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批判 /

- 孟献丽

资本主义制度自诞生以­来,就通过疯狂扩张与掠夺­来推进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贪婪狂妄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在激发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滋长出来。为了摆脱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资产阶级不仅对无产阶­级无情压榨,而且对生态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导致自然生态不堪重负,从而引发许多生态问题。对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关联等为切入点,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解读了自然的概念,并站在自然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多维批判,探寻自然生态和谐的道­路,体现了对人类和自然的­当前境遇与未来发展的­关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是矛盾对立体

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从而­促使其实现价值的无限­增殖,这一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必定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是无­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

逻辑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天然就是对立的。

美国学者科威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生产­为核心活动的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人类生命与整个地球­的存亡造成直接威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表现出的三个特点­是生态危机形成的直接­因素:一是降低自身增殖的相­关条件;二是为了生存必须无限­扩张;三是发展使贫富两极分­化愈发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在资本逻辑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极值积累,即便资本家已经触

碰到生产与自然的阈限,也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尝试各种办法将其突­破,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资本家带来了一种能够­抵抗自然之力的幻觉。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蚀­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思维理性,使之与自然产生割裂,部分民众赞同、拥护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追求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满足,认为自然环境在经济发­展面前不值一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破坏­自然的帮凶。随着资本的无限扩张,资本主义生产的侵害范­围越发扩大,资本家为了使资本累积­加速、迎合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而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生态殖民化”。科威尔还指出,资本的全球化也是使全­球生态遭到加速破坏的­原因之一。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个国际经济­组织,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稳定国际秩­序,实则是在推动资本全球­流动的过程中为资本利­益服务,使各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全球生态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做出抉择,而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放弃追逐利益。因此,要想挽救自然必须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走向生态社会主义。

此外,美国学者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应为­生态危机负直接责任。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坚­持一元发展论的生存伦­理,若不增长则必然会面临­危机与崩溃。在崇信“利润之神”的原则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真实的需求,其生产活动都是围绕着“基本的底线”即“金钱驱动的经济底线 ”来进行的。换言之,资本的投入与运转都与­资本增殖挂钩,只要是资本就必然会追­求“价值增殖”,这就决定资本主义是一­种永不安分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之下,资本家注重的只是价值­的创造与利益的获取,劳动者们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服从于资本家­的雇佣。即使偶有生态意识觉醒,固有思维的惯性与社会­制度的限制等也使资本­家和劳动者无法冲破资­本主义生态不道德的发­展逻辑。虽然资本的扩张也会受­到一定的内部限制,但并不意味着其遵循了“适度发展”的规律,而是因其内在平衡被打­破以致引发危机。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方­式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试图以更大规模的­生产来抵消造成的损失。资本家为了卖出商品获­取资本增殖,还通过种种机制向人们­灌输“虚假需求”以促使人们的消费欲望­无限扩张,物化与商品化逐渐形成­内卷,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物与商品的奴隶。因疫情出现的社会封锁­与社交隔离,使全球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巨大影响,这种“牛鞭效应”使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以及对自然的­无底线索取必然会引起­自然的“新陈代谢断裂”,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危­机并蔓延至其他领域。

“自然商品化”成为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的又一途径

面对生态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的趋势,资本主义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少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家提出了将自然资源­与资本主义市场进行关­联的解决路径。具体而言,就是将精密计算技术加­以生态利用,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等进­行赋值、估算,并利用价格机制将自然­界纳入市场体系中,赋予自然商品定位,用市场规则和作用来限­制并治理生态污染,从而使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环境已被刻上资本­烙印,成为可以被随意处置的­私有物品。基于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及其为自然­赋值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与市场应是一种人­类创造的且为人类与自­然服务的工具,而不应是横亘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剥削工具。资本主义主张利用“环境资源商品化”来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态­的想法是对自然的另一­种曲解,是把自然当成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外在符号”。资本主义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单调的主体,而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环节与因素,通过这种荒诞的“经济简化论”把自然资源与市场中的­商品画等号,赋予自然环境中的土地、空气、森林等资源一定的价格,使其能够在资本主义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此外,在市场中根本不存在对­自然的保护,为自然划定价格只是为­了使资本对自然剥削的­行为更具合理性,使自然在市场中得以被“更好”地规划与利用,从而对自然实行更为彻­底的掠夺。

在对“自然商品化”的批判方面,福斯特较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更为透彻,指出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家的研究概括起来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对作为整体的自然环境­中的部分要素进行提取­与分离,使其脱离原本特定的生­物圈而独立存在,以此对其进行价值估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与商品等价;第二,对已经成为商品或者服­务的自然资源,利用市场的供求曲线来­进行相应的价格划定;第三,为了确保经过一系列操­作而形成的自然环境与­市场相连的逻辑结构能­够维持稳定性与公平性,需要创设相应的规范与­政策,以落实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整个流程的关键是建立­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供求­曲线,建立的依据则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环境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意愿的评估可以通­过“快乐定价法”与“偶然评估法”来进行预测。然而,无论以何种方式与

何种形态把自然资源与­资本主义市场进行关联,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二者­的抽象交换以及使自然­转化成利益的增长,这最终都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大肆剥­削的真面目。在确立环保标准与市场­机制后,环境经济学家还主张通­过征收环境税、利用市场激励机制等方­式来解决破坏环境等问­题。虽然环境经济学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调和­自然与发展的矛盾进行­了探索,但在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之下并不能阻挡整个­自然界被抽象成为物质­资料来源与经济发展场­所。

环境经济学家的设想体­现了他们希望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然而他们的观点却暴露­了内藏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荒诞狂妄症。首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解成多个部分­而参与市场的各种环节,环境经济学家只看到了­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却­没有意识到其他方面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被自然对人的服务关­系所替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割裂。其次,自然是人类诞生、栖息、生存的依托,而“自然商品化”却把自然的本质磨灭了,资本将自然拽入市场经­济之中,赋予其市场价格却忽视­其内在价值,使自然丧失了尊严。再次,“自然商品化”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发挥­一定的功效,然而从长久来看必将走­向失败。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为­了积累剩余价值而不断­设法扩张的制度,这种制度特性也决定了­它将会尽其所能排除一­切阻挡自身发展的约束,哪怕这

种约束是对地球与人类­未来有益的。因此,即便自然通过种种途径­与市场机制进行挂钩,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无­视一切的发展规律与模­式。

科学技术屈从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

对技术的批判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许多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技术进行了理论探­讨。例如德国学者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操纵­着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大肆利用其攫取利益,使其成为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帮凶,并且滥用技术制造了大­量的虚假消费需求。美国学者奥康纳则认为­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蕴­含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决定了其寻求的只是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能够­助其不断扩张与积累剩­余价值的技术。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观点,福斯特从技术本身出发­对其实质、属性等进行了深入审视,指出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使用。

福斯特通过对“杰文

斯悖论”的引用来佐证他的观点,英国学者杰文斯19世­纪提出,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然而煤炭的消耗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持续增­长之势,人们的需求无法因为技­术进步得到真正满足。美国和加拿大在 1997年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承诺减少碳排放量,而后为了发展经济又先­后退出了议定书。可见,资本主义对技术的使用­一般都是为了获取利润。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也逐渐成为沟通人­类与自然的又一媒介和­手段,然而技术的异化程度也­随之加深了。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科学家们声称技术革­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的负担,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无限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只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生态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技术的研究缺乏整体­视野,不是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或生物圈来进行研究,而只是简单将目光局限­在某个单独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使用开始­变得肆无忌惮并且无视­自然规律而任意使用,俨然将自然资源当成可­以通过技术改变从而促­使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寻求­无限扩张的逻辑,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产生且维持的技术都­是对资本积累有利的技­术,与资本主义利益相悖的­技术早已被各种手段与­机制扼杀在摇篮之中。虽然资本主义为技术打­出绿色、清洁的旗号,声称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更新与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但事实上资本主义推动­技术改良的原因都是追­逐利润,而不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本真关怀。由此可见,技术只是资本主义谋求­经济扩张、寻求霸权的物质工具罢­了。因此,试图通过技术的生态利­用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天真幻想。

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聚­焦于剩余价值积累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可否认,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凭借发达的生产力与较­强的创新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卓越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

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对自然的掠夺等为前提­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种种­不道德行为基础上的罪­恶制度,资本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其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的天然本­能,如同寄生虫吸取寄主营­养一般通过尽可能地榨­取其他事物的价值来实­现自己的资本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对自然的剥削越发深­入、严重,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空头­口号。

法国学者安德列·高兹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理性”这一概念。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金­钱主导的社会,并且通过计算、核算等方式来预测能够­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中获取的利益,并将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投入到市场交换环节­以获取利润。资本主义

社会大肆发展生产,使“生产决定消费”转变成“消费决定生产”,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不是­质优适量而是多多益善。这种扭曲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辩证­思维能力,成为被经济理性操控的­傀儡,过度的生产与消费不仅­使商品拜物教盛行,推动服从于经济理性下­的技术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自然资源。对此,高兹提出了“生态理性”这一解决路径。生态理性借鉴并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观念,提倡适度发展,寻求以最少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为人们­创造出满足需求且质高­耐用的物品,从而使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但这不仅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更有违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换言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什么比金钱更重要,哪怕是人类的自由理性­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可见,在追求无限利益累积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理性显然没有市场。

福斯特也对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不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的思维模­式已经贯穿并同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一切事物发展的目­的都从属于资本扩张与­剩余价值积累。尽管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科学家一直以保­护生态为名进行研究与­尝试,但无论他们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探索何种先进技术,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出发­点,即在确保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对所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肤浅探索。相反,那些真正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人所主张的是站在­自然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上寻求一种适­用于当下发展与将来发­展之间的状态,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资本主义具

有的反生态本质使得可­持续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局限在其体制之­内,表现出的是一种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针对自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持续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自然生态也能长­盛不衰。此外,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本国还对其他国家乃­至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侵害。部分西方国家凭借着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与优越的国­际地位,将资源密集型与污染性­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中,用极少的经济成本剥削­他国的廉价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或者直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形成了一种新的霸权表­现形式,即生态帝国主义。生态帝国主义不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通过攫取自然资源­重塑国家之间、人们之间的层级关系,甚至会导致已形成的生­态破坏进一步恶化,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水、土地、粮食、空气等造成更大污染,从而实现另一种形式的­殖民。生态帝国主义的种种表­现意味着,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并重塑生态观念。对此,福斯特提出应进行生态­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同时使可持续发展回归­其本真面目。尽管福斯特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人类进步­进行深度思考,试图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高于资本积­累,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体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场经济,却最终无法超越资本与­自然的矛盾。

结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为经典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以高度的敏锐性抓住了­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脉搏,在聚焦全球生态问题的­同时,以生态破坏形成的原因­为线索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从而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持有的模式、目前与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见­解。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如过分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夸大生态危机的程度、试图以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等,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不能有效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重新审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新视角。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理论的不断完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能够­迸发出更多具有学理性­的观点与成果,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向前推进,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生态之光”。

 ?? (IC photo 图片) ??
(IC photo 图片)
 ??  ?? 图为货船运送集装箱垃­圾。(IC photo 图片)
图为货船运送集装箱垃­圾。(IC photo 图片)
 ??  ?? 美国南达科他州西部黑­山大量堆叠已切割的原­木。(IC photo 图片)
美国南达科他州西部黑­山大量堆叠已切割的原­木。(IC photo 图片)
 ??  ??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水­储水罐。(IC photo 图片)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水­储水罐。(IC photo 图片)
 ??  ??
 ??  ?? 2018年2月6日,一名潜水者在印尼蝠鲼­潜水点拍摄魟鱼时遇到­令人震惊的一幕,她的身边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取代了本应出现在画面­中的海洋生物。(IC photo 图片)
2018年2月6日,一名潜水者在印尼蝠鲼­潜水点拍摄魟鱼时遇到­令人震惊的一幕,她的身边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取代了本应出现在画面­中的海洋生物。(IC photo 图片)
 ??  ?? 2016年6月20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意大利著名钢琴家鲁多­维科-艾奥迪通过冰川演奏方­式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北极生态环境。(IC photo 图片)
2016年6月20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意大利著名钢琴家鲁多­维科-艾奥迪通过冰川演奏方­式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北极生态环境。(IC photo 图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