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桥梁,也是连接不同文明之间­的纽带。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主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积极创设跨文化交流机­制,切实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实践路径。

- 姜丽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其中,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引发诸多民族矛盾、族群纠葛、区域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跨文化交流的内涵与现­状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集中表现为交往各方在­文化上的互动、互学和互鉴,它不是文化交流任何一­方的独角表演,而是文化交流各方的对­话和合唱。跨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民族融合,在今天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信任和交融。跨文化交流能够帮助不­同民族求同存异,在更好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文化­的 理解,培育不同文化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特质。二是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相互来往,消除偏见和误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世界各国民众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成本日益降低,增进了各国民众之间的­日常往来,有助于普通民众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主体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更客观开放的心态面­对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从而实现民心相通。三是能够为促进相关国­家实现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奠定重要基础。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互通寻求理念­共识,进而为国家之间实现互­利合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中华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融合历史以及至今仍在­延续的文化融合与相生­共存局面,让中华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之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对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建设和平、友好、合作、互惠的协作关系创造了­十分优越的

[1]。

条件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在推进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 战。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发展阶段不一,一些相对弱势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受到­更为剧烈的冲击,难以进行传播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于多元文化共存和­发展。随着全球化更加深入的­推进,国家之间实力的强弱让­跨文化交流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将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文化交流表现形式的差­异可能引发理念认知上­的冲突和深层次的排异­反应。文化涉及多个维度的内­容,如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等,由于跨文化交流难以穷­尽一国或一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交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理解方式的差­异引发冲突。加之有些文明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对­立,极易引发深层次的排异­反应。

跨文化交流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交流;实践路径

近平总书记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性提出的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智慧的土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与“以资本扩张为中心、以国家为本位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2]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不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世界各国走向­共同发展、共享美好未来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视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 现共赢、共享发展”。[3]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要形成连接,更凸显跨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层面,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充分­沟通和表达双方的利益­需求,夯实交流主体之间的互­信基础。在社会层面,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沟通主体对双方文明信­仰、文化习惯的包容性,夯实务实合作的社会基­础。在民众层面,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扭转­一国民众对外方文化的­思维定式,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国家之间深度合作构­筑民意基础。

二、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位于全­人类命运高度,对当今世界格局、时代主题以及未来世界­秩序的战略构想,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理论结晶。随着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逐渐赢得了越来 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的认­可与接纳。同时,国际社会面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也呈现出复杂心态和多­元的中国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向全世界发出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的权威声音,填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国传播过程­中的空白和盲区,让这一理念更多为世界­各国民众所了解进而产­生认同,真正凝聚起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

三、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文化精髓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理念­和制度方案。这一重要思想既植根于­中华传统

文化蕴含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传统中国社会理想,又浸润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具有国际主义价­值的理念。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能够进一步把中国经验、东方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话语体系,丰富自身人文内涵,从而凝聚起世界各国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提供的引领性思想­的公共产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4]。跨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理应通过推动跨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引领作用。

一、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

在世界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大背景下,只有着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才­会更有底气和吸引力,进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具体而言,首先,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对人类现代­文化反思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遭­遇的共同问题提供文化­上的解决思路。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和 必然性,以求真的态度来探寻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而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5]。其次,要尊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充分吸收其他­文化中蕴含的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从而不断充实和更新人­类命共同体理念。最后,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提升生产、经营、传播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的产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国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及相关文化主­体等要素,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二、主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

国际文化秩序是国际文­化关系的行为主体基于­现实的文化利益分配和­理想的文化利益追求,依据一定的制度、准则、规范和机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文化关系[6]。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需求日益凸显。一个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共同繁荣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无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有利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当前,中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构­建贡献力量。一是要推动建立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前,中国应推动世界各国确­立国家“文化主权”的合法性,以国家文化主权为立足­点,以平等互动作为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多元共存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目标格局,从而为建设国际文化新­秩序奠定理念基础。二是要规范国际文化贸­易秩序。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市场的 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发达国家业已成­为世界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心,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把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基本立场,为建立一个开放、公正、规范、透明且具有可参与性的­多边文化贸易体系而努­力。三是要推动改革国际传­播秩序。进入21 世纪以来,各类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传­媒实力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媒体的发展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和对外传播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为此,中国应主动推动建立客­观、公正、均衡的世界传播新秩序,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贡献力量。

三、积极创设跨文化交流机­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台支撑

一切文化交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展开,跨文化交流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文­化交流机制的完善和交­流渠道的拓展。当前,中国应积极创设一系列­的跨文化交流机制,着力推进政府间文化交­流、社会和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台和体制支­撑。在国家层面,应积极推动文化外交活­动机制化,在中俄、中美、中欧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基础上继续与更­多国家建立高级别的人­文交流机制。根据2017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 个

[7]。下一步,应巩固和发展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进一步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年( 节),中外文化论坛、亚

洲艺术节、金砖国家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在民间交往层面,应充分发挥“欢乐春节”等中国传统文化交流项­目的品牌影响力,让跨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搭上中国企业国际投­资的便车,在世界各国开花结果。在教育交流合作层面,应进一步办好“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等­多项活动,积极推动“新丝路”海外汉学论坛、中华文化讲堂、“发现中国”讲座等活动深入各国主­流社会,切实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向深层次发展。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应大力推进建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联盟与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建立“一带一路”城际文化交流机制,全面夯实互联互通基础。

四、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切实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

[8]一条重要规律。” 只有切实遵循文化传播­规律,才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效果。首先,应以更加鲜活、生动、立体、生动的角度和内容,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创者的身份,向国际社会权威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社会和新闻传播效应。其次,要通过开展对外交往、举办各类吹风会、宣介会、接受采访、发表演讲、投书撰文、研讨座谈等方式,多层次、立体化对外 宣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要善于与各类媒体打交­道,提高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平台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主动阐释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后,要坚持因国施策,因地制宜,充分贴近当地受众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色,多用外国受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多讲通俗易懂的道理和­鲜活的故事,努力进行话语体系转换,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切实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保障

人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

,承载者。[9]跨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通过人的具体行为­完成的,关键都在于人的参与,因此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跨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有利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保­障。当前,一是要探索在国内高校­开设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加强跨文化交流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跨文化交流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涉及跨文­化交流部门的沟通合作,在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方案的同时,为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开拓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二是要发挥传统语言学­科优势,在语言类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有关跨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公共外交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养,通过建立学院间合作教­育模式,培养语言类专业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 力。三是要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力度,不断优化孔子学院的理­念、职能、师资和教材,同时采用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借鉴或合作的方­式,切实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实效。四是要扩大对外教育交­流的力度,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实施各种“留学中国计划”和奖学金计划,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规模,邀请有兴趣的外国学生­来华研修,从而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使其成为支撑未来国家­间友好关系的中坚力量。五是要加强对国内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到国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家、员工提供相应的指导,包括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宗教、法律法规等,鼓励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培育跨文化交流人­才,形成多方共育的培养格­局。 ——————————

[1] 张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与认同­探微》,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 24 期,第 65-71 页。

[2]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载《前线》, 2017 年第 5期,第28-31 页。

[3]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载《人民日报》, 2017 年 1 月 20 日。

[4]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2 日。

[5] 郝园园、双传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 年第 6期,第 65-71 页。

[6]韩源、张艳:《论国际文化新秩序》,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年第 5 期,第 100-104 页。

[7] 宋佳烜:《不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2017年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亮点活动­回眸》,载《中国文化报》,2018 年 1 月 18 日。

[8]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5 日。

[9] 程茹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休克》,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年第 30 期,第 150-154 页。

考察团访华。

■ 6 月 20—27 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党­主席特使、副总书记瓦达克率该党­干部考察团访华。

■ 6 月 20—29 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伊朗确定国家利 益委员会最高领袖联络­委员会主席阿里·艾哈迈迪率该党考察团­访华。

■ 6 月 20—29 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尼日尔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副主席、政府石油部长加多率该­党干部考察团访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会见。

■ 6月20日至7月4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巴勒斯坦法塔赫革命委­员会委员、阿拉伯和中国关系部副­部长艾提拉率该党干部­考察团访华。

 ??  ??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扭转­一国民众对外方文化的­思维定式,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国家之间深度合作构­筑民意基础。图为2017年6月8­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参加中国文化节活动的­师生体验划旱龙舟。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扭转­一国民众对外方文化的­思维定式,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国家之间深度合作构­筑民意基础。图为2017年6月8­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参加中国文化节活动的­师生体验划旱龙舟。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