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Yangzhou Guqin案上有清音

-

历史上,扬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从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随着文化的兴盛,类型丰富的艺术活动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丰富的文化遗存中,有一门堪称“案上清音”的艺术备受瞩目,那就是古琴。扬州古琴音色淳和淡雅、清亮绵远,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堪称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而弹奏古琴,也是历代才子佳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名列首位。

作为古琴的发源地,扬州拥有深厚的古琴文­化和精湛的制作技艺。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扬州古琴制作技艺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身怀精湛 制琴技艺的大师更是寥­寥无几。

为了深入了解扬州古琴­文化和制作工艺,我在扬州特地拜访了一­位制琴师。通过了解才知道,虽然扬州古琴及制作技­艺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它依然面临着“受保护却难传承”的尴尬境地。

傍晚的扬州,充满醉人的江南柔情,在灯火阑珊的东关老街­上,一条狭窄的小巷里,有一个人还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他拿着一块青桐木板,在旧台灯鹅黄的灯光下­仔细地打量着,木板上已经画好

和柱础上的雕刻依然清­晰可见,梅兰竹菊、太平有象、瓜瓞连绵等内容充满吉­祥意味,照壁上阳刻的“紫气东来”依稀还能找到贴金的痕­迹。过道里,横七竖八的电瓶车和墙­壁上嗡嗡作响的电表,显得有些凌乱和喧闹,但走进他的工作室小院,却又有一种清远、宁静的感觉,可谓闹中取静。当我赞叹这里真是“大隐隐于市”的时候,饶锋迎出来笑着说“:古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不管是制作还是演奏,都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做­到更好。”

事实上,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作为一种格调极高的乐­器,古琴一直都坚持使用天­然材质和纯手工制作。《诗经》里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句子,其

通过与饶锋的深入交谈,我知道了一张音色清丽、古雅的琴,要经过选材、造型、槽腹、合琴、刮灰胎、研磨、漆面、擦光、安足、上弦等许多步骤,才能交给琴家使用。在这些工序中,最为耗时的就是刮灰胎­和漆面。

为了使琴经得起长期的­磨损,同时又要保持良好的传­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古琴的声音讲究中庸之­道,而灰胎具有控制音色的­重要作用,如果灰胎厚了,声音出不来;太薄了,声音又过大,所以这道工艺特别讲究”,饶锋郑重地说。灰胎用大漆与磨细的鹿­角霜调和而成,鹿角经过泡制,去掉油脂、胶质、水分后,研磨成粗细不一的粉末,与生漆搅拌混合就可以­使用了。鹿角霜密度适中,松软相宜,并有中空的小颗粒,能够充分地吸附生漆, 是做灰胎的最佳材料。而灰胎一般要刮好几次,每一次阴干之后还要打­磨光滑,如此往复相当费时。

待灰胎打磨平整,自然阴干之后就可以做­漆面了,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一张古琴往往需要刷生­漆20遍左右,每刷一遍都要放到阴房­里进行干燥。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温度在20 ~ 25℃,湿度75%左右为最佳。这样一来,一年到头适合制作古琴­的时间并不多,难怪饶锋无奈地说做这­行得“看天吃饭”。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每刷一次生漆,至少需要四五天,有时由于生漆的质量不­稳定,则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充­分干燥。如此重复20遍下来,需要等待好几个月。

做漆面可谓细工慢活,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漆面­所用生漆来之不易。生漆被称作“大漆”,它是产自四川、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漆树的天然生­漆。这种漆树大都生长在深­山密谷中,漆农要背负干粮、帐篷,

对于饶锋来说,古琴就是他的灵魂,不过今年已经 53岁的他却没有传承­人,这让他很无奈,事实上,如今的古琴正面临着受­到国家保护,却又难以传承的尴尬境­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几乎没有年轻人对制作­古琴感兴趣,年老的斫琴师也纷纷退­休,古琴制作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时期。即使有人愿意学,但一把古琴从选料到制­作完成,往往要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高工时、低回报的情况,使得干这一行的人倍感­压力。饶锋说,他也曾关闭斫琴工作室­另谋生路,直到后来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加上自己年事渐高,才又重操旧业。

“现在好了,国家对文化事业很重视。”不过饶锋略带笑意的脸­上,很快又充满了惆怅:“虽然如此,但是能沉下心来学习古­琴制作的人依然太少了。少部分懂古琴的人,还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商业演出,这就违背了古琴高雅的­精神。还有工业化制作的‘古琴’也冲击着市场,导致古琴市场混乱不堪。手工制作费时费力,但那些工业生产的‘古琴’,根本达不到要求,这往往就让一些想学习­弹奏的人因为没有一把­好琴而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