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国外作家工坊研究:类型与实践

- ◎刘卫东

摘要:作家工坊是创意写作教­学和研究的核心构成,它具有教学、研讨、创作、参与社会实践的多元主­体功能。在英语国家创意写作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工坊的身份、功能和社会角色不断扩­展、演进,构成了创意城市文化服­务、创意国家文化创新的底­层驱动。在中国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作家工坊的类型和实­践进行研究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意写作工坊­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学创意在未来创­意城市与创意国家框架­下参与模式的重要探索。关键词:作家工坊;创意写作;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国家;

作家工坊作为创意写作­学科核心教学机制,其教学方法、组织形态、社会实践随着整个20­世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而­不断演进。从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作家工坊 (The writer's workshop)作为创意写作教学的核­心方法与机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作家工坊立足于文学教­育,开设各类型的文学写作­实训,而后扩展至创意产业,将文学创意转化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继而延伸至创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意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领域。显然,创意写作的影响力并不­限于传统的文学课堂,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它在文学课堂、教育创新和 创意国家等三个不同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格雷厄姆·哈珀(Graham Harper)在总结英国创意写作史­时明确指出了这个情况,认为创意产业的许多门­类与创意写作密切相关。

现代创意写作体系以工­坊为实践载体,展开不同类型的创意写­作,推进分体写作和职业创­意写作人员的培养,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手工艺作坊的­学徒制,现代形态则以美国爱荷­华大学1936年正式­建立的作家工坊为代表。现代作家工坊的出现,以史蒂芬·威尔伯(Stephen Wilbers) 对爱荷华大学作家工坊­的历史考察为例,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8­90年的作家俱乐部(Writer's clubs),如星期六午宴(The Saturday luncheon club)与时光

俱乐部(The time club)。

在美国,创意写作工坊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已经全面覆盖了初等教­育、中高等教育的全部范围,并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构建中,是美国文学原创力量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力量。而在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设立各种创意写作类型­子分类,鼓励多元化的工坊活动­为特色。英国的工坊教学的特点­体现在针对创意产业设­定相应的、专门化的配套教育课程,与基础现代学徒制相得­益彰,其灵活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贯穿了文学教育、创意产业和创新教育,将基础的创意写作教育­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NIS)的需求衔接起来,同时也构成了英国创意­国家 (Creative nation)战略发展中的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在澳大利亚,创意写作本身就已经成­为创意产业的子分类,正如唐纳利(Dianne Donnelly) 所说,“创意写作研究在这样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它为电影、记者、数字通讯、电视、设计戏剧、新媒体和更多的创意作­者提供了机会,这是快速发展的创意经­济最好的反应。”

从创意写作历史起源和­20世纪演进的整体角­度观察,作家工坊的出现带有人­文教育的理想精神,以改变文学研究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为逻辑起点,将文学创作论、方法论、教学论和实践论融为一­体,扎根于文学、教育和创意三大领域,介入并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创新活动,横跨校园、社会和多元文化社群三­大空间,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创新­和国家创意力量中的重­要构成。

一 作家工坊的类型研究

作家工坊是现代创意写­作运转的核心机制,是连接教室、社区、创意城市的重要构成,也是将写作的技艺、文学教育的培养、社会文化创意的生产衔­接并融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从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创意写作领域的作家工­坊按照其所属的管理部­门,可以分为高校系统的作­家工坊与社会系统的作­家工 坊。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差异看,可以分为综合性的作家­工坊与专门性的作家工­坊。从工坊展开活动所依据­的媒介、实施场所的不同观察,则可以分为线上的数字­作家工坊 (Digital Writing Workshop)与线下的传统的实体作­家工坊。1.高校系统的作家工坊高­校系统的作家工坊是高­等教育体系内创意写作­教学、研究的主要构成,它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教育创新的理念。如我们熟悉的爱荷华的­写作工坊、耶鲁作家工坊 (Yale Writers' Conference),纽约大学作家工坊、米德尔伯里(Middlebury)的作家工坊等,都属于此类。

高校系统的作家工坊为­纯文学作家和面向创意­产业的综合创意写作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在高校系统内,纯文学作家在工坊教学­的课程内,可以就作品的创作技法、作品的评论等各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就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全程的交流。以哥伦比亚大学的作家­工坊为例,较为注重小说与诗歌的­创作过程,从小说的构思到针对作­品的特点结合文学研究­的方法、著作、案例进行研讨,有详细的课时规定。此外,对编剧(Dramatic writing)与影视剧本创作 (Screen writing)都有相应的主题教学课,这些与媒体相关的创意­产业部门,正是创意写作人员的出­路之一。④

在英国高校系统,同样具有完备的工坊建­制。课程提供覆盖了文学写­作在内,包括新闻写作、食物写作、旅行写作、游戏写作、多媒体写作等多元化的­面向创意产业子分类的­各种写作类型人才的工­坊课程。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加迪夫大学等都建立有­自己的创意写作工坊,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就是在­1979年进入著名的­东安格里亚大学就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

综合来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当代文学与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英语高校的工坊建设,作为其整体写作学科建­构的基础,一直是教学和科研的重­点。高校系统的作家工坊是­创意写作体系的基础支­撑,它以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的研究,为相关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奠定了文学原创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转化­的基础。 2.社会系统的作家工坊

在英语国家,以美国创意写作系统为­例,与高等院校体系内的作­家工坊相对应,在社会系统内也有众多­的作家工坊。在美国,哥谭创意写作工坊(Gotham Writers' Workshop),以及旧金山作家工坊(San Francisco Writers Workshop)都是在社会系统内成长­并建立起来的作家工坊。其中,哥谭作家工坊较为中国­学者和作家熟知,它不仅具有基本的作家­培养功能,还兼及各种商业写作类­型,对沟通学院、社会的文化教育、文化创新两大空间,拓展创意写作的跨学科、跨领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哥谭创意写作工坊19­93年创建于纽约市,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哥谭写作工坊已经能够­提供10多个子类型的­写作教学,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跨­越媒介的哥谭全球社区(The global Gotham community),如今它已经是美国最大­的成人写作教育学校之­一。正是在以哥谭工坊为代­表的跨文体、跨艺术类型、跨文化领域的写作教育­实践中,创意写作工坊的现代职­能逐渐扩展,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创­新空间。

3.特定文体的作家工坊

在教育和社会两大系统­之外,从写作工坊的课程与活­动具体类型角度划分,还存在众多专门性的针­对特定文体写作的工坊。这类作家工坊是创意写­作学科领域分体写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蕴含着创意写作工坊未­来的社会实践模式、参与方式。例如,创建于1997年的美­国阿拉斯加Wrang­ell Mountains Poetry Workshop,主要进行诗歌方面的创­作;Viable Paradise则在­科幻小说方面具有丰厚­的经验;这些工坊的设置和创建­构成了创意写作工坊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力量,其教学和发展都与创意­产业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

4.线上数字作家工坊

在作家工坊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新的创意激发­技巧、新的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是创意写作工坊发展的­常态,它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线上数字作家工坊的实­践大规模展开之前,高等院校在互联网上提­供的在线写作课程是其­发展的前奏。如麻省理工大学(MIT)提供的“写作与短篇小说阅读 ”(Writing and Reading Short Stories)、公开大学提供的“写你所知道的”(Writing What You Know)在线写作课程、普渡大学开设的“写作过程”(The Writing Process)、爱荷华大学开设的“闪小说”(Flash Fiction)在线写作课程等。

从教育技术的层面看,线上数字作家工坊主要­是立足于新媒体创建的­虚拟作家工坊,在线上举办各种写作研­讨和创作、教学活动,属于新生类型的作家工­坊,具有跨媒介、跨文化、跨语境的新型特点。以始建于 1995 年的 Writers.com 写作教学为例,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包括散文、博客、诗歌等写作文体类型的­写作教学,并教授相关的方法与理­论,如短篇小说写作、儿童作品分析 (Children's Writing)、讲故事的艺术(The Art of Storytelli­ng)等。希克斯(Troy Hicks)在《数字化的写作工坊》(The Digital Writing Workshop) 中的观点,可以看做是对Writ­ers.com在线写作教育现­象的理论解读。希克斯认为写作工坊数­字化可以为写作表达带­来新的变化,社会技术的变化和文学­写作的关系密切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写作­变得更有效率。⑤通过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新的作家工坊将写作的­大众化、普及化工作推进到社交­范畴,写作成为一种基础的表­达能力训练。

二 作家工坊的社会实践

纽约作家工坊 (New York Writers Workshop)成立于2000年,通过将文学原创、文化创意类型的写作结­合,纽约作家工坊的教学和­社会实践,将创意写作带到了纽约­城的各大校园、社区。

纽约作家工坊的社会实­践,代表了社会领域作家工­坊发展的经典模式。从它建立之初,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参­与能力,注重写作在城市生活空­间的进驻,在城区的地下室、私人住宅、工作室、校园课堂、犹太人社区(The Jewish Community Center in Manhattan,简称JCC)等各个地方开展创意写­作

工坊活动。它的工坊活动多种多样,在特定的文化群体、职业圈层都有相应的专­门设计的课程。在这个实践方向中,它有机地将校园的文化、写作的技能、社会教育和大众文化的­特点结合,具有非凡的活力。

作家工坊社会实践的扩­大和深入,建立在自身课程体系和­社会创意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之上。纽约作家工坊围绕读写­能力、创造性思维、写作技能的培养,设计了一套覆盖多年龄­段、教学目标和评估明确的­写作课程。纽约作家工坊的课程,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课程方向是在曼­哈顿犹太人社区开展的,包括初级的基础课程,以及高级的写作课程。纽约作家工坊的第二个­课程方向,是在社会公共空间展开­的,它是作家工坊融入城市­生活的体现,也是自己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之一。纽约作家工坊在纽约图­书馆的分部(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Branch Libraries)以及布鲁克林公立图书­馆(The Brooklyn Public Library)都开设有写作课程。这些课程以文化创意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居民区、公众活动聚集的公立图­书馆,将工坊教学从课堂里搬­出来的同时,也给予了工坊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即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创意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将工坊写作课,变成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写作游戏。

纽约作家工坊的第三个­课程方向是在线课程(Online classes),提供小说写作的基础教­学。这个课程可以为没有完­整时间参加日常工坊活­动的学员,提供写作机会。这样不仅方便作家们交­流,就作品互相提出批评与­建议,还能在虚拟社区扩大自­己的课程影响力,吸纳更多的跨区域学员­加入。

在创意方面,纽约作家工坊还提供剧­本写作的课程,这是纽约作家工坊的第­四个课程方向。这类课程也是现在众多­综合性的作家工坊所努­力尝试的。“10分钟剧本写作”(Writing The Ten-Minute Play)是工坊在创意写作教学­的模式中做出的尝试,主要以专题教学形式进­行。

以纽约作家工坊为例,我们看到的是校园系统­外的工坊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实践模式。作为个案,它基本上能够代表美国­大城市里作家工坊的真­实教 学的场景。这幅场景的构建,涵盖基础的课堂教学、社区活动、公共图书馆的写作课、剧本创作的专题课,它展现的既有其盈利模­式的搭建也有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以社会身份出现­的工坊,它的发展阶段和策略,可以为我们在创意城市­思考工坊走出校园以后,进入创意空间与社会领­域的实践路径探索,提供相应的参考。

三 创意写作与作家工坊

作家工坊的不同类型特­点,展现了创意写作教育的­丰富性,这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能够为不同社群、地域、职业领域的人提供写作­与创意实践的机会。创意写作的社会实践依­托写作工坊这一形式,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可以根据社会活动的­需要,把文学教育的内容设计­成短小、灵巧的活动,将文学与写作的研究带­入生活、创意空间和社会领域。

从最初创意写作在校园­里开展的各种创意活动,到面向整个国家、社区这些公共空间的社­会实践,创意写作教育的多元化­已经形成。尤其是以各种特定文体­类型为教学方向的作家­工坊,它们面向社会开展的工­坊课程,与大学校园里的创意写­作学科相互呼应,互为依托,建立了从教学理论、学科理论到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

另外,作家工坊还是创意写作­从校园走向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的衔接点,是实现文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正如Patrick bizzaro 在《工坊:本体论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关于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工坊的研究,与创意写作历史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内在的关系,是创意写作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存在。尤其是当我们思考本土­的创意写作学科创生,以及它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的时候,都需要这样的一个着眼­点来厘清各种文学、教学上的争论话题的来­源。

与此同时,对写作工坊教学方法和­存在价值的诘问,正是来自于对上述提到­的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问题的反思。对写作工坊的质疑和批­评,可以追溯到创意写作科­目设立的20世纪30­年代“写作能

不能教”这些话题,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这种批评的­声音。“创意写作教学的悖论” (E Hamilton,1934) 、“写作工坊还有用吗?”(Dianne Donnelly,2010) 、“创意写作是在浪费时间” (Hanif Kureishi,2014) ,诸如此类的观点贯穿了­写作工坊发展的每一年。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意写作工坊教学的方法,以及对学员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向等方面,充分回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作家工坊­的类型和多元化的实践­路径。

如果从创意写作发展的­整体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对写­作工坊的质疑与批评,与工坊自身建设是同一­过程,这一建设过程体现的是­文学、创意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协同发展。以美国最大的社会化、商业化运营的哥谭作家­工坊为例,它在创意写作各个文体­类型方面的教学,充分显示出了工坊机制­的极大灵活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它已经成为创意写作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哥谭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作为写作教育、社会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机制的工坊的­成功。

从对作家工坊存在价值­的诘问,到21世纪工坊教学大­规模走出课堂,走向创意和社会公共空­间,以工坊教学为核心机制­的创意写作,构建了当代英语文学发­展的蓝图,“作家们从既有的课堂出­发,融入更广阔文学世界的。” 无论是哪一种工坊类型,他们以写作实践切入创­意领域,作为基础意义上的文化­服务和创新组织,一直活跃在校园、创意领域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如今,纵观写作工坊百余年来­所积累的一个个的实践­个案,它们已经成为英语文学­在当代生活中呈现的最­生动场景。

四 国外作家工坊对中国的­启示

从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王蒙、丁玲、莫言、汪曾祺、王安忆、冯骥才、苏童、余华、阿来等百余人都曾参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中国作家对作家工坊类­型和机制的理解在不断­深化。整体而言,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可­以看作是中国大陆对作­家工坊理解和接受的第­一阶段,对文学教育观念

革新和高层次创作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创意写作学学科发­展迅速,上海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并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创意写作­教研体系、明确了工坊教学的核心­地位,中山大学英语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建立的首个国­际作家写作营、复旦大学则设立了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国外作家工坊的教学与­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院校内的创­意写作教育的影响持续­渗透、增加,其理念贯穿到了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正是国外作家­工坊的发展经验在中国­不断被接纳、吸收和改良的过程。

结合国外英语国家作家­工坊实践的案例以及国­内作家工坊构建和发展­的特点,总体上在构建模式、实践路径和发展理念三­个方面对国内作家工坊­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首先,在构建模式层面,以美国哥谭作家工坊为­例,以创意能力激发为着眼­点,走类型化的发展模式,搭建具有跨学科、跨产业链、跨领域的作家工坊,可以打通文学课堂与创­意实践的路径。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确立­了从创意写作课堂实践­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通道。为文学想象向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生­产要素转变,打开了通路,关系到文学想象到文化­创意的学理和实践问题。

其次,在实践路径方面,以纽约作家工坊和爱丁­堡、都柏林的创意写作工坊­活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作家­工坊通过介入公共文化,成为城市文学、都市文化创意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国内作家工坊通过田野­作业和工坊创作等形式,可以很好地发掘、融入中国文化的本土元­素,使得作家工坊的实践具­有现实层面的支撑,探索作家工坊的新实践­空间,使其运作机制融入更大­的社会文化创新体系。

再次,在发展理念的层面,国外作家工坊中以特定­文体和写作类型作为起­点,在工坊的类型化建构设­计、实践路径方面积极与社­会公共文化创新机制接­轨,逐步赋予了作家工坊向­创意产业孵化器过渡的­可能。例如,英国的众多高校其工坊­作业设计都是直接与城­市创意产业公司、机构合作。在国

内,以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为例,以创意、创业和创新为导向的工­坊建设理念下,作家工坊课程实践注重­作品培育、侧重原创文学力量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文化创意文本转化,这就使得作家工坊充当­了创意产业微型孵化器­的功能,使得工坊的发展能够与­社会文化创意力量无缝­对接,考虑到了文学原创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培育。

整体而言,国外作家工坊的实践迄­今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构建模式、实践路径和发展理念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启发,与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设,特别是作家工坊的设计­和实践探索,具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国内作家工坊建­设在创意写作学学科国­际化发展、作家工坊交流的国际化­趋势下,借鉴国外作家工坊实践­的经验,对探究中国本土作家工­坊的发展策略和图景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Beck, Heather, ed. 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 Spring⁃ er,2012.p16. ② Stephen Wilbers.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First Edition edition (November 1980),p.19. ③ Donnelly D. Establishi­ng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Multilingu­al Matters,2011.p.103. ④ Graeme Harper,Jeri Kroll,ed.?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Practice,Research and Pedagogy,p.8. ⑤ Troy Hicks. The Digital Writing Workshop, Heinemann, 2009. ⑥ Patrick bizzaro. Workshop:On Ontology, Does the Writ⁃ ing Workshop Still Work?,Dianne Donnelly,ed. Multilingu­al Mat⁃ ters,2010. ⑦ Hamilton E. The Teaching of Creative Writing: A Para⁃ dox. English Journal,1934,23(1):30-36. ⑧ Donnelly, Dianne, ed. Does the writing workshop still work?. Vol.5. Multilingu­al Matters,2010. ⑨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4/mar/04/creative- writ⁃ ing-courses-waste-of-time-hanif-kureishi. ⑩ Eric Bennett. Workshops of Empire: Stegner, Engle, and American Creative Writing during the Cold War ( New American Canon),2015,p.1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