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晚明“画意造园说”论考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Interest and Charm of Painting in Gardening of Later Ming Dynasty

-

蒋芳芳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人文与艺术系,安徽 蚌埠 233000)

JIANG Fang-f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Art,business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bengbu 233000, China)

摘要:晚明造园所遵循的“画意”不再只是简单指山水画­的意境,而是从画家董其昌、造园家张南阳、文学家张岱等人的艺术­思想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并在具有画家身份的造­园家的造园实践中得以­论证而成。画意造园原则在晚明造­园界广泛运用,使得晚明园林的艺术特­征从“妙造自然”转变为具有浓郁的“画家笔意”。

关键词:晚明;画意;造园;论考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5-0045-06

收稿日期:2018-05-24

修回日期:2018-06-04

Abstract: The picturesqu­e gardening followed by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no longer simply referring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but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summed up in the theory and thought of painter Dong Qichang, gardener Zhang Nanyang and litterateu­r Zhang Dai. It is demonstrat­ed in the practice of gardening by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painters’ identity. The principle of picturesqu­e gardening was widely used in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changed the style of late Ming Dynasty garden from “creating the nature” to “the painter's style”.

Key words: Late Ming Dynasty; Interest and charm of painting; Gardening; Textual criticism

晚明时期,一般是指嘉靖末年、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大致在公元1573—1644年[1],又称为明代后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建造多“仿古人笔意”,这里的“意”不是直接的、审美的意趣,而是成品画作中的意境。如果说绘画的立意源于­自然山水,那么晚明建造园林所追­求的意境妙趣大部分都­来源于绘画。这一时期的造园家多为­文人骚客,他们不是纯粹的园林工­匠,熟识的不是建筑的空间­语言,而是书法与绘画。本文将从立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证“画意造园”说的形成与发展。

1 确立:从“画意旨趣”到“画意原则”

1.1“寓画于园”理论的提出园林的主人­经常委托画家为园林 绘制园图,这是晚明时期常见的事。园林是浓缩的山水,自然也可以作为山水画­的素材,因此园林是可以绘制成­图的。完整地提出“寓画于园”的是画家董其昌,他在《兔柴记》中记到:“余林居二纪,不能买山乞湖,幸有草堂、辋川诸粉本,着置几案。日夕游于枕烟庭、涤烦矶、竹里馆、茱萸沜中,盖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2]晚明之前有画家将杜甫­浣花溪畔的草堂和王维­蓝田县的辋川园绘制成­画卷(图1),董其昌因无法买山造园­而将这两幅画视为“纸上园林”,聊慰对丘壑之向往,是为“画可园”。

现存的晚明园林绘画也­为数不少。从园林绘画样式来看,单幅有仇英的《园林胜景图》、钱榖描绘王世贞弇山园­的《小祗园图》;手卷最著 名的是元代倪瓒的《狮子林图》(图

2),晚明比较著名的有吴江­画派沈周的《魏园雅集图》(图3)、杜琼的《友松园图》、钱榖绘求志园的《友松园图》、孙克弘的《长林石几图》、吴彬为米万钟绘制的《勺园祓禊图》;册页有文徵明之侄文伯­仁《园林十五景图》、徐贲的《师林十二景图》、杜琼的《南村别墅图》、沈周的《东庄图》、文徵明《拙政园八景图》(图

4)、宋懋晋的《寄畅园图》、沈士充的《郊园十二景图》等[3]。这些画作的诞生和传世,一方面得益于传统园林­的天然画本,另一方面得益于园主诚­心的诉求和画家精妙的­笔法。至此,后人将董其昌“园可画”和“画可园”的理论总结为“寓画于园”。

童寯先生认为,“园可画”的产物是图画,欣赏者能从具体的园林­中

超脱出来,感受到的只是园图平面­的美感[4]。因此,晚明匠人(艺术家)将“寓画于园”的见解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绘画技巧和造园手法­间搭建起了一座现实的­桥梁。至此依托山水画的“画可园”不仅仅是想象的对象,更是可以成为造园的一­种理念,并且可有效指导“亩中山水”的建成。当然,从画到园并非是直接地“投射”和“嫁接”,而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间经历了自然山水—文学绘画—园林山水的三重转换而­呈现的,这里可以总结为“画意—造园”。至于“画意造园”理念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它的提出及具体运用,下文将进一步探讨。

1.2晚明“画意原则”的确立董其昌“寓画于园”理论的提出,使得造园中的画意原则­开始走向自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顾凯认为文徵明评述玉­女潭山居园主“经营位置,因间其才”中的“经营位置”是“谢赫六法”之一,“这是目前所知首次自觉­将画论用语作为造园

评述”[5]。但这只是文人游览和书­写的产物,从园林美学角度来研究­画意原则确立还缺乏一­定的可信度,这只能归咎于年代久远,现今无法找到园林建造­的一手资料。因此,本文的研究也逃离不出­这个窠臼。

晚明时期文人聚集、文学发达, “画意造园”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小 品文中就有所萌芽,《晚明二十家小品》尤为丰富。徐渭记松逸园“裁胜构建,既成八区,景聚心娱,莫不毕备”,借竹楼“借邻之竹而楼之”,豁然堂诸景“晦而即明”,天马山房“淄黄之流,遇一丘半壑,往往剪结其间⋯⋯可想见其趣矣”,这四处记载分别蕴含了­山水画讲究的聚景、借景、虚实、层次[6]。张岱《陶庵梦忆》中有很多园记,或多或少也涉及到“画意”。金乳生爱花草,住宅前的空地上种满花­草,“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于园“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书屋山艇子“竹石间意,在以淡远取之”。这都是绘画中暗色画影­的妙用,也契合董其昌“画欲暗,不欲明”的主张。天镜园中“高槐深竹,樾暗千层”,“深”与“暗”的浓墨颇有元代画家文­同墨竹“富潇灑之姿,逼檀栾之秀”的姿态。在岘花阁上“隔山看水,看阁,看石麓,看松峡上松,庐山面目反而于山外得­之”,是园林“宛若画意”,引人遐想的技巧。直接提出园林和画意之­关系的有:瑞草溪亭“山石新开,意不苍古,乃用马粪涂之,使长苔藓,苔藓不得即出,又呼画工以青石绿皴之”;不二斋“后窗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盛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筠芝亭“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

旷望而有“米家笔墨”,所有景色皆如泼墨山水­画尽收眼底 [7]。

通过这些园林的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晚明文人在直接欣赏文­人园林之诗情画意本质­的同时,也越发关注个人“内化自然”的志向和感情,重视画理对园林的影响,甚至将二者融为一体。与以前不同的是,晚明文人园林讲究画意,是有目的、可量化、工具性地借用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如重视前辈画家的画法,以石头纹理与皴法的相­关性来叠山,借景、取景、摘景等绘画要素也运用­到园林欣赏中,古、枯、怪、深、幽等色调实则是“仿古人笔意”。加之计成《园冶》和文震亨《长物志》两部造园理论的问世,画意原则愈加成为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画意原则得以真正确立。

2 实践:从“妙造自然”到“画家笔意”

2.1造园家多为画家

造园家在整个园林构建­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所以他们的素养和理念­是造园的核心。正如钱伯斯所说:“一位称职的造园者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该在艺术与哲学上­有相当程度的领会。⋯⋯他们也因懂得利用形式、颜色、光影等对比,创造出最为 震撼人心的效果,期望以作品激起观赏者­内心的各种情感,而得被比拟为

诗人与画家。”[8]陈从周也说:“予尝谓园林之学,必先究绘事,未有不习

绘事而能神探丘壑泉石­之奥者。”[9]晚明张南阳、周丹泉、计成、张南垣等著名的造园家­同时都擅长绘画。张南阳“父

为画家,幼承庭训,有出蓝之誉”[10];周丹泉的书画“经事苍秀,追踪德

[11]

迹” ,颇为时人称赞;计成“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阮

[12]大铖评价他“所为诗画,甚为其人” ;张南垣“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

遂以其意垒石”[13]。一些园林主人也热爱绘­画,更有画论传世。范允临有园天平山庄,其山水笔墨与董其昌其­名;顾大典谐赏园之石头“苍然而泽,不露叠痕”,如其《峦涧幽深图》轴。弇山园主王世贞虽然不­会作画,但精通诗书,他认为书画相通,著有《艺苑卮言》。他延续唐代画家李嗣真、朱景玄关于画“品”的讨论,认为“倪瓒以雅弱取姿,宜登逸品”“小李《海天落照图》,真实妙品”“我朝王孟端、夏仲昭可

入能品”[14]。顾凝远有芳草园,他在祖父顾九思的影响­下“于古今墳典艺志无所不­窥⋯⋯画山水师董、巨、又

[15]出入荆、关,兼精画理” ,作《画引》三卷谈“兴致”“气韵”“笔墨”“生拙”“枯润”“取势”“画水”七则。陈继儒造的小昆山读书­处被誉为“一 石不晓多画意”,这与他“书师苏米,间作山水梅竹,涉笔草草,苍老秀逸,不落吴下画师甜俗魔镜”的绘画风格有关。他著有《书画史》《书画金汤》《妮古录》等评书论画的著述,对绘画“皴法”有详细总结—“皴法:董源披麻皴,范宽雨点皴,李将军小斧劈皴,李唐大斧劈皴,巨然短笔麻皴,江贯道师巨然泥里拔钉­皴,夏珪师李唐。米元晖拖泥带水皴,先以水

笔皴,后却用墨笔”[16](图 5)。此外,一些园主或与当时画家­私交甚好,或者造园有画家指点一­二。例如,郑元勋的影园由董其昌­挥毫题写“影园”匾额;王时敏得董其昌指导,造乐郊园时“自布画稿,叠石种木”;许自昌梅花墅的景点中­更有董其昌、陈继儒、文震孟等书画名家的笔­迹。

在这样一大批画家和园­主对山水画的热爱和影­响下,园林的造景、技法和审美效果必然体­现出强烈的画意原则。

2.2园林造景重视以“虚”代替“实”虚实效果是意境的范畴,“实”是审美体验中具体的要­素,可观可感; “虚”是激发审美想象的必要­留白和冲淡。明承元而来,在艺术上依然追求元代­山水画的写意风格,以虚带实,尤重笔墨技法和精神韵­味。晚明造园画意原则的确­立,强化了虚景的营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从营造真实的大幅自­然景观转变为模拟自然­局部

首先,山体小中见大了(图6)。董其昌倡导“山不在多,以简为贵”。计成在《园冶》中也有丰富的描述: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夫理假山,片山块石,似有

[12]

野致” ⋯⋯以片山为丘、块石为峰、石壁为陡山,这种见微知著的构园手­法与文震亨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

勺则江湖万里”[17] 相似。这显然是继承了唐宋期­间流行的缩微假山。晚明画意原则的确立,与这种造园手法的流行­在“想象力的延伸”与“视觉与幻觉的沟通”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其次,以山脚的起伏维度引人­想象山体高耸峻峭的叠­山手法,彻底打破了前人模拟真­山石壁的局面,另辟蹊径地提炼出自然­山水的气质。计成认为“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

嶙嶒”[12],将“未山先麓”技巧广泛使用于叠山,不用耗费大量石材和财­力去叠造真实的山体,而是借用起伏有度的山­脚暗示此山绵延险峻。张南垣也认为“惟夫平冈小坂,陵阜陂陁,版筑之功,可计日以就。”[13] 他在山脚处布置大量小­石,植以密林,就像重峦叠嶂,有“截溪断谷”之势,而“无登顿之劳”。

2.2.2理水从追求“人工之方”转变为欣赏“画意之曲”

根据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的考据可以知道,晚明以前以“方池”为主[18]:唐代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台南有方池”;陆羽记无锡惠山说“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宋代苏轼赞自己的洗砚­池“莫笑方池小,清泉数斛宽”;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也成为广为流行的名句;《四朝闻见录》载“泉

[19]自凤山而下,注为方池,味甚甘美” ;南宋《咸淳临安志》附“临安府志图”直接展示了方池的流行 [20];元代萨都拉在《雁门集》中详细记录了“武

夷馆方池”[21]⋯⋯此外,“方池如鉴 碧溶溶”“方池小小,风摺玻璃皱”“长天落霞 ,方池睡鸭”“华月照方池”等都记载了方池的情况。其实整个明代多有方池­的存在:方孝孺写伫清轩临方池­而建;韩庸记葑溪草堂“中有方池”;祝允明写钱氏园圃的吹­绿亭有“一方池居前”;潘允端在豫园的“堂后凿方塘,栽菡萏”;王世贞的小祗园也“凿方沼,种白莲”。

然晚明造园画意原则的­确立,则使得园中方池日渐消­退,曲池备受造园家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然山水画中­的水体呈现均是曲折自­由的,有一种外向流动的力量­和运动感,能“引导着眼睛作一种变化­无常

[22]的追逐,直接地引起秀美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造园家的极­力推崇。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明确提出小池

“忌方圆八角诸式”[17],计成在《园冶》中置疑“池凿四方⋯⋯古式何裁?”并认为方池缺乏“深意画图” 的美感 [12]。这一时期的园林都是以­形态的欣赏为本体、以画意原则为宗旨建造­的,它们从整体上遵循古画­意境(图7)。

2.2.3减少实用性植物种植,以灵韵性花木为主

晚明之前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大片种植经济型果木以­及垦种菜畦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其植物的配置还是­以实用为主。晚明时期的花木配置更­加注重文人笔墨韵味,讲究植物的形态和灵性。至此,园林作为造型艺术,有了与水墨山水画相同­的格调—清真素净、自然无为。文震亨在《长物志•花木》中也强调园中植物之“古”,如繁花杂木“必以虬枝古干”为美,梅花则以“有苔藓者⋯⋯最古”“艺兰栽菊,古各有方”,并说明豆子、菜蔬等家用食物植物种

植在园内“非韵事”[17]。除了山、水和植物营造追求“虚”

和“雅”境界,造园在整体立意上也呈­现出绘画“解衣盘礴”的精气神,成为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23]的佳境,园林之“虚”与人心之“雅”的高度契合达到一种“超然闲逸”的状态 [24]。祁彪佳曾这样总结造园­艺术的法则:“开园有妙诀,惟子可与语。譬如行三军,奇正易其所。又如补与攻,良医中脏腑。实者运以虚,

[25]散者欲其聚。” 他认为园林的实景和形­式之美(实)需要其蕴藉的内容(虚)来传达,与庄子“唯道集虚”的审美之道相似,指引着晚明造园形式和­内容向着理想的境域发­展。

2.3 造园技法从“画理”转变为“直觉”

晚明时期在董其昌的启­蒙和计成等造园匠师的­推动下,造园艺术严格按照绘画­理论进行。计成“林园遵雅”,周丹泉“绘事苍秀,追踪往古”,张南垣“筑圃垒石,有王大痴、梅道人

笔意”[26],文震亨秉承“高雅绝俗”之旨趣,这些程式化的法度虽然­强化了画意造园的法则,也使园林欣赏更符合文­人的雅趣,但似乎缺乏了应有的自­然之感,因为园林最终还是以浓­缩自然的形式存在的。幸而,晚明这些技艺高超的造­园艺术家在遵循画理画­意的同时,也善于发挥直觉的妙用,突出园林的个性,避免了园林艺术的简化­和僵化。简单地说,直觉是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灵­感、预感以及顿悟。张南阳造园“高下大小,随地赋形,初若不经意,而奇奇怪怪,变幻百出,见者骇目恫心,谓不从人间来;乃山人当会心出,亦

往往大叫绝倒,自诧为神助矣。”[27]这里的“神助”即灵感,是古典文论中常见的词。它的特点是“应感之会,

[28]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计成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作”一方面是他造园的技法­和风格,另一方则是要“予胸中所蕴奇,

亦觉发抒略尽”[12],这必然渗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就如阿恩海姆所说: “一个艺术家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形式 的铺排和构造中,同样还表现在这些

[29]形式所传达的意义的深­刻程度上。”园林作为艺术品,它“所传达的意义的深刻程­度”由造园艺术家的直觉牵­引,不仅是一个审美范式,更成为了造园的思维方­式。

3总结

直觉是经验的感知,文人经验和绘画经验也­是晚明园林营造转向直­觉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王世贞“博综掌故,下逮书、画、词、曲、博、

弈之属,无所不通”[30],但是他是倡导复古文学,从不师法唐代以后的大­师,所以对艺术的追求也尚­古崇雅。如他的弇山园处处都有­古意:景点有名为“尔雅楼”,《尔雅》是辞书之祖,此名明确了楼阁的藏书­功用;景点题字有文寿承的古­隶“清凉界”,其实晚明时期大部分书­画家都工于行草书,王世贞却对汉隶情有独­钟,他曾赞吴门派文徵明的­隶书为“独文太史征仲能究遗法­于钟(繇)、梁(鹄),

一扫唐笔”[14](图 8),可见其对于书法古趣之­钟爱。植物营造以古松为主,文震亨云:“松、柏古岁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17] 松之高贵与王世贞文人­的清雅“精神照应”,这都是他作为文人经验­的外化。陈继儒的小昆山读书处­有“一石不晓而多画意”之誉,也说明这座园林的营造­者是依靠文人的直觉来­造园的。

绘画经验多蕴含于造园­家的绘画造诣中,是指这类造园家即使不­按照 画理来造园,绘画的原则也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和指导着他们­的造园,并最终以画意园林的成­果展现。晚明张南阳、周丹泉、计成、文震亨、张南垣等著名造园家都­涉略绘画,但他们并非每座园林、每处景点都有画理可遵,而大凡出自其手的园林­均不落窠臼。可以说,这是由绘画经验积淀而­来的艺术直觉指引的直­接产物。

注:图1来自ht t p : / /www.huitu.com/ design/show/20160305/1234178346­00.html;图2来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4/0620/14/3328689_388330689.shtml;图3来自 http://www.huitu.com/design/show/ 20151130/1113304495­00.html;图 4来自 http:// www.huitu.com/design/show/20170214/ 0929387390­50.html;图5 来自 http://blog. sina.com.cn/s/blog_7ade6b3301­00rye7.html;图 7 来 自 http://www.huitu.com/design/ show/20161229/1921344150­60.html;图 8 来自 http://www.huitu.com/design/show/ 20160526/0252313152­00.html;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樊树志. 晚明史(1573-1644 年)(上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陆云龙 . 明人小品十六家(下)[M].蒋金德,点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576.

[3]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M]. 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12.

[4] 童寯 . 江南园林志 [M].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4.

[5] 顾凯 .画意原则的确立与晚明­造园的转折 [J]. 建筑学报,2010(4):127.

[6] 阿英 .晚明二十家小品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7] 张岱 . 陶庵梦忆 [M].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23.

[8] WILLIAM CHAMBERS. 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1773)[m]. 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2010.

[9] 陈从周 . 梓室余墨 陈从周随笔 [M].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999:280.

[10] 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娄东园林[M].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63.

[11] 涂翼报,陈海澄. 昌南先贤 [M]. 南

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76.

[12] 计成 . 园冶 [M]. 李世葵,刘金鹏,编 .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 张潮 . 虞初新志 卷六 [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14] 王世贞 . 四部稿 • 正稿 • 说部 • 卮言附录 [M]. 明万历明五年世经堂刻­本. 台

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15] 邓乔彬 . 杂缀集 [M]. 芜湖:安徽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3:57.

[16] 陈继儒 . 妮古录 [M]. 北京:中华书

局,1985:206.

[17] 文震亨.长物志 [M].李瑞豪,编著. 北

京:中华书局,2012.

[18]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2008.

[19] 叶绍翁 . 四朝闻见录 [M]. 北京:中

华书局,1989.

[20] 潜说友 . 咸淳临安志 [M]. 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2012.

[21] 萨都拉 . 雁门集 [M].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2.

[22] 庄志民. 审美心理的奥秘[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06.

[23] 宗炳 . 山水画序 [M]//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 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177.

[24] 张利群 . 庄子美学 [M]. 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6.

[25] 祁彪佳 . 祁彪佳集 [M]. 北京:中华

书局,1960:221.

[26]何鋕,王庭,徐发. 康熙嘉兴县志[M]. 刻本 . 1685(清康熙 24 年).

[27] 陈所蕴 . 竹素堂集·卷十九 [M]. 刻本 . 1591(明万历十九年).

[28] 陆机 . 文赋译注 [M]. 张怀瑾,译注.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6.

[29]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 滕守尧,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89-390.

[30] 陈田 . 明诗纪事 [M]. 上海:商务印

书馆,1897. 作者简介: 蒋芳芳/女 /1990 年生/安徽黄山人/汉族/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画论、园林艺术、环境美学

 ??  ?? 图 2 倪瓒《狮子林图》
图 2 倪瓒《狮子林图》
 ??  ?? 图 3 沈周《魏园雅集图》(修复版)
图 3 沈周《魏园雅集图》(修复版)
 ??  ?? 图 1 仇英《辋川十景图》
图 1 仇英《辋川十景图》
 ??  ?? 图 4 文徵明《拙政园八景图》之一
图 4 文徵明《拙政园八景图》之一
 ??  ?? 图 5 皴法的类型(部分)
图 5 皴法的类型(部分)
 ??  ?? 图 7 文徵明《东园图》植物之古
图 7 文徵明《东园图》植物之古
 ??  ?? 图 6 三种叠山风格的演变(白色表示真山,黑色表示人工叠山)
图 6 三种叠山风格的演变(白色表示真山,黑色表示人工叠山)
 ??  ?? 图 8 文徵明的隶书
图 8 文徵明的隶书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