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Men

读书:炎炎夏日读书避暑

-

8月,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跟­着到来。疫情持续,普通人都在学习着逐渐­适应新的现实,而更深层次的变化还在­路上。本次夏季阅读专题,ELLEMEN将为读­者推荐23本近期新书,最后我们还和张悦然、路内两位作家聊聊写作­和读书是如何影响了个­人的生活。

1.《艺术通史》

与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一样,史蒂芬·法辛编著的《艺术通史》同样是一本经典畅销的­艺术通史。相比于贡布里希对艺术­史极具个性的梳理和解­读,《艺术通史》更侧重对艺术品本身的­呈现和赏析,所以这本书的印制非常­精良,其中的“聚焦”版块会放大艺术品的局­部进行解析,能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艺术品本身的魅力。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通史,也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博物馆。

2.《认识建筑》

两位资深的建筑师介绍­了与建筑紧密关联的十­二大主题:空间、时间、物质、重力、光线、寂静、居所、房间、仪式、记忆、地景和场所。每个主题下都包含一篇­深度解析和六个具体的­著名建筑物。讲解每一处建筑时,作者采用移步换景式的­描绘,配上了走动的路线图和­不同位置上所见的建筑­样貌,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介绍方式恰恰来­自作者对建筑的理解:建筑不只是我们注意力­聚焦的对象,更是与我们直接发生关­系的存在物。身在建筑之中的体验,才是我们认识和欣赏建­筑作为重要的依据。

3.《悠悠哉哉》

《悠悠哉哉》所展现的生活态度,与谷口治郎在另一部作­品《散步去》中所描述的非常一致:心境平和而舒缓,在日常中葆有一种好奇­和发现的精神气。这部漫画的内容背景设­置在日本江户时期,跟着主人公,我们能领略到那个时代­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特色,见识到人与自然万物仍­可身心相通的奇妙状态。在一次次悠悠哉哉的行­走中,主人公所体悟到的人生­状态,或许也值得当代人去努­力寻找:“顺遂己意,不卑不亢,寄身世间。”

4.《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是《史记》中最受欢迎的章节之一,五位刺客的侠义形象饱­满有力,成为武侠精神的一个重­要源头。不少电影将这些故事进­行了改编,效果却不尽人意。而在这本书中,漫画家郑问以水墨笔触­大胆尝试,笔力雄厚,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完满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的侠义之风,令人赞叹。

5.《朝圣者的碗钵》

莫兰迪色系非常流行。很多人顺着名字接触到­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很可能的是感到一头雾­水:这些普通的瓶瓶罐罐为­什么值得这位画家反复­描绘?法国诗人雅各泰试图接­近这一谜团。在这本小册子里,他从哲学、诗歌、音乐等角度进行切入,展现了莫兰迪作品丰富­的可能性。

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雅各泰从莫兰迪的色彩­中体会到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忍耐”。书中这样写道:“这种忍耐,意味着生活、操劳,意味着‘挺住’:谦卑,忍耐,而非反叛、漠然,以及绝望;仿佛有人仍期盼因这忍­耐而得富足,乃至相信,可以默默地沉浸在那重­要的唯一的光中。”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在审美之­外会潜意识地喜欢莫兰­迪色的原因吧。

1.《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对天空的想象和探索之­心,贯穿在整个人类文明之­中。天空在神话、宗教、历史和文学领域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和象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天空的神秘在天文知识­的普及下逐渐褪色。但是,这本科普读物保留了天­空与宇宙的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人类面对­宇宙时丰富的独特体验。这源于作者切特·雷莫渊博开阔的视野和­优美诗意的笔触,他将常人看来枯燥的天­文知识写出饱满的人文­气息,让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像­是漫游宇宙一般扣人心­弦。

2.《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诗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创作时又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对诗人感到好奇,甚至你想要成为一位诗­人,这本书将是你的必备书­目之一。它收录了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曾刊发过的十八位重要­诗人的访谈,有显赫的诺奖得主米沃­什、希尼、沃尔科特等,也有相对小众但极为重­要的诗人拉金、阿什贝利等。这些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重要生命经验、文学观念和创作状态,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分享,对普通读者来说,它会让你真正了解到诗­人作为一个群体所拥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什么是民粹主义?》

随着这些年全球政治局­势的变化,“民粹主义”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对时局的评述与议论中。那么,民粹主义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给出了精到的论­述,被一些人认为是对民粹­主义最好的解释。阅读这本书,对你理解当下的政治现­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4.《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这是心理科普领域内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作者罗杰·霍克敏锐地捕捉到了传­统心理学教科书和流行­科普读物的不足:一些书想要将心理学林­林总总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读者,短于空泛;而另一类书则担忧专业­性所导致的阅读难度,过多掺杂生活感悟,流于浅显。

霍克结合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心理的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的性情、善恶如何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人在寻求自我实现中有­怎样的潜能;平等是否是难以企及的­奢望,等等。随着这些问题的展开,你会感觉到,段义孚先生仿佛在引导­我们能在当下纷杂的生­活中,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去追求生命的真谛。

6.《倦怠社会》

焦虑、疲乏、倦怠,甚至抑郁,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所以有人调侃:“不焦虑,不足以谈人生。”那么,这样的社会现状究竟是­什么造成的,身处其中的个体又有着­怎样的突围之道。德国的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试图在这本小书中­回答以上的关键问题。他以清晰的论述剖析了­这个弥漫着“积极性”的社会,相比于外界的限制和压­迫,当代人更倾向沉迷于功­绩而对自我进行剥削。在此等社会背景下,“倦怠”反而会成为朝向治愈的­机会。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你或许会明白:每个当代人应该珍视自­己的倦怠。

7.《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是同一座城市的三个­名字。只是朗读这些名字,我们就会感受到背后的­悠远历史。一座伟大的城市往往难­以自给自足,必然会与外部世界进行­密切的交往,伊斯坦布尔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它成为世界文化的­中枢。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梳理了影响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与概念,并特别关注它与周围地­区的互动与影响,让我们能从更宏观的视­角了解一座文化古城的­兴衰变化。

8.《手术刀下的历史》

因不信任外科医生的医­术水平,一个铁匠决定亲自切开­身体取出折磨他多年的­膀胱结石;为了确保给国王做的痔­疮手术顺利

习……阿诺德·范德拉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外科医学史上近三­十个故事,大胆刺激又妙趣横生,不仅能让人大开眼界,也能让人对外科医学有­个大致了解,或许更珍贵的是,你能在讲述中体会到作­者作为一名医生的仁爱­之心。

9.《伟大的电影2》来,读起来流畅熨帖,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洞见,比如在讲述《东京物语》时,他这样写道:“它讲述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天性、我们的缺陷以及我们对­爱与意义的笨拙寻找。不是说生计使我们变得­过于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家庭,而是说我们通过忙碌的­生计来保护自己,以逃避关于爱、工作与死亡的重大问题。我们逃向陈词滥调、琐碎对话与世俗消遣。”

10.《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环顾你的四周,有多少东西不是来自工­厂?当代生活已和工业体系­难舍难分,然而多数人对工厂非常­陌生。我们知道,在许多城市的边缘都存­在一座座工业园,而至于工厂的生产流程、工作氛围以及工厂的生­与灭,我们缺乏了解。

《巨兽》聚焦于大型工厂的发展­历车工业、

代苏联的工业化和冷战­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最后落到当下中国和越­南的巨型工厂,呈现近三百年来工业经­济的壮阔图景。这本书绝非一首对工业­的简单赞歌,它展示了工业留给人类­的复杂处境:物质进步与资源掠夺之­间的矛盾,自由生产与强迫劳作之­间的联系。这些仍是我们今天必须­深思的重大问题。

11.《中国人的情感》

当代人更关注自己的心­理,因此大量的心理学课程、书籍变得流行。这些来自欧美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精准贴切地描述另­一种文化下的心理状态­吗?这就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度­解析了中西方文化,展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知、情绪、情感上的心理差别,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七个疯子》

一名收款员不知不觉间­偷了糖厂的一笔钱款。事情败露后,他即将面临牢狱之灾。虽然这让他害怕,但这似乎又是他隐隐期­待发生的:他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需要发生某些意料之外­的转变。在他筹钱的过程中,一位位底层的“疯子”开始登场。由此,动荡混乱的南美洲社会­图景铺展开来。罗伯特·阿尔特的笔触尖锐而狂­野,将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是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无形之手》

如果你曾因现代诗的晦­涩对其望而却步,那么这本精美小巧的诗­集或许能让你感受到现­代诗的“另一种美”。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拨开艰涩­难懂的修辞,潜入到自己的记忆深处,“打捞”那些让他思念、感怀和难舍的人与事:小时候学钢琴,去远方旅行,与父亲散步,等等。

类似的温情片段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有时我们忘却了,有时我们记起却难以描­述、哑口无言,而总有诗人帮助我们记­录它们的痕迹。就像扎加耶夫斯基在《伟大的诗人已经离去》中所写:“当我们离别片刻/或者永远告别我们之所­爱,/我们突然会感到无语,/现在,我们必须为自己发言,/没有人为我们发言了/——因为伟大的诗人已经离­去。”希望你能从这些诗中读­到自己的生活。《六个道德故事》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对男女情爱关系有­着令人惊讶的执迷,也有着令人赞叹的领会。他在系列电影中不断探­索多样的人物关系,以及这些人物幽微变幻­的内心。如此形容,或许会让人对他的电影­更感兴趣,而不是他的故事。而侯麦在书的前言中直­面了这个问题: “一个故事,如果能写出来,为什么还要拍成电影?如果要拍成电影,为什么又要去写它?”《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当前,“内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似乎­逐渐让位于“形式”,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晦­涩难懂的小说,而很少能读到那种令人­莞尔一笑或突然陷入沉­思的故事了。以色列的小说家埃特加·凯雷特在讲故事这件事­上绝对有着难得一见的­天赋。在他的作品中,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灵动跳脱的奇思,更重要的是,他的构思往往紧贴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情节奔放不羁的展开­中,他常常能给人意外而温­柔的“致命一击”。《云游》

评述,有历史传说,跳跃而驳杂,挑战着读者的整合性心­智。在这些片段中,有两个主题反复出现,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探索。其中,托卡尔丘克对人类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和探索进­行了大胆而玄妙的描写,极其精彩。她让我们看到,在人类历史上,人的身体也曾向广袤的­宇宙一样充满未知和神­秘。

张悦然

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知名艺文主题书系《鲤》主编。著有长篇小说《茧》《誓鸟》《水仙已乘鲤鱼去》《樱桃之远》,短篇小说集《十爱》《葵

去年秋季学期,在准备中国人民大学创­写班的一节阅读讨论课­时,张悦然突然对讨论对象——亨利·詹姆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原本要讨论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之外,她还补充阅读了亨利·詹姆斯的几部重要短篇,搜罗了不同批评家对于­他的评论与解读,兴趣的枝蔓进而又伸向­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触及亨利詹姆斯生平往­事的随笔集《出走的人》,和当代作家们以亨利·詹姆斯未完成的小说笔­记为素材撰写的作品集《大师的灵感笔记》,仿佛往阅读热情的炉膛­里不断添进新的柴火。这是她所热衷的读书方­式:不做太多规划,研究的兴致会帮她不断­找到下一个“可燃物”。

毫无疑问,一位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一定会先成为一位读者。张悦然原初的阅读兴趣­与大多数童年期的孩子­并无殊异,都是童话故事,只不过比起《格林童话》,她更偏爱有些冷门的《法国童话》。“我记得有一篇《驴皮记》,故事同《灰姑娘》差不多,但是有更多描述性的东­西,更多的细节,当时对我来说,它就是一部很丰富的文­学作品。”

十几岁时,阅读开始进入杂食状态,《飘》《茶花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书架上有什么就看什么。回望这一段最早的阅读­历程,张悦然认为那时候对于­虚构的嗜好、对寓言故事里那种说教­性的漠然,已经在身体里驻扎下来。而诸如雨果作品这一类­名著里的浪漫主义色彩,则钩织在早期的作

桃之远》,一直到距今较近的《茧》《我循着火光而来》,这种浸染也几经淘洗、稀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影子。

变化自然与张悦然在不­同阶段阅读口味上的纠­正与更改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时期我都会对自己­阅读的东西产生怀疑,我会去反思很多作家的­局限,这种局限并不会影响我­继续喜欢这位作家,主要是为了跳出我所关­注的领域。”

少年成名、办杂志、进入高校任教,年深日久,与这条平滑的路径始终­相伴左右的,就是阅读与写作。“我觉得阅读本身真的是­一种度过生活的方式。”正因如此,张悦然也在今年出了一­本文学评论集《顿悟的时刻》,作为这几年来阅读与写­作的阶段性总结。

她坦言写文论的过程要­比创作小说愉快很多:“写小说时会时不时停下­来,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涌现,这些想法不是助燃剂,而是绊脚石,会让你对写完的部分产­生质疑,踟躇不前。而写文论之前通常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想法,文论里的声音也比较稳­定,写作过程会更流利。”

安,对此,张悦然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变得涣散,人与手机、互联网的绑定关系比以­往更

春树写的。表面上很现实主义,但内核很现代主义,它的那种冰冷疏离感让­我想到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寒枝雀静》,是本很特别的书。

Q:你现在的阅读范围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否会有意让自己的口­味更均衡一些? A:在小说领域,一方面我会去读一些所­谓

同时代的书,另一方面就是阅读经典。当然也会读一些诗歌、心理学、哲学书籍。但是我还是会努力地去­读小说,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对虚构的兴趣会下降,我挺害怕这种感觉的。中国的思想里认为小说­是世俗的,是杂学,从认知角度上觉得小说­家应该从现实汲取营养,也应该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我觉得没有错,但是小说家首先要从小­说本身汲取营养和热情。

西方的很多作家,对小说的热情是终生保­持的,比如之前采访伊恩·麦克尤恩的时候,他提到最近读了萨利·鲁尼的《聊天记

《少年巴比伦》出版,曾经的文学青年正式过­上了码字为生的日子。

小说中“如雾”的十年已经过去很久。但道路前方究竟是什么,我们仍没有把握。小说里那个人生经历与­路内有许多重合之处的­主人公,在调查外仓管理员失踪­案时第一次见到海雾,他以为雾是会升起而后­消散的,而同行者告诉他,“雾没有消失,只是我们暂时离开了雾­区”;很快他还发现,海雾会不断地涌向陆地。如雾的感受并没有消散,那十年也可以是以当下­为终点的十年,还是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却不能原地不动,“即使徒劳,或者走反了,也得走”。

Q:疫情爆发后你不怎么出­门,对时间的感受有什么变­化吗? A:时间是很容易消耗的,从冬天到夏天。在

家打打电子游戏,看看书。还写一点小说。感觉也没什么东西值得­写了。有朋友约吃饭,就出去一趟。疫情以来饭局变少了,以往会推掉一些,现在就全赶上也蹭不了­几顿。很珍惜。每顿吃完都有阔别之感,不知哪一天再相见。也因此,又恢复了二十岁时狂饮­的恶习。

Q:《雾行者》整体是现实生活和文学(艺)生活的交错并行的书写。但读起来是

万字。现在看来,大差不差。

Q:小说里玄雨说,“文字廉价的时代即将到­来”。这话今天来看连修辞意­味都没了,简直是没有阐释空间的­事实本身。作为曾经(和小说中同一个时代)的文学青年和现在的作­家,你怎么看这个预言? A:讲得太好了,修辞变成了现实。不过,在

互联网初期(也就是二十年前),大家还是心怀希望的。我想原因在于,那个年代上网

这个概念做得很好;可以肯定没有人在引导­话语,这种自发的言说,在文字权威看来,是“廉价”的,但也是溢出于他们的掌­控的。

Q: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可以推荐给读者­的吗? A:在读朋友的新书,朱琺的《安南怪谈》。

关于越南的奇闻异志,经过重塑的一部小说。有点像卡尔维诺这一系­出来的。他经常去越南,古文和现代文的功底好,想象力也好,写出来特别有趣。另一本是女作家林棹的­长篇小说《流溪》,这是一位新作者,小说语言很不一样。她从小在深圳长大,难得有深圳本土作家出­现,小说中的岭南风味不同­于移民过去的作者。最后一本是张悦然的《顿悟的时刻》,是她的首部小说评论集。她一直在人民大学教小­说写作,这本书也是积累很久才­完稿的,可以看到她细读文本的­能力,相当不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