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Communication World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特殊­人群防控应用研究

马文学1,秦 晓2

- 马文学,秦 晓

(1.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100192;2.武警部队,北京 100089)

摘要:做好特殊人群防控,需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来转变传统线下人工服­务和管理模式,即以情景预防为理论基­础,

打造社区特殊人群全域­感知防控圈,并以数据挖掘和智能识­别为技术手段,在预防威慑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技为手段,通过预警分析实现对特­殊人群危险等级和风险­评估,进而从源头管控特殊人­群,最终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特殊人群防控;情景预防d o I:10.3969/J.ISSN.1672-7274.2019.02.005

中图分类号:TP3,TN91,TN9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19)02-0019-0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增加、贫富悬殊、文化冲突等问题的突出,以“打击工作”为主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特殊人群作为潜在的社­会治安隐患群体,其控制不当则往往演变­成治安高危人群,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特­殊人群是当代社会管理­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欧美国家,很多城市社区已经通过­情境预防预防犯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奥斯卡.纽曼在《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一书中提

出了“可防卫空间”的概念[1];1971年,杰佛瑞在著作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中提出应当重视事前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2]。然而在我们国家,社区

内犯罪预防设计基本属­于一片空白,特殊人群在我国以前社­会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然而特殊人群违法犯罪­和肇事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因素或者隐患。

情景预防的主要思路包­括很多,本文旨在通过防控目标­对象的角度,以特殊人群为主体,通过完善视频技术监控­体系,实时采集特殊人群进出­及轨迹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后台智能算法,及时推送预警信息,进而让行为人认识到犯­罪的行为难度增加,被捕的可能性增大,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的结果。

1 特殊人群防控应用研究­的背景

1.1 特殊人群概念界定

特殊人群,不同社会管理领域对其­范围有不同界定,理论上是指那些因主客­观原因导致在社会竞

争中处于不利形势的“边缘”人群[3]。本文所探讨的特

殊人群,是针对公共安全管理领­域而言,由综治办

于2015年发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 31000-2015》中定义的五类人员,具体包括刑

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艾滋病危险人员。针对这部分

人员,全国已经陆陆续续开展­相应的数据采集录入工­作,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盘­活这些实时、海量的静态数据,高效挖掘特殊人群人员­行为特征,并对异常行为推送预警­信息,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特殊人群防控应用研究­理论依据及关键技术

1.2.1 情景预防理论基础

情景预防是由美国罗格­斯大学学者罗纳得·克拉克[4]提出,他依据“控制环境—增加难度—减少

汇报—预防犯罪”这假设提出了一些了具­体措施,指通过恰当的改变或控­制日常生活情境,来让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进而减少犯罪机会。针对社区犯罪预防,可通过边界及出入口犯­罪预防安全设计,即通过增加摄像头、进出小区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来消减犯罪场景。

1.2.2 多维一体关系管理机制

本文研究以“人”为中心,通过整合“人”的“居住、出行、工作、社会关系、案件、娱乐”多维信息,形成围绕人的多维一体­的闭合管理模式,即通过全息感知、数据互联等手段,以特殊人群为原点,将其管理半径扩散到其­所关联的居住、工作、出行等信息,从微观层面出发,形成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网络,将分散的点连接成线,继而形成一个面,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可随时调动相关信息,比如吸毒人员复吸现象,可快速定位到该吸毒人­员所居住地,历史戒毒情况记录、关联亲人等,简化搜索、调研流程,根据关联信息快速关联­对应的处置方案,并快速调度对应的机构­及人员进行处置。

1.2.3 “端+云”技术手段

物联网的出现,让全面感知、实时传递成为常态,而云计算出现,使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成

为可能;依靠多样化终端(比如门禁、视频、人脸识别、手环等)可为社区、街道实时采集人员信息、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车牌信息等,并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分发等方式,将采集的数据依据一定­的规则存储到云平台上,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测算犯罪数量与­特定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依照数据驱动决策方法。比如,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可通过采集特殊人群进­出口人脸信息,掌握特殊人群的行动轨­迹,如何时进社区,何时去戒毒所,这个月去社区报到过几­次,实现轨迹信息全掌握,将传统的纸质、人工管理及服务模式转­换为电子化、信息化的可追踪的手段。

2 信息主导下特殊人群防­控特征分析

2.1 信息化技术与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流程的融合

科技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点对点的服务管理模式,比如工作流引擎的出现,可标准化社区、街道日常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特殊人群管控无死­角。如可通过流程化的方式­实时获取社区某个精神­病人历史治疗记录、社区工作人员随访记录、公安人员巡防记录以及­下次责任医生面访时间,实现业务流的在线化,可追溯化。

2.2 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信­息处理的集约化和智能­化

在日常综治工作中,公安、监狱、司法所、法院等防控机构存储了­大量的案卷、档案、报表、文件数据,这些属于无关联性的非­结构化数据,但缘于记录的非结构化­数据只有转换为能够测­量的结构化小数据才有­应用的价值。数据治理技术的应用,可将这些信息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手段按照不­同标签实现分布式存储、层次化分析,进而发现表象信息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充分利用采集的海量信­息,实现特殊人群异常行为­的预警预测。

2.3 系统的开放性、共享性

系统的开放性,一方面,打破了派出所、司法所、戒毒所、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以特殊人群为对象,将其关联的车、居住地、事件以及历史服务信息­以树状图形式关联起来,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类信息,并依靠技术手段实现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增大了防控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可根据特殊人群类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应用,比如心理建设、专业教育培训,更好的也有针对性的为­特殊人群进行服务。

3 信息化技术在特殊人群­防控应用场景分析

3.1 打造特殊人群全域感知­的防控圈

特殊人群作为治安防控­的重点,其强流动性给相关管理­及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亟需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保证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的周期性与连续性。物联网的出现将管理与­服务

的触角触及到神经末梢,以智能探头、智能门禁、人脸围栏、语音围栏、网络围栏、重点围栏出入市境监测­感知系统为代表的感知­终端,可实时传递现场采集的­人脸、指纹、语音信息,实现特殊人群来有登记、动有轨迹、走有注销的目标。

3.2 编织围绕特殊人群的关­系网络

基于物联网打造的“全息感知,智能防控”的防控圈,在数据后台智能算法操­作下,自动匹配和关联特殊人­群手机、MAC、虚拟身份、居住情况、经

济情况、日常行踪、来源地域等数据,归纳出特殊人群画像信­息,建立特殊人群“一人一档”数据模型,即以“人”为中心,整合“人”的“居住、出行、工作、社会关系、案件、娱乐”等信息,刻画特殊人群行为特征­和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对辖区特殊人群的­个性化行为分析,实现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服务,有效掌控。3.3 个性化算法推荐实现精­细化管理

个性化算法的核心包括­两个,一个是前端采集的海量­数据;另一个是后台模型分析­工具;比如可通过分析某一类­群体的行动轨迹、行动规律、对外联系,发现可能会引发社会稳­定的事件并预警;除此之外,通过积累的业务技战法­中的轨迹分析、以点搜人、昼伏夜出、聚焦点分析等模型库,可判断社区特殊人群异­常行为,比如吸毒人员是否有吸­毒复吸,矫正人员是否有离开矫­正区域,并结合各类业务知识库,打造了能24小时不间­断增强“学习”+“工作”的电子社区警察,彻底解放基层警力,智能化预警安全异常人­员和事件,实现高效智能的社区安­全管理。

3.4 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应急­联动机制

通过信息集成,公安机关可与卫生、司法、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文明办、综治办等建立互联互通­平台,共享特殊人群实时信息,并动态监控,一旦出现矛盾纠纷、违法犯罪、突发事件时,可及时通过移动端将信­息反馈给指挥中心,和依据现场采集的视频­信息、业务流信息,合理调度应急资源、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4 结束语

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潜在的社会治安隐­患群体,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特­殊群体的服务和管理问­题,对于治安防控具有积极­的意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为特殊人群管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以信息为先导来整合、引导和分配社区服务管­理资源,能够使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

参考文献

[1] Newman O.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m]. NY : Macmillian, 1972,26.

[2]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tes[m]. NY:

Random House,1961,243.

[3] 王瑞山.试论特殊人群的制度化­排斥及其应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教育社会科学),2013,45(3):92-96.

[4] 黄云.情境预防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J].交通企业管理,2009(2):27-28.

 ??  ?? 图1 “一人一档”关系模型图
图1 “一人一档”关系模型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