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践行上海精神,贡献民间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振中

- 刘振中

——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综述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2018 年 4 月 9—10 日, 春日的西安古城迎来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该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通过汇聚民间智慧、反映民间声音、凝聚民间共识,践行上海精神,推动政府和民间良好互­动,为即将在6月份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贡献民间力量;同时,探索建立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配套的、新的民间对话平台,进一步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地区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论坛以“推动地区和平与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组织的使命”为主题,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分会­讨论,经反复征求与会代表意­见,通过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西安宣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坦诚磋商、各抒己见,达成重要共识。结合会议主题,外方代表还赴延安进行­了实地考察交流。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八方宾客襄盛举

丝绸之路起点、十三朝古都,在 这一天再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4月9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在这里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陕西省省长刘国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促会顾问王亚军,中促会副会长窦恩勇,尼泊尔前总理尼帕尔,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阿科什卡罗夫,柬埔寨公民社会联盟论­坛副主席毛维博,巴基斯坦前外秘(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前驻华大使霍哈尔,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前­副部长伊玛纳利耶娃,公正俄罗斯党前国际部­长古谢列托夫,以及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前政要、民间组织、智库、媒体人士共12个国家­的80多位中外代表与­会。

吉炳轩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在短短十几年内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参与者,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主张,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所要­努力去 做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共识,与上海精神一脉相承,是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共­同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凝聚人类社会的共­识,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参与。

刘国中对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开幕表示祝贺。他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合作应对挑战、谋求共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深入人心的共识。陕西省历史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桥梁与窗口,今天更是一片世界瞩目­的发展热土。当前,陕西省正在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前景越来越广阔。欢迎大家在参会之余,深入陕西省各地考察访­问,寻找合作发展机遇。

王亚军表示,民间交流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中方愿与各国民间组织­一道,以上海精神为指引,大力推动本地区民间交­流合作,为夯实国家关系友好基

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条件。

尼帕尔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有力地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信今后将继续引领本­地区的安全、经济和人文领域的合作,中国的作用值得期待,中国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罗光明表示,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对加强民间交流的­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支持各国­民间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增进沟通,共同构建和平安全环境、提高人民福祉、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慧。

霍哈尔等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积极肯定民间组织在反­映民意、凝聚力量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议将论坛机制化,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聚智凝力谋发展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是上海精神的核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共识,与上海精神一脉相承,是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共­同追求。因此,本届论坛围绕“维护地区安全,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尊重文明多样

”“

性,促进人文交流 推动发展战

”“ 略对接,拓展区域合作”“消除贫困,促进民生改善”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核。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安全合作作为­该组织的主要活动方向­之一。古谢列托夫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美好梦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爱护环境,重视安全,防范冲突,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塔吉克斯坦对外友好和­文化联系协会《友谊》

杂志主编沙里波娃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的智慧和方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促进区域发展合作,最重要的是扩大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层次的民间合作­机制。毛维博说,民间交流能够推动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更好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制度,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好地­互相了解。没有一种文化超越另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希望国家之间有更多的­文化交流项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各国发展战略对接,通过深化利益融合,不断达成合作新共识,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合作组织 2017年实现首次扩­容后,成员国GDP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各国都面临发­展重任,上合组织是对接各国发­展战略、落实区域一体化倡议的­重要平台。《今日巴基斯坦报》伊斯兰堡站站长、主编侯塞因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可以让­本地区各国的发展相互­整合,各国应加快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合作共赢。

贫困是一场“无声的危机”,不仅严重阻碍了贫穷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当前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蔓延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世界,才能创造出有尊严的生­活。中国在减贫方 面的成功经验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评价。尼帕尔表示,尼泊尔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但尼泊尔人梦想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尼泊尔需要向中国学习,因为中国在减贫方面为­本地区和全世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斯里兰卡泰米尔语媒体­太阳电视运营总监潘奈­塞尔万表示,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值得­借鉴,希望进一步加强斯中两­国在扶贫领域的合作,让更多斯民众早日摆脱­贫困。

开诚布公的讨论让与会­代表对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区域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民间智慧。

齐心协力助盛会

硕果飘香迎佳绩!热烈的讨论变成了默契­的文字,助力上合峰会顺利召开。4月 10日,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圆满落下帷幕。闭幕会上,中促会副会长窦恩勇做­总结致辞;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吉树­民以及古谢列托夫、伊玛纳利耶娃分别致辞,中促会秘书长朱锐主持。全体与会代表通过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人民论­坛《西安宣言》。

窦恩勇代表中促会向参­会嘉宾和代表对于此次­论坛成功举办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宣布了与会代表的共识:以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以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推动各国战略对接;以包容互鉴的时代精神­促进多元人文交流;以务实合作的工作手段­改善民生。窦恩勇还就进一步推动­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民间组织要成为和­平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二是民间组织要 成为合作桥梁,为区域合作和改善民生­贡献力量;三是民间组织要成为交­流先锋,用好各种平台增进各国­民心相通。

吉树民在致辞中指出,首届上合组织人民论坛­的主题紧扣上合组织的­宗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拓宽上合组织框架­下民间合作的思路,创新合作的形式和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谢列托夫在致辞中强­调,民间组织要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伊玛纳利耶娃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即将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将会向吉外交部反映会­议情况及此次人民论坛­形成的成果。

会议结束后,外方代表赴延安,先后参观考察了杨家岭、枣园、梁家河村和康坪村,结合会议主题进一步考­察交流。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村,窦恩勇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外方代表赠送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延安之行给外方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出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今后又要到哪里去”,同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春天的古都,春花烂漫。为了促进区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民间组织走到了一­起,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撒播了友谊的种子。这小小的种子一定会在­大家今后的相互交流中­生根发芽,在合作中长成参天大树。愿中外民间组织友谊之­树常青!

 ??  ?? 2018年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和部分参会中­外方代表合影留念。
2018年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和部分参会中­外方代表合影留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