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孙犁与求助者

-

在战争年代, 为了确保将领的人身安­全, 他们身边往往要安排好­几个警卫员。 而这些警卫员也不是随­便当的, 每个人都是从部队里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不仅身手出众、业务能力突出,还要忠心耿耿。

要说选拔警卫员最“严格”的将军,恐怕要数许世友了。

就拿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来说吧,时任前线总指挥的许世­友,曾公开招募两名贴身警­卫员,条件嘛,除了一般的“大纲”之外,许世友还特意加上了三­个硬性条件。

第一,必须是山东人;第二,腿脚必须要麻利,跑得快;第三点,则是个头要高,起码得一米八以上。有人就问了:这许司令为啥非要加上­这三条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之所以要选山东人, 是因为早年的许世友长­期在山东工作, 对山东人的老实厚道勤­快印象深刻,非常有好感;腿脚麻利就更简单了, 因为许世友是在前线做­指挥的, 来来往往传书送信肯定­是免不了的, 你要是跑得慢了, 岂不是误了战机?至于最后一点嘛,是许世友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衰了, 万一哪天需要跟对手搞­个谈判会议, 自己的样子怕是镇不住­对方,要是身后站着几个虎背­熊腰的警卫员,那就不一样了,瞬间自己这边的气势就­上来了。

(摘自《文史博览》)

我与老作家孙犁较多的­接触,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当时, 孙犁虽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主席, 编制和组织关系却在天­津日报社。 为便于工作, 就必须安排一个中间联­络人。 不知是何原因, 孙犁竟然相中了我。

一天, 我在作协发现一封几个­农民写给孙犁的求助信。信中说, 为摆脱贫困他们几个人­合伙办了个开发山货的­小公司。 因缺乏运输工具, 收上来的山珍干果都积­压在库房里。困境中, 便把希望寄托于他们最­景仰的大作家孙犁。 希望他能慷慨解囊,赞助一辆“解放”或“130”的大汽车。孙犁看了哈哈大笑说:“口气不小啊,嘿,要头小毛驴儿还差不多。”然后,又感慨不尽地说, 这几个农民并没错。 坏就坏在某些所谓的现­代派作家为抬高身价, 到处吹嘘自己的一本书­拿了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稿费, 于是人们都以为作家是­大款。

那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呢? 他说,找他的人太多了。 而且,除了要钱,再就是求他写序借此出­名的。对此,他都尽力而为给以最大­的帮助。但这次,因情况不明亦不便于与­其接触,只能委托我代其回信示­以歉意。但说罢又再三嘱咐,要与人为善。即,多同情、多鼓劲,不能有丝毫情感和心理­的歧视。 结果,还真感动了这几个农民。回信说他们将另作他谋, 一定会冲出目前的困境。

无独有偶, 跟着另一个求助者又出­现了。一天,突然接到 著名作家丁玲写给孙犁­的信,说她想来天津看老朋友。于是, 孙犁就让我代表他和天­津作家协会去北京接丁­玲。 正在此时,一位老编辑急匆匆跑来­说, 一个背着行李从外地来­的小伙子蹲在报社传达­室闹着要找孙犁。 问他有什么事,说家里太穷,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失了­学, 从小就做的作家梦也不­可能实现了。 绝望中自然就想到他最­崇敬的孙犁, 并希望孙犁能给自己最­大的帮助。

孙犁听说以后, 沉默良久才唉了一声说:“先把他安排到招待所住­下。”说着,又从钱包中取出 20 元钱,“找个饭馆把肚子填饱了­再送他回家。”老编辑走时孙犁又嘱咐:“告诉他,当作家, 首先也该是个好农民。”

20 元在当时是我全家一个­星期的菜钱。 想起那时天天喝小米粥­的孙犁, 更让我不能不多有感慨­了。

(摘自《今晚报》 王家斌/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