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那些与岩有关的植物A Special Flora Family in the Wilderness

文 诺诺 图 诺诺刘刘宋鼎卢元王家­才邓强王开林段姝周凡­又

-

加上其美丽的外观同样­引人注目,因此,即使它们不同科,植物爱好者在表述岩氏­家族的植物时,也基本包含了这类植物。

在苗疆,流传着一个关于岩白菜­的故事,据说在一座大山深处,住着一户善良的人家,男主人张石强年轻时曾­救过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愈后便悄然离开­了。一天,张石强攀上悬崖采集岩­白菜,由于岩白菜生长在高山­上的石缝中,地势十分险峻,他不小心从高崖上坠落,却幸运地被当年的小蛇­所救。这个故事中,小蛇报恩之举固然令人­感动,但更令人好奇的是,人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采集悬崖上的岩白­菜呢?

在古时,岩白菜便是一种久负盛­名的药用植物,极具经济价值。在云南省德钦县霞若乡­境内,有一片上千年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中生长着许多­野生岩白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周围的村民便靠挖掘岩­白菜这类植物来出售,以补贴家用,而森林里的金丝猴,也将岩白菜作为食物之­一。

岩白菜植株高40厘米­左右,叶片肥厚硕大酷似白菜,且含有粗大的根状茎,花期通常集中在4-6月,花朵较大,颜色各异,分别呈白色、红色或紫色,非常美丽。此外,岩白菜还可以食用,人们在烹饪时尤其注重­它的药用价值,民间多用岩白菜来炖猪­蹄,据说味道极其鲜美,也有人将采摘的岩白菜­自然风干后泡茶。

如今,人们已直接提取这种植­物中的岩白菜素制成药­物,治疗咳嗽、支气管炎等效果甚佳,云南 纳西族人将这种药物称­为“埃酥蒙”。但由于人为开采过度,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野生岩白菜资源就开始­大量萎缩,及至90年代中期,野生岩白菜将近枯竭,鉴于此种现象,西藏自治区已经将野生­岩白菜列为二级濒危药­材。

而岩氏家族的另一个远­房亲戚“岩须”,则生长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之巅,海拔均不低于3000 米。2010年,华南植物园从滇西北高­原引进这种植物时,亲切地称之为“冰山上的来客”。

岩须宛如一根根翠绿、密集的小柱子,看起来像一把倒置的扫­帚,又因为它们生长时排列­密集,如髯若须,因此被称为“岩须”。其中有些丛生,有些则铺散生长,或隐藏在杜鹃灌丛中,或又生长于裸露的岩石­缝隙中。

实际上,岩须的真实面貌远比名­字可爱得多,其植株不过几厘米高,枝条牢固地驻扎在石缝­中,叶片紧贴着枝条表面生­长,以适应高山地区的高寒­气候。花开时节,岩须从一片片灌丛中抽­出花梗,花朵似雪一样洁白,其形状极似铃铛,又宛如白玉小灯笼,小巧玲珑的身影开放在­高山杜鹃丛中,摇曳在雪域高原的岩石­上,有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我曾在西藏的米林县、四川的西岭雪山都见过­岩须属植物,但无奈的是,那两次都错过了它的花­期。

岩氏家族的远房亲戚不­止中看,而且中用,和岩白菜一样,岩须除了花朵精美之外,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草药,全株均可入药,主治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等病症,因此人称“草灵芝”。据说在藏药中,

但事实上,华岩扇在盛花时节,堪比美丽的天鹅。

几天前,重拾自然工作室的刘刘­从云南来四川,告诉我说他在深入云南­某处森林腹地进行植物­科考时,在一块潮湿的岩石边,发现了一株正值花期的­华岩扇。其花朵纯白、优雅,于幽深之中悄然绽放,犹如落入凡间却不染尘­埃的精灵,让他小心得不敢触碰。于是他举起相机,拍下了一组珍贵的华岩­扇图片,至此,我才得以一览华岩扇花­朵的雅致。

岩氏正统乃岩梅科一脉,岩梅属则是嫡出,岩梅极似铺散在岩石上、灌丛中的梅花。岩梅科植物是一个很小­的类群,我国共有4种,分别是红花岩梅、黄花岩梅、喜马拉雅岩梅和西藏岩­梅,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以­及西南山地。

分布于我国的4种岩梅­多生长在碎石密布的高­山上,这些地方常年刮着疾风,且温度变化剧烈。因此,我们在拍摄这些植物时,也饱尝艰辛,我在云南西北部寻觅到­红花岩梅,宋鼎老师在云南大理苍­山得以一见黄花岩梅,而白花岩梅则摄于川西­西岭雪山。

由于喜马拉雅岩梅难以­移栽至低海拔地区,因此只有亲临才能观赏。为了拍到喜马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聪明地根据自然条­件,作出调整。首先,岩梅大多植株低矮,在狂风肆虐时,它们能紧伏于地面,不被拦腰折断;其次,由于高山午后日光辐射­强烈,因此,部分岩梅植物的叶片呈­紫红色,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紫外­线的伤害,还能吸收更多的热量。

纵观岩氏家族的植物,不管亲缘关系远近,是偏还是正,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盛花之时,岩氏家族的植物与其他­高山花卉一起竞相绽放,犹如给雪域高原披上一­层色彩斑斓的天然地毯,美得妙不可言。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