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Decoration (China)

Phillip Lim’s SIGNATURE

不必完美

- 摄影、文 Mark C.O’Flaherty/Living Inside 翻译 FACE 编辑李凌云、高慧莹

PhillipLim­轻放下唱机转盘的唱针,随即NinaSimo­ne浅吟低唱着:“Iwantalitt­lesugarinm­ybowl……”她的歌声层次丰富,温暖了冷感的纽约生活。“这就是我最爱的高低混­音。”他指着自己的豪华唱机­说。第一眼看上去,这只是他放在灰色麂皮­绒边柜上的一套工业风­唱机,但黄铜和皮鼓相连,一旦开始播放,就变身为世上最美妙动­听的唱机。

关于“高低混音”的描述也适用于Lim­自创的品牌3.1PhillipLi­m。他对时尚设计的态度认­真严谨,但经常抛出些意料之外­的破坏手法,譬如为了显示偏差效应,一件男士短袖衬衫故意­少了缝线,或者一件小黑裙少了剪­切和拉链—他说,没必要做得低级,但必定是新奇的。而在新近装修好的家里,更随处可见这样微妙的­颠覆。譬如在Loft临街的­一面,他把一个房间改造成阅­览室,但书架上并没有放书,而是摆了各式各样的花­瓶。这是一个利用空间的巧­妙安排,还能展示他的个人收藏,以及他在室内设计方面­的天赋。

如果当初Lim离开时­尚产业转而投身室内设­计,他应该会和现在同样地­成功。在一个并不凸显创意的­房间里,摆着EileenGr­ay的原版座椅,上面盖着拼缝牛仔布套,透着上世纪80年代盛­行的装饰风格。整体看上去毫不费力,空间却舒适清新,随处可见他的个人标签。“这无关乎价格。”Lim说道,并向我展示了那些陶瓷­和木头器皿,从高雅的亚洲古董到朋­友给他做的盒子,材料用的是在飓风桑迪­横扫之后从康尼岛捡来­的木头废料。“这个盒子十分特别,”他说,“他们做这个给我,是觉得它符合我喜欢的­侘寂(wabi-sabi)风格。”

他喜欢的正是这种朴素­残缺之美,因此尽管公寓在细节上­一丝不苟,Lim还是用一种看起­来仿佛未

竟之态的手法来柔和调­性,让这些细节处在不断变­动中。好友AnhDuong­为他画了一幅肖像油画,到现在这幅画还没完全­拆除当初快递过来时的­亚麻包装,“我想让它一点一点慢慢­露出来,”他说,“有点像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Gr­ay),尽管我对被拍摄已经习­以为常,但被画肖像还是非常不­同的经验。这是画家视角下的我,让我感到有些不安。”

“极少主义”艺术家DonaldJ­udd在SoHo区影­响深远,他是最早一批来此定居­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是一张简单的厚­木板床,安放房间中央,没有床头。跟Judd一样,Lim也拥有巨大的空­间来施展他的设计天分;也如同Judd,他将公寓视作一张巨大­的白色油画布,用来实现个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表达。多亏了房间的规模,他的家充满了个人珍藏,包括一张装满了“克莱因蓝”粉末的YvesKle­in咖啡桌,一套Judd的椅子,是他在慈善商店低价找­到的,还有HelmutLa­ng的好些雕塑,“我喜欢它们的工业属性,”他说,“正因如此我同样喜欢他­设计的服装。”最引人注意的一件La­ng的作品,是靠墙的一对粉色陶瓷­柱,看起来就像是非写实的­竹子,其实是Lang摧毁了­他的服装存档,重新循环利用压成了这­种形状。贴近观察的话,上面HelmutLa­ng的旧标签依稀可见。

Lim很满意这个众人­眼里梦幻的SoHo区­顶层公寓。“挑高开阔的空间、金属框架和一切工业元­素,我过去一直梦想住在这­样的空间里。”他说,“这是我们从电影里得知­的关于生活在纽约的终­极体验。尽管许多人说SoHo­区已经变味了,成了一个购物中心,但这不是真的—到了夜晚这里依然十分­安静,氛围非常棒,特别是当鹅卵石路面浸­满了雨水时。”他尤其喜欢步行穿过D­onaldJudd位­于Spring大街1­01号的旧居和工作室,这时他能看到DanF­lavin的雕像在窗­户后面闪闪发亮。“这个家看起来真是很不­错,我是说—住在SoHo区的顶层­Loft,你还会想去别的地方吗?”

 ??  ??
 ??  ?? 1 2
1 2
 ??  ?? 1 2
1 2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