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Beijing

积素凝华之美 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 文:陆杨

最近寒潮频现,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大雪,很多北京人也期盼着来­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好去观赏美丽的雪景。在北京,赏雪的首选之地被公认­为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其实,到西山赏雪历史悠久。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冬季每至大雪初晴,千峰万壑,积素凝华,宛若图画,更是美不胜收。

西山晴雪之名始于何时?

远在南宋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1170年),宋孝宗遣著名诗人范成­大充当金国祈请国信使,出使金中都(今北京)。农历九月初九,范成大到达燕山城外馆。因正值重阳,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不料忽降大雪,这对久居北方的金国人­来说,并不为奇,但让来自南方的范成大­惊叹不已。因气温骤降,且道路湿滑,金国官员劝范成大返回­中都城,但范成大赏雪的兴致正­浓,迟迟不愿离去。回到下榻的外馆,范成大即兴写下《燕宾馆》一诗:“九日朝天种落驩,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这是目前查阅到

有关赞美西山雪景最早­的诗句,距今已有840多年。

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金代的第五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喜好游山玩水。据《燕京八景史话》载:“某冬日,章宗西山观雪归来,御驾回京,途中停辇歇息,忽一抬首,即见正当雪后天晴,遂正龙身,举圣目,以掌管江山社稷之手,慢遮龙目远望西山。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青石玉琼,银装素裹,倍极壮丽。龙心大悦,轻启龙唇,随口说道:‘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遂赐‘西山积雪’之名,为‘燕山八景’其一。”“西山积雪”开了赞誉西山冬日雪景­的先河。

到了元代,一些文人墨客认为金章­宗钦定的“西山积雪”名称不雅,遂改为“西山晴雪”。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诗云:“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翰林院编修陈孚也曾到­西山赏雪,并即兴写下一首《西山晴雪》诗。

明代西山已成为京畿知­名的赏雪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冬日里都­到此赏雪吟诗。明代文人觉得“西山晴雪”也缺少雅致,故而改称“西山霁雪”,曾有十几位文人以《西山霁雪》为题,写下赞美西山雪景的诗­文。明永乐初年的翰林院侍­讲邹缉诗曰:“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明朝文学家、内阁首辅胡广诗云:“银屏素壁何迢峣,西山新霁雪未消。千林皓影散琼树,万壑晴光凌碧霄。”

明宣宗朱瞻基兴趣广泛,除了爱好翰墨,还喜欢到京畿寻游。宣德七年(1432年)冬天一个雪后初晴之日,宣德皇帝到西山观赏雪­景。他站在半山亭下极目远­眺,但见阳光衬映的山林, 玉树琼枝,银装素裹,香炉峰巍峨而俊秀,不禁诗兴大发,赋词一首,并将“西山积雪”改为“西山霁雪”。

西山就是香山吗?

因为“西山晴雪碑”就在香山的半山亭附近,所以人们多将“西山晴雪”视为香山一景,但事实并非如此。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山川》一节中说:“西山,在(宛平)县西三十里。旧记: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州,第八陉在燕,强形钜势,争奇拥翠,云从星拱于皇都之右。每大雪初霁,干峰万壑,积素凝华,若图画然,为京师八景之一,曰西山霁雪。”其中,旧记指晋朝志书《述征记》,里面就记录了西山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是第八个山脉中断的地­方,也是太行山的最末端。

西山素有“大西山”和“西山”(又称小西山)之说,“大西山”即《宛署杂记》所云“太行山第八脉”,即指北京西部距离城区­较远的远山、深山区,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其南北绵亘数百里,东西连接亦百里,经

今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自南至北而东环抱北京,素有“神京右臂”之称。而“小西山”则是指紧邻北京城区西­边的近山、浅山区域,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的山脉,即军庄沟和永定河下游­河道以东的山地,包括八大处、香山、万安山、蟠龙山、青龙山、玉泉山、百望山等诸山。如果说大西山为京都宝­地,“西山”则是镶嵌在宝地上的一­颗明珠。

西山有几岁?

至少从明朝开始,西山指的就是太行山在­幽州境内的一段了。门头沟区有个青白口村,位于雁翅镇政府西侧,109国道蜿蜒的山路­之中。在村口的山岩上嵌着一­块石牌,上面写着“青白口系和下马岭组刨­图”。青白口和下马岭其实是­两个相邻的小村落。

1916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地质高­材生叶良辅等13位同­学踏上了西山的山路,勘探地质地层,西山丰富的地质资源成­了近现代中国地质的摇­篮。他们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北京西山地质图。叶良辅于1920年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书中正式提出了“青白口地层”的概念,而这个地质年代的命名­正是来自青白口村。叶良辅勘探发现,青白口村附近的山 岩不是大石头,而是一片一片被挤压在­一起,它在6亿到10亿年前­的新元古界就形成了。也就是说,西山的地层在10亿年­前开始萌芽,而在5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北京西山一带不断抬升,河流不断下切,千万年的地质变迁,这才逐步形成了西山山­高谷深的地貌。

乾隆皇帝因何将“西山晴雪”碑竖立于香山之上?

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香­山,就醉情于这里的山水。打这之后,乾隆对香山情有独钟,曾165次登上香山。当年的金代帝王们一定­不会想到,500年后同样出身马­背民族、同样热爱园林的乾隆皇­帝,也选中了这处风景绝佳­之地将中国园林的精致­富丽推向了顶峰。乾隆皇帝经常为各地的­名胜古迹命名、改名和题字。有一年冬天,他住在香山静宜园,一天早晨起来,见漫天大雪,不由得想起西山的著名­景观“西山霁雪”,觉得“霁雪”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心境,回京后经反复思忖将“霁雪”改为“晴雪”。从此“西山晴雪”流传至今。

香山作为西山山脉的一­座著名山峰,海拔575米,东距北京城40余里。因为香山是两座山峰结­合的凹部,在

冬天降雪的时候,这个地方地处阴面,阳光照射不到,不容易融化。在晴天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积雪都化掉­了,只有这儿还可以欣赏雪­景。或许是因香山距离京城­较近,且为西山一带典型的山­峰,又或者仅仅是因为乾隆­皇帝独爱香山,便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处。

关于西山晴雪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西山的万顷杏­树在三月盛开时,洁白的杏花酷似积雪覆­盖于山岭之上,景色蔚为壮观。

西山自明代起就有万顷­的杏树。明代王衡记有:“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香山也曾叫杏花山,因为每年春季杏花开放,山间便弥漫着花香,香山也因此得名。明代王衡就曾写下“上下皆漫漫遥白,花如春后薄雪”的句子。由此可见西山杏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丽。

在《古今香山》中有过一段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冬无雪,入春无雨。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乾隆皇帝和诸位大臣自­然都是忧心忡忡。初春的一天,乾隆皇帝到香山静宜园­打猎散心。出西直门经青龙桥时,远远望见西山山凹处一­片洁白,酷似积雪覆盖。乾隆皇帝大为惊喜,远看白茫茫一片,如同春日晴雪一般,赶来细看,原来是十万杏树,漫山遍野的杏花迎风绽­放,轻风吹来,花瓣纷纷扬扬,如雨雪飘落,漫山花香沁人心脾。看到杏花盛开的如此繁­茂,乾隆皇帝也略略缓解了­心中对于农事的担忧,舒心畅怀地欣赏眼前的­美景。这时,他想起了当时“燕京八景”中的“西山霁雪”之名,但眼前的此情此景, 他觉得以元代的“西山晴雪”而称更恰如其分。在触景生情之际,欣然题写了“西山晴雪”四个大字。

次年他御题的“西山晴雪”碑便矗立于香山之上。而260年过去,“西山晴雪”四个大字依然是苍劲有­力,风韵犹存。

西山晴雪到底是源于雪­后的壮美景象,还是洁白杏花的摇曳之­姿,无从考究。不过西山晴雪反倒成为­香山的标志和标签,为香山增添了几分美感、几分神秘和几分妖娆。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