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慕生忠——“—青藏公路之父”

“干打垒”里绽放长炼“四朵金花” 建设五一中路

- (于熙) (戴飞军)

走在青藏线上, 他的名字总是不断地被­提起。他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人”。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 都留下了他的印记,他就是慕生忠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慕生忠两次骑马进藏。第一次是 1951 年,以范明为司令员、慕生忠为政委的“十八军独立支队”奉命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 第二次是 1953 年春天,他再次奉命组织进藏运­输总队,率领驼工 2500 余人及 1.7 万多峰骆驼,执行紧急运粮任务。 两次入藏之艰难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极力支­持“要在号称‘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修筑一条现­代公路”的设想。

湘北门户临湘忠防镇丁­家畈群山深处,有一条神秘隧道藏身山­腹。 山脚下,“6501 工程”几个大字并不醒目,隧道里却四通八达,有好几个直径 10 余米的巨大天井直通山­顶。

这些神秘隧道,曾引起诸多猜测,甚至有人说这是用来发­射导弹的军事工程。鲜为人知的是,这些隧道就是后来的长­岭炼油厂(今长岭炼化)的前身。 “建厂初期,我们只有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四朵金花’,发展到现在拥有 30 多套炼油化工装置,过去靠人拉肩扛, 现在是全电气化操作,变化太大了。 ”说起长炼 50 年的发展历程,今年 74 岁,退休劳模、原常减压连(车间)党支部书记罗学其脸上­洋溢着自豪。“6501”这个神秘数字,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

1954 年 5 月 11 日, 慕生忠带领 19 名干部、1200 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 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 筑路大军分为6 队,每人配备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从格尔木向“世界屋脊”进发了。 在自己带队修建青藏公­路的同时,慕生忠大胆启用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少将师长­齐天然,让他带人同时修筑从敦­煌到格尔木的公路。 齐天然他们从敦煌出发,把路修到了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边上。 齐天然带领筑路队伍一­边在厚厚的盐盖上修整­道代我国大搞“三线建设”的历史。为了解决当时成品油供­应紧张的问题,国家决定在内陆腹地建­设一座燃料型炼油厂。 1965 年 1 月 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准建设大同、岳阳两个炼油厂的通知》,建设湖南岳阳地区战备­油库,列为石油工业部当年第­一号工程——— “6501 工程”。在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 为防止可能的外敌袭击,炼油厂被掏山打洞隐藏­在山肚子里。

然而,这一决策,最终没有经受住防火防­爆等现实问题的考验。在经历大小 10 余次安全事故后, 一场火灾彻底焚毁了炼­油厂“钻山进洞”的梦想。 1969 年初,长炼搬迁至临湘县文桥­镇长岭村(今岳阳市云溪区路口铺­一带)异地重建。这一年,军人罗学其响应“建设三线企业”的号召,转业加入了建设长炼的­队伍。 受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委派, 老红军古德勤来到这片­荒山指挥建厂。“当时古老住的是两间‘干打垒’,夏天到处漏雨, 冬天被子都会积雪,得盖一层塑料膜。 ”罗学其回忆道,所谓“干打垒”,就是夯土垒墙而盖成的­简陋房屋。

艰苦的环境, 越发激起长炼人战天斗­地的豪情。 “有条件要路,一边把挖出来的盐水浇­到平整好的路面上,等盐水干了就试着把车­开过去。就这样,他们在盐湖上开出了一­条平整坚硬、 长 30多公里的路面,人称“万丈盐桥”。

慕生忠指挥大家边修路­边通车,以英雄的气势、战士的豪情,征服了昆仑天险。1954 年 7 月 30日, 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 仅用79 天,筑路大军就修通了 300 公里公路。 12 月 15 日,2000 多名筑路英雄,100 辆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 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 1200 公里,仅用了 7 个月零 4 天的时间全线打通, 这在中国筑路史上是个­创举, 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

1994 年 10 月 19 日,84 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病逝, 遵照他的遗愿, 子女们把他的骨灰撒向­莽莽昆仑。

罗学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长炼首届青年突击队队­长徐宪平(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带领队员打响了一场大­会战。 没有大型运输起重设施,长炼人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就这样把好几十吨重的­设备、炼塔搬进现场,安装到位。 短短 16 个月,一座现代化炼油厂拔地­而起。 1971 年初,第一车原油进厂,炼油装置进入紧张的试­运行阶段。 当年 5 月 7 日,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 4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系­统正式整体联运,一次开启成功并相继生­产出合格产品。

“四朵金花”绽放,标志着长炼的诞生。 长炼第一期工程比兰州­炼油厂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年半, 比大庆炼油厂缩短了5 个月,创造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纪录。

(刘革)

1988 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澎湃。我工作的株洲塑料厂,始建于1958 年, 占地面积 13 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 11000 万元, 是湖南省 100 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我当时任职厂工会副主­席兼厂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主任。 在开展日常的劳动竞赛­活动中,生产车间与班组如果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或者­开源节流、技术革新做出了贡献,经常会向工厂领导报喜、报捷。 这种满堂喝彩的方式,启发了我。 在党、政、

———“我是祖国建设者”老照片展示(八)

湘潭大学成立于 1958 年,同

年 9 月 10 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

大学办好”。 1978 年国务院批准湘潭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湘潭大学的三道拱门是 1985

年 9 月建成的。 湘大的三道拱门是当时­湘潭市规划办主任单仲­陆和总建筑师万志洪设­计的, 单仲陆负责外观设计, 万志洪进行建筑设计, 配套的水电则是由学校­自己人设计。

湘潭大学三道拱门的设­计方案受到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校门三拱门的启­发, 巴大的三拱门上面部分­是圆弧拱形, 三拱门则是纵向排列的。 但湘潭大学三道拱门最­初建成时, 对三道拱门的看法

和含义,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像一排直指苍­穹的钥匙,等待人们用它去打开科­学的大门;有人说它像几双伸向蓝­天的巨手, 准备着摘取科学高峰的­王冠;有人说它象征着德、智、体;还有人说它象征文、理、工,两个大花篮是它们联系­的纽带, 每张大门顶上敞开的口­子,不正是告诉人们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吗? 每一道拱门像汉字“人”,三道拱门代表三人成众、众志成城,突出团队合作精神……

在湘潭大学建校 50 周年时, 经中宣部批准, 在南校门前敬立一座毛­主席铜像,学校修建毛主席铜像广­场,三道拱门作为地标性建­筑成为广场一种符号。工“三驾马车”的联席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由工会牵­头, “铿锵贺信送车间”的实施方案。 具体办法就是把从下到­上的报喜、报捷路线, 改变成从上到下的报喜、报捷路线,群众工作服务到劳动一­线。 工会干部下到车间,深入班组,熟悉生产进度,了解工人情绪,掌握第一手信息。

这幅 31 年前,在我厂一车间门前拍摄­的敲锣打鼓送贺信的老­照片(题图),就是当年 11 月,厂领导、科室、车间负责人在生产现场,祝贺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计划指标的干­群合影。 站立右角穿浅白工作服,着长统套鞋的人就是我­自己。 这种鼓劲打气的精神激­励,曾被工厂千多名职工点­赞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政治工作。 (黄文珊)

 ??  ??
 ??  ?? 上世纪 70年代,长岭炼油厂工人青年突­击队在执行施工任务 殷菊生/摄
上世纪 70年代,长岭炼油厂工人青年突­击队在执行施工任务 殷菊生/摄
 ??  ??
 ??  ??
 ??  ?? 人们在布达拉宫前夹道­欢迎车队
人们在布达拉宫前夹道­欢迎车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