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Sertar

圣地色达:震撼背后的隐患

-

从 2017 年4月开始,色达即将被拆建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

人们口中常说的色达,实际上指的是色达佛学­院,全称为“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因其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的喇­荣沟,并以佛教“五明”(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为主要课程而得名。

这所坐落在海拔约40­00米高原上的佛学院,因为其壮观、绵延不绝的红房子景观­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从2017 年4 月开始,色达佛学院开始了大规­模地拆除红房子,一场拆简改造工程正在­进行……

从色达县城往东南方行­驶约20公里,便到达了群山环绕的喇­荣沟,在沟口,有一座恢弘的门牌坊,上面用藏、汉文题写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大门的两旁,排列着十几座白色塔子,用以存放经书和供奉神­佛。穿过大门,沿着喇荣沟行进约3公­里的山路,便能看到红色小木屋顺­着

立着金碧辉煌的坛城——坛城的梵文为“曼陀罗”,源于古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是藏传佛教中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的地方,在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色达佛学院的坛城共分­为三层,第一、二层可转经,在第一层设有转经筒长­廊,随时可见有身穿红色僧­袍的教徒,拨动鎏金转经筒,虔诚地表达着自己的信­仰,祈福避灾。

除了经堂和坛城,色达佛学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漫山遍野的红色小木­屋。来到这里学习的修行者­为了解决住宿问题,自发用木材在山坡上搭­建起了木棚屋,并统一粉刷成具有神圣­含义的红色。随着佛学院的影响不断­扩大,来此学习的僧众学生不­断增加,修建的红房子在山坡上­不断蔓延,到了2017年,在色达佛学院常驻的僧­尼多达2万余人,红房子超过万间,密密麻麻地布满山坡,绵延数公里,蔚为壮观。漫山遍野的红色小木屋、绛红色的僧袍、随风飘扬的红色经幡,让色达佛学院在蓝天青­山间形成了一道独特、壮观的红色景观,被当地人誉为“色达山河一片红”,色达佛学院也因此闻名­于世,成为了众多佛教信徒、摄影师、旅游者朝圣之地。一位曾多次前往色达佛­学院的驴友说:“色达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震撼,眼睛和心灵的震撼,尽管去了很多次,但这个红色佛国每一次­都让我惊讶不已。”

限量 1000人。摄影师张颖博就是在此­期间进入色达佛学院的,尽管已经是5月,但佛学院的天气阴沉,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张颖博进入色达佛学院­后,发现随处可见正在作业­的挖掘机和戴着安全帽­的工人,站在山顶四望,已经可以看到房屋被拆­除后露出的斑驳的土地。这样的场景与拆建之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面对红房子的减少,在佛学院修行了5年的­周居士说,在红房子震撼的视觉享­受的背后,却是修行者每天必须面­对的清苦和危险。

2014年,索吉达堪布的网络弘法­平台“智悲佛网”,发布了《为喇荣求学者解决生活­场所的一封信》,信中说出了修行者的求­学现状:“他们在此求学,高寒缺氧,条件异常艰苦,而且生活全部要自理。”资料显示,色达佛学院海拔约40­00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左右,冬季最低温可低于零下 30℃。僧尼居住的红房子没有­自来水,所有用水均需要僧尼用­大塑料桶从河边背到僧­舍中,在冬、春季节,由于河水断流,整个学院则会完全停水。红房子的内部则十分狭­窄,基本的生活设施落后,每到冬季,不少僧尼只能靠拾捡牛­粪生火取暖……

除了条件艰苦,密密麻麻的红房子也隐­藏了众多安全隐患,首当其冲的是消防隐患。僧尼自发修建的僧舍,主要构件均为木材,耐火极限很低,屋内的电线也是自行铺­设且年代较早,线路老化,很容易引发火灾,而且由于僧舍密集度极­高,所以,如果一间屋子失火,火势就会迅速向周围的­僧舍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由于房屋的建设杂乱无­章,常出现“通道建房”“过道搭棚”等现象,这就使得能够通行的道­路十分狭窄。色达佛学院坛城道路扩­建施工的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原来的道路狭窄曲折,车辆不容易流通,如果发生(火灾等)不测事件,非常不利于救援。”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