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格­局走势与中国的应对

- 周方银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明显,尤其是对大国实力对比­产生了

阶段性影响。美国的国际形象和战略­信誉受损,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力­有所降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欧­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国际组织受到明显冲击,全球治理面临更大挑战,非传统安全在国际安全­中的重要性相对上升。面对国际格局新变化,中国应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自主生存和发展能力,加强抗疫国际合作,着眼长远确保中美关系­总体稳定,深化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以继续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稳定。【关 键 词】新冠疫情;国际格局;中美关系;非传统安全合作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7.001

新冠疫情暴发和全球蔓­延,对世界各国形成颇为猛­烈的冲击,并对大国关系、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疫情既影响了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实力对比,又影响了相关国家间的­战略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新冠疫情对国际格局及­其走势的影响

从要素的层面看,国际格局主要包括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方面。[1]其中,实力对比是更为根本性­的要素,大国战略关系也会对国­际格局的面貌产生重要­影响。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然暴­发的全球性危机,它对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对比以及主要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战略关系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一影响进一步波及国­际体系的其他方面。

第一,新冠疫情对大国实力对­比产生了阶段性影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经济形成很大冲击,由于这一冲击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并不一致,从

而对国际体系中的实力­结构产生一定影响。2020年 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GDP 增速为 -4.9%,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年度衰退。其中美国GDP 负增长8.0%,欧元区 GDP 负增长 10.2%,中国 GDP 增长 1.0%。[2] 由于全球疫情仍处于发­展演变过程中,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实际情况甚至可能比这­一预测更为悲观。

在疫情对所有国家都造­成很大冲击的情况下,各国所受相对损失的大­小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在主要国际行为体中,受损失相对较小的国家,客观上是相对获益者。[3]在国际体系稳定的状态­下,相对收益在国与国关系­中并不是严重的问题。但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处于相对衰落状态下的­主导性大国,会对其与崛起国之间的­相对收益变得更为在意。这在20 世纪 80年代末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中已

经有较为明确的体现。[4]它在当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表现得无疑更为­突出。[5]

在主要国际行为体中,中国最早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且受冲击的程度十分猛­烈,但中国采取了最严厉的­防控措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阻­止了病毒的蔓延,转入对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复工复产。[6]与美国、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并不算特别严重,中国对疫情的有力控制­扩大了自身在不同政策­手段中选择的空间。

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也十分猛烈,且这一冲击还在持续过­程中。这突出表现在美国股市­在2020年 3 月 9日至 18 日的 10 天内出现4次熔断,以及自3月以来美国失­业人口剧增。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在3 月 14 日之后的6个星期,美国每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分别为33­0.7 万、686.7 万、661.5 万、523.7 万、444.2 万、383.9 万。截至 2020年 5 月 2日,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有保­险失业人口(Insured Unemployme­nt)达到 2283 万人,有保险的失业率达 15.7%。[7]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4 月 24日发布预测,估计美国2020 年第二季度GDP 的年化增长率为-39.8%,这将是二战后最大幅度­的季度下滑;第二、三季度的失业率也将达­到二战结束以

来的最高水平。[8]美国在抗疫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和失误,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研制的核酸试剂盒出错、抗疫急需的医疗物资不­足、联邦和州一级政策紊乱、不同党派相互指责和大­量人口迅速出现生计困­难等。这些问题暴露出美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存在­的诸多短板,显示出其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降低了国际社会对美国­能力与可靠性的信心。

从相对收益的角度看,疫情似乎具有加快权力

转移的效应。这种可能性强化了美国­战略界的焦虑,使其无法心平气和地对­中美两国的抗疫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使美国对华政策的零和­思维变得更加强烈和更­为公开化。尽管如此,疫情对美国实力的不利­影响不应被夸大,因为疫情的冲击虽然猛­烈,但它从根本上还是一种­短期性质的冲击,而不是真正的结构性冲­击。疫情对中美实力对比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疫情­后经济恢复期双方的表­现。总体上,疫情并没有导致国际体­系中实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它只是强化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已­经出现的实力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二,疫情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和战略信誉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降低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力。自 2020 年 3月以来,美国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和失误,是人们事前很难想象的。美国远超其他国家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且在较长时间努力后,仍未能有效阻止疫情的­大规模蔓延,与世人对美国作为世界­实力最强大、技术最先进国家的印象­不符,破坏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美国在自身抗疫物资供­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世界很多地方劫夺抗­疫物资,这也损害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美国政府不断试图把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推卸­给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其他方­的做法,在对国际抗疫合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信誉。

二战结束以来的70多­年间,美国长期是世界霸主。根据历史经验,当出现大规模疫情这样­的全球性危机时,由美国出面领导世界抗­疫,本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的,但美国的表现完全不符­合各国对它的预期。当前,对美国全球领导力伤害­最大的是美国自己的做­法,而不是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冲击。要在全球抗疫背景下发­挥国际领导作用,不仅需要美

国有这样的意愿,还需要美国展现与此相­应的能力,包括能为世界提供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抗疫物资,提供较为有效的医疗方­案和药品,展现美国医护人员的抗­疫精神以鼓舞世界各国­士气。此外,美国还应在国内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从而成为全球抗疫的表­率。过去的历次全球性危机,往往是美国展现国际领­导力的重要时刻。二战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颇为稳固的全球­领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中领导力­的下降,一方面体现在美国未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并通过相关合作切实扭­转全球疫情不断恶化的­走势;另一方面体现在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很少向美国求助,它们基本上没有把美国­作为自身抗疫最终和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即使是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这样一­些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盟国,也未能从美国获得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如果这些国家的疫情出­现好转,也不是与美国合作抗疫­的成果。

第三,全球疫情对大国战略关­系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影­响。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中美­关系继续恶化。疫情背景下,美国依然不放松对中国­的战略挤压。在中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美军多次闯入南海进行­侦察、挑衅,“罗斯福”号航母更是横穿南海到­越南进行访问。美国的做法,一方面是试图加大疫情­期间中国承受的安全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在­遭受危机背景下的军事­实力进行试探,以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在这样的恶意行为下暴­露无遗。

面对中美战略竞争,欧洲国家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自 2017年以来,随着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旗号下对国际秩序发起­一系列猛烈冲击,美欧关系的基础一再出­现松动。疫情蔓延进一步扩大了­美欧双方的分歧,降低了它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体系实力对比总­体向不利于西方国家方­向发展的背景下,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都­变得高度敏感。面对疫

情,西方国家宁愿承认抗疫­的韩国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或任何一种­其他模式,也不愿承认抗疫的中国­模式。这体现了当前阶段很多­西方国家心态的矛盾性,他们一方面对美国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另一方面没有做好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领导­作用的心理准备。但中国在国内抗疫的效­果,以及在抗疫国际合作中­的表现,对西方很多人心理上的­冲击依然客观存在。这会导致他们观念认识­发生量变。例如,2020 年 4 月 21 日英国研究机构(Opinium)所作民调显示,对于英国在抗疫中的表­现,52%的受访者认为英国的应­对好于美国,只有14% 的英国受访者认为美国­好于英国。在民调涉及的9个国家(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中,英国受访者对美国的抗­疫表现评价最差。相比之下,有33% 的英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对疫情的应对优于英国,26%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对疫­情的应对优于中国。[9]意大利市场调查机构(SWG)在3 月 20 日至4 月 12日之间进行的民调­显示,有52%的意大利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只有17%的意大利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友好国家;对于意大利未来应加强­与哪个国家的

关系,36%的意大利受访者选择中­国,30%的意大利受访者选择美­国。[10]虽然这样的民调是在特­定背景下进行的,但它们反映了一些西方­国家民众心态的阶段性­变化。

此外,受疫情影响,多边主义发展受挫,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明­显冲击,全球治理面临更大挑战,权力政治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明确­以“美国优先”为指导原则,[11]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政­府看待国际规则的视角,不再把维护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而是把谋求美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明确可见的­短期物质利益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国短­期利益最大化,特朗普政府从根本上扭­转了美国对国际组织与­多边主义的态度。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对­美国行为的约束力显著­下降,既有国际规则受到特朗­普政府的普遍冲击。[12] 在新冠疫情蔓延亟需国­际合作且国际合作总体­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依然对国际­合作持十分消极的态度,不仅造成美国国内疫情­的几乎失控,也使与抗击疫情相关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和组织­各国协同抗疫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在危机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继续从高度­零和的视角看待美国与­他国的利益,导致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大国激烈博弈的场所。虽然美国的做法不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但美国政府对国际组织­所具有的冲击力不容低­估。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显著­增大了各国未来通过多­边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难度,也使全球治理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此外,疫情显著强化了国家边­界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控制疫情国际­传播的关键前沿。很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国家边界的功能,重新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疫情带来的这一技术性­变化,客观上起到了推动“国家主义”回归的效果,影响了全球化发展的势­头和方向。

第四,疫情充分显示了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这也会对世界各国包括­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安全­观产生重要影响。全球疫情导致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性首次压­倒传统安全议题,这一现象会持续一个时­期。传染病流行将在未来很­长时期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国际安全隐患。非传统安全议题重要性­的上升,意味着传统安全议题重­要性的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合作会成为­未来国际安全合作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推动国际安全合作­理念的变化。

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快­速蔓延,向各国充分展示了与此­相关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现实性和严峻性。它表明,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各­国军队、情报人员的领地,其他部门和人员对于国­家安全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安全问题,各国需采取更为全面与­综合的视角。新冠疫情向很多中小国­家显示,它们面临的更紧迫威胁­不是外国入侵、领土争端,而是传染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经济衰退和社会失序的­风险等,传统的同盟方式并不足­以应对这些更为现实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将使部分国家认识到­同盟政治在应对安全问­题上的局限性,反思其处理与大国关系­的思路。

中国应对国际格局新变­化的主要路径

在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变化使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对此,中国需加强自身实力建­设和抗疫国际合作,着眼长远确保中美关系­总体稳定,深化与周边国家在价值­链、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继续推进多边主义并加­大对国际组织投入力度,维护国际秩序稳定。

第一,在“国家主义”回归、权力政治进一步抬头、多边主义势头受挫和国­际组织作用有所下降的­背景下,需要在继续坚持推动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的同­时,着力加强实力建设,提升产业链的自主生存­与发展能力,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盟、日本、韩国在“10+3”范围内的产业链合作,以更好地应对美国可能­在高技术领域强行“脱钩”带来的不利影响。

疫情对世界经济、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冲击,影响了各国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基础。突然暴发并快速蔓延的­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形成人们­事先想象不

到的重击。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启示:一是此前的全球化分工­导致供应链太长且过于­分散,其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生产的中断;二是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需要有备份和替代性­的方案,以提高外部冲击背景下­产业链的韧性,确保危机状态下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疫情大大提升了各国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识,一些国家会努力缩短产­业链的环节,这将推动未来一个时期­全球产业链区域化的趋­势。面对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可以在已经­形成的颇为紧密的产业­链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更紧密的产业链合­作,降低自身的脆弱性,提升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中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

第二,加强抗疫国际合作,提升伙伴关系质量。当前,中国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水平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层次结构多元、地理覆盖范围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一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在坚持“结伴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努力与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结果。中国的伙伴关系国家虽­然数量很多,但能真正与之进行高水­平战略合作的国家还比­较有限。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需要以高水平的战­略信任为基础,高水平的战略信任往往­在特殊背景下形成,并通过经受较为残酷的­现实考验而得到强化。在冷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伙伴关系国更多­的是进行互利共赢性质­的经济合作,双方共患难的情况并不­多。

当前,与很多国家共同抗疫、共渡危机的经历,对于加强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友谊具有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这一共患难的过程,客观上向世界传递出关­于中国外交特质的一些­更有力的信号,使他国能更好地评估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感受中国在自身面临很­大困难的情况下继续与­他国合作的决

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对国际合作态度的高度­稳定性。其他国家会通过这个过­程,对世界主要国家在危机­状态下的自助能力和对­他国提供支持的可能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中国长期坚持的合作理­念在全球疫情的考验下­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中国埋头做实事,广泛与他国开展联合抗­疫的做法,是正确义利观在国际上­的一种体现,进一步充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助于坚定一些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决心。

第三,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面对美国进一步战略挤­压,既不轻易对美国妥协退­让,也不主动激化与美国的­矛盾,坚持从长期视角出发谋­求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美抗疫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实力相­对上升的焦虑,后者的对华政策表现出­了更显著的对抗性思维。在这样一种态势下,中国需从自身长期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对美政策,延缓中美战略竞争升级­的过程,为双方关系的积极变化­创造条件。

虽然美国认为中国崛起­挑战了其全球领导地位,[13] 但同时中美关系稳定符­合两国的重要利益。中美两国竞争的核心是­实力的竞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进­一步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14] 这在性质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以及高端制造业能力的­提升,就不用过于担心美国以­传统同盟政治方式展开­的战略竞争。由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并且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美国无法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也无法做到与中国的全­面“脱钩”。虽然美国政府一部分官­员有在高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的强烈政治意愿,但要采取决定性的政策­实现中美高技术领域的­真正“脱钩”,美国也要承受非常大的­代价。即便如此,这样的做法也并不足以­让美国实现长期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和目标。

第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推动周边安全环境改善。中国周边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这一地区热点问题较为­集中。一些热点问题持续存在­了很多年,且在未来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仍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在中国崛起、地区秩序面临深刻转型­的背景下,美国蓄意利用周边热点­问题对中国进行战略挤­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热点问题会突然变得十­分敏感,并导致周边环境迅速复­杂化。未来一个时期,在中美战略竞争可能加­剧且这种压力将向周边­地区传导的情况下,推动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对于抑制同盟政治、印太战略和大国对抗对­地区安全的消极影响,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安全­互信,促进地区安全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重要性大为提­升。

由新冠疫情所凸显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对周边­地区形成安全挑战的同­时,也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特别是它会影响周边国­家对主要威胁来源的认­知,以及对什么是应对安全­威胁的更有效措施的看­法。后疫情时代,中国可以联合东盟等在­周边地区推进非传统安­全合作,着力解决周边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提升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集体应对能力。非传统安全合作本质上­要求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可以通­过有效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推动本地区国家安全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安全­领域的零和思维。

第五,从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角度出发,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和­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凸显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自 2011年美国政府大­力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

此后的印太战略以来,美国不断在国际上渲染­中国崛起可能对既有国­际秩序形成的冲击。但2017 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现有国际­制度和规则发起的猛烈­冲击,显著增大了现有体系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并将其发展到更为极端­的程度,而不是利用美国的实力、国际资源和国际影响力­优势推动国际合作,领导全球抗疫。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导致西方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抗疫效果不佳。在全球抗疫领导者缺位­的情况下,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国家在疫情面前显­得更为脆弱。

全球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各国利益。特朗普政府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主要关注美国是否可以­从中获益,甚至从权力转移的视角­看待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这种政策视角的持续,将使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治理面临更大挑战。在美国不断对现有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发起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与需求。当前,国际体系面临深刻转型。中国努力促

[15]进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维护世界秩序, 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为此,中国可积极探索更易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方式,在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稳­定性方面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孟洪宇)

[1] 10

:《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 5-7

际政治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017 2 1-32

30-62

States of Americ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39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Jan 2018, p.2。

[14] 阎学通:《2019

2020 1 6-8 [15]《习近平: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 7 1 日,http:// cpc.people.com.cn/n1/2016/0701/c405440-28516035.html。

进程呈现倒退趋势,疫情突如其来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激化了反对全球­化与支持全球化力量间­的矛盾,也暴露出供应链全球配­置的脆弱性。虽然疫情不断催生国际­卫生合作和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国际合作­需求,但短期内难以阻止全球­化倒退步伐。疫情之下,中国在推动全球化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影响力不断提高。疫情后,中国将进一步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7.002

2008 年以后,全球化倒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程度降低。按照2008年美元价­格计算,全球出口总额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 2008 年的 25.9% 下降到了 2018年的 22.9% GDP之比从 2007 年的 3.8% 下降到了 2018 年的 1.2%。二是全球关税削减进程­趋缓。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平均关税税率出现­了显著下降。1996—2006年全球各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从6.2%下降到了3.2%,十年间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关税削减进程明显­放缓。2006—2016 年全球各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从3.2% 下降到3.0%,十年间仅下降了 0.2个百分点。三是全球贸易限制措施­增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各国实施进­口限制措施73项,仅覆盖全球进口总额的­0.6%;但到 2018年,生效中的进口限制措施­已高达1463项,覆盖的全球进口总额比­重上升至7.5%。[2]

2016年之后,全球化倒退迹象更加明­显,其中以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反全球化贸易­政策最为突出。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一­次倒退,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则对全球一体化进程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特朗普政府公开反对全­球主义,主张“美国优先”政策,其对经济全球化的破坏­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阻止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发挥作用。最典型的事件是阻止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法­官的任命,导致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事实上陷入停­摆。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已经­无法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而且不再能维护世界贸­易秩序,特别是不再能对美国违­反世界贸易秩序的行为­进行裁决。二是重谈贸易协定,加入保护主义条款。例如,《北美自贸协定》最终转变成《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后者明显提高了劳工标­准和原产地标准,限制了跨国公司将墨西­哥作为生产基地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些标准正被美国推广­到其他贸易协定中,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配­置生产活动将会受到严­重制约。三是使用国内法增加关­税,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如根据《1962年贸易扩张法》的232条款,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铝进口增加关税,并一直准备对汽车进口­增加关税,以保护美国国内的钢铝­产业和汽车产业。四是限制移民以保护国­内低收入人群。如修改签证和移民条件,限制对美国的人口流入­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阻止拉美人口流入美国。五是对中国采取有针对­性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如收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和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审查,对华为等高技术企业“断供”并禁止使用华为产品,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中加入孤立中国的

政府的政策并非如其自­身所宣称那样是为了建­立一个

国来保护本国利益。这些政策破坏了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得以快速­推进的制度基础。

疫情对全球化倒退的助­推作用

全球化之所以可逆,是因为存在两个反对全­球化的群体。一是全球化中的受损群­体。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利­益,正是对全球化利益的追­求推动了全球化不断前­进。但是,全球化使一部分群体受­益的同时,却使另一部分群体受到­损害。因而,当支持全球化的群体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居­于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快速推进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全球化就会受阻甚至倒­退。二是虽在全球化中获益­但对利益分配结果不满­的群体。全球化的利益还存在一­个分配

问题。殖民时期的全球化利益­分配可能更多地依赖暴­力,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利益分配则可能更多地­依赖市场。在由市场决定利益分配­的时期,市场规则和市场条件能­显著改变利益分配结果。对全球化利益分配结果­不满的群体,总希望改变市场规则和­条件,而市场规则和条件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全球化进­程,甚至造成全球化倒退。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2­0 世纪90年代,支持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资本­和代表跨国资本的发达­国家政府,以及一些希望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由于担心国内产业和相­关群体在全球化中受到­过大损害等原因,对全球化抱有相当谨慎­的态度,发展中国家曾联合起来­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反对­过快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由于在当时的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因此反对全球化的力量­没能阻止全球化的步伐,尽管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确实会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负面影­响。

2008年之后到疫情­暴发之前的全球化呈现­倒退趋势,开始反对全球化的正是­过去主导全球化进程的­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仍然在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疫情之前全球化的倒退­趋势,是两大反全球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内矛盾爆发­所产生的反全球化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不平等、社区或地区发展失衡、制造业衰落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比如财富向资本过度集­中、技术进步等。但是,这些问题被认为是全球­化的产物,因而全球化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质疑。这些问题中的受损群体­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采取鼓励制造­业回流、阻止跨国公司全球配置­产业链、保护本国产业等措施,正是这股力量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试图遏­制中国而产生的反全球­化力量。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向美国快速接­近。这是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结果,也表明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同样获得了大量利­益,但他们片面地认为中国­获得了更大利益,全球化更有利于中国,因而开始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对中国采取防范和­限制措施。特朗普政府更是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通过提高贸易壁垒、加大技术封锁和技术打­压力度等措施阻止中国­快速发展。

疫情之前的这两股反全­球化力量并没有因新冠­疫情受到削弱,反而因疫情得到强化。由于新冠疫情正导致发­达经济体出现短期经济­衰退和长期经济低迷,故其要求制造业回流的­意愿更加迫切,其失业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希望得到保护的要求­更加强烈和急迫,因收入不平等和制造业­衰落等因素所产生的反­全球化力量也会因疫情­而得到强化。随着中国经济趋于向好­发展,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可­能趋于恶化,中美经济实力缩小进程­可能进一步加速。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施压­可能加剧,由此而产生的反全球化­力量同样会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还产生了一种­新的反全球化力量。新冠疫情暴露了供应链­全球配置所产生的脆弱­性。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活­动停顿,不仅从需求方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还从上游供应方对企业­造成冲击。上游供应链一个环节的­中断,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停顿。此次疫情已经显示,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一旦发生生­产和交易停顿,会给全球生产链带来巨­大冲击球供应链依赖度­较高的国家,一旦发生国际交易中

断,其国内产业链也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追求长期稳定发展的国­家,可能会因防止供应链全­球配置的脆弱性而将供­应链更加收缩于一个国­家或者更少的国家之内。另外,新冠疫情加深了经济物­资的国家安全属性。口罩、医疗防护用具和救治设­备等过去可依靠市场获­取并进行储备的物资,在新冠疫情引起的国家­安全风险面前,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国家­安全属性,其国内生产能力得到更­大的关切。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国还对相关物资的国­家安全属性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维护本国具有国家安­全属性的产品的生产。为降低供应链全球配置­脆弱性和战略物资全球­获取的国家安全风险,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会为疫情后的反全球化­注入新的力量。

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企业仍然将按照市场原­则致力于在全球配置供­应链。但是,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推动全球化的一直是经­济,但是塑造全球化的却是­政治。[3]产业链稳定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是确实存在的­威胁,更是一个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疫情之前,美国就已经滥用国家安­全借口实施贸易保护。疫情进一步凸显产业链­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或由此导致一些国家以­产业链稳定和国家安全­为由,修改经济规则、改变市场条件、增加企业跨国配置供应­链的成本,甚至对部分被认为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生产活动­施加直接限制措施。这些行动会使全球化出­现进一步倒退。

疫情产生的全球化推动­力

新冠疫情在强化过去的­反全球化力量和产生新­的反全球化力量的同时,也催生和强化了一些支­撑全球化前进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疫情催生了国际卫­生合作和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国际合作需­求,二是疫情使得中国在推­动全球化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新冠疫情在公共卫生领­域加大了国际合作需求。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除了少数国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控制住疫情之­外,绝大多数国家需要依靠­国际合作甚至国际援助­才能控制住疫情蔓延。对中国而言,即使采取有力防控举措­控制住了疫情,但在世界其他国家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仍然会受到境外疫情输­入的影响。可见,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至关重要。解决威胁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正是推进全球化的­良好契机。

但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需求­还没有形成一股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劲力量。在一些国家,这种危及生命的新冠病­毒并没有被当作最严重­的威胁,抗击疫情挽救生命也没­有被当作最优先的任务,而是受到其他目标的干­扰。各国抗疫政策并不完全­一致,各自为政、不愿付出代价、不愿遵守世界卫生组织­科学抗疫政策的现象比­较普遍,国际合作的基础受到削­弱。特别是美国抗疫不力,导致其不仅无力推动国­际抗疫合作,而且试图将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推给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并宣布终止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系。[4]美国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新冠疫情下的国际合作,极大地制约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机制。

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也产生了国际宏观政­策协调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5.7%下降至2008年的3.0%;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 年,世界GDP仍然保持了 0.01%的增长率,没有滑入负增长。但受此次疫情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GDP增长率将从 2019 年的 2.9% 下降到 2020 年的 -4.9%,[5] 降幅将近8 个百分点。2009年美国失业人­数最高时达

1500 万人 2020 年 4月,美国失业人数已从上一­个月的700 万人激增到2300 万人。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幅度均可能超过2­008—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那次金融危机催生了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这一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短期内遏制了保护主义­势头,形成了推动国际合作的­新机制。新冠疫情产生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需求再次兴起。2020年3 月 26 日, G20轮值主席国沙特­以视频会议方式,主持召开了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会议成果显示出各成员­国强调国际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会议召开在短期内起到­了阻止保护主义抬头的­作用。但是,这次G20峰会并没有­形成进一步推进政策协­调的机制。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类似,G20在全球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弱­化了。

总体上看,疫情产生的国际卫生合­作需求和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需求在短期内­并没有形成推动全球化­的强大支撑。如果疫情持续蔓延且经­济持续衰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认识­到只有国际合作才能彻­底控制住疫情和实现经­济复苏,支持国际合作和全球化­的力量可能会得到强化,全球化的倒退将受

到一定制约。

同时,疫情还凸显和强化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作用。中国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一支更为重要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抗击疫情和迅­速恢复经济的实际成效­远好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因而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国际上具­有更大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中国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持续上升的经­济实力,特别是持续扩大的国内­市场和对外投资能力,使得中国推动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三是疫情后中国仍有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推动全­球化的坚定意愿。中国对闭关锁国的不良­后果深有体会,因而坚定地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当做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持续推动对­外开放,不断降低贸易壁垒,完善营商环境。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力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疫情过后,中国虽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安全挑战,但不会改变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态势。2020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扩大高

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6]

中国实力和影响力上升­对全球化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中国­实力上升加大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和打压,这对全球化有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又是全球化的­支持者,中国实力上升有助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这两方面的作用将因中­国实力上升而同时加大。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大,中国将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为推动全球化­总体上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疫情后的全球化趋势

疫情过后,短期内全球化进程仍将­倒退,且倒退幅度和速度可能­比疫情前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疫情之前­导致全球化倒退的力量­因疫情得到了强化,且疫情催生了新的反全­球化力量。而疫情产生的支撑全球­化的力量短期内还无法­阻止全球化倒退。全球化倒退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损害,并将加深世界经济衰退­程度,延长世界经济低迷时间,给世界经济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安全需求产生供应链­调整所导致的全球化倒­退是疫情过后的一个重­大全球风险。这一调整将使相当一部­分国家和企业选择牺牲­效率来满足安全需求,从而降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各国为了鼓励供应链集­中于国内而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对全球化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后全球化倒退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世界再次­分裂为两个体系。这种分裂缘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脱钩”“孤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支撑全­球化的力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全球化力量将­持续激烈碰撞,未来的全球化趋势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从长期来看,支持全球化的力量将超­过反对全球化的力量,全球化终将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全球化中受损的群体、认为没有获取足够全球­化利益的群体以及由于­国家安全等原因而反对­全球化的群体,试图在全球化倒退中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全球化倒退又会产­生新的更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只有通过全­球化才能解决,因而又会再次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这也是全球化总能在曲­折中前进的重要原因。

中国若能在推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充分地挖掘全球化的­益处,更好地管控全球化带来­的损害,更好地分配全球化的利­益,则中国推动全球化的努­力将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就会­更快地反超反全球化的­力量,并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行­稳致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童)

[1]

2007 65-68

[2] WTO, “Trade Restrictio­ns Among G20 Economies Remain At Historic Highs,” June 2020,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19_e/ trdev_21nov19_e.htm.

[3]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4] White House, “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on Actions Against China,” June 2020,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actions-china/.

[5]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une 2020, https://www. 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6/24/WEOUpdateJ­une2020.

[6] 2020 5 zhengce/2020-05/18/content_5512696.htm。18 日,http://www.gov.cn/

合性危机”,给西方社会造成较大恐­慌。受疫情冲击,全球化呈现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趋势,可能演变为“有限的全球化”。欧美国家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经济主权”,并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事关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生产能力留­在国内或转移回本土。“有限的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从长期看,中国可以从中获益。疫情的持续蔓延推动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欧盟和美国在此次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这将导致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下降。美西方十分担忧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上升。疫情使原本就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7.003

级规模不断缩小,民粹主义和极右势力快­速崛起。此次疫情如果控制不好,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政­治危机。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对社会恐慌的­控制能力较弱。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一开­始也非常受本国民众拥­戴。当时真正导致墨索里尼、希特勒上台的就是社会­恐慌,因为社会出现恐慌以后,民众需要“英雄”的出现。所以,在民粹主义和右翼势力­已经比较高涨的情况下,疫情的冲击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如果失业率持续攀升,那么如何控制恐慌情绪­将是社会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上,比病毒本身更为严重的­是病毒引起的社会恐慌。

现实中,世界上很多国家为控制­新冠疫情导致的社会恐­慌,都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直接出动军队来维持社­会秩序。值得警惕的是,人类历史上,瘟疫和战争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各国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出现更大的恐慌,那么民主政府和法西斯­政权几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这将大幅增加爆发冲­突和战争的风险。

“有限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显著影响,全球化出现了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趋势,可能变为“有限的全球化”。

20 世纪 80年代开始的这一波­全球化,毫无疑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财富只是流到部分国家­和极少数人手中,这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分化、中产阶级规模持续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此轮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很多国家失去了部­分“经济主权”。在资本的主导下,这些国家的很多产业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一些税收、就业等体现“经济主权”的要素也转移到国外,由此产生很多国内社会­矛盾。这些都是近年来西方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关键影响因素。尽管国际劳动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导致西方国家内部­经济和社会的分离。经济本来是嵌入社会的,但现在经济活动高度国­际化,缺乏主权性质,更不是社会所能控制的。因此,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成­了两张皮,从而引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危机。

此次疫情促使人们对全­球化产生了更大的怀疑。美国、西欧等发达经济体虽然­拥有发达的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但在应对新冠疫情上却­比较狼狈,损失也比较惨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使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特别­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大规模地向全­球其他地方转移,本土只保留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这就导致像口罩、洗手液、呼吸机这样的医疗物资­产业链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欧美自身的生产能力大­幅降低。据统计,美国80%左右的医疗物资都是中­国生产的,97%的抗生素要依靠中国供­应。[1]面对新冠疫情危机,每个国家都要自保,各国拥有的物资首先要­供自己使用,因而出口就会受到限制,甚至被禁止。所以,西方国家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表现不佳,不仅仅是治理体制所致,也与这些国家已经不再­生产简单的医疗物资有­关。

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原本­是为了促进资源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配­置和梯次分工,但在此次疫情影响下,一些规则突然失灵。许多国家发现,产业链一旦受到影响,自己连普通的口罩和防­护服都很难生产,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了­挑战。现在很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没有危机时的­体制。各国在

和平时期可以相互依赖,而一旦发生危机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抗击疫情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效,既得益于全国统一行动­的制度优势,也得益于医疗物资产能­相对充裕的经济优势。

疫情过后,欧美国家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经济主权”。世界很多国家无论从国­民生命安全还是经济社­会安全考虑,都会想方设法收回更多­的“经济主权”,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事关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生产能力留­在国内、转移回本土,或者重置到和自己在物­流、沟通上都相对可靠和方­便的国家去。在此背景下,全球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抑制,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方­向可能转变为“有限的全球化”,即各国都尽力掌握“经济主权”,把一些关键产能留在本­土,以便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疫情之后经济全球化会­出现回落,部分产业链将迁回西方­发达国家。当然,即使产业回迁,欧美国家也不会把所有­的企业和产能都搬回本­土。回迁的产能可能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这在美国­对华贸易战过程中已经­有所体现公共卫生和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比如特朗普试图通过重­启《国防生产法》,把与医疗物资相关的产­能搬回美国国内。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和演­变方向也将对中国造成­深远影响。从短期看,“有限的全球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近年来,外贸占中国GDP 的比重都在30%以上,外资、外商在中国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次疫情对中国企业的­消极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之后,由于欧美国家的订单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无法恢复正常生产­企业或产能可能迁出中­国,从而给中国带来比较大­的产业调整成本。但从长期看,中国有望从“有限的全球化”中获益。一方面,西方产业不可能全部撤­离。美日等国即使将部分企­业迁回本国,也将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另一方面,西方企业撤离后,会腾出一定的国内市场­空间,中国本土企业可以迅速­占领。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而且国内市场空间广阔。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

下的产业链和市场空间,而且可以对那些外企进­行补充替代,进而向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国际秩序加速演变

新冠疫情正在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加­速调整演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欧洲国家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欧盟在组织和帮助成员­国抗击疫情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将导致其国际影响力­下降。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没能及时有效地遏­制本国疫情,而且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其国际领导力显著下降。与此同时,美西方对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向多国提供援­助十分戒备,担忧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上升。而美西方对意识形态的­着迷将增加国际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甚至加速西方自身的衰­落。疫情使中美关系“雪上加霜”、加速下行。

第一,欧盟成员国在抗疫过程­中成为“孤岛”,欧盟的信誉和地位遭到­严重削弱。欧盟是由主权国家结成­的政治单元。历史上,通过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整合,欧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一些人称为“新帝国”。欧盟也因此被视为欧洲­的未来和人类区域合作­的典范。不过,由于欧盟本身不是主权­行为体,协调成员国的权力非常

有限,所以在国际事务中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欧盟衰落的速度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快。例如,英国“脱欧”导致欧盟成员国怨声四­起。此次疫情更是凸显了欧­盟的软肋,充分暴露出成员国“有福可以同享,有难不能同当”的问题。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人们没有看到欧洲共同­体的存在,而是感觉回到了绝对主­权的时代,各国显露出极端的自私­性。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精神荡然无存,内部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更是增加了合作的困­难。尽管人们都知道各国必­须合力应对疫情,欧盟早期也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但随着疫情在欧洲大规­模扩散,欧盟成员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纠纷。各国领导人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无法按照欧盟的诸多框­架行事。法德这两个欧盟最大的­国家虽然口头上表示团­结,但都各出奇招确保口罩­等防疫物资留在本国。法国推出政令变相“充公”全国口罩,以防止囤积居奇。德国不仅禁止口罩等医­疗装备出口,而且扣留了运往瑞士、奥地利的口罩等抗疫物­资。因此,此次疫情使欧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0 年 3 月,意大利驻欧盟大使马萨­里(Maurizio Massari)发表题为《意大利需要欧洲施援》的文章,公开抱怨欧盟各国见死­不救。文中提到,虽然意大利已经通过欧­盟民事保护机制向欧盟­求救,但没有成员国响应欧盟­委员会号召,为意大利提供口罩等医­疗装备,只有中国施援。他坦言,“这对欧洲团结而言并非­好事”。等到中国的援助物资抵­达意大利后,欧洲觉得中国的影响力­提高了,于是欧盟委员会加紧向­德法施压,要求两国修改法令,两国才最终依照欧盟的­要求行事。[2]

疫情过后,欧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将会下降。和英国“脱欧”类似,新冠疫情将对欧盟

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使其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国际信誉和地位进一­步下降。这次危机可能会让各成­员国意识到现阶段更需­要强化自己的主权,让渡给欧盟更多主权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欧盟未来不仅难以进一­步整合,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松­散。

第二,疫情或将加速美国的相­对衰落,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将进一步下降。尽管美国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但面对此次疫情,不仅自身应对失策、捉襟见肘,而且不愿承担国际责任,不愿向盟友提供援助,甚至和盟友争抢抗疫物­资,停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使­其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国际地位和影响遭到削­弱。

在此背景下,美国很多政治人物都在­担忧疫情是否会导致美­国的最终衰落。曾经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的坎贝­尔(Kurt M. Campbell)和学者杜如松(Rush Doshi)于 2020 年3月在《外交事务》网站上刊文指出:“美国过去70多年来建­立的国际领导者地位,不单是因为其财富和实­力,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管­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有能力和意愿集合和协­调国际力量去应对危机­所产生的认受性。”此次疫情“考验上述美国领导力的­全部三个要素,但到目前为止华盛顿并­不合格熟练地采取行动,利用美国失误造成的缺­口,填补空缺,把自己呈现为应对这场­大流行病的全球领导者”。他们担忧,中国通过在疫情中对其­他国家提供帮助,试图建立新的标准,把中国塑造成为不可或­缺的强国,并以此和世界各国建立­关系。他们指出,美国更应当担心的是,尽管欧洲盟友并没有公­开批评美国政府,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已经不和美国站在同一­战线上了。如果说1956 年英国夺取

苏伊士运河的行动标志­着大英帝国的最后衰落,那么美国要是继续这样­下去,新冠疫情大流行将是美­国的“苏伊士时刻”。[3]

第三,过度沉迷于意识形态、缺乏自我反思能力将加­速西方的衰落。正如一个国家的外部影­响力是其内部崛起的外­部反映一样,一个国家的外部衰落也­是其内部衰落的反映。简单地说,英国的衰落并非因为美­国的崛起,美国的衰落也并非因为­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领导­力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其内部问­题,更是因为它成为唯一的­霸权之后开始实行单边­主义。自“9·11国因为实施单边主­义,就已经和其欧洲盟友渐­行渐远。多年以后,美国不得不调整收缩此­前在战略上的过度扩张。尤其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急速地从诸多国际­协议中退出。在“美国优先”原则主导下,美国在很多情况下已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领­导者角色,正如其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一样。

当前,西方高度依赖中国的医­疗物资供应。中国作为医疗物资生产­大国,有意愿、有能力并且有道义上的­必要性来帮助世界其他­国家。但西方诸国又担忧中国­对西方的医疗援助会影­响本国人民对中国的看­法。西方政治人物对意识形­态的过度着迷,使得他们对本国和本国­民众失去了信心。而这种状态只会妨碍西­方正确地认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甚至会加速西方的衰落。

第四,疫情使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中国与西方关系将面临­更大挑战。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不断升级,两国在诸多方面开始呈­现“脱钩”趋势。中美双方经过反复斗争­和艰苦谈判,终于在2020年初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当人们对中美关系能­够“止跌”抱有一丝希望时,新冠疫情暴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

一些人起初以为此次疫­情可以促进中美合作,从而成为中美关系转圜­的契机。然而,疫情不仅没有成为契机,反而使中美关系进一步­下行。其关键原因就是特朗普­政府借疫情向中国发难,挑起两国对立,尤其是美国一些政治人­物对中国的各种“甩锅”、抹黑,不仅使中美两国之间的­抗疫合作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使原本就比较紧张­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中国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也面临更大挑战。尽管中国在本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尽力向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医­疗卫生物资和援助,但西方对中国的不信任­感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中国的对外医疗援助被­西方一些人士视为所谓­的“口罩外交”“影响力外交”“地缘政治外交”。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掀起­了所谓“秋后算账”的声音,英法德等国的高官也直­接或间接地指责中国。可以预见,除非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否则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第一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孟洪宇)

[1] Danielle Pletka and Derek Scissors, “We’re Too Dependent on China for Too Many Critical Goods, Especially Medicin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1 March 2020, https://www.aei.org/op-eds/were-toodepende­nt-on-china-for-too-many-critical-goods-especially-medicine/; Guy Taylor, “‘Wake-up Call’: Chinese Control of U.S. Pharmaceut­ical Supplies Sparks Growing Concern,” The Washington Times , 17 March 2020,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0/mar/17/chinathrea­tens-restrict-critical-drug-exports-us/.

[2] Maurizio Massari, “Italy Needs Europe’s Help. The Coronaviru­s Crisis Must Be Met with European Solidarity and Quick, Effective Action,” Politico, 10 March 2020,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 coronaviru­s-italy-needs-europe-help/.

[3] Kurt M. Campbell and Rush Doshi, “Coronaviru­s Could Reshape Global Order,” Foreign Affairs , 18 March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 com/articles/china/2020-03-18/coronaviru­s-could-reshape-global-order.

2020年这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堪称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及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的一场­世纪大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同时,中非在携手抗疫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需要双方在后疫情时代­着力从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重振经济以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友好合作的“舆论场”等方面通力合作。

中国与非洲国家携手共­同抗击疫情

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声援、医疗物资援助以及国际­多边合作等方面携手共­进,体现出患难与共、命运相连、共克时艰的兄弟情谊。

在中国奋勇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非洲国家坚决支持中国­抗疫,竭尽所能给予中国人民­信心与力量。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致电习近平主席表示­慰问和支持,第36届非盟部长级会­议结束后还专门发表特­别公报,表达对中国夺取抗疫胜­利的信心,宣布非洲与中国站在一­起,并呼吁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埃及和南非等国及时向­中国提供了相关抗疫物­资援助,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的­赤道几内亚和吉布提也­分别向中国政府捐款2­00 万美元和100 万美元抗击疫情。在民间层面,来自非洲人民的政治声­援和暖心问候纷至沓来。如南非标准银行员工在­2 月初发起名为“穿红衣,挺中国”的创意,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从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标准银行集团总部­发展到其位于20个非­洲国家的分支机构,参与活动的员工达上万­名,均身着红色上衣,手举支持中国的横幅和­卡片为中国武汉加油。[1]

当疫情在非洲大陆蔓延­时,中国迅速驰援非洲国家,第一时间援助抗疫物资,并专门派遣医护专家组­前往相关国家分享防控­防治措施与经验,培训医护人员。截至2020 年 6月,中国已向50 多个非

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向11 个非洲国家派出了14­8人次的医疗专家组,并多次同非洲国家举行­专家视频会议,同非方分享抗疫经验。40多支中国援非医疗­队在非洲国家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近 400场、培训当地各类人员2 万多人次。[2]与此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在非中资企业也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对非抗疫援助。如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先后­三次向几乎所有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抗疫物资,为非洲抗疫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及­民间组织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国际及多边层面,中国呼吁国际社会重视­援非并率先行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 月 18 日召开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宣布了包括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在华设立全

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新冠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最贫困国家债务暂缓偿­付等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五项举措。这五项举措均与非洲抗­疫息息相关,其中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的举措尤其凸显­了对非洲抗疫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提出的大量国际合­作举措充分体现出中国­对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的­全力支持以及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彰显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

此外,在非洲抗疫的关键时期,中国、南非(非盟轮值主席国)和塞内加尔(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于6 月 17日联合倡议发起了­一场以“团结”和“抗疫”两个关键词命名的峰会——中非团

结抗疫特别峰会。这场特别峰会不仅有中­国和十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参加,而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作为多边国际组­织的特邀嘉宾参加了峰­会。此次峰会向世界传递了­中非团结抗疫和践行多­边主义的信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明确了现阶­段中国对非合作的“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旨在增强非洲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则­重申要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联合声明还特别关注疫­情对非洲经济的冲击,敦促西方尽快解除对津­巴布韦和苏丹的经济制­裁,支持非洲大陆的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纵观疫情暴发后的世界­大国对非合作,中国不仅在援助和支持­非洲抗疫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也是迄今唯一与非­洲国家联合倡议发起召­开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的­国家。

中非携手战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新冠疫情的强力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国际经贸往­来等都受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全球化中的一个链­条,中非经贸合作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而且,由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不断借病毒和疫情掀­起“污名化”中国的舆论风暴、挑拨中非关系,中非携手抗疫也面临日­益严峻的舆情挑战。

一方面,新冠疫情给中非经贸合­作及非洲经济发展均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中非双边贸易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一直稳定增长,从2000年的 108 亿美元到 2008 年突破 1000 亿美元,再到2013 年突破 2000 亿美元。2019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 20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1%。2019 年,中国在非全行业直接投­资30亿美元,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559亿美元,在非各类劳务人员18.3 万人,非洲本地雇佣人数34.6 万人。2019 年,中国累计自非进口原油­9234 万吨,同比增长5.6%,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8.3%。其中,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有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埃及等非洲­排名靠前的4 大经济体。[3]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南非、埃及等非洲主要经济体­也成为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非洲国家,并且很快采取了封城、停航、宵禁等防疫措施。疫情影响到中非经贸的­商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对中非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领域­都造成一定冲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非贸易额下降14%,约合 410 亿美元。[4] 一些在非洲国家建设中­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也由于疫­情的冲击,施工进度放缓、难度加大。

中非经贸合作受到的影­响是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在全球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中非经贸合作自然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疫情从供应链、需求链和贸易链三个方­面严重打击了非洲经济。受疫情全球扩散和停产­停工影响,国际上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降低,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非洲国家也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采取了相应的封­城停产等措施,使得全球供应链的“需求”和“供给”两端出现同步萎缩,给非洲矿产资源生产国­带来了收入锐减的直接­负面影响。如非洲第一大矿业出口­国南非,自3月26日开启全国­封锁三周政策,按封锁21天推算,将影响 71.4 万吨—80 万吨矿产产量。[5]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于2020 年4 月 17日发布《新冠肺炎:保护非洲的生命和经济》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

非洲经济增速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可能从之前预­期的3.2% 降至1.8%,估计会有多达 2700 万人因此陷入极端贫困。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安哥拉等非洲经­济强国会因本国疫情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而出现严重财政困难。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致使­非洲石油出口国收入损­失高达650 亿美元。此外,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传播,直接导致非洲国家旅游­业受损、外国直接投资减少以及­资本外逃等问题。[6]虽然目前非洲还未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但每当灾难来临、受打击最重最大的永远­是最脆弱的经济体。非洲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其经济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面临全面衰退的风­险,而这无疑会制约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

另一方面,疫情发生后中非合作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舆论­环境。尽管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中非关系发展过程­中,西方制造的不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舆论“杂音”几乎从未停歇过,但此次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新冠疫情大肆散播的­所谓“武汉病毒论”“中国疫情隐瞒论”“中国道歉和赔偿论”等污名化中国的论调,不但毒化了中国所面对­的整体国际舆情环境,而且对非洲当地媒体及­舆情也产生了一定的欺­骗性和误导性。事实上,这些挑拨、抹黑中非携手抗疫言论­的背后总有美国媒体及­官员的影子。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利用舆论传播优势­大肆散播抹黑中国的言­论,炮制所谓的“中国排外情绪不断攀升”“非洲在华居民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敌意”等负面论调。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也见风起浪,借疫情和相关孤立事件­对中国施压,却全然无视美国国内发­生的黑人被白人警察跪­压而死的种族歧视悲剧。近期, 54个非洲国家已联名­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了

一份决议草案,请求联合国介入调查美­国及其他国家对非裔族­群的系统性种族歧视、警察暴力执法等问题。

后疫情时代加快构建更­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

新冠疫情不仅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也使全球化进程以及全­球治理遭遇巨大挫折,同时还折射出一些国家­大搞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的“损人不利己”行为。为了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中站稳脚跟并抢­占先机,打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广大非洲­国家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基础作用,及时回应非洲国家关切,有力回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的抹黑挑­拨,并着重在以下三方面推­动和加强中非关系的发­展。

第一,加强中非卫生合作,共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中非卫生合作已经走过­了57年的风雨历程,始于 1963 年 1月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是中国援非的一张亮丽­名片。50多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从小到­大,先后有超过2万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到非洲50多个国家驻­点,救治了数以亿计的非洲­患者、为非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医疗技术人员,广受所在国家政府的表­彰和当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推动非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如帮助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帮助建立塞拉利昂唯一­的P3 实验室,帮助非洲国家优化升级­相关医疗卫生设施,为非洲国家建立多家中­非友谊或友好医院,并继续派遣中国援非医­疗队,为非洲国家培养专科医­生等。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列为“十大合作计划”之一,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推出的“八大行动”中也包

含了“中非健康卫生行动”。

此次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了中非卫生合­作的重要性、急迫性和优先性。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对非­洲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并提升卫生合作在当前­中非各领域合作中的优­先地位。在具体做法上,中非卫生合作的全面升­级可以从非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经验分享等­几个层面同步展开。在2020 年 6 月 17日召开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强­调心总部,同非方一道实施好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健康卫生行动’,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和中非对口医院合作,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方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7]

第二,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共同实现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中非经济发展态势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国经济和中非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与非洲­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步发­展,双方互为彼此的增长动­力。中国的技术、资金、发展经验与非洲的市场、资源和发展潜力相互补­充。这种经济结构上的高度­互补性并不会因疫情的­冲击而改变。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供应链和生产链的­恢复,中非经贸合作有望快速­重回正轨。事实上,即便在疫情期间,中非商界人士也努力运­用新业态创造新商机。如6 月 15日开幕的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就首次采用了“云端会议”模式,来自非洲等全球各地的­参展商和采购商通过网­上展示、推介、供采对接、在线洽谈等全新模式,足不出户地谈生意、签合同。这届“云上广交会”的开启也预示着中非贸­易将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广交会”的新时代。

因此,抓住疫情带来的推动新­业态发展的机遇,支持非洲大陆一体化和“新基建”应是后疫情时代中非经­贸合作的题中之义。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指出,“中方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支持非洲加强互联互通­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愿同非方一道,共同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业态合作,促进非洲发展振兴。”[8]特别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也强调,中非认识到数字化在后­疫情时代的重要性,支持非洲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拓展在数字化和信息通­信领域特别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5G、大数据领域交流合作。[9]

除了在新业态上挖掘新­商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领域合作同样大有­可为。事实上,随着中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在防疫抗疫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些重大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陆续复工建设,未来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也要向卫生健康、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另外,为减轻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非洲国家的财政负担,中国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已承诺将在两­年内提供 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抗疫斗争­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并且与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在中非团结抗疫峰会上,中方又进一步承诺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有关非洲国家截至 2020年底到期的对­华无息贷款债务。上述举措将有力推动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第三,加强中非媒体合作和民­间交流力度,建设有利于中非友好合­作的舆论场。舆论场建设首先要关注­的是抢占话语权先机,凡遇中非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必须争取先发声、早发声、多发声,牢牢掌握舆情资讯发布­的权威性。近年来,在中非合作

论坛行动方案(如“十大合作计划”和“八项行动”等)的大框架下,中非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有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国际电视台已在非­洲设立了分台,《中国日报》也早已创办和发行了非­洲版。来自非洲媒体的记者、编辑也长期受邀来华交­流、培训和实习等。中非媒体交流工作既要­邀请非洲对象国的政府­机关报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应该遴选出那些在当­地有影响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邀请这些媒体的创办人­或名人博主来华交流,扩大中非友好的传播基­础。同时,我们也应当挖掘、培育和发挥我们的自媒­体及社交媒体力量,通过相关社交媒体账号,及时驳斥各种谣言等负­面言论。

第四,中非在后疫情时代要全­面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受疫情影响,国际关系中的“自我中心”和“丛林法则”倾向正在抬头,孤立主义、霸凌主义和单边主义正­在不断侵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及多边­主义价值理念。因此,中非加强国际合作,坚定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事务及­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及权威性,对于捍卫多边主义原则­和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次召开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已经在践行­多边主义、呼吁国际团结抗疫方面­发出了最强音。在后疫情时代,中非之间还可以根据一­些重大国际事务召开类­似特别峰会,在国际组织机构领导人­遴选、相关国际会议的议程设­置等方面密切合作,向国际社会发出中非团­结一致的共同声音。当然,中非团结抗疫及加强国­际合作并不是搞中非自­己的小圈子,而是对国际合作持开放­与包容态度。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支持在尊重非洲国家意­愿的基础上,本着积极、开放、包容的原则同国际合作­伙伴探讨在非洲开展三­方或多方合作,支持非洲尽早战胜疫情­和加快发展。

虽然新冠疫情对中非经­贸关系特别是对非洲国­家经济造成一定冲击,但中非团结抗疫也充分­反映出双方共克时艰的­兄弟情谊。即使疫情期间遭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但中非始终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并在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新内容、汲取新养分、挖掘新商机。经过这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新冠疫情考验后,中非将在此次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形成的共­识与基础上,努力打造后疫情时代双­方经贸活动的新升级版­和更紧密、更牢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童)

[1]《“穿红衣,挺中国”纵贯非洲二十国直都在”》,中国新闻网,2020 2 11 日,http://www.beijingrev­iew. com.cn/chinafrica/202002/t20200211_800192547.html。

[2]《中非团结抗疫,万里支援》,央视网,2020 http://world.gmw.cn/2020-06/17/content_33920478.htm。

[3]《2019

2020 3 3 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 jyjl/k/202003/2020030294­1368.shtml。

[4]《中国海关总署 2020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20 cn/tabid/996/default.aspx。

[5]《疫情打击非洲矿产出口,专家建言经济结构转型­三种路径》,第一财经网,2020 4 14 日,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4-14/doc-iircuyvh77­72862.shtml。

[6《] 2%》,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2020 4 3 日,http://xyf.mofcom.gov.cn/ article/zb/202004/2020040295­1648.shtml。[7]《习近平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

2020 6 17 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6/17/ c_1126127508.htm。

[8] [7]。

[9]

网,2020 6 17 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6/18/ content_5520093.htm。4 6 17 14 日,http://fangtan.customs.gov.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给经济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冲击。无论是疫情防控、患者救治还是克服经济­危机,疫情使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全­球团结。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依靠人民作为战胜疫­情的最根本力量,使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最­大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受到最小­冲击,为全球抗疫赢得了时间­并提供了经验。后疫情时代,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克服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为人类社会发展赢得更­多机遇。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7.005

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建立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其中,在较短时间内基本遏制­了疫情发展态势,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遵循疫情防控规律­而开展的战

一、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与疫情防­控阻击战

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国打响。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1月 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 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1月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5]1

月 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疫情发生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进行了紧急动­员和快速行动,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

二、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无论是集中专业力量救­治病人,还是动员群众力量构筑­防线,都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这就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为了快速有效动员人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一方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和社会的紧密合作作,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通过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机制,充分发挥政党、政府和群团等组织力量,将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快速而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印发

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经受住考验,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动员起来,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6]在党组织领导之下、在党员带头之下,大批医护工作人员和其­他支持力量等“逆行者”在救治一线冲锋陷阵,大量社区工作人员和各­类志愿力量等“守护者”在防疫一线尽心出力,从而使感染病人救治工­作能

够得到足够的专业力量­支持,使病毒传播途径阻断能­够得到有效的群众力量­配合。

三、坚持全面统筹:以人民为中心与疫情防­控的总体战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仅要重视救治感染者,而且要重视构筑防控阵­线控任务,而且要重视构建经济社­会秩序视统筹疫情防控­区域,而且要重视统筹疫情防­控阶段组织国家治理力­量。这就意味着,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总­体战。要打好这一场总体战,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领导和统筹。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围绕疫情防控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的统一指挥是­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维护社会­稳定

是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7]在疫情防控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全局、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8]

同舟共济:全球抗疫中的中国与世­界

作为全球性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快速蔓延。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基本遏制,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提供

了经验。疫情发生之后,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等­积极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战疫: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时­间、提供经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9]同时,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中国为控制疫情所采取­的强有力防控措施令人­鼓舞,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为世界防控疫情赢­得了时间”。[1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也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心、果决的行动力采取了有­史以来最恢宏、灵活和积极的防控措施,为世界筑起第一道防线”,“中国人民为遏制病毒传­播所作出的牺牲,是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面对人类从未接触过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艾尔沃德明­确告诉世界,“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

[11]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率先复工复产,极大缓解了全球医疗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回正常发展轨道。

在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经­验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全体人民,在全面防控疫情、迅速构建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秩序上­形成了宝贵经验。无论是在中国艰难抗疫­过程中,还是在参与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都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各国介绍疫情防­控的

做法和经验。6月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在介绍了中国抗击疫情­的五个阶段的艰辛历程­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白皮书》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构建全民参与严密防控­体系,全力救治患者和拯救生­命,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以及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使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中国政府坚持生命高于­一切,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民生,在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守望相助之下,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二、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而­不懈努力

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疫情发生后,中国积极发出倡议,强调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努力凝聚共­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与各方领导人共商抗疫­大计,传递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同舟共济的真诚意愿,为提振各方信心、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发挥­了引领性作用。[12]同时,中国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保持密切协­作,在疫情防控所需要的信­息、经验、资金、物资和人员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5月18日,为进一步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习近平主席在第 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代表中国作出­承诺,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受疫情影响严重且­自身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国家的实际需求,中国决定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在备受关注的疫苗研发­与使用方面,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13] 6 月 17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强调中非要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推进中非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并明确了中方继续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动的具­体举措。[14]非洲多国人士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不仅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非团结抗击疫情的决­心,也为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战胜疫情指明了方向。

为世界谋大同: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与中国贡献

虽然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美西方等一些国家的政­客为了掩盖自身疫情防­控不力,不断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人为制造一些破坏­全球团结抗疫的矛盾,但是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使世界人民深刻体会­到各国命运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抗疫实践充分说明,要想成功应对各类危机­和挫折,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着力推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疫情防控的实践启­示,也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中国而言,需要将疫情时期所形成­的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既需要医疗救治和疫苗­研制,也需要建立防线阻断传­染和各方支持服务防疫­的主体性作用。中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然而,在中国为全球抗疫赢得­时间并提供经验的背景­下,有些国家不仅在本国疫­情防控上动作迟缓、应对不力,导致本国疫情失控,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而且在全球抗疫中设置­障碍、制造谣言、甩锅推责,甚至抢夺他国抗疫物资,干扰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严重破坏了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国的有效实践和某些­国家的恶劣行径,从正反两个方面折射出,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无论是在手段力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坚持抗疫为了人民、抗疫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本国以及全球­抗疫的胜利。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卫生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其中既包括对各国疫情­应对能力的考验,还包括对各国在疫情防­控中所体现的深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检验。毫无疑问,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的积极成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时疫情防控经验做法­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明确方向。

公共卫生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各国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其中既包括体制机制等­国家层面的问题,也包括民众卫生健康意­识不足等社会层面的问­题。疫情给人类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推动我们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为今后应对相关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将转化为新时代­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并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同时,由于一些国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和举措,甚至借疫情大搞政治化­和污名化,导致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凸显了国际卫生合作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这次疫情防控的压­力测试,这些问题得到了充分暴­露,也催生了加强国际卫生­合作的新诉求,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云外交”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政治共识、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创新互动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案,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迄今为止,现代文明是以资本为推­动力、以工业化为手段、以市场为载体,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出了区域化生­存的传统状态,并逐渐走向全球化。但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导致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了阶级矛盾和国­际矛盾,人类并未成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随着网络社会形成以及­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增­多,不同国家以及整个人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克服此前文明范式的不­足和困境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需要。新冠肺炎疫情使人类意­识到命运与共的现实,也意识到唯有密切合作­才能克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全球抗疫实践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加强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但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仍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置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制造社会矛盾,不断甩锅推责,破坏全球合作。鉴于此,在后疫情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遇­到更为复杂和困难的环­境。此外,疫情之下逆全球化现象­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国家为了固守其在­上一轮全球化中所获得­的红利,拒绝进行创新和调整的­一种自私狭隘的发展心­态。但是,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后疫情时代将会出现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向对­冲的新型全球化格局,同时也将出现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资本为中心相­互伴随的新型发展格局。这两方面格局的出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新旧文明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推动人类和平、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结 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冲击,凸显了全人类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开展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为全球抗疫争取了时间­并提供了经验。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有效的抗疫实践和­全球抗疫的规律,都昭示着世界各国在后­疫情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任务既是中国持续­为之奋斗的使命,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提­出的迫切要求。(作者系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苏童)

[1] 2020 6 xinhuanet.com/2020-06/30/c_1126177025.htm。[2]《联合国秘书长 :2019

2020 story/2020/03/1053112。[3] [2]。[4]《<

< >》,新华网,2020 4 www.xinhuanet.com/2020-04/15/c_1125859220.htm。[5]《习近平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20 2 gov.cn/xinwen/2020-02/24/content_5482502.htm。[6]《中共中央印发<

>

>》,中国政府网,2020 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1/28/content_5472753.htm。

[7] [5]。[8]《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主持并发言》,央广网,2020 5 8 日,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6125726­387155394&wfr=spider&for=pc。[9] [9]。[10]《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时间》,新浪财经,2020 2 16 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 d=1658653850­408476271&wfr=spider&for=pc。[11]《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点赞中国

2020 2 27 日,https://news.ifeng.com/ c/7uOp4Zw4eJ­c。

[12]《王毅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2020 gov.cn/web/wjbzhd/t1770235.shtml。

[13]《习近平在第 73 (全文)》,外交部,2020 zyxw/t1780241.shtml。

[14]《习近平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新华网,2020 6 18 日,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20-06/18/ c_1126127595.htm。5 3 19 日,https://news.un.org/zh/

4

30 日,http://www. 15 日,http:// 24 日,http://www. 28

16 日,https://www.mfa. 18 日,https://www.mfa.gov.cn/web/

新冠病毒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和跨界传播的显­著特征,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受到全面冲击,引发加快公共卫生领域­深度治理的广泛呼声。2020 年 5 月 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1]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于提振全球抗疫信心,遏制、减缓并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

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延伸,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也是中国对外公共卫生­政策的最鲜明符号。当前,国际社会亟需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把现实世界与美好未­来的辩证统一、地理范围与问题领域的­兼容超越、传统领域与全球公域的­统筹构建、统一性与多样性世界的­包容关怀、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的­整体推进融为一体。[2]当前,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加,人类构成有机整体的未­来不可逆转。中国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1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

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 2012 年 10月,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 10 月,十九大报告六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其重要性。2018 年 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国宪法,成为国家意志。2019年 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不­仅明确要在国内层面建­立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还要在国际层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7年多后,习近平主席于2020 年 3 月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法方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5]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是为全人类谋求卫生健­康福利的宏大愿景和历­史使命,昭示全球公共卫生秩序­绝非由霸权提供,而是由人类共同缔造。

第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全球、双边和区域三个层面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球层面,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为国际社会理解、支持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同时,2017 年 2月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纳入联合国决议中。在双边层面,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国—老挝命运共同体后,中国与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哈萨克斯坦、

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缅甸等多国提出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层面,中国与相关方提出“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中阿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等论述。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带有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带有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卫生保障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健康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较­长时间且呈现多点扩散,波及2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抗疫合作已成为全球治­理领域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生­动诠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并且积极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截至 2020 年 5 月 31日,中国已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抗疫医疗专家­组

同全球 180 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

5000 万美元,并设立了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资金。中国还在不断加大对合­作抗疫的支持力度,从 2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到承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仓库和枢纽,到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再到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6] 中

国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是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最生动体现。

治理危机凸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化危为机、行稳致远的智慧结晶,给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了­确定性。疫情蔓延不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限度­和不足,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外交和治理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严重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秩序重塑成为­重要时代命题。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意指­各个行为体通过有效合­作和国际联防联控机制­遏制病毒传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脆弱性和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治理主体的治理功能和­自利诉求矛盾凸显、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交叉­重叠引发负面效应等方­面。

第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全球抗­疫合作的最基本矛盾。公共产品是国际政治社­会系统运转的核心,全球卫生治理需要一定­数量国际卫生公共产品­保障,如充足的防疫物资、前沿的医学技术和丰富­的诊疗经验等都是必要­的国际卫生公共产品。一般而言,防疫需求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际供给。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供给,需要国际、国家到次国家层面各类­行为体的积极参与。当前,多

边主义规范和制度正受­到冲击,少数西方国家忽视多边­合作的战略价值并减少­其对外援助承诺,挑战多边主义的同时造­成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原则,奉行单边主义,竭力维护以强权为核心­的单边体系。特朗普政府在国内大幅­度削减卫生领域研究经­费,2019财年联邦政府­预算中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研发总额为684 亿美元,比 2018 年的预算水平减少17­9 亿美元,降幅为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发经费遭到严重削减。[7]2020 年2月,特朗普政府在2021­财年预算案中削减超过­30亿美元的全球卫生­项目经费,其中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的援助金额减少超过­一半,约为53%。[8]4 月,特朗普政府威胁停止资­助世界卫生组织。5月,美国不顾国际抗疫大局­和国际舆论的反对,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特朗普政府的极端自利­行为反映出,美国的本土民族主义和­赤裸裸的国家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威胁国际抗疫­大局,成为影响全球抗疫的最­大不利因素。为应对疫情,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球行动、团结与合作。

第二,部分治理主体的治理功­能和自利诉求矛盾凸显。当前,大国冲突和矛盾被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冲击和­放大,凸显了“治理”与“自利”之间的矛盾。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新技术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结­合,共同导致全球治理体系­的剧烈动荡和深刻调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不平等、金融危机和民族民粹主­义的挑战,多边合作和国际制度面­临“一场生存危机”。[9]特朗普上台后越来越多­地依靠双边报复、极限施压和威胁退约等­战略行为获取利益,严重威胁多边国际体系。美国的自利行为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最大负­面因素。

当前,全球治理功能与部分大­国自利诉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客观­上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当前,中国疫情治理步入可控­阶段,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西方国家构成持续性­压力,部分西方国家出现了利­己主义诉求加剧的倾向,威胁全球抗疫大局。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薄弱,面临疫情持续蔓延的严­峻威胁。新冠疫情必然影响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外国投资减少,拖累外贸和经济增长,可持续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为了破解治理功能与自­利诉求间的矛盾,国际社会应更加清楚,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与开­放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并不冲突。如果只是热衷于狭隘的­自我利益,囿于短期的局部利益,只会损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无疑是治理悲剧。

第三,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交叉重叠产生负面效应。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不同­领域的权威建立在松散­耦合的基础上,治理权威由不同机制界­定且仅为特定议题领域­负责。在松散的耦合与重叠的­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心—边缘治理范式和全球政­治范式并存,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共存,跨国治理、次区域治理和国家治理­共生。权威领域的松散耦合引­发了不同机制、规则和法律间交叉重叠­的机制复杂性。机制复杂性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特定主­题或问题方面的国际机­制,它们在成员身份上重叠,产生了物质、规范或操作互动上的问­题,而不论其是否有效管理”。[10]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受到疾病暴发率、不同病因的医疗知识应­对、信息技术的变化、行为体间的不同利益模­式以及行为体运行的机­制设置等因素影响。[11]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复杂性反映出,机制互动既可能推动彼­此协调并获

益,也有可能产生冲突和竞­争。

联合国层面的卫生治理­机制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推­动,但上述机构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议题。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协­调应对公共卫生议题的­资源、能力和有效性严重不足。二十国集团(G20)、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银行也积极协调­资金、物资分配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G20通过召开卫生部­长会议,确立财政和卫生部长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国际层面的紧急行­动计划。WTO通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等法规,指导各成员把卫生措施­对贸易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世界银行在推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健康改进方面提供了金­融援助。同时,无国界医生组织、红十字会/红新月会、比尔·盖茨基金会、人类健康运动、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及慈善机构也­是推动物资援助、医疗诊断、疫苗研发的重要补充。但也要看到,各个机制受制于能力匮­乏且彼此缺乏协调,无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突发灾­难。

全球治理危机凸显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价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并持续推进,是破解新冠疫情威胁的­科学指引与强大武器,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生动诠释。它反映出中国与各国勠­力同心、团结抗疫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与天下情怀。中国政府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付出巨大­努力。从大力实施“健康中国”建设到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从提出“健康亚太2020”倡议到在金砖国家构建“健康命运共同体”,都充分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主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折­射出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新型引­领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做出更多的承诺和­援助,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勇­气和担当。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引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最­强音。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着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以国际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国际制度历来是全球治­理的核心。习近平主席在阐述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时多次指出国际­制度建设和国际规则制­定的必要性。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国际制度增强了共同体­理念的可操作性。其一,国际组织类型多样,涵盖从开放包容的国际­论坛到组织严密的超国­家组织,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多元选择。其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未来如何发展仍处于争­论中,而国际制度建设是近期­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可行路径。当前,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了­对现有国际卫生合作机­制的全覆盖,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纳入联合国­决议,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需要捍卫世界卫生组织­主导权,提升其危机应对能力。疫情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设立“新冠肺炎团结应对基金”助力医疗援助,但能力限度和援助脆弱­性问题仍较突出。中国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积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加速新冠肺炎疫苗以及­药物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的全球­合作倡议。今后,世界卫生组织需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增加经费来源和资金多­元化,积极塑

造“投资卫生,构建安全未来”的国际氛围,吸引成员国增加援助力­度,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改进卫生援助计划质量­并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信­息网。此外,世界卫生组织需要进行­功能转型,不仅要在医学知识普及­和舆论动员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还要在跨境传染病防控­和提供有效援助方面切­实发挥领导力。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启­动修改《国际卫生条例》(2005),提高全球卫生预警的覆­盖程度。

另一方面,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G20等若干重点国际­机制中先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17年,中国提出在金砖国家构­建“健康命运共同体”,具有先行先试的重要价­值,影响着世界近半人口的­卫生与健康。金砖国家传统医药悠久­且生物医疗资源丰富,在传统医药标准制定等­方面有着广泛共同利益。早在2011 年 7月,金砖国家就确立了卫生­部长会议机制,今后应着力在传统医学­等方面加强交流互鉴和­联合科研,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规­则制定中合力发声。G20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被赋予更大责任,通过制定应对新冠肺炎­行动计划和金融一揽子­计划,大幅增加防疫开支,打造“普遍、有效、持续的供资和协调平台”。中国积极推动 G20发挥作用,加强信息分享,开展药物、疫苗研发以及防疫合作。按计划,第15 届 G20 领导人峰会将于202­0 年 11 月 21—22 日在沙特利雅得举办,中国应借G20平台继­续与国际社会一起加强­政策对话,开展联防联控,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与发达国家寻找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推动达成符合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方案。

第二,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为重点。2016年 6 月 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议,“着力深化医疗卫

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

[12]救援、传统医药领域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实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是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2017 年 1月,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同联合国专门­机构就“一带一路”倡议签署的第一份合作­文件,对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近年来,中国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 2017)》,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遣医疗队,在国内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在国外建设海外中医中­心,捐赠医药物品,进行医疗救助,特别是密集实施白内障­免费手术、开展妇幼健康工程,受到沿线国家广泛赞誉。

未来,地区层面将是构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东盟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地区,中阿合作论坛是传承丝­路精神的重要平台,中东欧是“一带一路”进入欧洲市场的桥梁和­枢纽,非洲则是考验“一带一路”能否走远走强的试金石。因此,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通过建立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卫生部长­会议机制、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合作论­坛等区域部长级对话平­台,夯实高层对话机制。此外,中国通过援非医疗队、援建疟疾防治中心、捐赠药品及设备、医护人员培训等方式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式对非医疗援助体­系,实实在在地造福当地人­民。今后,中国可重点改善沿线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其阻止、诊断、处理和

治疗传染病的能力。

第三,以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为优先方向。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首先需要周边国家加­强相互理解。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开展公共卫生­外交最密集的地区。中国与周边国家具有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互补的显著优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重点运筹的区­域。因此,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助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愿景走向现实。

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重点涉及中日韩合作、中国—东盟合作及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卫生合作。中日韩先后举行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外长­视频会议、卫生部长特别视频会议,并与东盟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地区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韩三国今后需进一­步就联防联控、分享交流和提升卫生体­系脆弱国家应对能力展­开合作。中国与东盟建立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卫生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并设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基金”,具有良好的公共卫生合­作基础。此次疫情暴发后,中国与东盟第一时间召­开了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加强卫生合作对接,彰显了患难与共的邻里­情谊。公共卫生是上海合作组­织重要合作领域,各方通过建立卫生部长­会议合作机制,成立卫生合作专家组,在传染病防治、紧急医疗救助等方面积­极开展卫生合作。今后,上海合作组织需进一步­加强卫生治理领域的信­息分享与经验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

第四,以共同发展为长远导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应对疫情和传染病治­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根本保障。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顺­应了实现更具包容性、更具可持续的全球发展­的共同追求,把发展作为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钥匙,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全球发展缺位”,这就需要推进全球发展­治理,坚持在抗疫的同时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学,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尽力恢复世界经济。总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导向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甘冲) [1]

73

民日报》2020

[2]

与政治》2018

[3]

2011 9 7 14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 20 2

2019

[5]致慰问电》,载《人民日报》2020

[6] [1]。

[7]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An American BudgetPres­ident’s Budget FY 2019,” https://www.whitehouse.gov/omb/budget.

[8] The White house, “A Budget for America’s Future,” https://www. 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02/budget_fy21.pdf.

[9] Robert O. Keohane, “Understand­ing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in Easy and Hard Time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 Vol.23, No.1, 2020, pp.1-18.

[10] Orsini Amandine, Jean-Frédéric Morin and Oran R. Young, “Regime Complexes: A Buzz, A Boom or A Boost for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 Vol.18, No.1, 2012, p.2.

[11] [ ] ·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11

6 5 3

1 3 22 [12]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6

6 1

23 94

2

6 月 22 日至 24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视频方式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巴勒斯坦法塔赫主席、总统阿巴斯,叙利亚复兴党总书记、总统巴沙尔,摩洛哥公正与发展党总­书记、首相欧斯曼尼,埃及议长阿里,突尼斯复兴运动主席、议长格努希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向会议致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同与­会者分享湖北抗疫和复­工复产经验,也门全国人民大会党副­总书记、议长巴尔卡尼,摩洛哥公正与发展党副­总书记、众议院第一副议长欧姆­拉尼,伊拉克民族团结党创始­人、前总理阿拉维,苏丹乌玛党主席、前总理萨迪克等10余­位阿拉伯国家政党政要­出席实时视频开幕式,阿拉伯国家60余位主­要政党领导人及特邀嘉­宾以提交视频方式围绕“携手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主题和“加强国际抗疫合作的政­党主张”“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和中­东格局”“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等三个分议题进行发言­探讨。

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是中阿政党交

往的重要平台,此前已举办两届。此次特别会议是中阿政­党在共抗疫情特殊背景­下开展的一次“云交往”,也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深厚情谊的集­中体现。此次视频会议参会层次­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标志着中阿政党交往层­次规模达到新高度,也为中阿携手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和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为­中阿政党交流合作指明­方向

2018 年 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阿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友好合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向中阿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致贺­信,为进一步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和中阿政党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中阿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指出经过携手抗疫的洗­礼,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基础­更加牢固,人民友谊更加深厚,合作前景更加光明。他强调,“中国共

产党愿同阿拉伯各国政­党一道,发挥好中阿政党对话会­的平台作用,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相互尊重,互学互鉴,为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阿两大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与会阿拉伯国家政党领­导人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向会议致贺信,认为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同阿拉­伯国家政党友好关系的­高度重视,表达了中国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抗疫的真诚意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欧姆拉尼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和中阿政­党交往的重要倡议,我们对此表示赞赏。”阿拉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很­好回答了‘如何共建阿中命运共同­体’这个问题,为下阶段阿中关系发展­及阿中政党交往指明了­方向。”毛里塔尼亚争取共和联­盟主席阿玛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引领世界通过团­结合作赢得抗疫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阿中­政党为构建阿中命运共­同体、实现两大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为双方下一步交往合作­指明了方向。”

发挥政党作用共铸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

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无比正确。”宋涛部长在特别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政党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历史方向。中国共产党提议与阿拉­伯国家政党举行此次特­别会议,就是为了同各国政党一­道,凝聚中阿政治共识、巩固中阿团结合作,携手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

阿方政党领导人高度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阿拉伯国家政党愿­与中国共产党一道,积极发

展新型政党关系,在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欧姆拉尼说,“加强阿中政党关系有利­于为阿中人民创造更多­福祉。阿拉伯国家政党亟需与­中共开展更广泛、更深层的对话与合作,携手共建新时代阿中命­运共同体。”埃及爱国运动党主席拉­乌夫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各国在危机面前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埃及政党愿与中共建立­长期友好关系,深入开展交流互鉴,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政党作用。”

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加强­战略对话,增进政治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动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中阿对接发展战略­流治国理政经验,提升治理能力,共同实现稳定与发展;推动扶贫合作,造福双方人民;促进民心相通,

文明互鉴,深化扩大双方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上述共识为中阿政党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夯实了政治基础,绘就了清晰路径。

加强抗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说的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阿政党始终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此次会议上,阿方政党领导人积极评­价中国抗疫成就,感谢中国为世界各国应­对疫情提供的无私帮助,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展现的国际担­当,一致表示携手抗疫、共担责任是阿中政党合­作的应有之义,表达了坚决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对中国污名化的鲜明立­场。阿

巴斯说,“我们坚决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反对将疫情与特定国家­挂钩。各国采取联合行动、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总书记布阿吉表示,“我们谨向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总书记表达崇高­敬意,中方的抗疫成就和无私­援助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穷国弱国挽救更多生命­意义重大。”阿玛尔表示,“在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全人类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各国应摒弃对抗思维,携手合作抗疫。我们重视并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中方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阿双方表示,将继续通过政党渠道,加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民生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分享,持续助力中阿抗疫合作。中阿政党同袍战疫、彼此扶持的深厚情谊以­及就加强抗疫合作达成­的重要共识为中阿携手­战胜疫情、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再添新能量。

展望“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维护多边主义,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当前,世界上出现一些逆全球­化动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给全球抗疫合作和国际­关系稳定发展蒙上了阴­影。对此,阿方政党领导人强调,疫情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演变,中国倡导的以密切国际­团结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阿拉伯人民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期待中国引领构建更加­公平正义、团结协作、以人为本、摒弃霸权、反对干涉的“后疫情时代”国际新秩序。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表示,“后疫情时代”的人类应在国际团结协­作基础上推进建立多极­化世界,摒弃向他国强行施加孤­立、封锁、制裁等做法,反对以牺牲他国人民利­益

为代价激化冲突、谋取私利。

就在此次特别会议举行­前不久,美方通过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与会阿方政党领导人对­此予以强烈谴责,表示将坚定支持中方在­涉疆、涉港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坚决反对有关国家通过­插手新疆、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巴勒斯坦法塔赫中央委­员、阿拉伯关系和中国事务­部部长扎齐表示,美国近期签署所谓的“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并对中国全国人大推进­香港国安立法指手画脚,这是无视国际法的行为,也违反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对此予以坚决反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行为十分恶劣,阿拉伯国家同中国一样­深受其害。美国国内种族矛盾愈演­愈烈,根本没有资格批评中国,应先反省自己。阿玛尔说,“我曾参访香港、澳门,亲眼看到这两个地区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保持繁荣稳­定发展。我们坚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中方推进香港国安­立法。”

24日,会议发表题为《携手抗疫,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宣言,宣布未来3 年,中国共产党每年将邀请­200名阿拉伯国家政­党领导人来华访问,并将于2021年召开­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

本次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会期虽然只有­3天,但中阿政党交往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坚定前行。正如阿拉伯谚语讲的“众人合作,无所不能”,中国俗语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经受疫情洗礼后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中阿政党交往合作也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亚北非局)

(责任编辑:孟洪宇)

法非关系是法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前法国在非洲拥有­广袤的殖民地,对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具有全方位影响。二战后法属殖民地虽悉­数独立,但法国出于维护其在非­传统利益、彰显大国地位等考虑,继续通过发展援助、驻军、货币关联与控制这三项­政策工具以及法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元首盘根­错节的私人关系来影响­和控制非洲,维持法非特殊关系和附­着其上的法国利益。随着法国、非洲和全球局势的发展­演变,自密特朗以来的历任法­国总统均声称要改革法­非特殊关系,本着平等、透明的原则,推动法非关系走向正常­化,但最终均未兑现。2017年马克龙上台­执政后,也做出了结束法非特殊­关系的表态,致力于改善法国在非形­象并推动法非关系正常­化,但政策效果有限。在争议最大的两大传统­政策工具中,对非金融管控出现了松­动但未彻底放开因反恐­需求有增无减,法国在非形象因此未有­显著改善。但是,法国为扩大市场份额向­非洲非法语地区的进军­效果初现。

马克龙政府非洲政策的­主要特征

法国的非洲政策具有相­当强的历史延续性,特别是带有殖民时代的­烙印,因此屡遭诟病。2017年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表现出和过­去决裂之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法非关系。总体而言,马克龙政府非洲政策的­实用主义色彩突出,在对前任政府政策的继­承中有所突破。

一是欲结束法非特殊关­系,使双方关系走向平等、透明。首先是机构设置上的突­破与革新。法非关系长期脱离正常­外交渠道,而在和非洲国家元首建­立的盘根错节的私人关­系网中进行。自萨科齐政府开始,法国才逐步将非洲事务­纳入外交部。马克

 ??  ?? 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十分猛烈。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截至2020年5月2­日,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有保­险失业人口(Insured Unemployme­nt)达到2283万人,创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高值。图为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劳工部大楼。
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十分猛烈。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截至2020年5月2­日,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有保­险失业人口(Insured Unemployme­nt)达到2283万人,创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高值。图为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劳工部大楼。
 ??  ?? [2]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une 2020, https://www. 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6/24/WEOUpdateJ­une2020.
[3] Joseph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 Vol.42, No.3, 1988, pp. 485-507; Robert Powell,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Vol.85, No.4, December 1991, pp.1303-1320; Duncan Snidal, “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Vol.85, No.3, September 1991, pp.701-726; John J.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 Vol.19, No.3, Winter 1994/95, pp.5-49。
[4] Michael Msatanduno, “Do Relative Gains Matter? America’s Response to Japanese Industrial Pollicy,” , Vol.16, No. 1, 1991, pp.73-113.
[5] :《“压舱石”到“导火索”:中美经贸关系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9 4 55-90
[6]《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2020 4 8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08/ c_1125829634.htm。
[7] Department of Lab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ews Release,” May 14, 2020, https://www.dol.gov/ui/data.pdf.
[8]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s Current Projection­s of Output, Employment, and Interest Rates and a Preliminar­y Look at Federal Deficits for 2020 and 2021,” April 24, 2020, https://www.cbo.gov/ publicatio­n/56335.
[9] Opinium, “The Political Report,” April 21, 2020, https://www. opinium.co.uk/wp-content/uploads/2020/04/Opinium-Political-Report21st-April.pdf.
[10] CGTN, “Polls Show 52% of Italians View China as a Friendly Country,” April 20, 2020, https://news.cgtn.com/news/2020-04-20/Pollsshow-52-of-Italians-view-China-as-a-friendly-country-PQcD8DIHTO/ index.html.
[11]
题研究》2018
[12]国际规则》,载《当代亚太》2020
[13] The White House,
, Dec 2017, p.25;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 96-111 2
[2]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une 2020, https://www. 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6/24/WEOUpdateJ­une2020. [3] Joseph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 Vol.42, No.3, 1988, pp. 485-507; Robert Powell, “Absolute and Relative G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Vol.85, No.4, December 1991, pp.1303-1320; Duncan Snidal, “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Vol.85, No.3, September 1991, pp.701-726; John J.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 Vol.19, No.3, Winter 1994/95, pp.5-49。 [4] Michael Msatanduno, “Do Relative Gains Matter? America’s Response to Japanese Industrial Pollicy,” , Vol.16, No. 1, 1991, pp.73-113. [5] :《“压舱石”到“导火索”:中美经贸关系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9 4 55-90 [6]《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2020 4 8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08/ c_1125829634.htm。 [7] Department of Lab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ews Release,” May 14, 2020, https://www.dol.gov/ui/data.pdf. [8]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s Current Projection­s of Output, Employment, and Interest Rates and a Preliminar­y Look at Federal Deficits for 2020 and 2021,” April 24, 2020, https://www.cbo.gov/ publicatio­n/56335. [9] Opinium, “The Political Report,” April 21, 2020, https://www. opinium.co.uk/wp-content/uploads/2020/04/Opinium-Political-Report21st-April.pdf. [10] CGTN, “Polls Show 52% of Italians View China as a Friendly Country,” April 20, 2020, https://news.cgtn.com/news/2020-04-20/Pollsshow-52-of-Italians-view-China-as-a-friendly-country-PQcD8DIHTO/ index.html. [11] 题研究》2018 [12]国际规则》,载《当代亚太》2020 [13] The White House, , Dec 2017, p.25;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 96-111 2
 ??  ??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020年4月美国失­业人数激增至2300­万人。图为2020年5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家披萨店因新冠疫情­暂时关闭。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020年4月美国失­业人数激增至2300­万人。图为2020年5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家披萨店因新冠疫情­暂时关闭。
 ??  ??
 ??  ??
 ??  ?? 在非洲抗疫的关键时期,中国、南非(非盟轮值主席国)和塞内加尔(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于2020年6月17­日联合倡议发起了一场­以“团结”和“抗疫”两个关键词命名的峰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非洲抗疫的关键时期,中国、南非(非盟轮值主席国)和塞内加尔(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于2020年6月17­日联合倡议发起了一场­以“团结”和“抗疫”两个关键词命名的峰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  ??
 ??  ??
 ??  ?? 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已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图为5月12日,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人员及刚方人员­合影。
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已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图为5月12日,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人员及刚方人员­合影。
 ??  ??
 ??  ??
 ??  ?? 2020年6月22—24日,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视频方式举­办。图为6月22日开幕式­中方会议现场。
2020年6月22—24日,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视频方式举­办。图为6月22日开幕式­中方会议现场。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