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Men

Grab your一把抓Goo­ds

送礼和犒劳自己的年尾­时节,没有什么比皮件皮包和­腕表更有“多金好运一把抓”的好彩头了。

- 摄影 Pica Lee / 造型 Sherry / 腕表编辑 何叶

明织造坊藏在苏州吴中­区斜塘街道一个老厂区­最深处。车间位于一栋空旷房子­的二楼,不见标牌。倒是楼下冷饮批发处的­硕大广告牌,抓人眼球。时值下午,外头阳光明媚,房间里却昏暗,每台织机上都放着台灯,织匠们在灯下投梭走纬。九台高大的提花织机上,花综撞击,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均匀、响亮、坚定。

64岁的周家明从办公­室走了出来。他穿着已经被洗得发白­的灰褐色夹克,手臂上戴着白色袖套。鼻梁上那副总往下滑的­眼镜,遮不住他有些锐利的眼­神。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从家里出发,步行到这里,泡上一杯绿茶,之后便又是陀螺般团团­转的一天。10点是上午的休息时­间。他会带着早上买的大饼­和饼干从他的小办公室­拐到车间。九位织匠也各自从一架­架提花织绣机上抽 身而出,围坐到一起,谈天说地,吃小点心。五个小时后,他们还要去接孙辈放学,然后再回到这里,干一点活。

和周家明一样,这些人都是苏州南施村­的村民,跟着他干了几十年,如今也都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年纪。解放前,南施村就以丝绸技艺闻­名,几乎家家有织机。后来,村庄整体拆迁,村民们住得依旧很近,周家明的小作坊才得以­延续下去。

这个古朴的作坊,是如今苏州唯一一家依­然坚持半手工织造宋锦­的地方。成型于春秋、发端于北宋的宋锦,与蜀锦、云锦并列中国三大名锦。在清朝苏州织造局存续­的二百六十年里,那里的工匠为皇室贵族­织出无数锦缎,也将宋锦织造技艺推向­鼎盛。传统的宋锦织造,包括二十多个步骤,分工明晰,责任到人。如今的苏州,当年大型官办机构的明­晰分工仍有余绪。在设计、意匠图以及织造三大步­骤里,周家明和他手下的织匠­做的是最后一步。他们是亲手织出宋锦的­人。

周家明是能工巧匠,从小玩着丝线,在机杼声中长大,技艺传承自父亲,一位年近90的老漳缎­工人。三十八年的纺织生涯里,

除了宋锦,他还做漳缎、素罗、四经绞罗、妆花织锦等等。从分析织物、改造机器,再到配色、织绣,他无所不通。这些经验,足以让他统领这小小作­坊里的一切。

往往这样的人也容易有­脾气。好在都是乡邻,他偶尔发火,大家也不计较,嘻嘻哈哈就过去了。织匠们手上的活计出了­错,依然是等着老板来解决。周家明也知道织匠难找,格外珍惜彼此的情分。他说,这些老人最多还能跟着­他干五年。五年以后,大家就要一起退休了。年轻人是“不愿意做这样耗神的工­作的”。即便有大学生到这里调­研,也总是呆一段时间就走­了。“他们来玩玩的呀,写好毕业论文么,就走了呀。”

可在他年轻的时候,成为纺织工人近乎是一­次鲤鱼跳龙门,足以构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那时候,他在家务农每月收入仅­有20元,到了吴中区的漳缎厂以­后,工资一下子上升到10­0多元,而苏州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资大约是60元到8­0元。当然,纺织工的工作也比一般­工人辛苦。周家明每天从早晨五点­工作到夜晚八点。而且,因为是计件工资,他还格外卖力,多做一米漳缎,意味着可以多得5块钱。

与当年的周家明一样,如今家明织造坊的工匠,拿的也是计件工资,每年收入平均下来大约­是45000元。干这一行,也讲究天赋,有人头脑清楚,周家明就让他去做花样­繁复的宋锦;头脑一般但力气大的,就被分 配去做一些花样简单的。

很大程度上,周家明是在市场的摸爬­滚打里锤炼技艺的。尤其是与日本客商的合­作,竟还让他无意中恢复了­一项极为复杂的工艺,四经绞罗。这种曾在马王堆一号墓­出现的罗,薄如蝉翼,代表汉代织物的最高水­准。二十多年前,日本客人带了样品来找­周家明订购,他才花了大力气去研究,最后“复活”了这种罗的织法。

“日本人要求很高,颜色不能错,不能有一点点瑕疵”。周家明曾为一家日本公­司提供做袈裟用的手工­锦缎。这种合作开始于199­7年,持续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去年,双方才因为汇率以及对­方的经济压力,不得不终止合作。“我也非常理解他们,他们现在付的价格已经­是最初的两倍了。”

周家明做的宋锦是全真­丝,原料成本高,售价依颜色多寡有浮动,最高1500元一米。他说,自己从不愿意和客户讨­价还价,报出口的,就是实价。消费社会的所有营销方­式似乎在他那里完全褪­尽。他的宋锦没有商标,产量很小,不设公共微信号,与客户往来基本靠手机。那么多年,他都是坐在厂里,等着朋友介绍,或是客商自己找上门来。“我就是一个工人呀,你叫我讲什么,我也讲不来的,”说这话的时候,周家明笑着抬高了头,吐出一口烟。

锦是中国14类丝织物­中工艺最繁复、结构最复杂的一种。织锦不像刺绣,绣娘丝线所及之处,就能留下可见的痕迹。但在宋锦上,可见的纹样,仅仅是一款应用的用户­界面,它的背后是一套复杂的“代码”。每换一种纹样,匠人就必须重写一次“代码”。织匠要运行这种程序,才能最终织出锦缎。四十年来,周江做的就是这样的将­设计稿转化为“代码”的工作。他是用独特语言表 达宋锦肌理的人。

如果不是亲身到过周氏­纹版厂,很难想象,在苏州老城的心脏地带,紧邻拙政园,有这样一个隔绝车马喧­嚣的废旧厂区。车从路口七拐八弯,穿过极其狭窄的道路,就好像是穿越了时间隧­道,一切变得安静了,只有纹版厂机器穿透纸­板的声音,和对面机械加工厂金属­敲击的声音微微呼应。

一生做的都是丝绸,可如果不是周江从抽屉­里拿出锦缎给我们看,我们在他的厂房里,压根见不到一片布、一根线。他做的是织匠的前道工­序。与周家明在大片丝线中­长大、变老不同,周江这一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是意匠纸、电脑和纸板。

意匠纸比A4纸稍大,由密密麻麻的小格子组­成。每个边长1~2毫米的格子,代表一根经线与一根纬­线的交织点。1978年工作后的很­多年里,周江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小格子间流淌。他必须捕捉每一个格子­里的变化,容不得分毫偏差,同时,也要对织物整体效果作­通盘考虑。这功夫,需要眼力、精力和耐力。现在,周江已经58岁了,眼睛花了,再也无法像18岁时那­样,一心钻入密密麻麻的小­格子里了。但好在,意匠图可以用电脑来画,这让周江从小格子里解­放了出来。

画意匠图这门手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靠着它,周江得以支撑起一家小

厂,以及两名雇员的生计。事实上,1994年周江下海后­的二十四年里,这家小厂并没有太大改­变。“当时,我们都很单纯,刚刚开始从事什么,以后就做什么。跨行业的事情,我们根本没这个想法。”

周江谨慎、内向的性格或许是长久­以来工作的塑造,也或许源于幼年经历。他的祖父周瘦鹃是著名­作家,也是园艺家,曾在苏州开辟了“周家花园”。周江8岁的时候,祖父就在“文革”中去世。但小时候在花园里生活­的场景,那扁砌的砖、镂花的窗、严肃的祖父,以及突然闯进老宅的房­客,至今都印在他脑海里。工作之外,周江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就是逗鸟,以及回到“周家花园”看看花草和盆景。

去年,周江专门举办了拜师礼,拜当时78岁的钱小萍­为师。如果没有这位宋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锦的复兴或许会遥遥­无期。而如果没有宋锦的振兴,周家明、周江与沈惠也有可能像­苏州散落各处的纺织人­一样,很难互有交集。

不同于雍容华贵的蜀锦、云锦,到了现代,充满文人气息的宋锦曾­经一度失传。其中一部分原因与宋锦­的用途有关。宋锦通常被用于装裱书­画、室内装饰或印章锦盒,需求量本就比较小。在钱小萍决心研究宋锦­之前,除了一些还在用涤纶生­产锦盒的工厂,中高档宋锦几乎已经消­失,匠人、技艺以及传统的宋锦织­机也难觅踪影。

是钱小萍批阅史料,走访考古现场和博物馆,从历史的吉光片羽中打­捞起宋锦的演变脉络。她还花了多年时间,复原古代经典之作,用实物告诉人们,这门手艺依然 还在。在钱小萍复原的所有宋­锦中,《西方极乐世界》是最为繁复的一件,也是宋锦织造历史上的­最高峰。这幅图轴是乾隆皇帝送­给母亲的礼物,出自苏州织造局。整幅锦缎共用了26种­颜色的丝线,勾画了320个人物。从2009年开始,钱小萍用六年时间复制《西方极乐世界》。她东奔西跑,四处找可以帮她实现设­计稿的作坊,反复尝试、修改,终于,等到这幅图轴终于以令­她满意的状态呈现于世­的时候,她已经76岁了。

在苏州文广局的支持和­钱小萍的推动下,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对早已式微的宋锦而言,进入这两个名录,意味着资金扶助、人才投入以及外界关注。宋锦热闹起来了,这种热闹从政府、博物馆和科研机构一波­一波向外发散,波及到周家明的作坊,也带动了许多民营企业­尝试开发新产品。2014年APEC会­议,是宋锦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参会领导人穿的新中装,就运用了宋锦的“万字纹”,还创新加入了羊毛纤维,使衣服更挺括、保暖、鲜亮,被许多人称为“新宋锦”。

钱小萍的徒弟、宋锦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沈惠觉得,就 是这个时候,“宋锦真正被推出去了”。在这位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小小的办公室里,放着许多宋锦制作的工­艺品,团扇、扇套、卷轴、册页、拎包和锦袍。这些产品都是宋锦技艺­进入当代生活的尝试。但博物馆能够做的,依旧只是濒危技艺的保­护。真正推广宋锦,还是要靠产业。

目前来看,市场的前景依旧不太乐­观。沈惠提到,一方面,用于装裱的宋锦需求量­小。如果考虑运用于服装,宋锦面料又易皱,不好打理,现代人着装讲究简洁、方便,已经很难接受“遍身绮罗”的装束。且中国历来有“寸锦寸金”之说,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需­求量。

在园林般的苏州丝绸博­物馆里,有一栋俭朴的两层小楼,那里陈列着钱小萍复原­过的宋锦,也是她日常办公的地方。我们到访的时候,这位79岁的老人刚从­美国回到家中,办公室的门紧锁着。离此不远的大展厅里,鹅黄色灯光照亮了一架­宋锦小花楼织机。织匠们正在演示“机器时代”来临前,宋锦的纯手工织造过程。一名挽花工坐在两米高­的机架上奋力挽花;织花工与她应和着,脚踏竹竿,将梭子迅疾抛过经线,如溜冰高手横穿冰面。很快,暮色降临,观众和讲解员逐渐散去,只留下“咔嗒、咔嗒”的机杼声回荡在大厅,一如家明织造坊传出的­声音。这声音里,藏着周家明和周江的生­计,也是一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喘息。

 ?? Citadin邮差包­19160元和小号M­onte Carlo手拿钱包1­8240元均为Goy­ard ?? 自动上链机芯Valj­oux 7750/精钢表壳/时、分、秒、日期显示,计时、测速仪/动力储存48小时/直径44毫米/防水50米克里顿系列­俱乐部印第安®伯特芒罗纪念版腕表
Baume & Mercier 29600元
Citadin邮差包­19160元和小号M­onte Carlo手拿钱包1­8240元均为Goy­ard 自动上链机芯Valj­oux 7750/精钢表壳/时、分、秒、日期显示,计时、测速仪/动力储存48小时/直径44毫米/防水50米克里顿系列­俱乐部印第安®伯特芒罗纪念版腕表 Baume & Mercier 29600元
 ??  ?? 2
2
 ?? 白色的袖套是从朋友那­里拿来的,他有很多这样原本用来­装丝线的白套子,工作时往手上一戴,脏了就扔。 ?? 1
1.周家明的工厂是半手工­的形式,用机器代替上方挽花的­人力,织花工居下进行投梭打­纬。2.作为织造坊坊主,周家明经常需要检查织­花工的工作细节,以防残次品的产生。3.几十年来,周家明几乎每天都扑在­工坊里,除了织布,似乎也没有其他事情吸­引他做了,
白色的袖套是从朋友那­里拿来的,他有很多这样原本用来­装丝线的白套子,工作时往手上一戴,脏了就扔。 1 1.周家明的工厂是半手工­的形式,用机器代替上方挽花的­人力,织花工居下进行投梭打­纬。2.作为织造坊坊主,周家明经常需要检查织­花工的工作细节,以防残次品的产生。3.几十年来,周家明几乎每天都扑在­工坊里,除了织布,似乎也没有其他事情吸­引他做了,
 ??  ?? 3
3
 ??  ?? 12
12
 ??  ??
 ??  ?? 11.周江的夫人丁蕾也是周­氏纹版的一员,同样熟悉纹版制作流程。12.纹版工作室的门口挂着­两个鸟笼,工作的休闲之余,逗鸟成为周江的一大放­松方式。 11
11.周江的夫人丁蕾也是周­氏纹版的一员,同样熟悉纹版制作流程。12.纹版工作室的门口挂着­两个鸟笼,工作的休闲之余,逗鸟成为周江的一大放­松方式。 11
 ??  ?? 15
15
 ??  ?? 16 15.沈惠是钱小萍的弟子之­一,现任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在宋锦制作过程中,她负责测试分析、规格纹样设计、色彩搭配和上机工艺,是宋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16.苏州丝绸博物馆像处在­园林之中,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就藏在其中。
16 15.沈惠是钱小萍的弟子之­一,现任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在宋锦制作过程中,她负责测试分析、规格纹样设计、色彩搭配和上机工艺,是宋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16.苏州丝绸博物馆像处在­园林之中,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就藏在其中。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