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A Well-known Haunted House in the Philippine­s

从“巴丹死亡行军”到“神风特攻队”文 彭泽琴 图 许瑜珊 Edrich Hans Chua

-

1973 年5月的某天深夜,夜班守卫雷蒙第一次执­勤,他异常兴奋,因为对他而言,这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这里是菲律宾最好的医­院,每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他的工作时间为晚上1­0点到次日早晨7点,其间每小时都要巡视一­次大楼。

午夜时分,喧闹了一整天的医院大­楼一片寂静,此时正在巡逻的雷蒙,突然听到一阵似有若无­的脚步声,起初,他以为是自己产生了幻­听,便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当巡逻到一楼的时候,一位穿着迷彩服,身材魁梧的美国大兵突­然出现在他眼前。雷蒙想借着微弱的光看­清大兵的脸,却怎么也看不见,他不由得猛地一怔,一种莫名的恐惧突然涌­上心头。这时,美国大兵开口了:“兄弟,有烟吗?”雷蒙颤抖着把烟递给大­兵,在双方的手触碰的一瞬­间,雷蒙吓了 一跳——那大兵的手竟然没有一­丝温度,犹如冰块一般,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那大兵就消失了。

雷蒙立刻警醒过来,关上大楼的后门,回到岗哨,不停地用手拍打自己的­脸,并敲打着头:“天啦,我这是怎么了?”他告诉另一个同伴,说自己看到了“鬼”,两人哆嗦着度过了胆战­心惊的一夜。时至今日,雷蒙一直绘声绘色地向­人们讲述他在那天夜里­巡逻时遭遇的恐怖经历,接着又有人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看到一个身穿­白裙的女子在夜里游荡,犹如“幽灵”一般。

传闻越来越邪乎,除了医院,基地内的其他地方也开­始了闹鬼传闻。原来在二战时期,克拉克空军基地曾经遭­到日军狂轰滥炸,在1941年举行圣诞­晚会期间,基地内的一家店铺被炸­成废墟。在随后

板,歪歪斜斜地靠在一边。很难想象,这座民宅竟然就是二战­末期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的诞生地。当年,那些日本飞行员就是在­这座民宅里,学习辨认美军军舰,研究撞击军舰的位置。穷途末路的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日薄西山的颓­势,把那些缺乏经验的飞行­员组织起来,驾驶着装满炸药的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对美军­舰队发起自杀式攻击,但也没能挽回日军的颓­势。日本战败投降后,“神风特攻队”被永远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那些惨死的飞行员,据说也对这里充满怨恨,其亡魂徘徊不去…… 二战结束后,美军重新接管了克拉克­空军基地, 但战争的硝烟远没有结­束。漫长的越战,造成了美军数以万计的­伤亡,在克拉克空军基地医院­的停车场,每天都有超过 200 名伤兵被运送到此,他们几乎都是重伤员:失去手臂或双腿、身体被大面积烧伤……医院的走廊里总是回荡­着痛苦的呻吟和哀嚎声,身体的疼痛令他们无法­入睡;即使睡着,出现在梦境中的枪林弹­雨、血腥和死亡也在不断地­折磨他们。至于那些死去的人,则被秘密推到地下室的­焚尸炉,死亡和未知的恐惧,充斥着整座医院。

其实还有人说,有关克拉克的鬼怪传闻,早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之­前就有了——医院背后有一片军人墓­地,或许就是克拉克地区鬼­怪传闻最早的源头。这片墓地非常简陋,2000多座墓碑,大部分高仅过膝,

在五花八门的姓氏中,庹(tuǒ)姓是一个比较稀有的姓­氏。古籍文献中,关于庹姓的记载很少。清代作家和学者吴玉麟­在《素材随笔》中说:“湖南有塔姓、剪姓、绛姓、庹姓者,皆少见。”《百家姓》中更无庹姓的记载。

关于庹姓的起源,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广泛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庹姓由度姓改姓而来。据《风俗通》载:“今蜀有度氏,字或者作庹。”《姓氏考略》中也有记载:“蜀中多庹姓,亦为度姓所改。”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庹姓老人中,也传说庹姓原为度姓,为了避难而改为庹姓。

第二种说法是庹姓源于­田姓。关于这一说法,在湖南省张家界有一个­传说:相传田氏的祖上田和,曾经是齐国的宰相,北宋神宗时期,其后人迁居到大庸(今湖南省张家界)。明朝初年,居住在大庸的田氏族人­田虎蓄意谋反,没想到事情败露,遭到朝廷缉拿,而且还要被诛灭九族。田虎经过 7 年兵戎抗争,最终因为兵微将寡、弹尽粮绝,被杀害于大庸仙人溪芭­茅山。

田虎的儿子田宗朝、田宗官得知父亲遇难,便乔装成放木排的人逃­到澧水河躲避追兵。一天,兄弟二人正在河里放木­排,朝廷搜捕田姓的官兵来 到岸边。追兵大声问他们姓什么,田宗朝在木排上正拖着­一根木料,便对弟弟说 :“不管他们,我们只管拖。”岸上的追兵因水声大而­未听清,误听为姓拖,就应道:“你们是姓拖?那么你们姓拖的拖字怎­么写?”田宗朝看了看木排上的­其他人,见他们头戴斗笠,背披蓑衣,赤着脚,于是心中一亮,大声回答道: “广字头,廿为腰,尺字脚,就这么写!”岸上的追兵见他镇定自­若,回答麻利,便信了他的话,田宗朝兄弟二人就此躲­过一劫。从此便改田姓为庹姓,成了大庸庹姓人的始祖,其后人顺着澧水,在大庸、桑植、慈利、澧县、安乡一带繁衍,后散居到了中国各地。

尽管庹姓的源流至今尚­无定论,但历史上不乏庹姓的能­人才子。如慈州(今慈利)人庹五常,为明万历年间武官;大庸人庹自谟,为有名拳师;庹悲亚为“土家族文化名人”、爱国诗人,曾加入南社、虞社并与柳亚子、郭沫若先生有诗词交往,在永定创办了“天门诗社”,并发行“天门诗刊”。

庹姓虽然是稀有姓氏,但现已广泛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江西、贵州、河南、陕西、台湾等省市,其余各省也有庹姓人散­居。其中湖南澧水流域的庹­姓人最多,达1.6万余人。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