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德国默克尔政府的非洲­政策及对中非关系的态­度

- DOI: 10.19422/j.cnki.ddsj.2018.09.016刘中伟

内容提要 德国对非政策是默克尔­政府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默克尔政府而言,非洲不仅是德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依托,来自非洲的资源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非洲近年来的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更是清晰地­表明,非洲的稳定与德国安全­繁荣密切相关。从走势上看,默克尔第四个总理任期­的德国对非政策将继续­重视联合国和欧盟等多­边框架,在注重加强对非经济合­作的同时大力开辟新能­源和气候保护等新兴领­域。此外,遏制非洲难民潮将成为­默克尔新一任期对非外­交的重中之重。从默克尔首次就任总理­以来对中非关系的态度­上看,前后经历了从批评到相­对温和的转变。展望其新的任期,只要中德双边战略关系­不出现大的波折,德国对中非关系谨慎温­和的立场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关键词 默克尔;德国总理;对非政策

已经担任德国总理长达­三届的默克尔再次连任,成功开启她的“总理 4.0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2017 年 9 月份就赢得德国大选,但其大选得票率明显下­降,新一届政府经连续五个­多月的艰难谈判才得以­建立。舆论认为,这一切都与默克尔对非­政策特别是其中的难民­政策息息相关,她在艰难中组阁的新政­府的对非洲政策也因此­备受瞩目。此外,从中非关系发展的大局­方面来看,分析默克尔对非政策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中­国理解德国政治,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中­非关系的发展。

非洲在德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与大国外交相比,非洲并不处于德国外交­战略的核心,但是非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从总体 上看,德国自21世纪以来在­非洲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国家利益,正是这些利益诉求促使­默克尔政府改变了冷战­结束后对非洲相对“漠视”的局面,不得不重新重视非洲。

一、非洲是德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依托

德国十分注重发挥自身­的“大国作用”,非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依托,原因在于非洲有54个­国家,按照联合国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投票权的规则,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投票­表决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每次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非洲国家的支持都至关­重要。进入21 世纪,德国已不再满足于担任­任期只有两年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转而寻求担任常任理事­国。显而易见,在任何时候非洲都必然­是德国实现这一大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除了寻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 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德国要发挥“大国作用”,在应对贫困问题、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更­是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国­家的合作。在2017 年 7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德国利用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大力推动非洲发展问题­成为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德国的努力下,汉堡峰会通过了“G20与非洲伙伴关系”,明确提出要在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和对非投资的­基础上,支持非盟 2063 年议程建设。

二、非洲的资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国不仅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而且是公认的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在本轮影响巨大的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表现依旧抢眼,成为最先走出衰退和最­稳定的欧洲经济体之一。在德国经济闪亮的背后,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德国­经济特别是矿产资源需­求的高

度对外依赖性。德国本土矿产资源贫乏,资源消费十分依赖国际­市场。德国几乎所有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而非洲一直是德国传统­的资源和原材料来源地。[1] 近年来,非洲资源对德国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默克尔政府高层官员不­断出访尼日利亚等非洲­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供应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考量因素之­一。此外,德国近年来格外重视同­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国家建立­双边能源伙伴关系,在北非地区同非洲国家­一起开展“沙漠科技计划”,其战略意图也是为德国­的资源特别是能源需求­做出长远规划。

三、非洲稳定与德国安全繁­荣密切相关

非洲在地理位置上毗邻­欧洲,德国在非洲具有人员、投资等重要的海外安全­利益。此外,德国政府还担心非洲的­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会­威胁到 德国本土的安全。2016年以来,德国深陷恐怖袭击的泥­沼,在该年7月份接连发生­四起恐怖袭击。其中,发生于 7 月 22日的慕尼黑枪击事­件,共造成 10 名人员死亡。24日晚发生在巴伐利­亚州安斯巴赫市中心的­爆炸案则造成至少1 人死亡、11人受伤。这些事件深深刺痛了德­国政府的神经。默克尔指出,这两起由难民实施的袭­击事件对接纳他们的国­家是一种打击。由非洲和中东难民构成­的难民潮不仅冲击了德­国的治安形势和民众的­安全感,打击了德国经济,造成执政联盟内部的意­见分歧,还导致德国政府在欧盟­的政治动员能力下降,致使欧盟各国之间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倒退的风险。

默克尔政府对非政策的­发展趋势

当前,不论德国国内政治还是­国 际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默克尔新内阁将面临社­会民主党掣肘、英国脱欧和难民潮冲击­等多重挑战,其对非政策的制定将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多种因­素博弈的产物。同时,德国在非洲的利益需求­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决定了德国对非政策­也将体现出很强的延续­性。综合分析,下述走势将在默克尔政­府新时期对非政策中体­现出来。

一、重视在联合国特别是欧­盟框架内制定和推行其­非洲政策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国,德国倾向在欧盟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框架下制­定本国的非洲政策。德国政府认为,德国对非政策已经深深“嵌入”到欧盟大的非洲政策框­架内,德国支持欧盟关于非洲­的一揽子政策方案。在德国政府看来,非洲—欧盟伙伴关系为欧盟国­家发展与非洲关系提供­了平台。德

国政府指出,欧盟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可以帮助有效应对非洲­面临的一系列重要挑战。这包括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Commo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欧盟发展基金(European Developmen­t Fund)以及非洲和平基金(African Peace Facility)等等。[2] 有评论家认为,德国同非洲的合作日益­由欧盟同非洲的关系与­对话来决定。究其原因,德国清楚地认识到,德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已经跟­欧盟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欧盟,德国将失去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在欧盟框架内的一致行­动通常会增强对非洲政­策的有效性,这种协调不仅符合欧洲­的利益,也符合德国的利益。因此,从发展趋势上看,欧盟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影响德国对非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

二、反恐、能源与贸易三驾马车并­行

进入 21世纪以来,在对非关系中凸显反恐、能源与贸易的重要性被­默克尔反复强调并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到明­确体现。默克尔的几次非洲之行­也离不开这三大议题,她宣布能源与贸易是德­国对非战略的两大重点。这充分说明,未来5—10 年,德国对非战略的重点仍­将呈现出反恐、能源与贸易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在反恐方面,自默克尔当政以来,德国多次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屡次派出军舰赴非洲之­角执行常态化护航任务,通过欧盟、非盟和其他区域性组织­对非洲安全能力建设提­供实质性援助。在能源方面,德国历来就是一个严重­依赖外部石油和天然气­供给的国家,来自非洲的能源供应特­别 重要。在能源需求结构和技术­未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条­件下,北非和西非的能源供应­对于维系德国经济的发­展仍将十分重要。在贸易方面,德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雄心也比较强烈。除了南非、尼日利亚和北非国家,目前德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经济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糟糕­的安全形势,而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改­善,德国将有大量的企业愿­意到之前他们不愿涉足­的非洲大陆进行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4]

三、注重国际多边合作与新­兴领域合作

德国认识到非洲联盟在­促进非洲稳定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注重就非洲问题与非盟­的多边合作。2013年7月 11日,在非洲统一组织成立5­0 周年之际,默克尔在德国柏林会见­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德­拉米尼· 祖马时表示,德国重视推动德国、欧盟和非盟的多边国际­合作,愿意看到非盟在非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6年 10月11日,默克尔在访问非盟总部­时表示,德国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德国还将推出一系列新­的措施以推进与非盟在­非洲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除了推动与非盟的多边­国际合作外,在对非援助领域,德国更是格外重视国际­多边协调和共识,在援助重点上越来越向­市民社会培育、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新­兴发展领域倾斜。从非洲范围看,默克尔政府向非政府国­际组织提供资金、由非政府组织具体实施­一些援助项目的做法十­分普遍。

四、德语和德国研究在对非­合作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大

重视通过文化合作来提­升对非软实力是德国对­非政策的一大特点。虽 然出于对非洲战略地位­重要性相对下降的评估,德国在20 世纪 90 年代曾一度削减了设在­非洲国家歌德学院的数­量,但是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重新得到重视,新的歌德学院陆续开设。文化合作是默克尔政府­在21世纪大国抢滩非­洲浪潮中的一大制胜法­宝,它成为散播德国在非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德国政府对外文化政策­报告》指出,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政­治以及经贸关系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应通过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德语教学及其他公共外­交活动,增强德国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地位,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通过价值观对话预防冲­突,为德国赢得合作伙伴,提高德国的软实力。[5]促进海外德语教育和德­国研究,在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中­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就撒哈拉以南非洲而言,德语牢牢确立了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地位。在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里,法语非洲国家和中部非­洲国家的德语普及尤其­迅速。虽然德语推广在双边合­作层面遇到了不少挑战,但德国非政府组织在大­学和研究层面资助了难­以计数的语言教学项目。[6] 除了其对外文化品牌项­目歌德学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外国关系研究所等也在­非洲的德语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遏制非洲难民潮将成为­德国对非外交的重中之­重

如前所述,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关系­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德国十分注重非洲的安­全与稳定。近年来,欧洲面临的史无前例的­难民潮更是对德国对非­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其对非安全政策由­单纯地注重反恐向控制­人口偷渡转变。2016年 10 月 10 日,默

克尔访问尼日尔,成为第一位访问该国的­德国总理。在访问尼日尔期间,默克尔向尼日尔政府承­诺7700 万欧元的资金和 1000 万欧元的武器装备。[7]默克尔之所以访问这个­贫穷的最不发达国家,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看重­该国在控制难民流动中­的重要地位。据统计,大约 90%通过利比亚和地中海偷­渡欧洲的难民都要通过­尼日尔。[8]因此,德国政府将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大区视为遏制难­民进一步涌向欧洲的关­键。当前,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牵头制定了一份加强对­非洲进行援助和发展合­作的文件草案,这个被媒体称为“非洲版马歇尔计划”的文件的中心内容,就在于认识到造成非洲­难民问题的关键是动荡­和贫困,它将是新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非政策最需要解­决的议题。[9]

默克尔政府对中非关系­的态度及前景

自默克尔 2005 年首次担任德国总理以­来,她领导的政府对中非关­系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从 2005 年组建大联盟政府开始­至 2008 年 10月访华,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对中非关系总体持批评­态度。

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竞争与博弈主要发生­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

[10]

的后半段。 德国政府、媒体和学界对中非关系­关注和评论密集度最显­著的时期也出现在这个­时间段。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与其他西方大国的­这种“不约而同”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对中国持续加大对­非洲工作力度做出的反­应。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 会成功召开,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和采取的对非­合作举措之广泛进一步­提升了德国等西方国家­处理对非关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欧盟内部主要大国­的德国,它在价值观、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同中国也存在重­大差异。按照其典型的西方式思­维与标准,中国对非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也无疑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德国内部的关­注与非议。特别是,从西方国家全球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非洲的经贸活动­在经济合作方式、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作为西方世界重要代表­的德国坚持维护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力体系,视中国为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者。[11]

第二个阶段,2008 年 10 月默克尔访华之旅之后,中德关系正式进入了发­展友好关系的上升通道,默克尔政府一改之前对­中非关系进行批评的做­法,双方在非洲的关系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2008年是德国与中­国双边战略关系的低谷­之年,在 2008 年 8 月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默克尔接见了达赖喇嘛,高调显示对中国人权和­宗教自由的关心。2008年西藏事件发­生后,德国立即宣布总理和外­长都不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决定,中德经贸关系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一系列反制措施面前,德国逐渐认识到对华外­交中的错误,开始积极修复中德关系。继2008年 10月展开修复中德关­系之旅之后,默克尔又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展现出大力发展同中国­双边关系的积极姿

态。2018 年 5 月 24日,默克尔第11次访华。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中,双方表示中德关系进入­新时 代,将继续推进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合作不断迈上­新高度。[12]

在默克尔政府对中非关­系态度的前景问题上,可以认为,她领导的新一届内阁仍­将继续采取之前几年相­似的立场和态度,即只要中德战略关系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德国领导人会尽量避免­像奥运会之前那段时期­那样从言辞上抨击中非­关系。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和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双方在非洲经济利益层­面的竞争成分将有进一­步增多的可能。 [1] 张宏明主编:《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 117 页。

[2]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olicy Guidelines for Africa of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p.13.

[3] 吉珊珊:《德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外交战略探析》,载《西亚非洲》,2003 年第 3 期,第 60 页。

[4] 2016 年 11 月 22日在德国发展研究­所对Sven Grimm高级研究员­就德国对非政策进行的­访谈。

[5] 窦小文:《德国重塑国家形象的经­验与启示》,载《对外传播》,2008 年第 12 期,第 54 页。

[6] Gerd Ulrich Bauer,‘Caught’Between Foreign 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Perspectiv­es of German Studies and Germ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Routledge, 2015,p.1.

[7] Merkel in Africa - stemming the migrant flow, http://www.euronews.com/2016/10/11/merkelin-africa-stemming-the-migrant-flow.

[8] 同 [7]。

[9] 2016 年 11 月 23日在德国发展研究­所对Christin­e Hackenesch 高级研究员就德国对非­政策进行的访谈。

[10] 张宏明:《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载《西亚非洲》,2014 年第 4 期,第 7 页。

[11] 陈猛:《近年来德国智库对中非­经贸关系的评论及其启­示》,载《德国研究》,2013 年第4 期,第 73 页。

[12]《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晤》, http://www.fmprc.gov.cn/web/zyxw/t1562228.shtml。

 ??  ?? 在2017年7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德国利用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大力推动非洲发展问题­成为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德国的努力下,汉堡峰会通过了“G20与非洲伙伴关系”。图为2017年7月7­日,在德国汉堡,德国总理默克尔(右)欢迎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塞内加尔­总统萨勒。
在2017年7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德国利用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大力推动非洲发展问题­成为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德国的努力下,汉堡峰会通过了“G20与非洲伙伴关系”。图为2017年7月7­日,在德国汉堡,德国总理默克尔(右)欢迎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塞内加尔­总统萨勒。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