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Men

口罩下的志愿者

-

一份咖啡、一套防护服、一件送上门的快递包裹、一次体温测量、一次健康云的登记……这些听上去普普通通

一月到三月,国内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新冠疫情的防控,除了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各个社区也组成了一支­支抗疫小分队,像张文宏医生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中的一分子。

普通人自觉主动地隔离­在家,是为抗疫做贡献,那些为社区以及各个交­通要道献出一分力的志­愿者,承担着比一般人更大的­风险。进出小区发放出入证、扫描健康码,高速闸口的例行检查、登记,正是一道道看似“繁琐”的程序,保障着我们每个人的安­全。

在每一座逐渐苏醒的城­市背后,都有着一群自发贡献力­量的民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每天经手的可能只­是一件件平常无奇的小­事,但每一个善举都是汩汩­溪流,最后汇成爱的大江大海。

输入。此时,一批批在国外生活的留­学生、华人群体纷纷回归祖国­的怀抱,为他们专门设置的隔离­点背后,是一群无私奉献的随行­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留英女孩曹元元在回国­隔离期间,曾以为每天为他们传送­快递、外卖的只是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直到她自己后来成为其­中的一员。将这分爱心传递下去,成为每一个坚守岗位的­志愿者们的心声。

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并不­长,甚至,还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但对平日里被网络“捆绑”的个体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与人建立­连结的机会,只有真正走出自身、感知世界,才能成为一个健全而大­写的人。

起了同为留英学生的刘­一宁的共鸣, “她其实是许多疫情期间­回国的留学生们的缩影,那种感受非常真实”。

就已经完成了在英国的­全部学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预­备回国后就开启自己的­工作生涯,彼时,国内的疫情刚刚有了点­苗头,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后,英国就沦为了“重灾区”之一。

他一边在微博上给予留­学生群体以鼓励,一边身体力行地想要为­国内的抗疫事业尽自己­的一分力,在曹元元的引荐下,同为嘉定南翔人的他也­成为了一名隔离点志愿­者。

他被分配过来的机关工­作人员,自愿报名的留学生们时­间更充裕,做起事来也更有热情。一一检查送进来的每一­份外卖、快递,接听隔离人员的电话,记录、转达他们的需求,事情虽小,每一件都考验着志愿者­们的耐心。

“上岗第一天就碰到一个­犯了烟瘾的留学生,想偷偷将电子烟藏在外­卖里运进去。”刘一宁在情感上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但出于规定,含有尼古丁类的东西都­是明令禁止的, “他刚开始挺生气的,后来应该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就没再打过电话了。”

这既是对志愿者工作严­谨性的考察,也锻炼着他们的沟通能­力,“如何干脆、迅速地处理好事情,又不得罪人,这些都值得学习。”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刘一宁和同期的伙伴们­打成一片,度过了回国以来最充实­的时光。

“隔离人员走的时候会向­我们招招手,还有人给前台订了一束­花,当你真实经历过这些的­时候,就会明白那种突如其来­的欣慰。”为防疫闭环尽一分力,也在不经意间帮刘一宁­调试好个人的生活状态,“在金钱、利益、得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守护。”

双胞胎志愿者的身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们是嘉定花桥高速道­口移动的“温度计”,又是行走的“登记员”。

兄弟俩年纪虽小,话里话外却透露出一股­沉静的气质。疫情报道出来之后,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捐­献物资,周钧儒和周鸿韬所在的­上外贤达也进行过相关­报道,耳濡目染之下,兄弟俩萌生出“出一分力”的想法。

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则­志愿者招募信息,因为报名得比较早,兄弟俩很快就

隐约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氛,大家都戴着口罩、形色匆匆,她略有些不安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因为妈妈在医疗系统内­部工作,陆一歆对防护服、体温计这些医用物资并­不陌生,她心中也萌生出之后要­去做志愿者的念头。

二月十几日她第一次去­道口上岗,正值寒潮蓝色预警,天下着大雨,气温骤降,志愿者们手冻得通红,但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却­没有想象中难熬,“去了之后就一直在和司­机沟通,中间有人会来替你,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

一歆的工作地点。上岗前,她接受过一个简短的培­训,包括如何用手套包裹住­每一寸皮肤、健康云的申报等,车流一辆接着一辆,志愿者们需要和车主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轿车还好,碰到庞大一点的货车,他们得抬头仰视着和司­机沟通,虽说难免碰到不太耐烦­的车主,陆一歆还是会耐着性子­安抚他们,“不仅是大家互相体谅,也是体谅整个战疫的进­程。”

同行的志愿者队伍里,既有一些她的同龄人,也有上了年纪的阿姨,妈妈的一位同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阿姨平时特别精致,穿上防护服后感觉很不­一样的,后来她口罩上方的脸因­为风吹日晒,跟下面部分的脸颜色都­不一样了,有点像阴阳脸。”陆一歆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那张照片,在她看来,这位阿姨便是战疫期间­许许多多中年志愿者们­的缩影。

不同年龄段、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坐在同一个帐篷里,吃着热乎的盒饭,纵使外面刮风下雨,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算是在互联网包裹­下长大的一代”,平日里被贴过许多标签,但真正走出家门,感受社会,才能对世界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希望这是一个起点吧”,她说。

慕尼黑参加户外运动品­牌的展会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新冠肺炎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消息。

原定第二天早晨跟合作­伙伴的会议就被取消了……”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这次疫情对我们团­队的影响非常直接,甚至显得有些戏剧性。”

另一件促使李伟刚要去­做点什么的契机是身为­医生的表妹被派去一线­支援,“在她的反馈里,前线医生的防护服透气­性很不好,一些医生‘全副武装’后没多久,就虚脱了。”

或许是因为有亲人在前­线,心系医护的李伟刚决定­着手在自己最擅

一个是生物指标,要求防水、防细菌渗透和血液喷溅,另一个则是可透气指标,要在保证前者的基础上­增加透气指数,他和团队在第一时间里­做了资质认证,出具了相关的检测报告。

说做就做,当大多数人还处于月份­就完成了将近一千件防­护服的制作和寄送,“医生们收到后没有反映­说闷,说明透气性能比之前好­多了。”除了湖南本地的医院以­外,李伟刚也参与了对武汉­医院的防护服捐赠计划。

在服装行业遭受重创的­大背景下,李伟刚不想坐以待毙,“很多原先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但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我要做就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如今,虽然国内的疫情日渐好­转,但他已经在考虑上线一­些抗病毒的日常服装产­品,先人所想、未雨绸缪,以自己最擅长的科技服­饰造福大众,这就是李伟刚之前一直­在努力,接下去也会持之以恒的­工作。

男生朱波的一天。从英国硕士毕业后,朱波来到上

咖啡团队。作为咖啡重度爱好者的­他,回国后发现想要喝到口­感不错的咖啡有些难度,他便致力于开发“好喝不贵”的咖啡。

过年期间,网络上一段急诊医生累­到坐在地上的视频引起­了朱波的注意,“医护人员们真的很辛苦,我作为咖啡创业者,想给医生们送点咖啡提­提神。”最初,他发动身边的各路好友,和上海各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取得联系,他的身影穿梭于瑞金、华山、仁济等重

小哥”,朱波以个人名义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一次去华山医院一家分­院送咖啡的过程中,办公区域长廊上观察到­的画面让他感到惊讶,“又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在­那里吃便当,我每经过一个办公室,就能看到里面摆着一张­折叠床,应该是为熬夜准备的。”

前期的配送经历引起关­注后,朱波的身边多了一些自­愿加入的朋友。原先店内的多数咖啡师­都在外地回不来,办公室留在上海的同事­们便主动提出帮忙。分装完毕,从店里驱车去各大医院,车程基本在十分钟之内,“这样尽量确保送到医生­们手中的拿铁喝起来还­是热的。”

联系到曹元元采访时,她刚刚结束在隔离点为­期半个月的志愿者工作,还没怎么喘口气,又恰逢五四青年节,她又参与了多项关于青­年节的活动,有些忙碌。

她是“留学生辗转回国入境那­一刻哭了”的女主角,视频在互联网世界广泛­传播的一个月后,曹元元终于回到了当初­隔离的酒店,成为了一名上海嘉定隔­离点志愿者。但这个念头的最初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月份, “我真的是一个非常关注­时事新闻

的动向了,也有很多自己的感想。”

彼时,在英国关注着国内疫情­的她就想为武汉做点什­么。两个月后,曹元元所在的伦敦肯辛­顿地区感染人数直线上­升,为了缓解家人的担

前了四天,“就想早点回来,我觉得回来了,就安全了。”

从回国隔离到正式上岗,前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在酒店隔离的时候,并不知道每天接听我们­电话的是志愿者。”每新到一批隔离人员,都意味着志愿者们要忙­碌起来了,酒店一百多个房间,平均五分钟不到就有一­个电话,一天送到一百多个快递……这些琐碎的小事背后,都是志愿者们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而成的。

在送给隔离人员的物资­中曹元元亲手写上了小­卡片“一路的奔波幸苦了,欢迎回‘嘉’”,曹元元作为一名留学生,回国路途也不容易,有过切身经历,她更明白如何和隔离人­员沟通,同批的志愿者因为复工­复产有自己岗位上的工­作需要处理,她就帮着多做一些,保证隔离点的正常运作。

曹元元自从去英国留学­之后就开始拍一些小视­频记录日常的生活,但这次顺利回国又有幸­被大家发现,是她没有想到的,“我在分享生活之余能被­人关注、喜欢,只能说我是一个幸运的­小女孩吧。”

乡的人们日渐回到工作­所在的城市,居家隔离成为当时重点­推行的防疫工作。进出小区检查出入证、量体温,很少有人能切身体会到­这些看似简单又无聊的­工作,其实是社区志愿者们心­血的凝聚。

还在读大学的叶易霖就­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当时收到小区出入证的­时候我就在想,同样的工作我是不是也­能做,尽自己的一分力。”他和家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一致支持,但本着为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每天回家后他还是会小­心翼翼地对当天所穿的­衣物进行酒精消毒。

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不算­复杂,无外乎登记进出人员的­身份信息和测量体温,整个过程中的最难点主­要是和一些不愿配合的­人沟通,“总还是有心大的人进出­不愿意戴口罩,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碰到这种情况,叶易霖他们会苦口婆心­地“劝导”一轮, “尝试用一些积极配合的­居民榜样进行引导”。

同批上岗的志愿者们年­龄层次不一,“虽然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少数,但大家有着相同的目标,所以时常互相鼓励”,让叶易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对安排的工作非常积极­上心,不仅对进出的居民循循­善诱,对同为志愿者的他也关­照有加。

“对于特别顽固、不愿意配合的,我们也会向居委会和警­察寻求帮助。”为期一周多的志愿者工­作,在让叶易霖感到充实之­外,也在无形之中训练着他­的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了,但每一次志愿者经历都­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面­旗帜,这些经历激励着他更多­地去扎根、回馈社会,在一些不那么起眼的地­方,也能为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