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高 飞

- 高飞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这一转折过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对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大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古­老中国的内在潜能,使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和跨越。在这一转折过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 70 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 年代末——“独立自主”“不结盟”。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 一直以“战争与革命”作为时代主题,中国的对外战略长期以­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指导思想。20世纪 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提法。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成“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外交战略的模式也­从结盟对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美两国于 1979 年 1 月 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于 1989 年 5 月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后与英国­和葡萄牙达成 了协议,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二个阶段,20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从20 世纪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中国外交经受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激烈动­荡与巨大考验。依据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十分困难和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妥善处理危机事件,维护了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根据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并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改善, 更加巩固。

第三个阶段,20世纪 90 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从全球来看,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蔓延,经济发展失衡,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从中国来看,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在安全领域,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哈、吉、塔、 越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在经济发展领域,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在人文社会领域,中国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加深了与世界各国人民­间的理解和信任。

改革开放助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6 年,中国GDP 超过 1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4%,进出口总额达到 3.69 万亿美元,是世界近130个国家­或地区最大 的贸易伙伴和世界最快­成长的进口市场,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这一系列发展成就和历­史性进步,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

[1]

外部条件。”

首先,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2012年5月,还是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

造成 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强调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管控分歧,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确保了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双方建立了高度的政治­和战略互信、健全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各自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两国合作成为地区合作­的重要引擎。在中欧合作过程中,双方致力于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体系,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中­国—中东欧“16+1 合作”驶入升级加速的快车道。

其次,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致力于全面有效执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与东盟的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随着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的加强,中国扩大了南亚“朋友圈”。此外,中国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亚各国都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者和建设者。随着印度、巴基斯坦两个新成员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同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也迈上了新台阶。

第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提质升级。根据“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中国出资 60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关系由“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达到新高度。中国同拉丁美 洲国家创立中拉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中阿合作进入新阶段。

第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拓展全球治理平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多场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发出了中国声音,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成功­打造出多层次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截至2017年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75个。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 多个国家的 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络。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积极开展,人民政协在世界各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军事外交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维和、护航等正在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新名片。地方交往层面,中国有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78个城市­与五大洲135 个国家的 513 个省和 1607 个城市建立了2470­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启示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取得的累­累硕果,开创出大国外交的新局­面,无不是在党的正 确领导下取得的。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方

[2]

针政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践­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中­国对外关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全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和思想体系,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外

[3]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外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外交决策大权在中央。当代外交工作日益成为­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绝­对领导和统筹规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党的绝对统一领­导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多个层次,各方有机联动,打出有效的“组合拳”,形成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整­体合力,中国外交才能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成功。这是中国外交的制度保­障和制度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始终运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

其次,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只有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

矛盾,深刻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观大势、谋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为中国调整国家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国家定位和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任务目标。

第三,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将­在世界上长期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面对苏东变局,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

[5]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就是要在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 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超越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出过各种­各样的预测。基于现实主义权力平衡­和权力转型理论的学者,预测中国必然采取抗衡­美国的政策,结果是中美必有一战;信奉自由主义的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市场化的中国­必然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最终将演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建构主义学者则从观念­结构的角度,认为中国的身份受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影响,难以融入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6] 中国将大力建设共 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新时代的中国外交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坚持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主动谋划、奋发有为,中国外交必将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 页。

[2]杨洁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http://www.fmprc.gov.cn/chn/gxh/wzb/zxxx/t512782. htm.

[3] 王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开辟新境界》,载《人民日报》, 2017 年 12 月 19 日。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57-58 页。

[5]《邓小平文选》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3 页。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34 页。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图为开幕式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迎宾厅与外方嘉宾集体­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从国际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图为开幕式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迎宾厅与外方嘉宾集体­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