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南海

- (摘自《百年潮》 苏维民/文)

自 1954 年 7 月起,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办公室秘书的苏维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即得到平反。 1979 年 3 月 1 日,他回到阔别 14 年的中南海,直到 1994年离休。 他曾撰文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南海里中央­办公厅的工作情况。

238 名中办干部得到平反“文革”中打倒“彭罗陆杨”,杨尚昆首当其冲,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 因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在1978 年 11 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仍然­坚持杨尚昆“在私录毛主席谈话的问­题上犯有错误”, 需要复查,因此,为杨尚昆和中央办公厅­平反被迫拖了一段时间。 经过认真复查,事实证明林彪、江青一伙强加给原中央­办公厅和杨尚昆等同志­的一切罪名,包括所谓“私录毛主席谈话”全属不实之词。1980 年 10 月 23日中央办公厅文件­印发全党。 文件指出,中办干部“文革”中受到迫害, 仅立案审查现已平反的­就有238 人。

与此同时,对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的处理十分­慎重。 党组织认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可以信任的好同志,虽然执行了“四人帮”的路线,但属于被迫执行任务。 当然,在“文革”被否定以后,不再适宜担任原来的职­务了,要重新分配工作。

在重新分配他们工作时,一般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按照原来的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但即使这样也不免触及­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既得­利益。 那时,个别人牢骚满腹,不断要求新的中办领导­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 相反,一些老同志、老领导复出以后,都不计得失,处处做表率。 一个星期天,我因一件事打电话咨询­军委卫生部,接电话的是时已 78 岁高龄的贺诚部长。 我很惊讶,这位老部长很平静地说:“今天是我值班,有什么事你 请讲。”并认真地答复了我的问­题。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办公厅发出的第一­份文件是关于停办五七­干校的通知。 接着又发出第二个文件, 关于恢复电话 39 局的通知。“文革”中,39 局被划归警卫局,作为该局的一个处级单­位,现在要回到北京市电信­系统,多数人不愿脱军装,顾虑待遇下降,为此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十年内乱,文风不正。 一些中央文件空话、套话连篇,政策互不衔接, 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抵­触,文件没有标题,一律是“通知”。 转变文风,规范发文制度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 为此,从那时起“文件把关”就成了“文革”前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增加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当时,大量群众上访要求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 中办信访局的力量虽一­再加强仍然难以应付,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胡­耀邦决定从中央机关临­时抽调 1000 名干部参加信访工作,认真听取上访人员的倾­诉, 并陪同他们返回原地,帮助各地党政机关实事­求是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随后,又召开了全国上访工作­座谈会。 此后,上访高潮逐渐平息。

“文革”中,许多单位被“砸烂”,房子被别的单位占用,现在恢复工作却无处办­公。 例如中央宣传部恢复后,就曾先后临时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南海新­建的 301号楼办公。 解决“文革”中乱占房子 造成的遗留问题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开会喝茶要自掏腰包

当时,中央秘书长、副秘书长和中央办公厅­几位领导同志就安排在“文革”时期汪东兴办公的丙楼­办公。 丙楼是一座三层建筑。 当时二、 三两层被中央专案组占­用,能够使用的只有一层。 胡耀邦、姚依林、胡乔木和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冯文彬,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邓力­群、邓典桃,都挤在一层南侧的几间­房子里, 两人共用一个卫生间, 办公条件非常简陋, 一直到1980 年 3 月 8 日才正式搬到中南海改­建后的勤政殿办公。

那时我国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国民经济困难的严峻形­势,也反映在中南海内。 那一段时间,中央召开各种会议, 只招待一杯白开水,如果你想喝茶要收茶叶­钱 2 角,没有带钱就记账以后补­交。 这个规矩直到 1982 年后才取消。 中央召开 小型会议, 不安排住宾馆或招待所,而是在中南海内挤,勤政殿、丙楼、152 楼、202 楼和警卫局大楼都住过­各地来京开会的同志,杨尚昆从广东来京参加­会议也住过勤政殿。 一幢房子既办公又是招­待所也是前所未闻。 中央召开会议就餐收费­也根据工资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无论与会人员还是会议­工作人员,月工资百元以下的每人­每日收4 角, 百元以上者则一律每人­每日收 1 元。

中央办公厅的领导们想­到“文革” 后许多老同志被整或靠­边站,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来过­中南海,他们可能有许多话要向­书记处的同志倾诉,就决定每逢星期日勤政­殿敞开大门, 欢迎老同志们来做客、谈心。

 ??  ?? 中南海勤政殿
中南海勤政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