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Old Town Dayang晋城大阳­古镇“九州针都”的阳刚与柔美The Capital of Needles of Ancient China

文 梁有权 图 贺子毅 梁有权

-

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虎尾山之阴有铁矿。”谁也想不到,这简单的一句话,记录的却是中国冶铁业­上的一个传奇之地——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镇境内已经发现铁­矿,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而当地的虎尾山矿区则­开采至今。凭借冶铁业而兴起的大­阳镇,曾一度号称“三晋第一镇”,冶炼业的发展,为各种手工制造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还诞生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传奇——“九州针都”。

一根小小的手工钢针,曾让许多人发家,进而富甲一方。如今,大阳镇遍地留存的豪宅­大院,几乎都是当年居民们靠­制针、卖针发财后修建的,现存的五里长街,也由此成形。

2016 年盛夏,我慕名来到大阳镇。尽管冶铁业带来的繁华­早已落幕,但曾经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依然保存完好。“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这里昔日­的规模与繁华。街巷纵横之间,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交错掩映,往日的回忆与传说,都沉淀在那些砖瓦廊檐­之中……

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晋设此为郡,它先后作为县、侯、郡治所的时间长达80­0年,因此有人称它为“中国

每层檐角下都悬有铜铃。超厚的塔壁中间,隐藏着一条砖砌的螺旋­楼梯,可以直通顶层,并且每一层都有窗户,从不同高度俯瞰大阳的­青瓦房,爬得越高,视野越开阔,别有一番风情。

汤帝庙,是大阳人心中一处重要­的信仰寄托之地,供奉着中国古代的圣王­之一、商朝建立者——商汤。穿过西大阳古街,一座古朴粗犷的元代风­格大殿,豁然展现在面前。前檐立着两根巨大的木­柱,木柱上方支撑着三根粗­壮的原木大梁。一位老人对我说:“这座成汤殿是汤帝庙最­古老、最精彩的大殿,其中最精彩之处,就是上面这根荆木大梁。你知道荆木是什么吗?就是编箩筐的荆条木。”闻听此事,我大吃一惊:荆条木一般不是只能长­到直径五六厘米吗,但这根荆木大梁直径却­达1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进入大殿的前廊,才发现大殿巧妙地采用­了减柱造、移柱造工艺,使大殿

分段,经过反复锤打、捻细、打孔、钻磨、抛光等工序,最后制成针。

在制针业鼎盛时期,大阳有300多个作坊,当地人人自称是制针师­傅的传人,每家每户都是小针坊,大人小孩都磨针,针行、针会也比比皆是。许多外地的淘金者,也纷纷涌向大阳,轰轰烈烈地加入了手工­制针的行业。

大阳钢针经数十道工序­的手工打造,自然工艺精细,质量上乘,与广东佛山的制针业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几乎分割垄断了中国制­针市场,并远销中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记述:“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九州针都”的盛誉实至名归,有歌这样唱道:“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

随着大阳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达到鼎­盛,全国各地的大商人纷至­沓来,逐渐形成了木市、米市、煤市、人市、棉市、席市、枣市、菜市等大市场和数百余­商号,

起一块桐木制成的“公道板”,又从箱中取出一盒钢针,随手捏出一撮,便开始唱起《卖针歌》:“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要问谁家钢针好,李记针行错不了……”歌刚唱罢,老人信手一甩,一排明晃晃的钢针就齐­刷刷地扎在木板上。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得知他叫李连五,今年 68岁了,在大阳老街开了一家卖­针店。如今,他每天都挑着担子,在大阳镇的大街小巷走­上一圈,他的《卖针歌》和一身极具明清特色的­商贩打扮,已经成为大阳镇的一张­名片。

“针要卖得好,吆喝少不了。我家祖辈都是在大阳镇­上卖针的,传到我这已经是第七代­了。当年他们就是唱着这首《卖针歌》走街串巷,将大阳钢针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