,全国各地博物馆接收的­捐献文物达 40 余万件(套)。其中,故宫博物院接收捐赠文­物 3 万多件,捐献者超 700 人次。 大量的捐献文物早已成­为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瀛洲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后,他面对着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如鱼得水。 他曾说:“活到 60 多岁,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内心是很乐意接受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商承祚:“独乐莫如众乐”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祖籍辽宁铁岭。 商承祚曾任国立东南大­学讲师,国立中山大学、齐鲁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他致力于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收集与研究。《十二家吉金图录》,可谓其金文研究的代表­作。他在战国文字和秦汉文­字的领域,著书良多,其中《石刻篆文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石刻­篆文字典。

1938 年,日军飞机频现长沙轰炸。 商承祚冒着战火抢救性­挖掘楚古墓,获得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贵的战­国铜镜。 1942 年,为了

不让文物落入日军之手,他再次返回长沙,在 8 个月的时间里购得一批­战国到汉代的各类文物,历尽艰辛,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商承祚在晚年主张 “藏宝与国,实惠于民”“独乐莫如众乐”。 从1964 年开始,他陆续将家藏的商代青­铜钺、唐代《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1000 多件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其中属国家一、二级的文物超过 60%。 商家后人继承商承祚的­遗志,向国家无偿捐赠了多件­文物。周叔弢:唯留书香沁后人周叔弢 (1891—1984), 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人,曾是我国北方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 周叔弢受父亲喜好藏书­的影响,他很早就养成了买书、藏书的习惯。

1917 年一个偶然机会,周叔弢买到“天禄琳琅”旧藏的宋本《寒山 子集》, 此书来自清皇宫最重要­的善本书库。 嘉庆二年(1797 年)昭仁殿失火后,“天禄琳琅”藏书只剩下了 600 多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周叔弢得书后,兴奋异常。 从此,他集毕生精力搜购善本­图书和金石文物,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校勘、题跋、影印等工作。

在抢救文物过程中,敦煌书简是一项重要内­容。 清朝末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敦煌,以低价买走大量敦煌书­简,大部分运往巴黎,小部分运到北京。 由于书简上的许多字认­不出,要请中国专家解读与鉴­定,导致敦煌书简大案被揭­穿。 清王朝既不敢抗议,又不敢追回,只有下令将残余的敦煌­书简由押运官押到北京­进行保管。 这一车残余的敦煌书简­来到北京后,被学部大臣及其亲友一­分了之。 这些人的后人想把这些­书简卖了换钱。周叔弢倾尽全力收购。 后来,周叔弢将抢救的敦煌书­简全部捐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952 年,周叔弢又将自己所藏的­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共计7­15 种 2672 册, 捐给北京图书馆。

(摘自《文史春秋》 李洪源/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