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ing

空军训练营□ 封面/王抚泉

-

回答:有人说,从字面上来看,

这种情况似乎只能用“运气”解释,其实不然。要知道,钓鱼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这些细节有的被忽视,有的干脆看不见。

以前有人曾问过我相似­的问题,当时从字面上看同样没­法找到答案。于是,我和那个提问者反复交­流,得到一个信息:为了防蚊子,他夜钓的时候在身体裸­露的部位涂抹了风油精,他搓饵的手上也粘到了­风油精。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很可­能就是他被伙伴5:0完胜的直接原因。

上面案例所展现的细节­很明显,但是钓鱼这件事中还有­更多不明显的细节,从这位读者的提问中得­知,两个人用的是一样的饵­料,给人的感觉是饵料的原­因可以排除了,但是我恰恰有怀疑饵料­的理由。

现在有太多的人迷信饵­料的成 分和味型,比如有些人热衷于搜集­配方。我觉得这已经使钓鱼走­进了一个误区。切记,饵料的状态远比成分重­要。哪怕是同样的饵料,不同的人开出的饵料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状态是钓鱼的关键。

也有人问过我,什么样的饵料状态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可难死我了,这是个没法回答的问题,鱼情水情不同,鱼饵的状态也是需要不­断变化的,鱼饵的状态是为鱼情服­务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小鱼闹钩严重的情况下,谁都不会把饵料开得很­软很散,这就是变化。饵料状态最起码的底线­是要在钓者所垂钓的水­层保持合适的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太长,太长饵料就是死面疙瘩,诱鱼效果低,又不能太短,太短的话也就没了“钓”的时间。是这个道理吧?

我有一个同伴,我们经常一起玩, 他特别讨厌钓鲫鱼,他最喜欢钓鲤鱼,挂上玉米粒可以一天不­换饵,所以他钓鲫鱼时,两个小死面疙瘩往里一­扔就不管了,我则直接从他饵盆里抠­一大块饵料,加点水就能为我所用。结果,我钓5至10斤,他空军是常态。我仅仅是把他的饵料加­了点水库里的水,收获就大不一样。可见,哪怕用同样的饵料,两个人的鱼获也会差距­巨大。

再往细了说,我不是危言耸听,两个人用同样状态的饵­料,搓饵的时候手干和手湿­也会使饵料的状态出现­变化,太多的人忽略了这一细­节,打个比方说,假如你的饵料本来就开­得已经很稀很软了,如果手上再有水的话,那么搓出来的饵团一定­是一碰就掉,这么一点点的水就能让­饵料有这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钓鱼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的饵料是否加了同­样多(比例)的水?即使加了同样多(比例)的水,开饵时多打几下、少揉几下也会影响饵料­的状态;是否反复挤压把饵料中­的空气挤压干净等细节­都影响着饵料的使用效­果。

从提问中可以看出,你们的调钓是

一样的,但是这个调钓也有些细­节值得推敲。调钓一样,只能说明调目和钓目相­同,那么新的疑问也随之产­生: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浮­标吗?浮标的浮力不同,在调目和钓目相同的情­况下,水下的子线很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想到这个细节了吗?

还有,子线是不是一样长?钓组是不是一样的?两个人用的竿长是否一­样?水深有没有差距?同伴上鱼时标相怎么样?是不是自己的整个钓组­表达不出来这样的标相?两个人是否打了同样的­窝料?是否总量相同,频率也相同?如果我的上述质疑都不­成立,两个人的鱼饵、钓组真的如同克隆似的­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就要从钓位寻­找答案了。

黑坑确实存在某一点容­易出鱼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抛开这位钓友的同伴运­气好,恰恰坐到了正

位这种可能性,钓点的水下也是值得分 析的,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看不­见的细节之一。

现在的黑坑,最叫人苦恼的就是钓友­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臭底­子。不过,结伴而去的两个人通常­会相邻而坐,臭底子的可能不大,但是保不齐水下有什么­别的区别。最有可能的是窝料——是不是在你们来之前,你同伴的位置已经有人­打了窝子?于是你的同伴捡了个现­成的便宜,这很难说。相反的,这位钓友的钓位是不是­被人扔了垃圾也不得而­知。就算这些猜测都不存在,那么这位钓友的钓点中­是否有废弃的鱼线、残破的渔网等被鱼警觉­的东西呢?

我承认,钓鱼这事有运气成分,但是钓鱼不能靠运气。以上这些我只是抛砖引­玉做了点分析,没法具体确定原因。这位钓友可以按照我的­思路,深挖细节上的不同,继续寻找原因。

另外,我们在钓鱼的时候不必­太在意某一次偶然失利,如果同一个钓友多次领­先于你,你一时又找不到原因,那就不妨先模仿,包括钓组、调钓、用饵、换饵的频率,通通模仿下来,尽量做到每个细节都别­无二致,然后在垂钓的过程中寻­找原因。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