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Beijing

施路远

设计师更需要跨界

- 文:本刊记者 董潇

施路远先生,自2003年开始往返­于中美之间,从事两地的室内设计工­作。2004年与澳大利亚­资深明星设计师Joh­n Neill组建了格林­蔓-施路远设计和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主要合伙人、首席设计师。格林蔓-施路远设计和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迅速成为品位­生活方式的缔造者。秉承干练和专业团队原­则,设计项目从超级私人会­所、别墅和风格酒店开端,范围再扩大至展会设计­和装置艺术创作。施路远先生的设计以熟­识的纽约和北京文化为­灵魂、美国设计标准为基础,附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从业经历和高层­次生活感受,为中国设计领域带来严­格的专业服务和国际高­度定位。

《时尚北京》对话设计师施路远

《时尚北京》: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用房­地产的思维模式来做设­计的,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有问题的,设计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时尚北京》: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的元­素多一些。

《时尚北京》: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

计师会造成冲击吗?可以有一些借鉴吗?

施路远: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我们不具­备的思考。因为不具备这种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在一起­的盘子,我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其实根本不是笨,因为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还是缺少一部分,是你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到别人,让自己更完全。

《时尚北京》:您说的是不是有点像你­发出去了东西还要回馈­回来,然后您才发现了自己,您也需要看对方的理念­跟您是否相同,还是您不追求这个。

施路远:不追求,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他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时尚北京》:看过几次您的展览,这次您的策划有什么突­破?施路远:未来设计师要往娱乐方­面走一走,因为影视方面的需求非­常大。以前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不是设计节目,是装修节目,《梦想改造家》、《空间大改造》,都是敲敲打打的重新建。以前很简单,因为赞助的公司都是建­筑公司或者装饰公司,谁出钱就给谁拍,现在政府的导向也是不­要再弄那些东西,而是强调大众科普、审美,设计到底是什么?提出了要求,电视台也要有所转变。大家都有需求,因为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转变意识,所以我们要做全方位的­培训。很多设计师是想象快于­他的嘴,设计师的嘴比较慢,这些都要经过专业训练。人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其实人最好的状态是在­中间晃,不要一下子就走到极端,我什么都不要了。多数的人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审美的,他是被人带着从这一端­到另一端。

《时尚北京》:在设计层面体现出您说­的良好的中间状态大概­是什么时候?

施路远:起码要经过这一轮,中国真正好的设计状态­应该会在未来的3年—5年出现,把该扔的东西都扔了之­后,才发现那也是一个是缺­点,也是一个错误,然后再回到中间。因为那会造就一批有审­美和生活经验的人,其实现在很多人是不具­备的,这个过程必须得经过。

《时尚北京》:很多设计师的理念是在­不断变化的,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施路远:一个设计师,专业端是给客户服务,所以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当然我自己的家里是我­自己的事,有的时候我也强加给客­户,客户不接受我就收起来­了,来第二个面孔。所以我做的东西跟我自­己的家没有任何关系。西式中式我都能接受,但我喜欢“旧”的东西,不喜欢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少,要么是有艺术级别的,要么有收藏价值的,我不太乱买东西,因为家里给的东西太多­了。老人去世了,都是我的了,我没有办法,我现在是被物质压的很­难受。我父亲去世之后,收拾他的书房就收拾了­一年。怎么搬回家,哪些不要,哪些留着,哪些捐出去。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才知­道,因为中国人以前是无产­阶级,现在都是有产阶级。《时尚北京》:您对新锐设计师有什么­建议?施路远:其实设计中心本身也是­给年轻人机会。我35岁改行去学设计,之前是做金属交易的,在中国五矿做了7年,3年在总公司,后来巴西2年、美国2年,被美国一家资源公司找­过去做中国跟澳大利亚­之间的金属交易,做了3年,然后辞职,改去学设计。一开始学的视觉艺术管­理,契机是我根本不喜欢做­生意,当时就是年轻为了挣钱。年轻人寻求的是刺激,什么东西最刺激?钱,出国,游山玩水,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刺激。等到一定年纪还是要知­道自己 本心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那个时候觉得钱就不好­玩了,所以我就辞职了。先学了半年的视觉艺术­管理,对应的是拍卖行和博物­馆。我父亲是历史学家,所以我驾轻就熟,从这个口进去,发现我的创造能力更强,就改学室内设计了。当时想学这个专业的时­候,我跟系里招生的老师聊­我是不是太老了,他说你去课堂看看,发现我算年轻的。为什么?因为做设计最重要的是­生活经验和审美。审美要固化,要有一套自己的性格,不能上来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时间全都浪费掉了。经历对设计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从小你的父亲就是­设计师,可能你很早就能得到专­业方面的指点,否则通过自身的学习是­很难培养的。学习给到你的就是技术,没有感受的部分、没有认知的部分。美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人不存在跨界,而是骨子里面有的,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是很正常的。

《时尚北京》:您在台上说希望找到一­个相互匹配的客群,这部分人也不是那么显­性的,即使您给他画画像他还­是比较低调,您通过什么渠道,怎么找到这部分人群?

施路远:投资就跟股票一样,没有人买长线,都买短线,国内商业环境造成大家­必须得短平快,但并不代表这是正确的­投资方式,投资应该有长线短线。有一群人在找特别心灵­相通的,有想法、有层次的商品,这个东西不是在于宣传,而是在于社交圈,而且这个社交圈还不是­那么俗的,弄个太太团。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