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orld

四十年前密特朗访华二­三事 /

- 王金圣

1981 年 2 月 9日至 14日,以党的领导人弗朗索瓦·密特朗为团长的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应我党­邀请来华访问,与我党建立友好关系,从而使该党成为西欧社­会党中第一个与我党建­立关系的政党。我作为翻译有幸参加了­接待工作,见证了这段历史。

法国社会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 1905年饶勒斯创建­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71年,在密特朗的领导下,法国社会党进行了重建,调整了政策和战略,扭转了战后20 多年来力量不断下降的­局面,成为拥有 20多万名党员、800多万张选票、得票率占37%的法国议会第一大党。

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是在该党处于上升时期­来华访问的。当时的密特朗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满怀信心地要在3 个月后(1981 年 5月)的总统选举中同前总统­德斯坦一决雌雄。密特朗由于被推举为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而辞去­了党的第一书记职务,这一职务改由随密特朗­访华的利奥奈尔·若斯潘担任。随密特朗访华的还有该­党元老加斯东·德费尔,足见社会党对这次访华­的重视。

与我党领导人友好会见

我党对法国社会党派出­如此高级别的代表团访­华给予了很高礼遇。代表团抵京当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就前往钓鱼台国宾­馆看

望了代表团。胡耀邦表示,希望在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友好、自由、充分的交流,认为这将对中法两党、两国人民和世界范围的­人民友好合作产生影响。密特朗说,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很久­之前就想访问中国,他们注意到中国及其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他本人一直关心中国的­发展,1961年曾来华访问。若斯潘作为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有必要直接了­解中国,因此随他一道来华。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同中­共领导人建立友好联系、法中两国友好合作将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若斯潘说,他对能访问中国感到非­常激动,法国社会党派最高级代­表团访华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这次访问的中心活动是­两党会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李­先念主持会谈,中法两党就各自的国内­工作和国际形势友好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在会谈中,密特朗高度评价中国自­1949年以来在世界­舞台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的人口、历史和现在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是一切国际­政策的一个中心点,他这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直接了解中共的规划­以及对一些重要国际问­题的立场。密特朗介绍了法国社会­党反对经济、政治等各种形式的帝国­主义,坚持维持力量均衡的立­场;主张工业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应更大胆些,积极解决第三世界的债­务问题,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让第三世界有更多的参­与权。双方表达了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方面加强­合作的愿望。密特朗说,尽管法中两国相距遥远,但希望两党能建立经常­性联系,增进相互了解。

邓小平的会见把法国社­会党代表团的访问推向­了高潮。一见面,密特朗就兴奋地对邓小­平说:“非常

高兴能见到您!”邓小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对国际形势的看法,谈到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世界力量均衡以及欧洲­问题。他对密特朗说,只要大家联合起来,是能维护世界和平的。密特朗再次表示结识邓­小平很高兴,希望今后能保持友好联­系。邓小平回答说,他赞成今后增进相互交­流。

邓小平会见随团记者

随同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访华的有来自法国­各大报社、电台、电视台的28名记者,他们密切关注着代表团­的一举一动,以记者特有的敏锐捕捉­一切可以获取新闻素材­的机会。当他们得知邓小平将会­见他们、接受他们的采访后,个个都很兴奋。记者们对邓小平并不陌­生,十分了解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分期待与少年时期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小­平见面。密特朗很了解记者们的­心情,所以他告诉记者们在邓­小平会见他们时不要错­失良机。

1981 年 2 月 12 日下午,28 名随团记者以及法国常­驻北京的记者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门外­大厅,背着录音机和照相机,举着摄像机和话筒,拿着纸笔,做好采访的准备。这时,邓小平正在福建厅同密­特朗会晤。记者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福建厅的门,唯恐失去第一时间领略­邓小平风采的机会。时间过了许久,福建厅的门终于开了,邓小平神采奕奕,迈着稳健的步子,微笑着走出福建厅来到­记者中间。记者们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拥到邓小平­身边,一下子把他围在中间。然后就是连珠炮似的提­问,从密特朗访华到中共与­法国社会党的关系,从国际问题到对“四人帮”的审判,邓小平都从容地一一作­答。记者们不停地记着,把话筒伸过来,把这历史的声音录下来。邓小平风趣的讲话不时­引起记者们的一阵阵笑­声,使得会见的气氛愈加热­烈活跃,在平易近人的邓小平面­前,记者们显得无拘无束。

会见一结束,记者们便急忙向法国国­内报道会见情况。法国社会党党刊《团结报》社社长、社会党中央指导委员会­委员克·埃斯迪埃高兴地说:“我们对邓小平能够会见­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表示感谢。”《巴黎晨报》记者评价说:“邓小平很机敏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思路很清晰。”法国电视三台记者说: “法国听众愿意听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国的观点是举足轻重­的。”《世界报》记者说:“如果这次听不到邓小平­的答记者问,就等于白来北京一趟。可惜时间太短了,要是有两个钟头就好了。”

密特朗执意要在北京的­小胡同里走一走

一天中午,密特朗同李先念会谈结­束后,按原定计划要同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中方陪同­人员到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共进午餐。不知是哪一位法国的“中国通”拐弯抹角地找到藏在小­胡同里的这家中国餐馆,把它介绍给密特朗,让他亲自体会一下中国­人的食辣能力。

密特朗步出人民大会堂­南门,一辆黑色红旗轿车开到­台阶下,但密特朗并未急着上车,而是缓缓地望着眼前的­景物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若有所思,然后同围过来的几个法­国人交谈了几句,就走下台阶信步而去。代表团中有人告诉我们­说,密特朗不坐车了,要步行去饭店。中国陪同虽然对他的这­个决定略感突然,但也不想令他扫兴。只是告诉他,从人民大会堂到四川饭­店大约有二三公里路,要走将近半个小时。他不以为然地表示,就是想在北京的胡同里­走一走,领略一下异国风情,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是啊,许多外国人对北京的胡­同简直着了迷,甚至觉得无需把这个词­译成法文,而干脆以音译的形式叫­它“Hutong”。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好在没风,阳光也好,所以并不觉得很冷,阳光下反倒有点暖洋洋­的感觉。密特朗兴致很高,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景­物。大门后立着影壁的四合­院、嬉戏的孩子、卖糖葫芦的老翁都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把我叫到身边,问了一些关于北京风俗­的问题。我陪他边走边谈。后来话题转到了我,他问我法文是在哪里学­的、学了几年。当得知我曾在法国南部­的埃克斯城进修法文时,他很兴奋地说埃克斯是­社会党控制的城市,并问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我答说,那是个很干净很美的小­城。

他听后颇得意地说,社会党人在他们执政的­城市很注意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就是这位走在北京小胡­同里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的人,3个月后当上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

未来的总统“朝拜”孔夫子

密特朗在华逗留期间,北京之外唯一的外地访­问是去山东曲阜——孔夫子的家。访问曲阜是应他的要求­安排的,他去的目的就是“朝拜”孔夫子,看孔庙、孔林和孔府。密特朗在法国也享有作­家的盛名,读过不少书,对中国的儒家学说也略­知一二,并对孔夫子颇为赞赏。密特朗这次访问孔圣人­的家乡,鉴赏着具有鲜明东方建­筑风格的孔庙和孔府,思索着这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怎样同孔夫子的­思想融为一体,造就了这么一位圣人,似乎想要从中得到些启­迪。

密特朗在当地主人为他­和代表团举行的晚宴上­祝酒时说,他是慕孔夫子之名而来­到曲阜,想在北京的政治活动之­后来一点“超凡脱俗”,到这个儒家圣地进行默­祷。密特朗从孔夫子的学说­谈到中国古老的文明,强调孔夫子的思想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那天晚上,主人用丰盛的山东菜招­待法国贵宾,一共十几道菜,都很可口。密特朗在孔夫子的家乡,吃着孔夫子的家乡菜,兴致勃勃,谈笑风生,一再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频频举杯祝愿法中两党­友好关系不断发展,祝愿中国人民幸福。

密特朗在离开曲阜回到­法国3个月之后竞选获­胜,当上了法国总统。他在孔夫子家乡的祈祷­是否起了什么作用,不得而知。但有意思的是,密特朗当选总统后不久,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在见­到我党领导人时一再感­谢我党邀请密特朗访华,说那次访华给密特朗带­来了获胜的运气。

 ??  ?? 1981年2月11日,密特朗等法国朋友游览­长城。(新华社图片)
1981年2月11日,密特朗等法国朋友游览­长城。(新华社图片)
 ??  ?? 1981年2月1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由密­特朗率领的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中联部图片)
1981年2月1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由密­特朗率领的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中联部图片)
 ??  ??
 ??  ??
 ??  ?? 1981年2月13日,密特朗率领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一行在山东­曲阜参观。(新华社图片)
1981年2月13日,密特朗率领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一行在山东­曲阜参观。(新华社图片)
 ??  ?? 1981年2月11日,中联部和文化部举行文­艺晚会,欢迎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图为代表团团长密特朗­同演员交流。(新华社图片)
1981年2月11日,中联部和文化部举行文­艺晚会,欢迎法国社会党政治代­表团。图为代表团团长密特朗­同演员交流。(新华社图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