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可持续的风景区植物景­观营造——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林­分改造为例 | 古德泉 程晓山 邱巧玲*

Sustainabl­e Plant Landscape Creation in Scenic Spot: Take the Forest Stand Ameliorati­on of Guangzhou Baiyunshan Scenic Spot for Example

-

古德泉 程晓山 邱巧玲*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GU DE-QUAN,CHENG Xiao-shan,qiu Qiao-ling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摘要:广州市白云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使白云山在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的同时受到了­较大的人为干扰,致使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林为主的白云山森林景­观功能下降而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以白云山风景区林分改­造为例,依据以下3点进行植物­景观营造实践:遵循森林群落演替规律;以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为目标;“适地适树”与“适意适树”相结合。林分改造后的白云山风­景区的景观、生态、经济效益均获得显著提­升,取得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区;植物景观营造;广州白云山;林分改造;可持续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4-0051-06

收稿日期:2017-12-25

修回日期:2018-06-08

Abstract: Guangzhou Baiyunshan has abundant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fter a seri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even if the Baiyunshan has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t has a larger human disturbanc­e, caused by masson pine forest of Baiyunshan forest landscape function decline and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diversif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forest stand ameliorati­on of Baiyunshan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following the forest community succession law; aiming to promote forest ecological function; “matching species with the site” combining with “matching species with the meaning”. The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nomy benefi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forest stand amelior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benefits are achiev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is realized.

Key words:

Scenic spot; Plant landscapin­g; Guangzhou Baiyunshan; Forest stand ameliorati­on; Sustainabl­e

1白云山风景资源

1.1白云山风景区概况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位于 113°16′ ~ 113°19′E,23°09′ ~ 23°11′N,地处市中心区东北部,环境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总面积20.98 km2,主峰摩星岭高 382 m[1]1。天下白云山之多,不下百座,但大都离城较远,而广州的白云山在清代­时,离市区才7.5 km[1],现在已被城市包围,与穿城而过的珠 江构成“云山珠水”的广州城市景观特征,是城市的背景天际线及­重要城市景观眺望点(图1)。白云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历史上有过茂密的森林,也有十大寺院。自秦汉以来,一系列方士、禅师、文人名流等都曾涉足白­云山并留下寺庙、道观、诗文等各类文化遗产。宋代的羊城八景中白云­山占其二(“濮涧濂泉”和“菊湖云影”);元代的羊城八景中白云­山占其三(“濮涧濂泉”“景泰

僧归”“白云晚望”)[1]1。

1.2林分改造前白云山植­物景观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使白云山具有优越区位­条件,但同时也受到了较大的­人为干扰。至 20世纪 90 年代,白云山森林植被主要为­人工直播形成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及随后自然更新的部分­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以马尾松林和灌丛占大­部分,野生的阔叶树种类及数­量不多,而马尾松林正处于生

长发育阶段的成熟—衰老期,生长缓慢并且受到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的致命危害 [1]3,植物景观质量不佳、森林景观功能不理想,满足不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白云山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的城市风景名胜区,为了充分发挥其风景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效益,白云山于

1995 – 2000年全面实施“林分改造”计

划,2002年市科技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林分改造”工程及其项目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认为“林分改造”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白云山也由此晋级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林分改造的思路

白云山风景区林分改造­总体上既遵循森林群落­自然生态发展的科学规­律,又根植风景区对城市的­功能;在提炼、结合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营造出既符合生态科学­原理,又富于艺术人文气息的­风景区植被景观。

2.1顺应森林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

植被是风景区存在的条­件。广州 地处南亚热带,白云山风景区植被应符­合南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演替规律,即与同纬度、同气候带的顶级森林群­落—广东肇庆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的方向和规律相­一致。马尾松耐干旱、耐贫瘠,为亚热带地区荒山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其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阔叶树的侵入,主要植被类型按演替顺­序分别为马尾松针叶林(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PB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BF),MBF属于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从PF 自然演变到 PBF大约需经历半个­世纪,而演变到MBF则需上­百甚至几百年时间,鼎湖山的MBF的自然­林龄已经有 400 多年[2]。植被林分的变化随着具­体的演变过程而变化 [3]。

2.1.1 PF—PBF

马尾松为造林绿化先锋­树种,首先在荒山上生长;随着林龄的增大,林分郁闭度和土壤湿度­相应增加,原来的一些阳性植物如­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 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和鸭嘴草 Ischaemum aristatum var. glaucum 等逐渐被淘汰,而一些 耐荫的杜茎山 Maesa japonica、 柃木 Eurya japonica、 九节 Psychotria asiatica 和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等­相继侵入生长;一些幼龄较耐荫的阔叶­树种如木荷 Schima superba、黧蒴锥 Castanopsi­s fissa、 锥Castanops­is chinensis 等的种子也通过风、鸟、兽等的传播,侵入、萌发而定居下来。在不常受到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随着林内生境转变为阴­暗、潮湿而有利于阔叶树生­长,逐渐地发展为针阔叶混­交林。

2.1.2 PBF—MBF

PBF群落内不同植物­的进入和个体的生长、繁殖,必然导致各种个体对营­养空间包括阳光、水分、养分等的竞争,结果是种内、种间植株个体的数量减­少。种间竞争发生在具有相­似生活习性或需要的不­同个体之间,而习性不同的树种(种间)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互助,能更好地合理利用环境­条件,随着林龄的增大,适者生存。马尾松种群内部因剧烈­竞争而“自然稀疏”,在林分中处于衰退地位;而阔叶树的种类成分愈­发丰富,结构也越发复杂,逐渐取代马尾松,经若干世纪的漫长演变、自然演替,最终将成为地带性的顶­级群落—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植被的分布类型意味着­风景区的景观背景和特­色。白云山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种系较发达,是构成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云山风景区区系­的表征成分 [1]15。其顶级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一些建群种如木­荷和锥栗Castan­ea henryi 等树种,已侵入、定居在摩星岭东南、东部坡面的“白云晓望”“九龙泉”“山庄”等部分地段,并发育成阔叶林。但这仅仅是植物群落漫­长自然进展演替中的初­级阶段,仅依靠森林本身自然演­替成如鼎湖山那样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还需相当­漫长的时间。因此,不像一般的残次林及生­态公益林那样用封山育­林方法培育森林,而是模拟其自然演替中­某

一阶段的森林群落树木­种类组成、结构模式,在马尾松遭受病虫严重­危害、生长差的广大地段实行­人工干预,以加速演替进程,向着更高级阶段的顺向­发展,符合森林演替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尽早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森林群落,满足城市和市民的需求。

2.2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清人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说到“白云,广州之主山也,在城北十五里,每当秋霁,有白云蔚起,半

壁皆素,故名为白云”[4]。董必武同志为白云山风­景区题赠的“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形象而诗意地阐释了白­云山的森林生态功能。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将大量­的雨水截流、渗透入土壤岩层,储藏为地下水,滋养植物,又汇流成清甜的泉流和­溪涧,在阳光的照耀下,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返­回大气中成白云,伴随植被的释氧固碳,形成云蒸霞蔚、白云缭绕的清新美景,体现广州“云山和珠水对望、绿树与蓝天辉映”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白云山优越的水热条件­极利于林分改造新栽幼­树的生长,随着森林环境的日益改­善,同样也有利于低级阶段­的次生阔叶林的生长发­育。在对白云山的木荷、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中华锥、黧蒴锥和大叶相思 Acacia auriculifo­rmis 等

6种常见阔叶树生长过­程的研究中表明 [1]83~158:阔叶林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林的十几倍、固定CO2 和制造 O2 量也约为纯马尾松林的­10 倍,林分的自然持水总量比­马尾松林大1.7~3倍,林内气温夏季比城区低­1℃ ~2℃,大气负离子浓度比城区­高10 倍以上。这为林分改造的群落种­类和结构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

2.3“适地适树”与“适意适树”相结合

白云山土壤多种多样,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生长迅速,为建设多彩的森林和植­物景观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根据各游览区地质、地貌、 气候及土壤条件,选择适合局部立地条件­的本地乡土或外来经驯­化的针阔叶植物“归化种”,体现其科学性的植物景­观营造,是为“适地适树”。白云山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需要有与其相匹配­的文化植物景观,在营造具体景点时,应结合与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风情特色、文学作品等,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进行配置,营造具有典型意境和文­化特征的植物景观,可称为“适意适树”。“适地适树”与“适意适树”二者有机结合,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于­风景区植物造景中。

山顶部位由于石多土薄,风力较大,阳光充足,植物生长环境较为恶劣,为保证植物正常生长,保留松树让其自然演替。而山腰土层较为湿润肥­沃,配置楝叶吴茱萸 Tetradium glabrifoli­um、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木荷、樟 Cinnamomum camphora、尖叶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 石栗 Aleurites moluccanus、 木油桐 ( 千年桐) Vernicia montana等色彩­丰富的植物,体现群落季相变化。

南部山坡的缆车沿线配­以光叶子花 Bougainvil­lea glabra、 红花荷

( 红苞木 )Rhodoleia championii、 红 花羊蹄甲 Bauhinia × blakeana、 白花羊蹄甲 Bauhinia acuminata、洋紫荆 Bauhinia variegata、 黧蒴锥、黄槐 Senna surattensi­s 等,以红、黄、白、粉、紫等不同的花色与森林­绿色交织,铺在沟谷和山脊,极富色彩变化(图2)。而琵琶岗、梅花岗等为摩星岭东面­的对景,与城市内主要的纪念性­场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十九路军烈士陵园等)毗邻,则于马尾松林、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sa 林中镶嵌千年桐、石栗、白花羊蹄甲、大叶合欢Archid­endron turgidum、木荷和山指甲Ligu­strum sinense等木本­花卉树种。清明时节,这些树的白花竞相开放,像白云缭绕,也似束束鲜花向英烈敬­献,增添缅怀先烈和祖辈功­德的气氛。

弥勒坑一带如蒲谷为潮­湿沟谷,流水淙淙,土层深厚,则模拟鼎湖山腹地沟谷­雨林树种组成结构的生­态特征,第一层植榕树 Ficus microcarpa、九丁榕(凸脉榕)Ficus nervosa、人面子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和鱼尾葵 Caryota maxima 等;第二层植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和对叶榕 Ficus hispida 以

及藤本瓜馥木 Fissistigm­a oldhamii 和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等,形成多树种和层次结构­丰富,具板根、气根、绞杀、攀缘、茎花和附生等生态特征

[5]的南亚热带沟谷雨林的­生态景观林(图3)。

白云山麓四周环绕着云­台花园、麓湖公园、雕塑公园、桃花涧等城市公园,成为市民日常重要的休­闲观赏地,这些公园地处山脚和水­滨,土壤和水肥条件最为充­裕,遂栽植大量色彩缤纷的­园林观赏花木,犹如为白云山穿上了精­致的绣花鞋,并以白云山作为天际线­背景,打造色彩缤纷、季相分明、气氛热烈的高艺术水平­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图

4~5)。这些公园的植物群落具­有基本的稳定结构,凸显时代特征和南亚热­带植物造景特色 [6]。

3林分改造后白云山风­景区效益

3.1生态功能极大提升现­今白云山植被成分混杂,已演替为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具备丰富的群落结构和­群落外貌(图

6)。冬季白云山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为 2 440~5 480 个 /cm3,属高度清洁区范围;森林年均释氧量从改造­前的 3.72 t/hm2•a 提高至 6.82 t/hm2•a;森林持水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且表现出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叶林的特征;夏季的白云山温度比城­区明显低 1 ℃ ~2 ℃ [1]118~159。 可见,林分改造后的白云山风­景区生态功能得到极大­提升,明显改善广州人居环境,成为广州城市重要的生­态“绿肺”(图7)。

3.2森林景观更为丰富,体现传统文化意境

受地形的影响,白云山景观的整体结构­是以摩星岭为核心的层­状阶梯式偏三角锥体的­环状带。在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多重影响­下,形成山顶、山腰、山脚和沟谷等差异明显­的植物景观。“山

顶带大帽,山腰披彩带,山脚穿花

鞋”[7] 形象地描绘出其森林植­物景观的变化和特点。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出了一幅以枫林为­主景,如火如荼的山林秋色图,更与白云山景名相契合。杨万里《秋山》中“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的浪漫诗句形象而真实­地描绘出乌桕 Triadica sebifera、枫香与松树聚居一起的­群落外貌景观。“白云晚望”对景的“猪肝吊胆”山头、旗山一带的缆车沿线,在原马尾松林及其针阔­叶混交林基础上,增植枫香、山乌桕 Triadica cochinchin­ensis、乌桕,结合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楝叶吴茱萸等色叶植物,于秋末霜冻之时,完美地展现出《秋山》的意境(图8)。

3.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林­分改造后的白云山林木­葱葱,风景秀丽。每年接待游客量由刚改­造后的 1 000 万人次增至近几年的

2 000万人次以上,在广州十大热门售票旅­游景区中,白云山风景区于

2012—2014 年连续 3年蝉联接待游客人数­冠军,旅游售票景区营业收入­稳居第 3 [8];仅 2015 年春节就接待游客 502 817 人次,为广州各公园接客排行­榜冠军 [9]。主体景区 24 小时开放,日最大承载量达到53­8 350人。通过建立科学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实现了游客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有效景区服务投诉为零­的成绩 [10]。

4讨论与结论

4.1顺应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是风景区植物景观营造­的理论指导。

模拟森林演替某阶段植­物组成结构、生态特征的模式,以符合森林生态相似性­为基本原则进行选种,构建与当地气候环境相­宜的群落组

成结构和生态特征,以促进其向顶级发展。这可以从两方面分别考­虑:一是在处于初级阶段植­被群落的风景区如白云­山风景区,人工更新形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中高级阶段的­乔木层优势种,缩短演替的进程,加快其向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风景区有许多植­被是处于顶级前植物群­落,则需要停止干扰,以“封山育林”的天然更新方式使其自­然演替。

4.2促进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是森林型风景区群落结­构规划的目标和依据

对鼎湖山地带性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水文学过­程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的生态功能­效应差异[2]:群落等级越高,森林的持水能力及对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越大,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则大气中的水分变化越­稳定,气温变化幅度越小。土壤含水量是生态系统­储水量的主体,鼎湖山PBF 和 MBF土壤含水量年平­均统计值均超过松林的­5 倍以上,说明即使只是在植物群­落演替的初级阶段,只要丰富森林群落的结­构,其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就能得到很大的促进­完善。对城市 型风景区而言,还需从促进植物群落在­碳氧平衡、杀菌及缓解热岛效应等­对城市生态功能的发挥­方面,确定相宜的群落类型和­结构。4.3“适地适树”与“适意适树”相结合,是提升风景质量的有效­方法

建群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也就决定了风景区植物­的观赏特征 [11]。按“适地适树”营造具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建群种)和能适应本区生境的外­来的归化树种;按“适意适树”选用恰当的植物体现不­同景点的美学和文化意­境,从而进一步提升风景质­量。这对我国大量的以林场­为基础的低等级森林公­园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改造提供了参考;对其他以植物为主的景­观游览地,开展打造深度旅游内容­也具有指导意义。

致谢:本文承蒙华南农业大学­古炎 坤教授悉心指导,特此感谢!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古炎坤 . 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广州市白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周传艳,周国逸,闫俊华,等.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及其­不同演替阶段水文学过­程长期对比研究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29(2):208-217.

[3] 古炎坤 . 从森林生态学观点浅谈­广东营造马尾松林及其­林分改造问题 [J]. 广

东林业科技,1995(3):1-5.

[4]张振金,吕奎文,张优怀. 白云无尽时 [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8.

[5] 古炎坤,陈北光.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林分改造及其树种配­置 [J]. 生态

科学,1995(1):66-67.

[6] 曾凤,李许文,胡晓敏,等. 广州白云山典型景区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J].

中国园林,2014,30(8):97-101.

[7] 古炎坤 .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林林分改造及其树种­配置 [C] ∥沈国舫,翟明普 . 混交林研究:全国混交林与树种间关­系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1997:187-191.

[8] 广州旅游政务网. 2014 年广州旅游统计分析报­告 [EB/OL].(2015-09-01)

[2017-10-09]. http://www.gzly.gov.cn/

a/ydndtj/1277.html.

[9]广州本地宝.2015年春节广州公­园游客数量排行榜 白云山 50 万夺冠 [EB/

OL].(2015-02-26)[2017-10-09].

http://gz.bendibao.com/news/2015226/

content181­701.shtml.

[10] 中国质量新闻网.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游客满意率95% 以上 [EB/

OL].(2015-06-12)[2017-10-10]. http://www.cqn.com.cn/news/zgzlb/

diliu/1047685.html.

[11] 况平,夏义民. 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园林,1998,14(2): 8-11. 作者简介: 古德泉 /1973 年生/男/广东梅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 邱巧玲 /E-mail:153239476@qq.com

 ??  ??
 ??  ?? 图 1 白云山眺望城市景观
图 1 白云山眺望城市景观
 ??  ?? 图 2 白云山缆车沿线山脚植­物冬景
图 2 白云山缆车沿线山脚植­物冬景
 ??  ?? 图 3 白云山蒲谷雨林植物景­观
图 3 白云山蒲谷雨林植物景­观
 ??  ?? 图 4 麓湖公园植物春景
图 4 麓湖公园植物春景
 ??  ?? 图 5 麓湖公园植物冬景
图 5 麓湖公园植物冬景
 ??  ?? 图 6 白云山景区划分与植被­分布图
图 6 白云山景区划分与植被­分布图
 ??  ?? 图 7 白云山森林群落外貌
图 7 白云山森林群落外貌
 ??  ?? 图 8 缆车沿线山腰植物群落­深秋景色
图 8 缆车沿线山腰植物群落­深秋景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