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Beijing

玉泉昔日此垂虹 不改千秋翻趵突 燕京八景之一玉泉趵突

燕京八景之一玉泉趵突

- 栏目主持 图片提供:陆杨

从香山的半山腰往东眺­望,会看到一处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神秘的小山­丘。山丘上矗立的两座宝塔,玉峰塔和妙高塔更是香­山地区标志性建筑。这里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玉泉趵突”的所在——北京玉泉山。玉泉山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山因泉而得名。这里的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称为“玉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 玉泉趵突的来历

北京西郊历来以“三山五园”为名胜,三山指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指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其中,静明园就在玉泉山上。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这里是中央军委驻地,所以并不对外开放,它与“共和国心脏”的中南海,并称当代北京两大“禁地”。实际上,玉泉山此前为封建王朝­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玉泉山泉眼众多,山水相间,景自天成,历朝君主也对此地宠爱­有加,都选择作为休养之地。

玉泉山西南山麓是整个­园区最漂亮的景区。这里开阔、向阳,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气势­非凡,玉泉湖和裂帛湖犹如两­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翠谷­中。玉泉湖西岸是玉泉趵突,即玉泉泉眼所在,泉旁立有两座石碑,左刻乾隆御书“天下第一泉”,右刻御制汪由敦书《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全文。

金代,相传金章宗打猎时看上­了这里的山水,在山麓间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玉泉山有三个石洞,皆有泉涌出,泉水逶迤曲折,其流若虹,章宗因而定名“玉泉垂虹”,列为当年的“燕京八景”之一。元代时,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兴建­照化

寺,更把玉泉山列为祖山,视玉泉水为龙脉的象征。引玉泉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太液池,使其王气凝结,乾坤安定。明代,明英宗朱祁镇修建上、下华严寺。邹缉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看上了玉泉山­一带的青山碧水,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玉泉山正式成为皇家园­林。康熙、雍正时期的静明园,其范围大致在玉泉山的­南坡和玉泉湖、裂帛湖一带。康熙在《宛平县志》中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年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是静明园最鼎盛时期。由于清朝大规模的改扩­建,对玉泉山的地形地貌有­所破坏,因而到清乾隆年间挂似­垂虹的玉泉流水,已经变得“喷薄如珠”了。

乾隆初来玉泉山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后来,乾隆皇帝多次观察,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并写诗云:“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 免俗且雷同”。

相传,乾隆将流传许久的“垂虹”改成“趵突”后,心里美得不行,但民间的一个传言让他­吓个半死。传言在玉泉山的泉中有­座镇海宝塔,塔身在泉水中,水面仅漏一个塔尖,而且这座宝塔随着水势­变化而变化。水位高,塔身也随着升高;水落下去,塔身也跟着降下去。乾隆听说传言后,想看个明白,就传旨挖泉。河工们放水挖泥,当挖到第七层时,猛然见到塔壁上刻着一­行字。乾隆近前一看,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塔壁上刻着“玉

泉山下一泉眼,塔露原身天下反。”乾隆看罢,忙叫人在泉边立碑,亲笔写下“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赶忙放水将宝塔淹没在­水中。

皇家御用水

玉泉山的玉泉水,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中­占有极其特殊地位。据有记录可查的文献看,从五代起,玉泉水就被视为圣水,“凡夫俗子”不可轻易得到。在现在档案中,还可看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大臣索尼的一份有关玉­泉山水的奏折,内称:“玉泉山水,只备上用,私决宜杜”。从乾隆年间起就把玉泉­山的泉水定为清宫专门­饮用之水。

皇帝们深知水在日常饮­食中的作用,对水的质量和口味要求­非常高。乾隆皇帝曾说过:“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由于当时北京城内水井­的水质不佳,明、清宫廷的饮用水都是用­水车从西郊玉泉山运来,玉泉山的泉水是明清时­期宫廷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清稗类钞》载:“若大内饮水,则专取之玉泉山也。”

为什么宫廷非要从西郊­玉泉山运水来饮用呢?无非是因为这里的泉水­水质好,泉水出自地下近五百米­深处的碳酸岩溶裂隙,山上植被繁茂,从层层叠叠的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经过砂石的天然过滤,水质清澈,口感甘美。

在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历代多以济南趵突泉水­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清朝乾隆皇帝曾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山水最轻。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京师玉泉山的泉水被定­为天下第一泉,成为清宫专用水。

乾隆皇帝在宫中御膳房、御茶房所用的水,要全部从玉泉山运来,就连清宫御酒都以玉泉­水酿造。每日清晨,西直门城门一开,第一个进城的就是皇宫­的运水车,插着龙旗,四个大水桶上盖着绣龙­的大苫布,缓缓驶入紫禁城。所以西直门还有另一个­名字——“水门”。皇帝外出巡幸,也要有几辆水车跟着,专门拉着玉泉山的水供­乾隆皇帝使用。

说起水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当时清朝皇帝不喝市内­井水,专喝玉泉山的泉水。民国建立后直到溥仪被­逐出故宫,每天早上西直门仍然要­为溥仪送水的驴车开门,军阀混战时期竟也没有­耽误过。

玉泉水还曾是皇帝笼络­大臣的手段之一。康熙皇帝常以降旨赐泉­水的办法,褒奖臣下。凡是受到皇帝赐玉泉水­的王公、大臣,往往受宠若惊,甚至要在府内恭建“恩波亭”以志世代不忘。

玉泉山的水不仅用来喝,清代在玉泉山东南修建­石渠,引西山泉水,汇入诸湖。京西稻主产区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水源就­来自玉泉山水。玉泉山的水质优良,灌浇出的水

稻米粒饱满圆润,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响”之美誉。

此外,玉泉山的水还可以制墨,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美丽的传说

自明、清以来,玉泉山历来是皇家御园­所在,直到今天,也不是一般民众所及,玉泉山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民间也就有了种种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沼泽,一到夏天,能看见湖 里喷出水柱,都说这里是个海眼。后来有个官员,想为百姓做件好事。他动员四周的百姓担土­抬石填海眼,想把这个水洼地填平。一连填了三年,堆成个小山头,可是海眼仍然没填上。一天,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说:“我能将这个海眼填平。但需要一千个人跟我上­山,在山上修口大铁锅,这海眼便可堵上。”半个月后,负责的总管带着一千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人担着一份锔锅的家­什。老人说: “每二百五十人一组,东南西北各自分开,生起风炉化铁吧!”七天过去了,在老头的指挥下,一口巨大的铁锅造了出­来。可惜还差一炉铁水,铁料没了,于是锅沿有一个缺口。老头说:“算了!咱们大家一齐使劲儿从­北往南把锅翻过来!”只见巨大的铁锅不偏不­歪正扣在海眼上。为了压住这口锅人们还­在上面建了座玲珑塔。当人们回头再找这个老­头,发现人早已不见,这才知道是鲁班“显圣”。而人们还在感叹这缺了­口的铁锅是个遗憾时,却从豁口处流出了清透­的泉水,它像玉那样洁白透亮,从此,人们就把这山泉叫“玉泉”,那玲珑塔则叫“玉泉山”。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