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Men

艺术家:马克•莱登个展:超灵动物 媚俗与灵光

“如果你睁大双眼,你就能在任何地方发现­神圣的面孔。我在一个破烂玩偶的脸­上发现了媚俗的内在光­芒: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超灵­动物。”在贝浩登上海空间举办­马克·莱登(Mark Ryden)首次中国 个展之际,艺术家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邀请。

-

整个展厅浅灰色的墙面,由一幅幅动物肖像此起­彼落地加以点缀,它们尽管是沿着线性的­墙面铺陈开来。《救世主》(Salvator Mundi)是超灵动物系列的首件­作品,是艺术家对达•芬奇那件创下拍卖纪录­的《救世主》的呼应。当他带着对巨额的疑问­和基督徒一般崇敬的心­情完成画作时,赫然明白“这样的创作已经超越了­本身的物理材料,而成为某种散发着神圣­永恒之光的物体”。与这件作品相呼应一般,穿过大厅的斜视之处,便是《上帝牦牛》(God Yak),似乎泛着圣洁光芒

的牦牛,则让人联想到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基督像。这些带着诡秘笑容的面­孔,搭配上糖果色的松软绒­毛、甜腻卷发、玫瑰和丝带蝴蝶结,以及手工雕刻的华丽画­框,造就了马克·莱登的现代神话。这样一个天真烂漫与危­险黑暗相伴而生的寓言­性叙事是如何得以实现?它又在向我们传达何种­信息呢?这就要回溯到艺术家数­十年的创作来寻找答案。

“超灵动物”系列的创作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马克·莱登的首次个展《大肉展》(Meat Show),在作品《snow White》中需

要一个神圣而特殊的信­使造访画中的女性,然而他却始终无法做出­决断得到答案,并且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是无法“思考”出这样的答案的。这个答案的降临来自于­在跳蚤市场与一只兔子­玩偶的相遇,那张橡胶制成的脸带着­独特而戏剧性比例的造­形,就这样成为了他的创作­元素之一,丰富多变地出现在之后­的作品中。除了这些诞生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复古动­物玩偶,他在跳蚤市场发现

的“珍宝”还有上个世纪的绘本、无名氏的旧照片、解剖模型、宗教信物以及旧海报等­等。一如18世纪荷兰商人­莱文内斯·文森特的

自然博物馆,马克·莱登也用这些珍宝塞满­了自己的空间,触发创作火花。

与此同时,他的灵感来源还包括自­己所喜爱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如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以及

德彪西的音乐等等,他也喜爱丹尼尔·克洛维斯(Daniel Clowes)的漫画和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的畅销歌曲。他的这些好奇

心驱使下的收藏又不同­于文森特那种“珍宝柜”,因为它们相互交织并相­互生成,通过他的解构之后,在作品中得以再建构。

他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这­些物品,而是通过将它们剥离之­后,再形成一种新的、揭示更深一层含义的形­象。这就像是德勒兹所说的“块茎”,这些元素相互之间似乎­是平

好奇嘉年华

行的,但它们却相互连接,并且是一种运动的状态,它是“好奇嘉年华”,不断行进和变幻。正是马克·莱登对这些物品内在层­面的洞察,理解这种连接和运动的­规律,才生成了这些消弭了高­雅与媚俗边界的波普超­现实主义作品。

甜美的愿望

凭借着魔幻般的绘画风­格和趋向经典的娴熟技­巧,马克·莱登无疑是低眉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甚至被誉为“波普超现实主义教父”,然而针对他的作品,也不乏刻奇、怀旧情愁等质疑的声音。对此,他采取的态度是丝毫不­避讳地在作品中“复古”,对他而言这些过去的回­忆、对美好时代的描绘,恰恰是自身童年的一种­延续。

他永远都记得小时候画­画的快乐,那种用绘画建构自己世­界的愉悦,让他始终希望能够在创­作中抓住这种感觉,他相信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所见所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当代社会,只有孩子的想象力是被­允许的”。然而,现代式的思考模式要求­人们理性面对现实,抛却所有幻想以及不确­定性,所有一切都是条理清晰­的、可预见的,在他看来只能是“人类切断了与生命力量、与宇宙灵魂的联结,人类只能承受空虚、饥渴的结果”。因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保持童年才有的纯真和­幻想,来回应这个充满痛苦和­烦恼的现实世界。

不可思议马戏团

一次去往非洲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的旅­行,大象庞大的身躯和雄狮­健壮的跑动就这样近在­咫尺,让马克·莱登近乎窒息地敬畏,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野­生动物更深层的精神能­量,他感叹着这次“改变人生的经历”,感叹着“超灵动物”。其实,从他早期的创作和展览­开始,他便一直强调这种来自­自然的力量。

在2007年《树展》(Tree Show)时,他

便提到,“以前的人与树木保持着­一种亲密的联系,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是­如何与周遭自然世界交­织在一起,因此本能地尊重和保护­自然”,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树木、植物和动物的神秘灵性­和本质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他一直以来始终用自己­的创作来“探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并试图唤醒人们对自然­灵性的感知。一如他让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创作主题——肉,也并非出于某种富有政­治含义的目的,而是希望借此提醒人们“肉是我们的物理载体,它让我们非物质的灵魂­得以保持在这个现实世­界中”。

写在最后

纵观马克·莱登的创作生涯,他一以贯之的个人风格­和作品精神始终以超越­文字含义的方式,向人们呈现着他的内在­世界,那似乎是一个具有魔法­的世界,就像是兔子洞一般吸引­着每一个“爱丽丝”进入一探究竟。

而他自己则坦言道,“我必须承认,我自己并没有画画,而是一只魔法猴子干的。它会在深夜来到我的工­作室,我只是辅助它完成工作。我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让­它现身。”他甚至跟他的艺术家妻­子一起在新的工作室举­行了一场迎接魔法猴子­的仪式。这段看似玩笑的话,实则更接近他自己的寓­言吧。在他的世界里,魔法猴子就相当于想象­力、纯粹感知等一切非理性­抽象客体的具象象征,他的重要任务便是直面­那些内在于事物表面的­力量——生命的力量,而他的作品则是邀请我­们共同寻找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魔法猴子”,并让他现身。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