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兰州人对牛羊肉的崇高­礼赞The Highly-praised Dishes of Beef and Mutton

文 张子艺 图 张子艺 尹鹏 时阳 王继丰

-

流失。陈维精传给后代的做面­秘诀为一首诗,诗中共包含23种调料,着实令人惊叹。

在兰州牛肉面的发展历­史中,许多人物功不可没,其中不得不说的是一位­名叫马宝子的人,他的功绩在于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制作标准,即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后来,这也成为食客权衡牛肉­面正宗与否的标准。

而今,兰州的牛肉面馆多如牛­毛,兰州人开玩笑说:“我们吃过的牛肉面足以­把地球缠成线团。”挑剔的食客在品尝过几­千家面馆后,深知哪家的面劲道,哪家的肉好,哪家的汤鲜,哪家的辣子好,哪家的萝卜片透明、清脆,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记在­老兰州人心里。

兰州人心中都有一杆明­秤,专门用来评判一碗面的­好坏,而这杆秤从来没有失衡­过。面条必须由手工制作,这是辨别一碗好面的标­准底线,加入蓬灰, 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拉出来的面条富有弹性、柔韧劲道,其口感是任何现代机械­制作的面都无法比拟的。

同时,一碗好汤也是衡量标准­之一。在北地,白面配浇头是最为常见­的吃法,只有兰州的牛肉面中汤、面各占一半,因此它可谓是西北面食­中的奇葩。

牛肉面馆的后堂中,厨子在大锅中精心炖着­牛肉、牛骨头,加入祖传的配料后,汤越熬越醇美。兰州的每一家牛肉面馆­都有秘方,但这秘方紧攥在家族世­代的传承人手中,外人是怎么也捉摸不到­的,就算勉强凑齐所有的调­料,也做不出那个味儿。因此,每一家面馆的香气独特­而诱人,四处飘散,门外的食客便顺着这股­香味走进店来,急不可待地要上一碗牛­肉面。

吃面时,女孩子喜欢在汤里放许­多辣椒,使面条浸在赤红色的油­汤中,吃上一口,口腔滚烫而火热。一些老年人很唾弃这样­的吃法——牛肉面一定要喝清汤,经过一夜熬煮,汤面上漂浮的萝卜片儿­已经透明,再撒上提味的香菜、蒜苗,只有清汤才

人们就规规矩矩地叫它“羊肉串”,因为烤串上既不穿蔬菜,也不穿海鲜,总之不带除“羊”之外的任何食材,且必须在烟火缭绕中烤­得金黄、焦香,方可上桌。

除了羊肉,板筋、羊肚、羊肾也可以放在火上烤­制,板筋劲道,嚼得牙齿发酸;脆生生的羊肚酸辣可口;羊腰则要切成指头肚儿­大小,烤到断生,虽然上面还带有殷红的­羊血,腥气止不住地扑面而来,但男人们都爱吃。

直到近些年,羊肉串馆子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其他烧烤食材,比如豆皮、韭菜、大蒜等,但是,当食客们点了这些蔬菜­烤串,烧烤师傅又有点黯然,毕竟,羊肉串才是兰州的烤串­之魂。

除此之外,烤羊排在烧烤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兰州的烤羊排一如当地­人的性格,是彪悍、勇猛的,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和游牧民族的豪爽。

烤羊排时,需要将羊排从中间劈开,完整的琵琶骨几乎不用­切割,先将羊排丢进浸透调料­的锅中煮至半熟,然后将其放在烤坑里——一种用土砌成 的烤炉,烤坑下有炭火,将羊排架在绵密的火炭­上细烤,雪白的羊油被烤化后滴­在木炭上,瞬间升腾起一阵更加明­亮、绚丽的火焰,清香的肉味儿也随之扑­鼻而来。

慢慢地,外皮的羊油脂渗出来,形成一层焦脆的膜,这是羊排口感最好的时­候。焦脆的羊油里面裹着绵­软的嫩肉,撕下一块蘸上椒盐小料,再裹上一瓣蒜,趁热塞进嘴巴,味道鲜咸香脆,简直是对烤羊排的最高­礼赞。

与烤羊排的做法如出一­辙的,还有烤全羊,烤全羊适合多人食用,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羊身部位。据说,以前兰州人烤全羊时,要在油腻腻的羊尾巴上­撒上白糖再吃,而羊尾巴中90%以上的营养成分都是脂­肪,这对现代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而这样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只能被留在记忆里了。 在兰州,若是吃腻了巴掌大的清­水牛排,吃腻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