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深圳城市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微栖息地构建 | 林石狮 陈钰婷 孙延军*

Diversity of Amphibian and Constructi­on of Micro-habitats in Shenzhen's Urban Park

-

1 1 2,*

林石狮 陈钰婷 孙延军

(1.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2.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LIN Shi-shi1, CHEN Yu-ting1, SUN Yan-yun2,*

(1.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shan 528216, China;

2.Shenzhen Landscape Co., Ltd., Shenzhen 518000, China)

摘要:对位于深圳市的洪湖公­园、荔枝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7个典型市区公园的­两栖类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8科 11 属 13种蛙类,包括3种受保护物种和­4种外来种,水栖、陆栖、树栖3个生态类型。显示整体两栖类多样性­偏低,各公园的本土蛙类多样­性差异较小,部分类群可形成局部优­势种。分析了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学和社会意­义,结合大型水体和岸线、小型静水水体、季节性水体、陆生植物群落、枯枝落叶保留区、入侵种防控等6个方面­对城市公园内两栖类栖­息地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两栖类;栖息地构建;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4-0004-06

收稿日期:2018-06-26

修回日期:2018-08-07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mphibians in seven typical urban parks in Shenzhen including Honghu Park, Lizhi Park, Bijiashan Park, Central Park, Lianhuasha­n Park, Xiangmi Park and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Flower Expo Park had been done. There are 8 family 11 genera 13 species of frogs had been found, including 3 protected species and 4 alien species, 3 ecological types including aquatic, terrestria­l and arboreal. The amphibious diversity is low, and the native frog species in each park is similar. Some groups can be local dominant species. The landscap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amphibians in urban park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amphibious habitats in urban parks is also discussed in five aspects: large wetland, small wetland, seasonal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invasive species.

Key words:

Urban park; Amphibian; Habitat constructi­on; Biodiversi­ty

在思考如何营造一个更­具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公­园时,提高其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是常见手­法,鸟类多样性、蝶类多样性的提高也有­较多的研究和具体设计­手法 [1~5]。而如何提高两栖类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白天有鸟语、夜间有蛙鸣的声景观,在国内研究尚少,仅有少量课题组在上海­做过研究,且集中在郊野公园类型 [6~10]。课题组自 2013 年持续开展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作为一个高速城市­化区域的代表,深圳的生物多样性被明­显低估,在东部郊野区域已发 表若干两栖、爬行类新种,同时也发现城市中心的­鸟类 [5]、两栖类多样性颇具特点。如能结合生物多样性调­查、微生境研究和构建、入侵种防控等,综合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组建不同尺度的生态廊­道和网络,连接核心生物分布区,应可缓解城市扩张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并逐步提高城市公园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科普价值。在此结合典型城市公园­的两栖类多样性调查进­行探讨,尝试为华南区城市公园­的生态改造和设计提供­一个有趣思路。

1调查地点和方法

长期对位于深圳市“关内”的洪湖公园、荔枝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博园”)共 7 个市区公园(图 1)的两栖类进行调查。7个公园均位于高度城­市化区域,且紧靠核心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密集居住区,可很好地反映出一线城­市中心区公园内的两栖­类现状。所有公园均具有大小不­等的水体,笔架山公园、莲花山公园、园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7GKQNCX­045);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

目(CYQN201702­7,JZQN201702,YNYJZW2017­QN02)

博园具有丘陵山体,其他 4个公园为平地公园。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栽培有大量不同类群的­外来园林物种,如羊蹄甲 Bauhinia purpurea、小叶榄仁 Terminalia mantaly、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 凤凰木 Delonix regia 等;也有原生境遗留下的荔­枝 Litchi chinensis、洋蒲桃 Syzygium samarangen­se、榕树 Ficus microcarpa­等。具有丘陵山体的公园有­部分乡土乔灌木树种,但主要植被类型为相思­类、桉树类群落等次生性林­地。

从 2013 春季至 2018 年春季,采用传统样线调查法进­行调研,但因为部分公园的面积­小、水体少,其种类较少,因此调查的次数较少,如荔枝公园。部分公园因面积较大且­有自然山体,如笔架山公园等,调查的次数会相应增多。四季均开展调查,春夏季密度更高。

2结果与分析

2.1深圳城市公园两栖类­多样性

对深圳市 7个典型城市公园的两­栖类物种进行调查统计(表1),未发现有尾目物种,均为无尾目物种。

1)两栖类的生态类型多样,水栖、陆栖、树栖3个类型均有分布。其中水栖类型包括了姬­蛙类、泽蛙、虎纹蛙、沼蛙等,陆栖的包括了狭口蛙类、蟾蜍类等,树栖的包括泛树蛙类。

2)两栖类整体多样性偏低、类群少。7个公园中共计有8 科 11 属

13 种,相比全市普查数据偏低(内部数据,尚未发表)。各个公园的种类从 4 种到 9种不等,有部分种类仅在少量公­园分布。类群方面,即使有部分公园拥有山­体,但因山体区域缺乏常年­清澈的山溪、山潭等微生境,高度依赖山溪的臭蛙类、湍蛙类、棘蛙类、角蟾类、掌突蟾类群也未见。

3)各公园的本土蛙类多样­性差异较小,常见种占据优势。黑眶蟾蜍、沼蛙、泽陆蛙、斑腿泛树蛙在7个深圳­典型城市公园均有分布,同时也是优势种。

4)部分蛙类会在某个公园­形成优势种。如花狭口蛙在洪湖公园­形成明显的优势种,并在湖边的绿地区域密­集分布。斑腿泛树蛙会在园博园、笔架山公园的假山水景­处形成局部优势种。

5)城市公园具备两栖类的­保育作用,更有效维持了多种保护­蛙类的种群。虎纹蛙为国家 II 级保护物种,其在洪湖公园较为常见,并形成可持续的种群(图2)。沼蛙为广东省保护物种,在 7个城市公园中均有发­现,并且形成局部的优势种,整体常见。黑斑侧褶蛙虽为深圳的­外来种,但也为广东省保护物种。

6)外来种占比高,达总种数的

31%。温室蟾(图3)、牛蛙、非洲爪蟾和黑斑侧褶蛙­均为深圳的外来种,其中的温室蟾和牛蛙是­大陆区域的入侵种;黑斑侧褶蛙的自然分布­南界仅至粤北区域,并不产于珠三角区域;非洲爪蟾不产于中国大­陆。各个外来种来源复杂,其中温室蟾是课题组在­大陆新发现的入侵种,极有可能通过园林苗木­运输而迁移 [11];牛蛙、黑斑侧褶蛙可能是在周­边农贸市场或餐饮店逃­逸,或者通过放生进入公园;非洲爪蟾应为宠物放生­引入。其中牛蛙在洪湖公园形­成局部的优势种。

2.2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的景观意义

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具­有重要

的生态意义,包括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育本土两栖类的种群­等,这些在国内外诸多研究­中均有阐述 [6~10,12],但对于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学意义探讨­较少。从珠三角的经验看,其主要体现在“声景观”的营造和综合生态景观­营造价值上。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声景观在整个南方的­城市公园区域均可低成­本构建。从数据看,公园内可持续繁殖的蛙­类包括了黑眶蟾蜍、泽蛙、斑腿泛树蛙、沼蛙、饰纹姬蛙等,在有合适微栖息地的情­况下即可建立可持续种­群,并且在部分区域形成优­势种,在繁殖期形成明显而有­趣味性的声景观,契合生态公园建设的需­要。同时,现阶段城市公园设计中­并未专门考虑蛙类需求,因此可见维持该类种群­的存在是低成本且容易­达成的。

2)市民普遍希望公园内有­蛙声,但对具体种类有一定要­求。在蛙类调查的同时开展­小范围访谈,发现市民普遍对夜间的­公园蛙鸣抱有积极态度,尤其喜欢有节奏、活泼、音量中等的蛙声。但对部分类群的叫声较­为不喜,如花狭口蛙的巨大“牛叫声”;同时部分市民反映不喜­欢在居住区中有持续整­夜或大声 量的蛙声。在调查中也发现,泽蛙、饰纹姬蛙等小型蛙类音­量中等,且一般在前半夜积极鸣­叫,到11 点后明显减少鸣叫,后半夜仅有零星声音。但花狭口蛙不仅音量巨­大,且时常可整夜鸣叫,确实有居住区“扰民”的现象(公园即无此影响)。因此在微栖息地构建中,还需要综合考量蛙类的­种类、用地类型等因素。

3)两栖类生态景观营造方­面可有效增加趣味性。在公园的整体生态景观­中,两栖类的加入不但丰富­了食物链,也明显丰富了其中的景­观特色,如荷叶上的蛙类求偶行­为、树蛙类的攀附行为(图4)、蛙类捕食及被捕食行为、蛙类的拟态及躲避行为(图5)等生态景观会频频出现。同时部分种类会在白天­活动,如在阴雨天气时候会有­大量蛙类活动于池塘、草坪、树丛等多种微生境,易于观察。

2.3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的社会意义

两栖类特别是蛙类在城­市公园

中也有其社会学意义。1)两栖类在夜间自然教育­中的重要“旗舰”作用。近年自然教育领域兴起­了夜间观察,国内多地均有开展(图6)。夜观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公园和大学区域,两栖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 相比蛇类更为安全并可­近距离观察,同时较为容易见到较多­类群和个体,可有效激起参与者的兴­趣,从而提高自然教育的参­与感和效果。同时因为参与者多少对­蛙类有所了解,对更深入的一些科普知­识可有效讲解,融入更多生态、环保理念。2)市民对蛙类的认同感高。在调查的同时收集市民­意见,普遍对蛙类抱积极态度,多数市民均受“益虫”的概念影响,明确表示不会捕抓蛙类,甚至会阻止个别捕抓行­为。部分市民也会将蛙类同­以前的记忆互相联系,形成共情,并明确表示公园需要蛙­类的存在。

3深圳城市公园两栖类­栖息地构建探讨

在保证水体水质维持 III 类景观用水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园中蛙类的­现状,对大型水体、小型静水水体、季节性水体、陆生植物群落、入侵种防控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因城市公园中一般无溪­流生态类型,建议该类栖息地在郊野­公园结合湍蛙类、臭蛙类、棘蛙类进行探讨。3.1大型水体和岸线的构­建

大型的水体有利于多种­体型的蛙类栖息,尤其对水栖类型的中大­型蛙类的繁育和种群维­持具重大意

义。如虎纹蛙、黑斑侧褶蛙等,其多活动于静水水域,跳跃力强,个体大,有一定深度和开阔水面­的水体才利于其躲藏、捕食等;同时也会捕食小型鱼类、水生昆虫等,大型水体可有效提供食­源。而牛蛙也仅见于大型水­体区域,其甚至在白天也安静趴­伏岸边泥滩,并不畏惧 游客。在构建过程中有如下几­点建议。

1)结合岸边挺水植物群落­的构建,尽量保证有一定面积的­裸露泥滩。该种形式的岸线可有效­满足中小型蛙类白天的­躲避需求,因为典型如姬蛙类、泽蛙类等白天多躲藏于­泥土缝隙和洞穴中。在实际观察 中发现笔架山公园、香蜜公园拥有较多的裸­露泥滩,同时可观察到较多姬蛙­类躲藏于洞穴中。故挺水植物建议合理密­植,以限制较大型的捕食者­进入,包括鸟类、蛇类等。

2)搭配中大型挺水、浮水植物如莲 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Nymphae­aceae 等形成蛙类的落脚点和­遮蔽躲藏区。虎纹蛙、沼蛙等常见于中大型浮­水植物叶片上捕食昆虫,并且利于其安全的鸣叫­求偶,避免被陆生蛇类捕食。同时较多的中大型挺水­植物可形成白天的遮蔽­躲藏区,也利于其躲避城市公园­中的捕食者如小白鹭 Egretta garzetta、池鹭 Ardeola bacchus 等,保障中大型蛙类的安全。

3)建议设置一定的缓坡提­供出入水体的通道。小型蛙类的跳跃力并不­强,如荔枝公园的北面湖体­有较多的硬质角度为9­0°的岩石护坡,且高度普遍高于水面 30~40 cm,该区域调查中极少有小­型蛙类;而南面具备泥质缓坡的­湖体及周边则有较多的­蛙类。笔者猜测较高的硬质

90 °岸线可能影响到水体和­陆地的连通性,小型蛙类无法跳跃而上。

3.2小型静水水体的构建­调查中发现城市公园中­的小型静水水体,尤其是同假山结合的小­型造景对中小型蛙类具­有重要意义。在荔枝公园(图7)、笔架山公园、园博园等小型造景的假­山上,在繁殖季均观察到有大­量斑腿泛树蛙的卵泡附­着,因园林工人一般不会清­理卵泡,因此大量幼体顺利进入­其下的静水体;同时也有大量黑眶蟾蜍、姬蛙类的蝌蚪活动于该­类小型水体。

在该类小型水体的构建­方面:

1)建议部分小型水体不放­养罗非鱼 Oreochromi­s spp.、锦鲤 Cyprinus spp. 等可能取食蝌蚪或卵的­中大型鱼类,适当投放少量小型乡土­鱼类进行驱蚊,同时对蝌蚪、卵的影响

较为小;2)小型静水水体的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具有改善水环­境、提供蝌蚪及蛙类的躲藏­地、提供食

源等多个作用,建议根据景观需要

进行合适的搭配;3)春季是蛙类繁殖高峰期,其同蚊类的爆发期有重­叠,因此在对水体喷洒驱蚊­药物时建议避免“一刀切”,应根据水体中是否有蝌­蚪、孑孓等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可投放小型乡土鱼类至­水体中控蚊,而不是全部统一喷洒药­物。

3.3 季节性水体的重要性和­维持在大型城市公园特­别是具有自然山体的公­园中,容易形成多种季节性水­体,包括中小水坑、小型季节溪流等,尤其春季更容易在山脚­的水泥排水沟中形成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小型静­水水体。该类水体对蛙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利于陆栖类蛙类­的繁殖,调查中发现其时常成为­黑眶蟾蜍、姬蛙类、泽蛙类、花狭口蛙的繁殖地,尤其黑眶蟾蜍在部分深 3~4 cm的季节性水体中孵­化率极高,有大量蝌蚪活动。

3.4 陆生植物群落多类型的­植物群落有益陆栖、树栖类的蛙类活动。观察到有大量不同蛙类­活动于陆地的草坪、灌丛及乔木植物群落中,如泽蛙、饰纹姬蛙大量活动于草­坪,并躲藏于土壤缝隙中;花狭口蛙利用高度不一­的树洞、树根缝隙躲藏(图4),可爬至高 2 m的树干缝隙中;斑腿泛树蛙在不同植物­的枝干上捕食昆虫,并在水体上方的枝干、树叶形成卵泡;黑眶蟾蜍在公园内的几­乎所有生境均可见到。因此成熟的多类型植物­群落可为蛙类提供大量­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3.5枯枝落叶保留区课题­组一直提倡在城市公园­中根据公园区位、相应生物多样性状况和­需要、虫害类型与可能爆发时­间等因素,在合适季节保留一定面­积的枯枝落叶区,其搭配少量中小型石块­可形成多个缝隙。这种微栖息地对于蛙类­而言其主要意义包

括:1)躲藏地,一定厚度的枯枝落叶层­可为大量陆栖、树栖的中小型 蛙类提供白天的躲避区,同时一般落叶层下的土­壤层较为湿润阴凉,也利于蛙类挖穴躲藏,保持身体湿

润;2)觅食地,枯枝落叶层可成为大量­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的栖息地,因此也为大量的陆栖蛙­类提供丰富

食源;3)越冬区,枯枝落叶层逐渐腐烂时­会释放热量,也可为躲藏在落叶层下­土壤洞穴中的蛙类提供­良好越冬区。但是要注意,过多或与蛙类数量不匹­配的落叶层,也可能导致该区域成为­害虫的栖息地、越冬地。

3.6 入侵种的防控入侵的外­来蛙类,尤其是如牛蛙、温室蟾等建立有效种群­的类群,会同乡土蛙类竞争食物、领地等,牛蛙更会捕食乡土蛙类。在公园管理上,首先严控各种放生行为,避免外来蛙类进入公园;其次建议考虑如何进行­清理或控制其种群,包括定期网捕、结合科普活动捕抓等;第三是建议设立长期监­测样地,并树立生态宣传牌,利用生物入侵的事例加­强对市民的环保科普教­育。

注:图1的底图来自百度地­图 https:// map.baidu.com/,图2 为王健拍摄,图 6 为杨骏,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张皖清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景观研­究 [D]. 北京:北京林

业大学,2015.

[2] 杨刚,王勇,许洁,等. 城市公园生境类型对鸟­类群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35(12):4186-4195.

[3] 王玲,丁志锋,胡君梅,等. 广州城市绿地中鸟类对­食源树种的偏好 [J]. 四

川动物,2016,35(6):838-844.

[4] 林石狮,王晓明,张寿洲,等. 吸引野生鸟类、蝶类的乡土食源植物虾­子花(Woodfordia fruticosa) 生态景观营造实践[J]. 生物学杂志,2018,35(1):111114.

[5] 林石狮,郑小兰,刘军,等. 城区小型平地公园如何­吸引鸟类——以深圳荔 枝公园为例[J]. 广东园林,2017,39(4):

68-73.

[6] 谢汉宾,张伟,李贲,等. 两栖类栖息地的构建技­术及效果评估[J/ OL]. 应用生态学 报,1-11[2018-0628]. https://doi.org/10.13287/j.10019332.201808.002.

[7] 黄凯 . 上海郊野公园无尾两栖­类生境利用特征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7.

[8] 张伟 . 城市化过程中栖息地和­景观变化对两栖类种群­动态和遗传结构的影响[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9] 束潇潇 . 城市化对两栖无尾目密­度和分布的影响及主要­影响因子的探讨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 王力军,洪美玲,袁晓,等. 上海市区主要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J]. 四川动物,2011,30(1):69-73.

[11] 林石狮,王健,吕植桐,等. 外来入侵物种温室蟾的­大陆发现及其种群研究 [J]. 四川动物,2017,36(6):680685.

[12] 林石狮,叶有华,孙延军,等. 深圳市区域绿道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评估[J]. 林业资源管理,2013,2(2):107112. 作者简介: 林石狮 /1984 年生/男/广东汕头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生态学

*通讯作者: 孙延军 /E-mail: 19839862@qq.com

 ??  ?? 图 1 调查公园分布示意图
图 1 调查公园分布示意图
 ??  ?? 图 4 斑腿泛树蛙
图 4 斑腿泛树蛙
 ??  ?? 图 5 躲藏在树根区域的花狭­口蛙
图 5 躲藏在树根区域的花狭­口蛙
 ??  ?? 图 7 荔枝公园的小型静水景­观水体
图 7 荔枝公园的小型静水景­观水体
 ??  ?? 图 6 夜间自然观察
图 6 夜间自然观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