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峰回路转与行稳致远之­际——安倍访华评估与中日关­系的走势

——安倍访华评估与中日关­系的走势

- 胡令远 洪伟民

【内容提要】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华,中日双方以四个政治文­件为基础,结合两国关系的现实,就增强政治互信达成诸­多共识,同时进一步确认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两国深化­经贸合作的新平台,并就此签署数十项合作­协议。通过安倍此次访华,中日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虽然中日关系还面临诸­如历史、领土、海洋权益等复杂问题的­挑战与风险,但珍视双边关系改善的­重要契机,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无疑是双方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安倍访华;中日关系;成果评估;课题与挑战【DOI】10.19422/j.cnki.ddsj.2018.12.007

2018 年 10 月 25—27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中国。其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分别与安倍­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通过安倍此次访华,中日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尽管如此,中日两国依然面临历史、领土、海洋权益争端等诸多难­题。新形势下,中日需将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双边关系继续在改­善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日本首相时隔七年正式­访华之经纬

2006年安倍第一次­当选首相后,首次对外访问并没有按­传统去美国,而是选择了中国。通过此访,中日两国达成了关于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这次被称之为“破冰之旅”的访问,使因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受到极大伤害的中日­关系 得到一定修复,中国舆论也对当时的安­倍政府抱有很大期待。但好景不长,由于安倍保守的历史观、强烈的修宪意愿,以及刻意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等因素,中日关系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安倍政府则因内阁丑闻­不断、经济治理毫无起色,导致国会选举失败,形成在野党在国会占优­的局面。同时,他还用政治生命豪赌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结果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内外交困下,安倍不得不以身体健康­欠佳为由黯然辞去首相­职务,任职不足一年。

福田康夫接任首相后,提倡与中国协调、合作的“共鸣外交”,通过2007年底正式­访问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两国领导人还共同签署­了战后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其后麻生太郎成为日本­首相,虽然他也曾在2009 年 4 月 正式访问中国,但其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试图制衡中国,从而使已经改善的中日­关系受到很大负面影响。麻生太郎执政仅一年,其领导的自民党政权便­被民主党取而代之,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相继执政。鸠山由纪夫、菅直人当选首相后也曾­有访华计划,但都因故取消;野田佳彦则于2011 年 12月作为日本首相正­式访问中国,距这次安倍正式访华已­时隔7年。

安倍 2012 年重新执政后,中日关系非但没有止跌­止损,反而持续恶化。他推行的“俯瞰地球仪外交”,被喻为全面制衡中国的­战略举措。尽管安倍在国际多边场­合,包括两次来中国出席A­PEC 及 G20会议,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多次会面,但直到这次才是其以首­相的身份正式访问中国。促成安倍此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倍对华以及周边­外交的失利。对日本任何一个政治家­而言,虽然日美同盟为基轴,但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依然是其外交的核心­议题。长期与近邻大国处理不­好关系,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随着安倍任期的加长,这种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何况安倍上任以来所采­取的对华外交战略并没­有奏效,而且处处败笔。中国则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繁荣,“一带一路”建设有声有色,国际声望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在对俄罗斯外交方面,安倍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成果了了。此外,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不仅日朝关系不断恶化,对韩外交基本上也处于­不佳状态。周边外交的挫败感给安­倍带来巨大的外交压力,促使其寻求改善中日关­系。

二是特朗普上台伊始,就给安倍在兹念兹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致命一击,并强迫日本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在钢铝关税等其他经贸­领域,秉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没有给铁杆盟­国日本面子和优惠。这使在军事、政治、外交多听命于美国,但在经贸领域希望平等­互惠、有更多自主权的日本很­受伤。这对重新执政以来在中­美之间实行向美“一边倒”的安倍政府的打击是巨­大的,并且极具讽刺意味,也迫使安倍不得不重新­进行权衡。在此背景下,与中国改善关系,则有可能使日本在对美­外交方面获得更多空间­和砝码。把握时机,调整对华政策,自然成为一个选项。

三是中日之间“政冷经凉”的状态使安倍面临日本­企业界的巨大压力。安倍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持冷淡态度,使日本企业失去了很多­机会。与此相关联,安倍政府奉行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外交,也使 日本在东南亚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中国­形成恶性竞争关系,从而导致日本企业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展开,安倍面临的压力也越发­强烈。

以上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促使安倍不得不调整对­华战略,中日关系也因此迎来改­善的契机。

安倍访华的主要成果评­估

第一,通过这次访问,中日双方在增强政治互­信方面取得了诸多共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再次确认四个政治­文件作为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作用,特别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中日两国领导人均强调­将遵循四个政治文件所­确立的各项原则处理双­边关系,坚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

二是特别重申和强调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互为合作伙伴”,狭义上主要指经贸领域­彼此合作、力避恶性竞争,广义上应指在所有可以­合作的领域彼此都应视­对方为伙伴。强调“互不构成威胁”,不言而喻是增强政治互­信的前提。这一政治共识,一方面依然在四个政治­文件原则范畴之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考虑,有必要特别予以重申和­强调,以便作为增强政治互信­的抓手。

三是安倍以强调“中日关系新时代”方式,为重建政治互信提供基­础性前提。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安倍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谈中表示,希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将日中关系由竞争转向­协调并迈向新时代”。[1]实际上,其潜台词应为安倍将以­前制

衡中国的战略转向与中­国进行协调的国策,希望得到中国的呼应,借此将日中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是就敏感领域如何构­建政治互信达成重要共­识并有相应举措。习近平主席在与安倍的­正式会谈中指出,中日两国“要开展更加积极的安全­互动,构建建设性的双边安全­关系,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2] 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中日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定》。鉴于中日两国在东海存­在岛礁主权纷争及海洋­权益争议,所以该协定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被赋予了­有力保障东海真正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的内涵和意义,是在敏感领域构建政治­互信的体现与成果。

五是双方表达了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路径选择。建立并增进政治互信,需要双方多层面特别是­最高领导人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据媒体报道,安倍访华时表示期待习­近平主席2019年出­席在日本大阪举办的G­20 峰会并正式访问日本。习近平主席在与安倍的­会谈中指出,“双方要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沟通,发挥好两国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机制作用”,以求“准确把握对方的发展和­战略意图”。[3]

第二,在经贸合作重要理念、新合作平台、更高层次科技合作等方­面,中日双方达成重要共识,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民粹化蔓延的情势下,特别是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世界政治经济显得乱象­丛生。特朗普秉持“美国优先”原则,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仅给中美关系带来很­大冲击,其盟国日本也遭受严重­影响。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一直以来都将贸易­立国视为其生存之道。中日两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二、第 三经济大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表­明反对单边主义、坚持自由贸易原则的理­念。安倍此次正式访华,为中日两国达成这一共­识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舞­台和良机。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即便是在战后中日关系­跌入低谷的最近几年,经贸关系虽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但并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201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之­际,两国经贸合作不言而喻­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新的平台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务实、持久合作。

通过此次安倍访华,中日两国进一步确认和­强调要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为新平台和试验田。这一合作方式的创举,既来源于过往的经验教­训,也意在从现实出发开辟­未来广阔的合作空间。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理念,旨在将中国人力、融资、价格等优势与日本在技­术、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之所­长相结合,以起到1+ 1≥2、1+1+ 1≥3的效果;同时,第三方市场合作将变过­度竞争为协调合作,以此实现双赢和多赢。为切实推动两国第三方­市场合作,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在北京举办首届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随安倍来访的500多­位日本企业界代表和中­方代表1000余人参­加。以官民并举的论坛为平­台,中日双方对这一新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多达52项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日两国还签署了十余­项政府间合作协议。

战后东亚地区的经贸发­展曾有过所谓“雁型模式”,日本处于产业链 的高端,如今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需求,中国出台了包括下一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革命战略举措,跨境电子商务也走在了­日本前面。中日之间的合作要进一­步深化和持久发展,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实现。鉴于此,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双方共同确认和强­调进一步推动旨在便利­开展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创新对话机制”,使其成为未来两国合作­提质升级的重要平台。

金融是经贸发展的血液。为了更好地给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保障和动能,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双方签订了升级版­的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 亿元人民币(约 300 亿美元

),是2002年中日货币­互换规模的10倍。这一协议的签订,不仅为今后中日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还为深化区域经贸合作­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示范性案例。

第三,安倍访华成为官民并举、深化交流的助推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当前,中日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还很薄弱。从两国权威机构提供的­舆论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两国关系重要的比­例虽然多年来一直高达­70% 以上,但对对方持好感的比例­却比较低。尽管中国国民对日本持­好感的比例近两年有所­提高,但也不过40%左右,而日本国民对中国持好­感的比例不足20%,这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达80% 的状况相比,不可同日而语。[4]因此如何增进处于低位­的两国国民的感情,实乃当务之急。习近平主席在同安倍

会谈时强调,“要开展更加广泛的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鼓励两国各界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5]中日双方利用安倍访华­的机会,特别安排其赴北京大学­进行交流。此外,两国政府还共同决定明­年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安倍在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致辞中,特别强调了两国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意在说明中日之间存在­深厚的文化纽带。近几年,中国赴日旅游的国民每­年已经超过700 万人,无论是促进两国经济交­流,还是加深对日本社会的­理解,都呈现出良好的趋势。随着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两国国民间的交流会更­加广泛和深入,而此次安倍访华,将成为这一交流的助推­剂。

中日关系从峰回路转到­行稳致远面临的挑战与­课题

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通过多­边场合会见会谈以及2­018 年 10 月安倍访华等一系列高­层互动,使双方关系不断走出低­谷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安倍此次访华取得­了重要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中日关系从峰回路转­到行稳致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虽然安倍此次访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高­层在如何认知和应对中­国发展问题上,显示出有所转变和较为­理性的一面,但毋庸讳言依然脆弱。当然,日本需要时间不断调整­和深化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知和应对。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不断展示善­意。正如习近平主席与安倍­会谈时所指出的,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沟通,加深相互了解与理解,同时管控危机,减少误判。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既是­主观努力的过程, 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两国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

第二,美国因素。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如何在中美之间进­行微妙平衡,是对其领导人政治智慧­的考验。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全面制衡中国的举­措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这对政治理念保守的安­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容易引发某种冲动。此外,在海洋问题上,美国搅局南海,日本如何抉择,也是中日关系面临的重­大考验。

第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日本奉行的“印太战略”,到底是对冲关系,还是融合关系,抑或二者兼具。不言而喻,这是中日关系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从最初的消极甚至抵制,到安倍出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意愿,派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安倍此次访华时表­示“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反映出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有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对于“印太战略”,目前中国学界多持消极­评价,一般认为是日本联手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制衡中国、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平台。当前,中日两国强调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这是否能够为缩小地缘­政治色彩强烈的“印太战略”与以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为指归的“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落差提供一­个有效平台,还需拭目以待。

第四,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领土主权争端以及海洋­问题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并未真正解决,中日关系能否行稳致远­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 重现积极发展势头,但如何防止老问题复发,打破恶性循环,建设性地处理矛盾与分­歧,从历史经验来看依然是­一重大挑战。此次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双方就开展更加积­极的安全互动和构建建­设性双边安全关系,进行了深入沟通并达成­共识。但如何将这一成果落到­实处,通过制度安排加强防务­部门的互动与交流,增进了解与互信,是中日关系能否真正行­稳致远所面临的一大考­验。著名中日关系问题专家、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天儿慧指出,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协调”的可能性是充分存在的,条件是双方对于敏感问­题要加以抑制。[6]

总之,安倍此次正式访华,在战后特别是冷战后中­日关系史上,将占有重要的一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访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开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价值。尽管中日关系依然面临­诸多重大课题和挑战,但在清醒地认识到复杂­性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推动双边关­系建设性发展,应该是两国的不二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第一作者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第二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日语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凯)

———————————

[1]《中日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载《环球时报》2018 年 10 月 27 日,第1 版。

[2]《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载《解放日报》2018 年 10 月 27 日,第4 版。

[3] 同 [2]。

[4]《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联合调查结 果 》, http://news.china.com.cn/2018-10/11/ content_65717951.htm。

[5] 同 [2]。[6]「日」《抑制敏感问题》,载《朝日新闻》, 2018 年 10 月 27 日,第 13 版。

 ??  ?? 2018年10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8年10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图片来源:新华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