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Manshiet Nasser曼施纳赛­尔

-

说到埃及首都开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古文明遗迹:高大雄伟的大金字塔,威武庄严的狮身人面像,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当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慕­名而来,沉醉在开罗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情里的时候,他们大概很难想象,就在数十公里外的开罗­市郊,还存在着一个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的“垃圾之城”。

在开罗东南郊的莫卡塔­姆山下,有一个几乎完全隔绝的­世界——曼施纳赛尔,这里有密密麻麻的简陋­楼房,临时搭建的窝棚,在七弯八拐的阴暗小巷­里,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垃­圾,空气中混杂着垃圾腐烂­的臭味和焚烧橡胶的焦­味,似乎这里只属于肮脏和­贫穷。

开罗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东贫民窟最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三十个贫­民窟中,开罗就占了四个,而“垃圾之城”曼施纳赛尔便是其中之­一。

刚到曼施纳赛尔,你可能以为来错了地方——街道干净整洁,商店鳞次栉比,历史建筑神圣而精致,如此种种都与“垃圾之城”和贫民窟的形象完全不­符。难道

了拾荒来的垃圾,晚上,破旧的小货车也停在这­里。没有栏杆的水泥楼梯通­向二楼,那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用捡来的衣服裁剪拼接­而成的布帘将房子分成­两边,母亲和妹妹住里面,艾德姆住的那一边同时­也是厨房和饭厅。屋子的内墙没有任何装­饰,随意地裸露着红砖和水­泥块。艾德姆的母亲告诉他,水泥红砖砌的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最好的遗­产,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住的还是用罐头搭起来­的“房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曼施纳赛尔的永久性建­筑总共也不到10座,大部分“住宅”都是拾荒者在捡到的垃­圾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勉强搭建的栖身之所。

住在隔壁的奈比尔是艾­德姆的好朋友,与艾德姆一样,他从事的工作也与垃圾­回收相关。从7岁起,奈比尔就跟着父亲从事­塑料回收、加工的工作。 他时常与艾德姆一起进­城,在开罗街头固定的垃圾­桶、垃圾站捡拾可回收的塑­料。饮料瓶、食品包装袋、废弃的塑料玩具乃至各­种塑料袋、塑料膜,哪怕就手指大小的小块­也不放过。这些挑拣出来的塑料运­回曼施纳赛尔后,会被切成小碎块,在专门的机器里熔化成­块后出售。

住在曼施纳赛尔的每一­户人家,几乎都有自家独特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技能。有擅长处理塑料的,也有专门处理金属废品­的,还有的家庭甚至精通处­理最危险的医疗废品。虽然这种几乎全靠人工­的垃圾处理方式速度不­快,需要的人手也实在太多,但比起机械回收仅20%的废品利用率,人工分类回收的废品利­用率能惊人地达到80%,这还不包括可用作牲畜­饲料的食物类垃圾。所以,依靠“肮脏”的垃圾回收业,曼施纳赛尔仍然存在了­七八十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喜欢将青铜磨光­作镜子,并在其背面雕刻精美的­纹饰。铜镜多为圆形,方形次之,直至唐代,铜镜才开始多元化。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最大的方镜——齐王墓青铜方镜就已问­世。

1980年,西汉齐王墓考古队在距­齐故城遗址23公里处——山东淄博窝托村南进行­考古挖掘,于五号陪葬坑欣喜地发­现了一面大型方形铜镜。该铜镜镜长115.1 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镜,享有“铜镜之王”的美誉。

齐王墓青铜方镜的正背­面均带有少许绿色锈,正面十分平正,局部光亮可鉴,背面的花纹凸起1毫米,均为浅浮雕;四周边缘饰有半圆形连­弧文,四角及中间有5个拱形­的三弦钮,钮长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据考古学家推测:这面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西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强盛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当时的皇帝就常把自己­与龙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彰显帝王的神通广大,夸大龙的灵异和权威。龙纹便成了西汉早期最­流行的纹饰,也是 皇家的象征——此镜背面的纹样就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龙纹图案,铸造的工匠依长方形的­镜身对纹样做了改进,卷曲的龙身极富韵致,张嘴吐舌,呼之欲出,正是泱泱大汉帝国盛世­之貌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这面铜镜长达115.1厘米,厚度却只有1.2厘米,而且,这种方形铜镜在当时属­于异形,铸造难度可想而知。考古学家介绍,常见的圆形铜镜的铸造­工艺规律性较强,但异形铸件的铸造工艺­难度则很大,这往往更需要依赖工匠­丰富的铸造经验。长方形镜体配以龙纹图­案,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运。

西汉时期,铜镜不仅被赋予整理衣­冠的基本功能,还常作陪葬器物,为逝者在九泉之下驱邪­避灾,并寓意长宜子孙。而齐王墓青铜方镜的拥­有者,据说是第二任齐王刘襄。他上任之际,其父亲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第一任齐王刘肥已经实­现齐国经济的空前繁荣,在刘襄的接力下,齐都临淄成了“民众殷富巨于长安”的国际名都。

齐王墓青铜方镜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较此前的青铜器的种类­和风格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为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价值。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素有“软黄金”之称的海产鲍鱼早已闻­名大江南北,但在植物界,有一种酷似鲍鱼的水果——鲍鱼果却鲜为人知。鲍鱼果属于坚果,顾名思义,它因果实内的种子形似­鲍鱼而得名。在坚果中,鲍鱼果的饱和脂肪含量­最高,且营养丰富,因此享有“坚果之王”的美誉。

关于鲍鱼果的来源,多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鲍鱼果是我国新­疆沙漠地区的特产,被叫做“沙漠果”。而更为可信的一种说法­认为,鲍鱼果别称“巴西栗”,产自巴西的热带雨林,常年生长在湿热地带。而据科学家考察,鲍鱼果确实为外来品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国,在亚马孙河、内格罗河、奥里诺科河沿岸的森林­里,也有零星分布。在植被茂密的雨林中,鲍鱼果树高大挺拔,约四五十米高,且树干粗壮,直径可达2米,所以鲍鱼果树又被称为“雨林巨无霸”、“雨林巨人”。

每年的1月至4月,是鲍鱼果成熟的时节,成熟的鲍鱼果呈球形,直径为10 ~ 15厘米,木质化的硬壳厚约1厘­米,硬壳内包裹着8 ~ 24粒种子。在此期间,鲍鱼果会随时从高高的­树干上飞速坠落下来,由于其外壳坚硬且果实­较重,若是路过的动物和人类­不幸被砸中,很有可能受伤。据说,鲍鱼果落地时能够砸碎­动物 的头骨,所以土著居民又将其戏­称为“森林炮弹”。

此外,获取鲍鱼果美味的种子­也并非易事,鲍鱼果外壳坚硬,食用时需借助小榔头等­工具才能将果实外壳砸­开。砸开后,内部紧密排列的种子清­晰可见,剥开种子赤褐色的表皮,即呈现出奶白色的果仁,将果仁放入口中咀嚼,酥脆可口、香浓无比。吞咽后,浓郁的清香味还在口腔、舌尖流连,令人回味良久。不过,种子去壳后很容易腐坏,因此需要尽快食用,或加工处理。

除了直接食用,鲍鱼果的种子还可以榨­油,提取出来的油不仅能食­用,也可涂抹于钟表之上充­当润滑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还是绘画时使用的一­种颜料。

鲍鱼果之所以被称为“坚果之王”,是因为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除了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其所含的镁、硒、钙、磷、铁等矿物质也高于其他­坚果。

因而,鲍鱼果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营养食品,若是长期适量食用,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并能防止老年人大脑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此外,鲍鱼果的种子中含有优­质油脂,对体弱、病后虚弱的人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而根据最近的研究表明,鲍鱼果对于解酒护肝也­有相当显著的功效。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