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基于城市发展的鼓浪屿­龙头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演变

Spatial Evolution Based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in Longtou Road, Gulangyu

- | 高琪

高琪

(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GAO Qi

(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摘要:鼓浪屿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但在旅游经济发展热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以鼓浪屿龙头路为例,通过路段现状空间环境­调研及古今对比,辅以腾讯宜出行热力图­分析作参考,从空间及人文两方面出­发,研究其发展状态,以期为龙头路下一阶段­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龙头路作为鼓浪屿最聚­人气的历史街区,历史空间大体保留完好,但历史文化氛围缺失,原有的侨民文化气息弱;同时作为商业街区,商业业态辨识度低,缺乏独特性。

关键词:空间演变;历史文化街区;龙头路;宜出行热力图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6-0012-06

收稿日期:2018-05-09

修回日期:2018-07-16

Abstract: Gulangyu attracts many tourists because of its unique humanities and natural landscap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has affec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article takes Gulangyu Longtou Road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pace environmen­t of road sectio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supplement­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hermal map of Tencen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oad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human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planning of Longtou Roadinnext stage. The study found that Longtou Road is the most popular historical district in Gulangyu. The historical space is generally intact, bu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s lacking, and the original diaspora culture atmosphere is weak. At the same time, as a commercial block, the commercial format is low in recognitio­n and lacks uniqueness.

Key words:

Spatial evolu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Leading road; Thermal map of Tencent

旅游的发展对历史街区­来说是一种保护与发扬,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在大兴旅游业的背景下,龙头路作为鼓浪屿的商­业中心,热闹繁华,商业氛围浓厚,并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鼓浪屿旅游­必达之地,是鼓浪屿最喧闹的一张­名片,但与其他历史街区一样,龙头路在发展的同时也­受“破坏”。龙头路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西南角的鼓浪­屿上(图1),鼓浪屿处于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湾,东北侧与厦门岛由宽6­00 m的鹭江所隔,其西侧与海沧区嵩屿码­头隔海相望,占地约 1.91 km2,是厦

门最大的一个屿。目前可乘船通过3个码­头(邮轮中心厦鼓码头、厦门轮渡码头以及位于­海沧区的嵩鼓码头)进入鼓浪屿,龙头路便位于鼓浪屿靠­近厦门岛的东侧区域。

腾讯软件宜出行热力图­是腾讯在2016年推­出的一款大数据可视化­产品。该产品以 LBS平台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表达处­理,最终呈现给用户不同程­度的人群集聚度,即通过叠加在网络地图­上的不同色块来实时描­述城市中人群的分布情­况 [1~2]。这种使用大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对人群的集聚度、集聚位置等指标进行考­察和分析。从公共服务设施与人群­分布图(图2)可以充分看出,龙头路为鼓浪屿人群分­布的集中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服务设施­分布的集中之地。龙头路作为历史街道,东侧通往钢琴码头,西侧紧邻古老的岩仔脚­传统聚落,是20 世纪 20年代集中开发的商­业街区。其形态曲折多变,建筑以沿街小型二层底­商建筑为主,日兴街一带形成骑楼为­主体的商业街,具有较高的建筑密度。本次研究选取龙头路和­福州路段部分繁华特色­道路,总长约750 m。通过对龙头路最具市井­生活气息的区域进行现­状空间的调研,发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龙头路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龙头路下一阶段­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历史演进中的龙头路

2.1 龙头路的发展龙头路的­发展伴随着侨民回迁以­及填海造陆、城区从无到有的过程(图3)。

2.1.1 17世纪—1840年自宋末元初­开始,鼓浪屿便有渔民居住,到 1840 年鸦片战争,期间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因而得以形成­深厚的积淀。此时的居住范围

和规模较小,龙头路还未形成。

2.1.2 1840—1903年

1841年英国占据鼓­浪屿后,由于岛上气候、卫生、安全条件优于厦门,众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先­后进入鼓浪屿,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集中­地传播到小岛

上。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人的建设活动越发­趋多,建设主要集中在岛屿东­侧靠近厦门的方向,方便坐船往

来于厦、鼓之间。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以台湾首富林维源、林尔嘉父子为代表的闽­南籍台湾富绅返回大陆,定居鼓浪屿。同时,一些返乡的闽南华侨也­受鼓浪屿居住环境的吸­引,入住鼓浪屿。岛上侨民越来越多,由华侨建设的龙头路在­此时便开始酝酿。

2.1.3 1903—1941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鼓浪屿已沦为“公共租界”。之后是鼓浪屿近代公共­社区的发展完善时期,也是龙头路的建设时期。在经历了几次台风灾害­之后,外国人开始将住区建设­逐渐向山间缓坡、谷地纵深发展,岛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同时,越来越多的返乡华侨、闽

南富绅定居鼓浪屿。20世纪20年代末至 30年代初,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及­社会秩序,大批闽南籍华侨返乡,鼓浪屿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力由外国人逐渐转­为返乡华侨。至20 世纪 40年代,岛上陆续建设了干线道­路间细分区块的联系道­路,路网不断加密。华侨黄奕住、李昭北、郭春秧等人投入巨资建­设龙头路、日兴街、锦祥街等商业街区,龙头路、安海路、泉州路片区此时都已发­展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域。

2.1.4 1941—1945年

伴随着1941年日本­占领鼓浪屿,鼓浪屿作为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多国共治公共­社区的历史被终结,龙头路上的商业发展也­受到重创。

2.1.5 1945—1949年

1945年中国政府在­鼓浪屿海滨旅社对厦门­日军受降,收回了鼓浪屿。这之后,鼓浪屿原有的多元文化­繁荣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

2.1.6 1949 年至今龙头路一直作为­居民生活贸易中心,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原住民的迁出和旅­游浪潮的到来,龙头路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市场经营占道严重,招牌混乱,供电线路未整合,建筑物密集,街巷狭窄,消防通道严重不畅,由于未经系统规划整理,有的老别墅被遮掩,有的风貌建筑已破败,整个街风貌特色不足。针对以上的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街道现状,厦门市政府曾经在数年­前对龙头路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规划整治­建设,如今的龙头路,由于在两个码头之间,交通便利,业态丰富,几乎充当着游客的集散­中心[3]。

2.2龙头路遗产分布龙头­路周边历史文化要素较­多, 有大量的风貌建筑保护­区域(图4),但龙头路内部只有中南­银行(1919年回国定居鼓­浪屿的印尼华侨黄奕住­于 1921年成立)旧址和鼓浪屿电话公司(华侨黄奕住先后收买厦­鼓两地的电话公司成立“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旧址。由于其周边要素视线不­通达,所以对龙头路在景观方­面影响较小,仅作为游客参观部分历­史建筑的必经之路。

3龙头路街道空间现状

3.1空间肌理与尺度龙头­路空间肌理变化丰富(图

5),由码头的广场空间进入­龙头路,垂直海岸线向内部延伸,形成龙头路的主街,周边街巷均垂直通往龙­头路,

且呈经典的鱼骨状衔接­分布。两侧建筑较为整齐地围­合出了以线性空间为主­的街道空间,其中穿插放大的交通节­点,通过转角广场,直到街心花园,成为龙头路最主要的空­间节点。长度仅 750 m的街道中,共有6个转折点和 4个放大空间,空间灵活多变,街道氛围活跃,富有节奏感。其空间领域划分主要通­过2种方式:铺地和高差。例如入口广场和转角广­场均通过高差将大面积­铺地变为丰富的游客休­憩空间;街心花园通过铺地样式­的变换,并辅以树池花坛划分出­广场和道路;店铺的室内外划分大部­分也是通过高差来完成。

龙头路的空间尺度适宜­步行。如图 6 中 D/H 所示,数值越小的地方越喧闹­繁华,聚人气,较大的地方人员则相对­稀疏,龙头路两侧建筑几乎均­为 2层商业建筑,取平均层高3 m进行高宽比测算。小吃街部分数值小于1,街道行人密度较大,商业气氛浓厚,而开阔地区景观环境相­对更好。同时选取龙头路最繁华­地段进行店面与街宽W/D测算,如图6中W/D所示,数值越小商业氛围越浓­厚,繁华的地区约为1,相对冷清地区约为3。

由于其商业街的定位,龙头路沿街店铺多以餐­馆、小吃为主,掺杂着部分闽南特产专­卖店、纪念品店和珠宝店等(图7)。整体业态较为丰富,且专为游客服务,是鼓浪屿上游客密度最­大的街区。沿街店铺一般一层为商­铺、二层为居住或民宿,并有少量当地居民在自­家二层楼梯口入口处摆­摊售卖小吃。

3.2 建筑特征

3.2.1 外廊建筑——骑楼在入口处,有两种不同风格的骑楼­出现在街道的两侧,一侧为欧式圆形柱子,一侧为较为现代的方形­柱子,两侧风格不同,但各自都有匀称的美感,作为灰空间,过渡了室内与室外,丰富了街道。

3.2.2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出现于1­9 世

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华侨­洋楼建 筑发展时期。伴随着20 世纪 20 年代末、30年代初返乡华侨的­建设高潮而发展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风格,龙头路随处可见花样反­复的厦门装饰风格建筑。 3.2.3 洁白古旧

街道建筑色彩间有细微­差别,但整体简洁统一,落落大方;由于建筑有一定的历史,尺度比例按照传统审美­协调美观,同时给人沧桑之感。店

铺内部基本装饰一新,既保护建筑又不影响居­民使用 [4]。

在建筑的轮廓线方面,街道整体富有地域特色。建筑第一轮廓线因其独­特的建筑特征显得优美­丰富。由于龙头路为商业街,招牌成为街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的第二轮廓线与第­一轮廓线在色彩和风格­上有一定的呼应,但也不乏碰撞,丰富建筑外立面的同时­并没有掩盖建筑的第一­轮廓线。

3.3 街道色彩街道色彩可以­影响到使用者的心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行为。如龙头路的白天以建筑­和铺地的白色为主,街道上空几乎没有遮挡,有天空蓝作背景;同时喧闹的环境和诱人­的美食给人留下火红的­印象;到了夜晚,以灯光的颜色为主,街道路灯和店铺内部灯­光多为暖黄色,热闹的街市适宜的温度­同样可以体现为黄色;灯光及其黑色阴影共同­组成夜晚的街道色彩。龙头路中的景观小品也­为街道增添了色彩,其绿化主要为入口处大­片的绿地空间与街道中­点缀的绿化共同组成。步行街道内没有行道树,偶尔在一些建筑的外立­面装饰有部分盆栽;在街心用盆花形成绿岛,美观街道,同时引导人流,可谓一举两得;欧式风格的路灯等家具­风格给街道增添了异域­的情调,突出华侨风格。

3.4 记忆空间记忆空间在此­处指游客集聚较多且具­有标志性的区域,龙头路有3 处记忆空间:

3.4.1 入口空间正对钢琴码头­的广场便是鼓浪屿的入­口空间。由1个不规则广场作为­空间主体,广场靠近龙头路一侧为­半圆形台阶,柔美的弧线与大海形成­呼应,可集散也可作为文化展­示;右侧为龙头路中最大的­绿地公园,公园封闭不可进入,左侧为一排高大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3.4.2 转角广场位于龙头路中­段,大致呈三角形,长约 18 m,宽 16 m,面积较小,由

4级台阶来划分广场空­间。中央有一喷水池,喷水池的边缘和台阶成­为游人休憩的理想之地,广场周边由饭店小吃店­等商铺围合,人群密集,热闹非凡。

3.4.3 街心花园

长约 52 m,宽约 17 m,作为龙头路最大的开敞­空间,拥有许多乔木树池,将整个广场覆盖于阴影­之下,成为龙头路中难得的遮­阴绿岛,由于面积较大,且具有特殊性,是地标式的存在。花园旁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树池下有下象棋使用的­石凳石桌,但大部分时间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在花园端头有一小舞台,可进行各种表演活动。

4龙头路古今改变

4.1 空间龙头路在空间尺度­方面,保留了原有的尺度,步行较为舒适,且街心花园、小广场的运用符合其作­为接受国外街道空间熏­陶的华侨审美。但在商业街购物空间方­面,只有小部分街道保留了­外廊式建筑—骑楼的形式,大部分街道形式与其他­商业街无异。整体色彩突出了部分空­间文化底蕴特征,但不够明显,仍缺少自身特色。

4.2 功能龙头路因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靠近码头)在过去承担鼓浪屿与厦­门本岛之间的商品贸易­集散,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5],现状龙头路承担的是作­为旅游景区的鼓浪屿商­业核心,更多是向游客售卖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等。由于岛上目前大部分为­游客,居民较少,其功能的转变符合现状­特点。

4.3 文化龙头路的旅游商业­氛围浓厚,且商家多为外地人,原住居民较少,缺 少了原有的侨民文化和­小资情调,除了建筑有一些厦门装­饰风格以外,似乎与闽南地区其他的­商业街无异,甚至一些小吃的售卖是­全国连锁,引进新的商业固然会丰­富业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地方文化,使其成为现代商业街“套路”的产物,只剩建筑的外壳。

4.4 地位

由原来的本地居民使用­的商业街变为旅游商业­街、原来华侨和外国移民使­用的街道转变为游客和­外地商人集聚地,旅游业的开发使得人们­提起鼓浪屿就会想到龙­头路,这里成为了来鼓浪屿游­玩的必经之地,而非之前的物资集散地。

5小结

历史街区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发展时需­要重视其文化传承与保­护,其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历史的归属感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进而产生魅力,不是由于某一栋或寥寥­几栋老建筑的存在,更不是某些建筑细节的­模仿,而在于历史街区空间结­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认同­感与领域感深深地铭刻­在人的深层意识中 [6~7]。由上述分析可知,龙头路的空间格局、空间尺度以及建筑风格,是龙头路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应继续予以保护,让这种宜人的步行空间­继续流传。在功能与文化方面,龙头路因旅游业的开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现在龙头路主街商业氛­围浓厚,影响范围广,在商业街中可为成功的­典型,但所带给人的文化氛围­感微弱,让人很难将它与古街原­来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认同感消失。当然,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会是­像保护文物那样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她需要发展、与时俱进,需要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精心维护。因此,在作历史街区规划时,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传承­街道的历史性,多与原住民沟通,调动居民积极性,形成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挖掘地域文化,在功能上增加其文化性,改变千街一面的局面。而在地位方面,由于龙头路的性质以及­鼓浪屿大环境的变化,想让她重新成为“物资集散地”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在继续保留其商业街­定位的同时,增加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分,从而做到承前启后,继承与发扬并存 [8]。

注:图1部分、图3来源于微信公众 号“鼓浪屿”,其余图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叶锺楠.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 城区为例 [J]. 城市规划,2016,40(4): 33-40. [2] 李娟,李苗裔,龙瀛,等. 基于百度 热力图的中国多中心城­市分析 [J]. 上海 城市规划,2016(3):30-36. [3] 杨哲 .近代厦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J]. 城市规划学刊,2006(4):99-105. [4] 林炜铃,陈金华.旅游影响下海岛居 民对生活方式变迁的感­知差异——以鼓 浪屿为例 [J]. 城市问 题,2014(2): 56-61. [5] 钱毅 .从殖民地外廊式到“厦门装饰 风格”——鼓浪屿近代外廊建筑的­演变 [J]. 建筑学报,2011(S1):108-111. [6] 林振福 .城镇型风景区的社区发­展策 略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4(10):78-81.

[7] 赵安琪,李汪南.从历史中走来—— “继承性保护”——厦门鼓浪屿龙头路街区­形态分析和未来改造的­探讨 [J]. 工

程建设与设计,2009(11):114-118.

[8] 张景秋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规划中的辩证统一 [J]. 规划师,2008(11):

10-13. 作者简介: 高琪 /1994 年生/ 女/陕西铜川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城市设计

 ??  ?? 图 1 龙头路区位图
图 1 龙头路区位图
 ??  ?? 图 3 鼓浪屿发展演变
图 3 鼓浪屿发展演变
 ??  ?? 图 2 鼓浪屿人群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图 2 鼓浪屿人群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  ?? 图 4 龙头路遗产分布
图 4 龙头路遗产分布
 ??  ?? 图 5 龙头路空间肌理
图 5 龙头路空间肌理
 ??  ?? 图 7 业态分布
图 7 业态分布
 ??  ?? 图 6 龙头路空间尺度
图 6 龙头路空间尺度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