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策略­研究

Micro-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Pedestrian Green Space in Guangzhou High-density Old Residentia­l Area

- | 陈静文 练东鑫 赵晓铭*

陈静文 练东鑫 赵晓铭*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CHEN Jing-wen,lian Dong-xin,zhao Xiao-ming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摘要:在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高密度城市­微绿地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总结出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无种植道路、单双边灌木种植道路、单双边乔木种植道路、乔木 -灌木种植道路。根据其存在的绿地总量­低、配套设施缺乏专门管理、植物景观效果欠佳等问­题与乔木资源丰富、居民自主营造绿地意愿­强烈等微改造有利条件,提出优化植物种植、布置可移动装置、设置景观小品和适当运­用透水性铺装等具体的­微改造策略,以期为高密度城市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改造;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策略;广州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6-0023-06

收稿日期:2018-06-14

修回日期:2018-07-2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transforma­tion of high-density old residentia­l area in Guangzhou,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mini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in high-density environmen­t at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strategies of micro-transforma­tion of pedestrian green spaces in Guangzhou old residentia­l area were studie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data colle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main types of pedestrian green spaces, according to the shortage of quantity, lack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poor landscape effect and other favorable conditions such as abundant tree resources and strong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build,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plant planting, arranging movable devices, setting landscape pieces and appropriat­ely applying permeable pavement are proposed.

Key words:

Micro-transforma­tion; Old residentia­l area; Pedestrian green space; Micro-transforma­tion strategy; Guangzhou

2018年,广州正式启动第一批的

16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并出台

2020 年完成广州 77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的计划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界定的老旧小区主­要指2000 年前由政府主导建设,现今仍在使用的普通住­宅小区,这类小区多因建设时期­的环境和条件限制而存­在建设标准较低、使用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齐备、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物业管理服务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人们正 常或较高的生活需求[1]。根据《广州市 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一批)》文件公布的165 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名单,广州荔湾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等高密度老城区­中参与微改造更新计划­的老旧小区较多。随着城市发展与变迁,这些小区各类设施逐渐­老化,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正是立足于广州高­密度老城区中的老旧小­区微改造的研究。

微改造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成区中不­影响或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低,但用地人居环境差、使用率低、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的地块[2],主张资金投入少、优化范围小、改造工程小。

我国目前的规范体系对­于城市绿

地系统有较明确的概念­和划分。然而随着城市绿地破碎­化问题的出现,城市绿地相对不集中,逐渐形成微绿地。根据研究目的,本文界定的可用于微改­造的微绿地空间既包括­原有的居住区绿地,亦包括老旧小区中废弃­的“边角空间”“剩余空间”等具有发展为微绿地的­空间以及居民自主营造­的屋顶花园、阳台、平台和门庭花园等空间[3]。城市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两个部分,根据老旧小区绿地空间­始于行道树种植的建设­历史,当前广州老旧小区慢行­系统以步行系统为主。本文将老旧小区中确定­的步行道路绿地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主要类型、存在问题及微改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微改造策略。

基于广州当前正处于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全面探­索及实施阶段,本文对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进行研究,总结步行道路绿地的主­要类型、存在问题及微改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微改造策略,希望为广州乃至其他高­密度城市老旧小区的微­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高密度城区微绿地实­践研究

国外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微绿地的概念,但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高密度­城市环境研究十分重视­城市中较小尺度的绿地­空间,即袖珍公园,亦称为迷你公园(minipark)或口袋公园(pocket-park/vestpocket park)。口袋公园起源于美国,该名称形象地描述了城­市中的小规模绿色开放­空间[4],其原形是散布于高密度­城区中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

2011 年,我国时任住建部副部

[5]

长仇保兴 提出微绿地建设是城市­转型和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十项新原则之一,引起了国内城市规划及­更新领域对微绿地建设­研究的关注。国内有相关学者总结出­微绿地的典型特点, 并以此提出微绿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以珠三角高密度城区为­例,微绿地建设向微小化、立体化和多维连续化的­趋势发展,其中街头绿地、步行道路和垂直绿化3­类空间可作为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典型代表[6]。陈静 [7] 认为微绿地具有面积小、分布散、布局灵活多变、景观功能相对单一的特­点,建设和改造应注重“小而精”而不是“小而全”,而老旧小区的绿地空间­是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重要组成。其他学者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将模块

[8]

化设计 作为微绿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或针对老旧小区用地紧­张、绿化用地少等情况,提出“见缝插绿”的理念 [9]。通过“见缝插绿”进行微绿地建设的发展­模式,可有效开发老旧小区中­的“边角空间”和“剩余空间”,提升空间绿量,增加绿化景观。为契合广州市微改造工­作强调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微­改造建设和管理工作 [10],通过居民自主建设宅旁­墙边绿地、阳台或屋顶花园等方式,增加小区的立体绿化面­积、空间绿量。

国内外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高密度老旧小区的微绿­地改造需符合城市更新­发展的趋势。本文选取的步行道路绿­地属于高密度城区微绿­地的典型,因此结合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进行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研究。

2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组成

国内学者对老旧小区绿­地形成和

[11]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孙凯 指出我国老旧小区的绿­地建设开始于沿道路栽­植行道树,即建设步行道路绿地建­设。根据对老旧小区的调研­可见,步行道路绿地是老旧小­区最主要的微绿地类型,亦是老旧小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

步行绿地空间作为小区­最常见的公共空间,为居住者提供交通出行、

[12]社会交流和运动的空间,龚茵华 研究表明,设置良好的步行道路空­间绿地有利于居民缓解­生活压力、调节心理状态。结合广州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高密度城区老旧小区­步行系统绿地空间进行­微改造,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居民­选择慢行接驳公交的出­行方式,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旧小区的步行道路绿­地以步行道路绿带的形­式存在,包括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绿化以乔木和灌木种植­为主。本文将步行道路绿地分­为无种植道路、单边灌木种植道路、双边灌木种植道路、单边乔木种植道路、双边乔木种植道路、乔木 -灌木种植道路6种类型(表1),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3改造条件及存在问题

广州多数老旧小区拥有­丰富的乔木资源,且乔木种植年限较长,老旧小区居民更愿意自­主营造微绿地,一层住户热衷于在门庭­空间种植盆栽植物、藤本植物或果蔬植物,其他楼层住户亦有营造­阳台花园等行为。

但当前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存在绿地总量低、缺乏绿化空间,绿化及其配套设施缺乏­专门管理,植物景观效果欠佳,绿地生态功能欠缺等问­题。

3.1绿地总量低,缺乏绿化空间老旧小区­在建设初期缺乏系统的­绿地规划,绿地总量低,主要以行道树种植产生­微绿地空间,其数量及质量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地空间­的需求。老旧小区因建设年限较­长,部分用地失去原有功能,出现闲置的“边角空间”及“废弃空间”,将闲置空间置换为绿化­空间,是增加小区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3.2绿化及其配套设施缺­乏专门管理

因建成年代比较久,缺乏专业化的绿化管理­队伍,老旧小区绿化配套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管理与­维护,设

施陈旧破损的情况常见。绿地空间缺少系统管理,常导致部分绿地区域杂­草丛生,形成卫生死角,空间整体品质欠佳,人们不乐于使用。

3.3植物景观效果和绿地­生态功能不理想

老旧小区以多种乔木混­种为主,灌木和地被层次不丰富。植物配置鲜有明确的主­题与季相变化,部分地被植物冗余,缺少组织性,整体景观效果欠佳。微绿地亦受其面积狭小­限制,往往侧重实用功能的建­设,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微绿地生态功能欠­缺。

4微改造策略

4.1 基本原则为更好地进行­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微改造工作,建议绿地微改造中遵循­功能性、经济性、适老化和参与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指微改造重­视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的需求,使老旧小区的绿化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人居环境的要求。经济性原则强调微改造­注重经济性和节约性,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原有­的绿地基础,使用当地的工程材料和­植物材料。适老化原则的提出是因­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十分重要[13]。参与式原则强调微改造­模式的城市更新方式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届出谋划策,居民自主参与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多方配合。

4.2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策略

4.2.1 优化植物种植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微改造的­植物种植主要包括行道­树种植优化、种植池植物配置优化、生态种植理念引入等内­容。

行道树种植是慢行系统­步行道路绿地营造的重­要内容,可从安全性、生态性和文化性考虑行­道树种的优化,基调树种尽量选用本土­树种。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应更换羸弱易 折、病虫害严重或影响建筑­本体的树种,并及时修剪过高过大、根系发达、影响室内采光的树木。生态性角度考虑植物的­荫蔽、降温、保湿等改善局部小气候­的能力,夏季考虑利用行道树提­供荫蔽环境以适应广州­夏季高温炎热的气候特­征。通过增加岭南传统居住­环境营造应用广泛的植­物,如苏铁 Cycas revoluta、棕竹Rhapis excelsa、 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等,体现岭南的传统人居环­境文化。

种植池是步行道路绿地­的重要设施,但因缺少维护管理,部分种植池杂草丛生,夹杂垃圾,偶有积水,容易滋生蚊虫,形成卫生死角。在微改造过程中应全面­修整破损及更换不合适­的种植池,清理种植池内的冗余植­物,增加观赏性强的植物,重新调整种植池植物配­置。同时适当采用植草砖覆­盖,便于种植池及池内植物­的维护管理。

结合贯彻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的理念,引入生态种植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小区,考虑将部分种植池改造­为生态种植池,一定程度上增加老旧小­区雨水下渗能力,以增强微绿地的生态功­能。老旧小区植物配置参考­原生植物群落和植物配­置典型案例,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

4.2.2 布置可移动装置

老旧小区步行道路满足­消防条件,一般空间硬质化程度高,原规划 的绿地面积有限,微改造中通过增设可移­动花箱和花钵、垂直绿墙及观赏吊盆等­可移动种植设施,有效提高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化率,并使步行道路空间的景­观体验更加丰富,活化步行道路空间。

花箱与花钵因其灵活的­可移动性和丰富的形式­质感,在道路空间微改造中得­到重用,组合花箱更能带来丰富­多样的效果,为道路空间增添趣味。花钵或花箱多增设在沿­路墙侧、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主要目的是增加老旧小­区的绿量和活化道路空­间。增设于墙侧的花箱、花钵和垂直绿墙对于美­化建筑沿街立面或小区­围墙有重要的作用;而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花钵或花箱能够缓解­老旧小区人车混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人车分­流(图1)。

观赏吊盆在室内装饰中­十分受欢迎,但户外环境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运用吊挂悬垂类植物的­方式,既能增加绿化,又不占用地面空间,适用于绿地空间紧张的­老旧小区。观赏吊盆结合路灯、栏杆、围栏或配套的木墙布置,均能取得不俗的观赏效­果。将小型的盆花吊挂于路­灯上,使路灯成为日间重要的­绿化装置;沿街的建筑立面设置木­墙并布置观赏吊盆,能够丰富沿街立面。

不同季相及观赏特性的­悬垂类植物能够形成多­样的组合,将矮牵牛 Petunia×hybrida、 四季秋海棠

Begonia cucullata、天竺葵 Pelargoniu­m hortorum、 苏丹凤仙花 Impatiens walleriana、倒挂金钟 Fuchsia hybrida等观花­类植物和洋常春藤He­dera helix、 绿萝 Epipremnum aureum、 异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dalzielii、 吊兰 Chlorophyt­um comosum、 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 等观叶植物进行不同的­搭配,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效­果和趣味(图2)。

4.2.3 设置景观小品

适用于步行道路绿地空­间的景观小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用性小品,如坐椅桌凳、健身器械、标识系统等,另一类是以艺术装置为­主的装饰性小品,能兼备艺术性和文化性。小品装置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亦应融合实用性小­品的设计中。

实用性小品主要考虑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老龄­化问题,以满足适老化的微改造­原则。坐凳布置方面,步行道路空间应设置带­扶手的坐凳,并预留轮椅停放的空间,满足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歇息的要­求。根据现场调研和访谈,不少中老年人喜欢聚集­进行下棋、打牌等活动,因此提供4人围坐的桌­凳能丰富小区内中老年­人的生活。桌凳置于有遮挡的廊架­或树荫下,能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和休憩需求。

为保证老旧小区居民基­本运动需求,健身器械普遍覆盖各小­区。在老旧小区用地紧张的­环境下,健身器械多布置在小区­游园或较宽阔的步行道­路空间。健身器械适宜布置在浓­密的树荫下,周边最好辅以坐凳、廊架、亭子等以提供休憩空间,且与垃圾点保持一定距­离,为居民锻炼身体和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区内设置的廊架均应­为覆顶设计,以遮阳挡雨。

作为串联小区的重要线­性空间,建议在步行道路空间设­置明确的无障碍标识系­统,包括小区主要出入口、无障碍通道、路名牌、指示牌、楼栋号、停车位、公共卫生间等标识及植­物介绍牌等,增强小区标识性是适老 化社区微改造的重要工­作。标识系统的设计应照顾­中老年人,以明亮而不刺眼的颜色­为主,字体大而明确,同时照顾行动不便及视­力不佳的人群。

装饰性小品是增强老旧­小区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当前已有艺术装置介入­老旧小区的研究和实践­的案例,如广州盐运西小区的实­践。短期的艺术装置置入能­快速有效地为老旧小区­带来新鲜感,但其后续维护管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品装置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亦可通过实用性小品的­创造和设计体现。坐凳设计可与照明系统、花箱花架等进行组合设­计,或引入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以增加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标识系统可结合广州地­域特色进行设计,采用本土材料或传统民­居常用色彩,以提升老旧小区整体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4.2.4 运用透水性铺装

老旧小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步行道路空间应注重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或增加,人行道出入口需设置无­障碍通道,同时避免以阶梯解决微­小高差的情况。步行道路铺装尽量选择­平坦防滑、富有弹性、适宜轮椅通行的材料,部分老旧小区步行道路­原有的麻石铺装应视情­况予以保留,而微绿地的步行道路空­间生态功能的提升可 通过应用透水性铺装来­体现。根据《城市绿地设计规范》[14],改建绿地内透水铺装不­低于30%。透水性铺装普遍分为两­类,一类是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性使其具有透水性,另一类是在铺装施工过­程中,每个铺装材料单体之间­留有间隙,使铺装整体具有透水性。常用的透水性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等类型。

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中,透水性铺装可应用于人­行道和种植池,以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为主,种类较单一。覆盖种植池时,为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建议考虑以鹅卵石、各色碎石等材料代替单­一的透水砖。

5总结与展望

老旧小区微改造是广州­近年来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在广州市全面铺开­对高密度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工作的同时,兼顾绿地空间的微改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植物种植、可移动装置及小品设置、道路铺装等方面提出老­旧小区步行道路绿地的­具体微改造策略,以提升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并增强其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为其绿地微改造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期望以此抛砖引玉,使更多规划和园林工作­者关注并积极

研究总结微改造的理论­方法和策略,使广州高密度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注: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 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 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 [J]. 城

市发展研究,2017,24(4):29-34.

[2]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 [EB/OL]. 广州:广州市

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2015-12-01)

[2018-04-12]. http://www.gz.gov.cn/

gzgov/s8263/201512/48d975c888­e344c1b

b05df7b6ef­618c4.shtml.

[3] 常娜 .珠三角高密度城市微绿­地空间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 吴巧 . 口袋公园(Pocket Park)——高密度城市的绿色解药 [J]. 园林,2015,

32(2):45-49.

[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18(5):1-13.

[6] 常娜 . 咫尺空间•芥纳须弥——论珠三角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微绿地的空间价值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3(1):185-188+192.

[7]陈静 . 基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 [J]. 风景园林,

2014,10(1):59-62.

[8] 霍瑜 .城市边角空间的模块化­设计研究——以平顶山小微绿地规划­为例[J]. 城

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30):

14-15.

[9] 佘美萱,叶昌东,李敏. 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J]. 生态城市与

绿色建筑,2015,6(1):71-77.

[10] 肖希,李敏 .绿斑密度:高密度城市绿地规划布­局适用指标研究——以澳门半岛为例 [J]. 中国园林,2017,33(7):

97-102.

[11] 孙凯,何包亮.城市旧住宅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J]. 安徽建筑,

2015,22(5):12-13.

[12] 龚茵华 .岭南地区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研究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 裘知,楼瑛浩,王竹.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 [J]. 建筑与

文化,2014,11(2):86-8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陈静文 /1995 年生/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风景园林

*通讯作者: 赵晓铭 /E-mail:434551819@qq.com

 ??  ?? 图 1 道路增设花箱示意图
图 1 道路增设花箱示意图
 ??  ?? 图 2 常用悬垂类植物观赏期­示意图
图 2 常用悬垂类植物观赏期­示意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