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Men

告别与喋喋不休

-

鲁迅1936年去世的­时候,林

语堂一家已经移民美国。葬礼,林语堂自然也没有参加。假设死亡只是灵魂出窍,换个维度看世界的话,鲁迅会再次认为林语堂­是个假朋友,道貌岸然。

早在三年前,“同盟会”成员杨杏佛被杀,第一次追悼会,林语堂没有参加。鲁迅很生气,说:“这种时候就看出人来了,林语堂没有去。”第二次追悼会,林语堂参加了,但这回鲁迅没去······人世间好些情节,好像狗血作者设计,缠绵又小肚鸡肠。林语堂的女儿在《林语堂传》中解释,杨杏佛被杀,林语堂第一时间就要出­门凭吊,可门外一直有恶汉监视,未能成行。

1937年元旦,林语堂发表《悼鲁迅》: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

我们无以揣测,林语堂掏心掏肺之时,是不是泪如雨下:想起那年兄长耍帅乱弹­烟头,烧毁了我的蚊帐,我拍案而起,准备大闹一场。兄长说:五毛钱的事情而已,你至于这么喋喋不休?——斯人已逝,念念皆美好。

人性里有一种慈悲,叫末日情绪。争执,诽谤,相爱相杀,都在“昨日之日不可留”面前显得生动,显得弥足珍贵。但前提有一个,有情,所以慈悲。

比如另一位著名人物闻­一多,和鲁迅见过一面,根本不熟,也从来没有兴趣相熟。却因为是朋友的朋友、政治立场、或者也因为同为一代名­士,而参加了追悼会。他对于鲁迅的评价自然­冰冷很多:“鲁迅因为个性的关系,仇人很多,和他认识的人, 除了那些喜爱他那种性­情的人以外,十有八九都是他的仇人。”

中国曾经有个认知广泛­的公序良俗叫“死者为大”,也就是说,人都死了,你就不要再去责难他的­旧迹。这条社会规范直到今天­还在默默影响很多人,只是这条规范,对于知名人物是无法生­效的。他们的人生产生了过于­丰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分正负,当有一天他们逝去,闻一多类的评价会刺伤­很多人,刺伤那些远远守护偶像­的人,比如粉丝。

几周前,金庸和斯坦·李两位大师相继离世。特别是影响数代华人的­查良镛先生,在他生命画上句号的那­一刻,和他的前辈周树人一样,撕裂了中国的社交圈。

我的朋友宋石男在朋友­圈说:“当然,金庸一定是个很好的讲­故事的人,脱离掉文学性以后,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可以说是一等一的。他可以满足你所有的代­入感,以及所有的肤浅的对世­界,对人性的认知。而这,或许是他最畅销的理由。”

另一个在朋友圈发声的­人是科普作家方舟子,他说:“金庸小说虽然采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却达到了一般的严肃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度。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其取材之博,场面之大,描写之精,刻画之深,为中国历代小说中所罕­见。”

而我,作为一个金庸粉丝,且一贯极度文化虚荣的­人,是这样表达的:承认金庸的魅力,对我来说就像是某些人­追星——不需要在负面的、广义的、显而易见的价值评价下­自洽,乐于分享情绪,甚至为此承认自己在某­一个侧面或者全面审美­差。

有人评论说:古龙如果没死会怎样?我说:可能古龙也不错,但他并没有参与我最初­的世界观建设。

当时,宋石男的话有些刺痛我,可我终究没有反驳。因为我知道,或许我对金庸的 追捧是不智的,义愤只是一个粉丝的情­感局限。

几周后,金马最佳影片奖花落《大象席地而坐》。

社交媒体上基本三种声­音,一种是实至名归,不愧天选之才的遗世之­作。一种是胡波是谁,他和王小帅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有一种是,太不公平,对于其他入选影片的不­公平。导演去世的情节扰乱评­委心绪影响评分。

第一种人审美固执,任你千手百臂不可伤;第二种是典型的吃瓜心­态,按下不表;第三种,我们司空见惯且似曾相­识。从约翰·列侬到科特·科本,从张国荣到梅艳芳,从黄家驹到高枫,再到今天的胡波,每一个在职业生涯中途­夭折的艺术家,都会面临同样的追问:死亡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变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光环,加持了他们的成就?

就像鲁迅,当他不再是周树人的那­天起,对他盖棺定论的权力便­已经属于了全世界。何况,艺术家如果是一个产品,它本来就是一种虚无的­气象,你的曲子,你的表演,你的演唱和你的言论,当然还包括你的人格和­历史组成了整个气象。死亡,特别是无故夭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个­艺术家的传奇程度。这是人性无法避免的情­感倾斜。

胡波不是无故夭折,他的死和《大象席地而坐》本身组成了一个传奇事­件:处女作变成遗作。豆瓣上,这部电影得分8.1,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金马奖折桂,加上此前在柏林电影节­获誉,这是精英对他的礼遇。所谓“死亡崇拜”如此彻底地战胜一切。

这对于换个维度看世界­的胡波来说,这一生,夫复何求。

 ??  ??
 ??  ?? 编辑总监周径偲
编辑总监周径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