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and Life

遍地开花的包子江湖/ 司爱婉

说起中国的点心,绝对少不了包子。全国各地有的包子薄皮­馅大,当作主食;有的包子小巧精致,当作点心。中国名包何其多,每一种都有忠实的追随­者。

- 文_司爱婉

一只包子的进化史

包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的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写道:“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里的“曼头”就是“馒头”,也就是现在的包子。

不过,关于包子起源更流行的­说法,源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班师回朝,遭遇恶劣天气被困泸水,需要 49颗人头祭祀方可渡­河。诸葛亮不愿平白死人,遂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蒸熟代替,果然这般祭祀后泸水天­气转晴,诸葛亮率大军顺利渡河。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祭品被称作“蛮首”。“首”“头”同义,“蛮首”又被称作“蛮头”,后来北方人发现蛮头蒸 熟后的表皮很有光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北方人就将“蛮”字改为“曼”。后因汉字中与吃食相关­的字都带有“食”字旁,曼头就渐渐被称为“馒头”。

及至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而“包子”的称呼也是在此时才有­的。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有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儿、虾肉包儿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就是方言中的“包子”。可以看出,虽然馒头、包子仍未区分,但馅料种类已经有所扩­充了。同时,北方连年战乱,人们缺少生肉,没有馅儿的馒头出现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至此,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显的区分。

南北灌汤包,最是鲜美一口汤

灌汤包子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著名产地有开封、西安等地。灌汤包,顾名思义包子里面有汤,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将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包子要趁热吃,但也不可太过心急,否则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溢出的汤汁会烫­着舌头,甚至溅得人满脸花开。南有金陵灌汤包,北有西安灌汤包。同南京人喜甜不同,西安的灌汤包味道偏咸­香,蘸汁中喜配油泼辣子,鲜香浓郁。

薄皮带汤汁的无锡小笼­包,略甜

小笼包别称“小笼馒头”,由灌汤包发展而来,是常州、无锡、上海、南京、杭州等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无锡小笼包是典型的无­锡口味的代表,味甜是它最大的特点。它的外表看起来和北方­的灌汤包没太大差别,只是更小、更立一些。

吃它也有人人必备的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一扫光,满口香。”这样的吃法可以充分感­受到皮冻蒸熟后的鲜美­流油、皮馅的软嫩充盈,当然也可以保证你的吃­相非常优雅,绝对不会惨绝人寰。 新疆烤包子,叫人如何不爱它

新疆人喜欢烤制面食,更用他们的智慧发明出­了烤包子这等美味。

烤包子在维吾尔族语中­叫做“沙木萨”,是以羊肉丁、羊尾巴油、皮牙子(洋葱)、孜然、精盐、胡椒等共同搭配烤制 成的。包子的面皮要擀得很薄,几近透亮,再将四边折合成方形。

烤包子所用的坑,叫“沙木萨吐努尔”,比一般的馕坑要小。烤制时,需将小号水缸的底部取­掉,倒扣过来,四周用土块垒砌而成,再将生包子贴在坑边,撒些盐水,防止包子脱落。

一般来说,包子十几分钟就能烤熟。咬一口新鲜出坑的烤包­子,先是香脆油亮的外皮,油汁四溢的羊肉丁紧随­其后冲入口腔,尽是肥美浓郁、香而不腻。在新疆,很多人都会以一个烤包­子配一碗清茶来开启一­天的生活。 每一口都让人心动的扬­州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黏牙。

扬州三丁包子的馅料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 1:2:1 的比例调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故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咬一口,鸡肉丁细嫩丰腴,猪肉丁不肥不瘦,竹笋丁鲜嫩清脆,叫人直呼“妙哉”!

让人垂涎三尺的靖江蟹­黄汤包

说起蟹黄汤包的始祖,还是得归靖江莫属。

江南的早饭一般是一碗­粥、一碟小菜,但因为蟹黄汤包,整个靖江在蟹季的时候,全都改为去饭店用早茶,就为了等那一笼汤包,喝汤吃馅,应季尝鲜。

蟹黄汤包约为普通汤包­的4 倍大,汤多、馅足、皮薄,尤为鲜美。很多人第一次吃都会出­现错误估计,口子咬得过大,汤就会不小心流光。后来蟹黄汤包再上席,就会配上一根吸管,先用吸管将饱满的汤汁­吸入口中,再扒开皮吃馅,这时要注意防止烫口。有经验的本地人用茶杯­将蟹黄汤包的食碟垫高,调至刚好就口的角度,倒上醋,撒上姜丝,再调整汤包至碟边,用嘴咬个微小的口子,就着醋汁一小口一小口­吮吸,切忌心急;待汤汁吸去大半后,就可以连皮带馅地品味­了。蟹黄汤包里的蟹黄、蟹肉都是手工现拆的,特别鲜美,让人吃了流连忘返,一个成人一顿吃 2 ~ 3个就有点撑了。

每年 10月到来年春节都是­吃蟹黄汤包的好时节。要不要为了这性感的“白胖子”,专门去一趟靖江?

叉烧包背后的闲适慢生­活

提到叉烧包,除了那偏甜的口味和松­软的口感,还有多年前的香港电影《人肉叉烧包》。早在上个世纪,广东的叉烧包就和虾饺、干蒸烧卖、粉果统称为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叉烧包更是位列其首。广东人常说的“饮啖茶食个包”里的“包”,指的就是叉烧包。

叉烧包源自北方的开花­馒头,只是多了一味灵魂——叉烧馅。选用肥瘦相间、腌制炙烤的美味叉烧,混合蚝油芡汁和老抽、砂糖、葱姜片等共同煮成,“芡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叉­烧包的味道。

一笼里通常三四个叉烧­包,面皮微微咧开嘴,热气缭缭,白白胖胖,十分软萌。这时候,一定要趁热吃,松软的面皮加上甜咸交­融的馅料,满嘴都是幸福感。

与北方早餐的粗犷随意­不同,粤式早餐永远都是精致、缓慢的。慢悠悠地坐下,聊天看报中等着茶点端­上来,细细品味,吃完再笃悠悠地遛弯回­去。

豪迈山东大包背后的乡­愁

最能代表北方的,当属山东包子。山东的包子个头儿很大,不是圆形,而是呈小兔型。最常见的馅料就是酱炒­肉丁,再加白菜、扁豆、蒜苗、角瓜等等。因为实在太大,只能托着吃,更显北方的 豪迈霸气。大家最常说的“山东大包子”,一般指的是大白菜猪肉­馅儿。

山东大包子也是一种乡­愁,虽然全国各地都能吃到­包子,但是皮薄馅多、筋道可口的山东包子却­是鲁菜系的代表之作,来山东可以不吃海鲜,但一定要尝尝山东大包­子。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