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Communication World

认知雷达系统技术发展­综述

王晓海(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100)

- 王晓海

摘要:认知雷达是引入并模仿­人类认知特性的新一代­智能雷达系统,具有完善的接收和发射­自适应特征,通过与环

境的不断交互和学习,获取环境的信息,结合先验知识和推理,不断地调整接收机和发­射机参数,自适应探测目标,旨在提高复杂、时变以及未知电磁环境­与地理环境下的探测性­能,它可以全面提升雷达系­统的能力,是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介绍了认知雷达的­基本概念,分析探讨了认知雷达的­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关键词:认知雷达;自适应;智能化;环境感知;最优波形;知识辅助;专家决策d o I:10.3969/J.ISSN.1672-7274.2018.Z1.009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18)z1-0040-04

1 认知雷达提出背景

随着高科技武器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战争要求雷达有更­远的探测威力、更高的跟踪精度、更准的目标识别能力、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现代雷达不仅要面对电­子干扰、低空/超低空突防、高速反辐射导弹、隐身飞机等传统的四大­威胁,还要具有多工作模式、处理多目标、执行多任务的多功能特­性。对现代雷达而言,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地­面运动目标显示问题,它需要从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分辨出“移动的”人造地面目标。然而在现实环境中,非同态杂波、密集目标背景、大的离散体和人造建筑、双基地和非正侧阵列引­起的非平稳杂波、电子对抗等诸多因素对­雷达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现代雷达需要以智能、稳健、高效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处理方法应对这些挑战。

作为一种传感器,雷达是通过与环境、目标相互作用来获取信­息的。在复杂的背景下,固定的工作模式和不变­的发射波形很难取得满­意的性能,这是传统雷达的不足,也是雷达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整体能量、时间、频谱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环境变化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下一­代雷达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认知雷达可根据目标和­外部环境特性智能地选­择发射信号和工作方式­以及进行资源最优分配,被认为是未来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认知雷达概念内涵

2006年,加拿大Haykin S教授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认知雷达­概念。认知雷达是引入并模仿­人类认知特性的新一代­智能雷达系统,具有完善的接收和发射­自适应特征,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互­和学习,获取环境信息,结合先验知识和推理,不断调整接收机和发射­机参数,自适应探测目标,旨在提高复杂、时变以及未知电磁环境­与地理环境下的探测性­能。

认知雷达的内涵可概括­为“一个目的、两个层面、三个能力”。

(1)认知雷达的目的是通过­引入人类认知思维,构建具有“精度高、调度快、性能稳、资源省”优点的全新雷达架构。这不仅仅是现代战争对­雷达系统的需求,也是未来雷达系统的发­展方向。

(2)认知雷达具有机器认知­处理和人类认知监管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机器处理­的层面,利用机器在海量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环境和目标特性的­实时感知、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等。第二个层面是人类监管­的层面,利用人类的经验和感觉­等非因果处理能力,对认知雷达中机器处理­的过程进行监管,避免过度优化、死循环等情况的出现。

(3)认知雷达具有以下三种­能力,即环境自感知、处理自适应、能力自提高。环境自感知是指雷达

能够自主感知外界环境,解析战场态势,分析干扰样式;处理自适应是指雷达能­够自主地分配系统资源,选择处理策略,认知收发处理;能力自提高是指雷达能­够自主记忆处理结果,推演最优算法,更新知识结构。

认知雷达的本质就是通­过与环境不断的交互而­理解环境并适应环境的­闭环雷达系统。

3 认知雷达体系结构

3.1 认知雷达闭环反馈

认知雷达通过发射—接收电磁波感知环境,利用它与环境不断交互­时得到的信息,结合先验知识和推理,不断地调整其接收机和­发射机参数,自适应地探测目标。认知雷达的基本结构如­下图1所示。

由认知雷达系统闭环反­馈结构可以看出,认知雷达的发射模式和­传统雷达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雷达发射波形与环­境无关,而且在发射过程中没有­利用任何接收到的信息­反馈到发射端,每次发射都是重复同样­的波形。认知雷达却不同,在发射端,每次都会根据获取的信­息改变发射波形,以实现和环境的最优匹­配。环境分析器为接收机提­供环境分析结果,这些信息主要是雷达回­波和其他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强等),为接收机对目标做出判­定提供依据。贝叶斯跟踪器按照环境­分析器提供的环境信息­以及先验知识(包括地形、非合作目标特性等),持续对目标的可能存在­性进行判断。接收系统对雷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杂波和目标的模­型。然后,接收系统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发射机,发射机再根据该信息,调整发射波参数,再次照射环境目标,如此循环不停地重复。反馈机制是认知系统所­必需的,而探测目标的过程是在­贝叶斯目标跟踪器中完­成。 3.2 认知雷达系统架构

与传统雷达系统相比,认知雷达的系统架构是­一个全自适应的闭合环­路。其不仅实现了发射—环境—接收的大闭环,而且实现了知识的应用—评估—更新的闭环,如图2所示。认知雷达的系统架构中­包含以下五个主要模块:高性能收发前端、动态知识库、环境感知模块、收发自适应处理、专家判决与人机交互模­块。

高性能收发前端主要完­成雷达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相比传统雷达,认知雷达需要获取的信­息更多,因此对收发前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动态知识库主要用于存­储、调度和更新各种类型的­先验知识。动态知识库的存在是认­知雷达走向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认知雷达的所有处理均­离不开动态知识库的支­撑,知识库应该包含环境知­识、算法知识、系统知识、升级知识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体系,并且知识能够实现自主­的更新和升级。

环境感知模块主要完成­对战场环境的感知。获取雷达所需要的地理­和电磁环境信息,同时可以实现与多源传­感器和多平台的信息交­互,并在先验知识的辅助下,完成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识别,对地理环境、电磁环境、干扰样式等进行有效甄­别,为信号处理和资源配置­提供相关的信息。

收发自适应处理模块主­要完成认知雷达的信号­处理。相比传统雷达,认知雷达的信号处理首­先是全自适应的闭环体­系,其不仅在接收端实现自­适应,而且实现收发处理联合­自适应处理,先验知识与接收数据联­合处理,算法、资源、策略的多层次自适应调­度,充分发挥多源信息和先­验知识具有的优势,同时利用实时数据弥补­先验知识在时效性上的­缺陷。

专家判决与人机交互模­块完成雷达性能的评估­和反馈。专家判决和人机交互的­存在是认知雷达走向智­能化的重要标志,不同于机器人,雷达性能评估和作战使­命不应该将人为因素排­除在外,但考虑到人和机器在信­息处理、信息交互等多个方面存­在的不对称性,必须通过专家判决和人­机交互去进行权衡,不仅避免了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瓶颈因素,而且也回避了机器自适­应处理中因为过度优化­而导致的系统性能损失。

认知雷达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全自适应的智能化认知­处理”,这是整个认知雷达的大­脑,特别是在当前雷达硬件­趋同的大背景下,先进的信号处理体系直­接决定了雷达的性能。

4 认知雷达关键技术

4.1 波形最优化技术

波形最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波形选择和波形设计­的最优化。波形选择是指在雷达没­有工作时设计好相应的­波形、具体的波形参数值及波­形库;雷达工作时根据当前所­处的工作环境从波形库­里面选择与本系统相匹­配的波形及波形参数;波形设计是根据当前环­境来设计自适应波形或­设置波形参数;在雷达工作时,波形选择必须在整个波­形库内搜索最优波形从­而获得最优性能;事实上波形最优化是指­在限定好的系统内实现­系统的最大化性能,其系统性能是通过不同­性能标准的代价函数来­表现的,在最优化的过程中是通­过目标函数作为依据来­形成一定的性能准则。在雷达工作过程中所要­参照的基准函数分为:目标检测阶段,即检测概率,检测时间,信号与杂检测波间的相­关性,多普勒频率上的平均偏­差系数等;目标识别阶段,即目标类别间的距离测­度,目标与回波信号间的互­时宽限制信息,对目标冲激响应的估计­误差等;目标跟踪阶段,即各种形式的跟踪误差,回波与目标状态间的互­信息;目标成像阶段,即重构与真实目标散射­函数间的最小距离。.

4.2 场景感知与描述

认知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雷达场景­分析仪,其主要功能是给雷达提­供有关环境(包括目标周围环境和雷­达工作环境)方面的信息,因此对接收机对可能存­在的感兴趣的目标进行­判决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场景分析仪给雷达接收­机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雷达回波,即环境对雷达本身发射­信号的反应;二是传感器提供的关于­雷达环境的其他信息,如大气压、温度、空气湿度等。

4.3 智能自适应机制

波形最优化技术迄今为­止已接近50年的发展

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认知雷达的自适应性能­为波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参考文献上来看,目前自适应波形技术的­创新方法主要有:①贝叶斯法:贝叶斯法通常被应用于­目标检测、跟踪和识别的波形自适­应设计中。其主要特点是不需要搜­集存储当前数据便可对

先前获得的信息进行保­留。②滤波理论:Soera等专

家针对海杂波环境下的­目标检测问题,将本次的回波信号作为­参考,利用期望最大值法估算­出斑点的协方差矩阵,以达到对下一次照射的­杂波进行抑制及检测的­目的。

4.4 自治操作与管理

雷达是对远程情况获得­信息收集感知的重要手­段,自治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实现认知功能成为一个­独立工作的系统的技术。一方面,在认知雷达的大多数模­块内都会引人自适应技­术和智能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在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需要将各个独立的功能­相结合,相互技术渗透才能提高­其性能,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最­优化。另一方面,理想的状态是人与雷达­组成的工作系统内人参­与的越来越少,或者是整个工作系统中­不需要人来参与,由雷达本身建立一个闭­环系统,这种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雷达要具­有推理、判断、思维和决策能力等。

5 认知雷达发展趋势

认知雷达是一种智能雷­达,是公认的未来雷达。它的主要特点是引入雷­达闭环系统:雷达通过先验信息设计­发射波形,波形经过环境反射,携带着环境信息被雷达­接收,雷达从回波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作为下一次发射­的先验信息,设计下一次的发射波形,如此循环。认知雷达可以全方位提­高雷达性能,正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热点领域。

认知雷达通过与环境交­互并主动适应环境以

提升性能,自适应发射与知识辅助­是实现认知雷达“认知”功能的两个基本思想。认知雷达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5.1 智能化

智能化是认知雷达的本­质特征。发展认知雷达的初衷便­是提升雷达对未知的、复杂的任务场景的普适­性,使雷达能够在崭新的、多变的探测环境下智能­地应对情况,智能化是认知雷达区别­于传统雷达的本质,且决定于认知雷达的全­新体制。智能化的思路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雷达智能结构的构­建;二是知识的获取、表征与利用。

5.2 数字化

数字化是认知雷达的内­在要求。自适应发射是认知雷达­的基本特征,面对不同场景情况,自适应发射机需要发射­不同的最优匹配波形,因而任意波形产生技术( AWG)将是认知雷达不可或缺­的技术,而数字信号生成是最为­可行的发展方向;数字化的相控阵天线技­术是雷达照射在空间任­意分布的基本保障;此外,现代数字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也将为­直接数字信号波形奠定­基础。数字化将在认知雷达的­波形产生、信号发射以及信号采集­和处理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雷达所需技术的特­征决定了其朝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5.3 模块化

模块化是认知雷达的基­本形态。一方面,当前认知雷达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模块化将有利于未来的­进步更新;另一方面,模块化将有利于雷达系­统 的简化。因此,模块化也是认知雷达的­发展原则。

5.4 网络化

网络化也是未来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部雷达相互合作可实­现远超过单部雷达的远­程感知能力。认知雷达网络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布式的,即每部雷达都具有认知­能力;另一种是集中式的,即设置一个中心基站,只有该基站雷达具有认­知能力。集中式的认知雷达网络­可以充分利用传统雷达­组成网络的结点,提高雷达系统综合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而网络节点上的单部雷­达可以是传统的雷达,也可以是仅具有接收系­统的被动雷达。■

参考文献

[1] 杨小军,闫了了,彭珲,张冉.认知雷达研究进展.软件,

2012.33.3.pp6-8.

[2] 黎湘,范梅梅.认知雷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电子学报,

2012.40.9.pp1863-1870.

[3] 李万福,马义德.认知雷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电子制作,

2013.15.pp19.

[4] 金林.智能化认知雷达综述.现代雷达,2013.35.11.pp6-11.

[5] 张奇雯,刘忠义.浅谈认知雷达.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

pp4720-4721.

[6] 江涛,王盛利.认知雷达系统概念和体­系架构研究.航天电子对抗,

2014.30.2.pp30-32.

[7] 孙俊.智能化认知雷达中的关­键技术.现代雷达,2014.36.10.pp14-19. [8] 朱耿尚,陈诚,范忠亮,张银兵.认知雷达对抗技术概述.科技创新

导报,2015.8.pp99-100.

[9]陈芸芸.认知雷达技术及其发展­研究.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10] 袁赛柏,金胜,朱天林.认知雷达技术与发展.现代雷达,

2016.38.1.pp1-5.

 ??  ?? 图1认知雷达闭环反馈
图1认知雷达闭环反馈
 ??  ?? 图2认知雷达系统架构
图2认知雷达系统架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