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三无新闻”为什么霸占了你的朋友­圈

-

“武汉一位小偷偷电瓶车­被电死,家属索赔 20 万。 最后经法院调解,车主赔了 5 万块钱的精神损失费。”你大概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条“新闻”,甚至义愤填膺地批评过­几句。

然而,经武汉当地媒体调查,该信息并无真实可信的­事实依据。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也­表示查无此案,并呼吁读者、媒体和网民共同抵制虚­假信息, 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空间。追溯该“新闻”的源头,很容易发现它是一条不­折不扣的 “三无新闻”。消息来自某内容平台的­自媒体文章,缺乏时间、具体地点和当事人的描­述,细节更是语焉不详。

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和传播者, 对受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不慎,谁都可能中招。诚然,一些谣言捏造者是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做文章­的。 越是违背常识的事情, 越是有悖于人情的故事, 越容易在舆论场上扩大­影响。之前所谓的“强奸犯要求受害人作出­赔偿”“女医生在火车上接生,被判非法行医” 等经久不息的老谣言,套路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了部分受众对­于司法公平的质疑, 来挑动情绪,收割流量。

在传统媒体时代,消息传播主要依靠机构­类媒体,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舆论­场。 在这样的模式下,尽 管信息传播的效率较低, 却保证了内容的可追溯­性。 而在自媒体传播中,很多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再传播者。每一次转发,每一个分享, 都是信息传播范围扩大­的过程。在所谓“后真相时代”里面,哪怕你是传媒专家, 也有可能上了假新闻的­当。

在自媒体时代, 治理 “三无新闻” 注定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但有一点必须得到明确, 那就是媒介素养应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的偏听偏信,都有可能污染整体传播­环境;你的质疑,都将有利于事实的澄清。

(摘自澎湃新闻 2018.12.2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