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四三方案:70年代初的“试验改革”

-

买“的确良”太难令毛泽东感慨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 由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我国对外贸易呈萎缩状­态。 此时毛泽东一度考虑扩­大从西方的经济引进。 他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 但是,还是可以合作……”1964 年 1 月 7 日毛泽东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 开矿,向他们学技术。 ”但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持续的经济封锁,加上后来“文革”开始,我国对外引进工作几乎­限于停顿状态。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 西方国家由于普遍发生­经济危机, 急于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国内也开始纠正部­分“左倾”错误,这为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的内外条件。

1971 年八九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期间他派出工作人员到­街上搞调研。 其中有位工作人员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回来后向毛泽东汇报说:“为了买条‘的确良’ 裤子, 千辛万苦排了半天队……”这使毛泽东颇为感慨。 随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了­正常关系,成功地实现了外交战略­转变。 由此,中国实施了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 这是继中国引进苏联援­助的“156 项”项目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计划,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他把周恩来找来,指示必须把粮食和棉花­抓紧。 他还问周恩来,能不能搞点化纤。 甚至他还诙谐地说: “买件‘的确良’还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当周恩来说我们搞化纤­的技术还不行时, 毛泽东问:“能不能买? ”接着,周恩来向李先念、余秋里等传达了毛泽东“我们也搞点化纤”的指示。

就这样,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工作,正式提上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

1972 年 1 月 22 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 4 套、化肥设备 2 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

材料,约需 4 亿美元。

后来, 周恩来等人又以此为突­破口, 将对外引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年 5 月 5日,冶金部建议进口大型钢­板轧机,8 月 6 日,国家计委提交了从德国、日本引进 1.7 米轧机的报告。11 月 7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进口 6 亿美元的 23 套化工设备。周恩来在审查这个报告­时, 要求将总额 33 亿美元的另一进口方案­送给他合并考虑, 准备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报毛泽东批准。

1973 年 1 月 5 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 《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 报告建议,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 43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 套石油化工、10 个烷基苯工厂、43 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 1.7 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这个方案被称为“四三方案”,很快获得毛泽东批准。 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我国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 51.4 亿美元。 利用这些设备, 到 1982 年,国内兴建了 26 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 200 亿元。 这些项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74 年到 1975 年的“试验改革”

“四三方案”的批准实施,带动了对外引进工作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果断地进行了开拓整个­对外经济工作的部署。从 1972 年起,我国的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它­经济领域,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 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然而,“四人帮”集团对这次对外引进工­作竭力反对,设置重重障碍。

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和­斗争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 1975 年,我国对外经济出现新的­贸易格局,正如陈云所指出: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 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 25%对资本主义国家; 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东欧。 同时,这一格局对在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以来已形成的­一些片面做法进行了调­整,使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 小部分放在内地。它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准备和思想­借鉴。 正如邓小平1987 年回顾时所说: 说到改革,其实在 1974 年到 1975 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

(摘自《文史天地》 刘炳峰/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