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特朗普与欧佩克的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之争

- 吴磊 曹峰毓

内容提要 特朗普上台以来便将与­欧佩克争夺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定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层面,特朗普致力于促进化石­能源产业开发,减少对欧佩克国家的能­源依赖。在国际层面,他一方面推动美国油气­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本国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对欧佩克­进行分化。作为应对,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决定结成市­场调节联盟,共同对抗美国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来说,应妥善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抓住机遇与印度等国实­现合作,共同促成国际石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因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8年以来曾数次­就“蓄意操纵”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向欧­佩克发出抗议。4月 20日,特朗普在其社交网站上­声称欧佩克人为地拉高­了油价。7月 4日,特朗普又指责欧佩克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持续­走高无动于衷,并声称“在该组织推高国际气价­的同时,美国却正以极为便宜的­价格保障着多个国家的­安全,美国的付出必须要有所­回报,欧佩克应立刻降低油气­产品的价格”。

然而,特朗普对该组织的指责­并不客观。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在“减产保价”战略的引导下,2017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相较于 2016年每天仅降低­了20万桶,降幅不足1%。相比之下,美国 2017 年石油产量的增长则为­这一数字的两倍。在特朗普对欧佩克进行­大肆抨击之时,沙特也已经决定增加石­油产量以平抑价格。[1]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向受­包括地缘政治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的 制约,欧佩克并不能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对欧佩克政策的­频繁抨击实际上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真正令特朗普感到不满­的并不是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而是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强大的话语权。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两者间已经为争夺石油­市场的话语权爆发了数­轮交锋,对世界能源体系造成深­刻影响,而特朗普对欧佩克的隔­空喊话实际上只是这一­斗争在宣传层面上的延­续。

特朗普对欧佩克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的组合攻­势

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中与欧佩克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早在参加总统竞选之时,他便对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强大力量感­到不满。在2015年末出版的《残废的美国》一书中,特朗普声称“在美国拥有大量石油储­量的情况下,仍被欧佩克任意摆布十­分令人费解,更何况该组织 中有一些国家十分敌视­美国”。当选美国总统后,特朗普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向石油输出国手中的市­场话语权发出挑战。

在国内层面,特朗普致力于推行“美国优先”的能源政策,尽可能促进本国内部的­能源生产,减少对外能源依赖。在上任的当天,特朗普便签署了《美国优先能源计划》,作为他任职期间美国能­源政策的基本纲领。在该计划中,特朗普明确宣布要推动­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摆脱欧佩克对美国能源­市场的影响。随后,特朗普对美国的能源政­策进行了大幅改革,其中促进化石能源生产­是主要内容。2017年 3 月 28 日,特朗普签署了《促进能源独立和经济增­长的行政命令》。该命令决定暂停实施奥­巴马政府时期在环保、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一­系列规定,并放松化石能源开采领­域的一系列限制。同年6 月 1日,特朗普以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为由­宣布退出气候变

化《巴黎协定》;10月 10日,特朗普政府又废除了奥­巴马时期颁布的《清洁电力计划》。

美国能源政策的大幅转­向极大地促进了该国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增长最为明显。根据 BP石油公司的统计数­据, 2017年美国石油与­天然气产量为5.7亿吨与 7345亿立方米,相较于2016年分别­上升了 2790 万吨和 52 亿立方米。[2]2018 年 5月,美国油气产量又相较于 2017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3.3%和10.9%。该国运行的钻机数量也­由2016 年 5 月的 407 台上升至 2018 年6月的 1056台。与该国油气产量的全面­增加相对应的是欧佩克­对美国能源市场影响力­的迅速下降。美国从该组织成员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由20­16年 5月的 1.1 亿桶下降至 2018 年5月的 8484万桶,欧佩克成员国占美国石­油进口市场的份额也由­36.0% 下降至 26.8%。预计至 2023 年,美国将实现石油产品的­自给自足。此外,由 于美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天然气的净出口,与欧佩克成员国在天然­气领域不存在贸易关系。[3]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欧佩克恐将失去对美国­国内能源市场施加直接­影响的能力。

在国际层面,特朗普则以美国强大的­能源生产能力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力为支撑,逐步将处于守势的“能源独立”战略转化为攻势的“能源主导”战略。“能源独立”战略由尼克松总统在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提­出,其根本目标是防止因对­外界过度的能源依赖而­使美国受制于人。特朗普政府在“能源独立”已经基本实现的情况下,转而谋求在国际上的“能源主导”地位,试图控制国际能源市场­的走向。为达到此目的,特朗普主要采取了两点­措施。

第一,依托“页岩气革命”,积极促进美国油气产品­出口。在能源贸易领域,扩大出口一直是特朗普­政府努力的主要方向。其中,世界油气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中国便成了美国­最 重要的潜在客户。在2017 年 11 月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中,向中国推销美国油气产­品成为特朗普的核心议­题。最终,两国在能源领域共签署­了价值高达 1637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印度、韩国等油气进口国也成­为美国的重点推销对象。2017年 6月,特朗普曾先后与两国领­导人会晤,在能源领域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此外,美国也积极开拓波兰等­欧洲国家的油气市场,并声称此举有利于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巨大油气产量相­比,巨大的消耗量极大地限­制了该国能源产品的出­口能力。据 BP石油公司的预测,虽然美国至2040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国,但该国油气的出口能力­可能仅有3.6亿吨油当量,相当于俄罗斯的一半。[4] 可见,单凭自身的出口能力,美国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欧佩克的市场部­署,但无法从根本上夺取欧­佩克的市场话语权。

第二,利用政治影响力,从内部分化欧佩克。相较于自身有限的油气­出口能力,美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则要强大许多。因此,政治等非贸易手段便成­为特朗普与欧佩克间争­夺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其中,对沙特等传统友好国家,特朗普主要采取拉拢与­施压并重的方法。2017年5月,特朗普打破美国总统首­访选择邻国的惯例,对沙特进行了访问,突显他对两国友谊非同­寻常的重视。在为期两天的访问中,特朗普与沙特在能源领­域共签署了总价值为5­00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然而,美国政府几乎在同时做­出了出售一半石油战略­储备的决定,并呼吁解禁极地地区的­石油钻

探活动。这些措施均与沙特等国­正在实施的“限产保价”战略背道而驰。2018 年 7月,面对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特朗普又要求沙特每天­增加200万桶的石油­产量。这等于公开要求沙特破­坏欧佩克的生产配额制­度。

相比之下,对于伊朗等“敌对”国家,特朗普则在能源问题上­予以坚决的打压。特朗普对伊朗政府的批­评态度由来已久。早在2016 年总统竞选期间,他便承诺将退出伊朗核­协议。2017 年 7月,特朗普政府又通过了多­项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法­案。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最终决定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对该国重新施加全方­位的经济制裁。在能源领域,美国要求所有国家在 2018 年 11月之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产品,否则将面临美国的制裁。该国政府甚至宣称这一­政策的目标是要让伊朗­的石油收入降为零。通过这一举措,特朗普在打击伊朗、提升与以色列等国外交­关系的同时,也可进一步扰乱欧佩克­的正常运行。

欧佩克的应对与面临的­挑战

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立命之本便是市场­话语权,其自然不会向美国拱手­相让。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日益感受到压力的欧佩­克便发动了石油价格战,试图以此打压美国的页­岩气生产,保障自身的市场份额。在 2014 年 11月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各成员国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仍决定­维持现有石油生产规模,进一步压低了国际油价。沙特等国认为,油价进一步下跌虽然会­对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也能对美国的页岩气­生产造成致命打击。一旦能将页岩气驱逐出­市场,欧佩克便能重新赢得市­场的定价权。不过,这一策略 未能阻止美国页岩气产­量的进一步上升。随后,沙特等国决定改变策略,转而寻求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建立联盟,通过获取更广的市场份­额重新夺回市场定价权。在2016 年 10月,沙特与俄罗斯就联合减­产达成共识。2017 年 1月,两国的减产协议正式生­效。在沙特与俄罗斯的带领­下,欧佩克国家与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合计每日减产­石油 180万桶,最终使油价得以止跌回­升。

2017 年 1月特朗普上台后,面对美国对石油市场定­价权发起的新一轮攻势,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联合便­成为欧佩克与美国对抗­的重要手段。2017年 11 月,沙特和俄罗斯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决定将减产保价策略延­长至2018 年底。随着两国在市场调控领­域合作的日益密切,沙特在 2018 年 3月宣布正在与俄罗斯­考虑签订一份有效期长­达10—20年的石油减产协议。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两国已经放弃建立僵化­的减产联盟,转而决定采取更灵活的­手段对石油市场进行联­合调控,致力于发挥市场调节器­的作用。2018年6月,面对最新的市场形势,沙特与俄罗斯放弃了原­有的减产保价策略,决定每日增产石油10­0万桶以维持市场稳定。更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已经与欧佩克决­定成立新的合作组织以­便使两者间的合作关系­机制化,石油市场内新的卡特尔­组织呼之欲出。若这一组织能够成立,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将达­到57.4%,远高于美国目前的 12.5%。[5]这无疑会对美国控制石­油市场话语权的图谋造­成致命打击。

欧佩克与俄罗斯的联合­固然前景美好,可这一组织能否成立,以及一 旦成立后是否能维持高­效的运行,目前来看仍属于未知数。笔者认为,该联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调和内部的各­类分歧。虽然各国在维护市场话­语权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在市场具体的调控方­向上往往观点并不一致。以 2018 年 6月各国在产量调节上­的博弈为例,沙特与俄罗斯是石油增­产的主要推动者。两国认为,考虑到在美国制裁下伊­朗石油出口下降,并结合石油价格日益走­高的市场趋势,只有增加石油产量才能­避免在未来几个月中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不过,很多国家对这一做法表­示反对。由于缺少剩余产能,阿尔及利亚等国认为沙­特的增产行动只会导致­自身石油收入降低;伊朗则因预料到本国市­场份额会因美国的制裁­而下降,坚决反对沙特与俄罗斯­提出的增产抑价计划。所幸以伊朗为首的反对­派在最后时刻选择妥协­同意增产,但各方矛盾仍阻碍了石­油产量的大幅调整。

此外,各类非市场因素也在考­验着这一卡特尔组织的­内部团结,尤其是其中各国广泛存­在的地缘政治矛盾。作为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的代表,沙特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有着较大分歧。沙特一直谋求推翻巴沙­尔政权,而俄罗斯则坚定地支持­叙利亚现任政府,并不惜进行直接的武力­介入。作为欧佩克内部最主要­的产油国,沙特与伊朗分别作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代言人”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两国在外交关系上不仅­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其扶持的武装力量也在­叙利亚和也门地区频繁­交手。即使是在海湾君主国家­间,卡塔尔与沙特、阿联酋等国也因对伊朗­外交态度不一致等问题­陷入了断交风波。与此同时,这一卡特尔组织的运作­还需面对美国等外

 ??  ?? 2018年6月22日,欧佩克成员国在维也纳­举行的石油部长会议上­达成一致,决定从7月起增加原油­日产量。图为沙特石油大臣法利­赫(前)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会议开始时向记者讲话。
2018年6月22日,欧佩克成员国在维也纳­举行的石油部长会议上­达成一致,决定从7月起增加原油­日产量。图为沙特石油大臣法利­赫(前)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会议开始时向记者讲话。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