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Yongqing Zhake

神奇而贫穷的大师这样­化腐朽为神奇

-

20世纪60年代,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南­大王庄的徐艳丰,看到本村老汉高善福用­高粱秸秆扎了一个蝈蝈­笼子,从中获得灵感,于是在他手里诞生了一­门新的民间技艺,那就是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秸秆扎刻。

秸秆扎刻是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以卡尺、剪子、锥子、竹签和油灯等为工具,以建筑学、力学等为原理,纯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虽然这项草根技艺只有­40余年历史,但经过手艺人的匠心巧­手,早已登堂入室,作品近看精致,远观大气,在国内外多次展出时,聚集的人气丝毫不逊于­核雕、瓷器、花丝镶嵌等其他传统经­典展品。

我们慕名来到南大王庄,拜访了那位从田野里 走出来的艺术大师:徐艳丰。

在徐艳丰家客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八角花灯,尽管色泽泛黄,但工艺十分精美。徐艳丰告诉我们,这是他13岁时,花费了七、八个月时间制作的。当我们问他是否从小学­习相关技艺时,陪同前往的廊坊市群艺­馆负责人王晓燕说“:徐老师生于1952年,没读过书,到现在也不认识字,更不懂建筑学、力学、结构学。但是,从11岁用高粱秸秆做­了第一只蝈蝈笼至今,他已创作了大小8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被国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回到家后的徐艳丰忐忑­不安,回想妻子的反对、亲友的不解、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20多天真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徐艳丰感慨万千地说,“到第29天时,妻子兴冲冲地拿回一张­报纸让我看,刚看完我就哭出了声。那是一份《中国青年报》,上面登了一篇名为《这个东西我不卖》的文章,说的就是我在北京的那­段经历,而且文章结尾处还提到‘佛香阁’模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事。”

随后,一批又一批记者来到村­子里采访徐艳丰。徐艳丰的事迹在村里引­起了轰动,老父老母终于理 解了他,他的扎刻艺术也终于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在徐艳丰家里,我们发现他和女儿徐晶­晶、儿子徐健的作品都是古­建筑。而他历年的获奖作品也­都是我国的古代建筑,如入选“中国造型艺术展”并被加拿大收藏的“黄鹤楼”、获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特别奖­的“角楼”、获中国民间绝艺大赛金­奖的“庆州白塔”等,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不是不可以选取其他题­材,只是我国的古建筑是榫

徐艳丰这位朴实的庄稼­汉就想扎制“天安门全景”,为北京奥运会献上最深­的祝福。然而,就在他紧张赶制这件奥­运献礼作品时,他被检查出了身患尿毒­症晚期。在与死神搏斗的日子里,家庭的经济困难和昂贵­的医药费用让这位扎刻­大师几度欲放弃治疗,后来在永清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多方­支持下,他成功完成了两次换肾­手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把‘天安门全景’做完,而且比第一件做得更精­致、更完美,为我的艺术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徐艳丰坚定地说。但由于病重和经济拮据“,天安门全景”至今未能完成……

如今的徐艳丰,行走需要依靠拐杖,手也会时常发抖,所以无法再进行扎刻创­作了。可是,比起自己的身体,他更担心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

“秸秆扎刻的周期长,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却赚不了什么钱,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徐艳丰无奈地摇头。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他的女儿中断了中专学­业,儿子考上了医科大学也­没有去报到,这个无奈的选择成为了­徐艳丰心中永远的痛处。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