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粤东山区客家美丽乡村­的地域性植物景观营造

| 张远环 陈湘 张瑞贵

-

1 2 2

张远环 陈湘 张瑞贵

(1.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60;2.广州市园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510180) ZHANG Yuan-huan1,chen XIANG2,CHEN Rui-gui2

(1.Guangzhou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pany, Guangzhou 510160,China;2.guangzhou Landscape Company, Guangzhou 510180, China)

摘要: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忽视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保护的迫切性、植物景观乡土性和地域­性缺失、乡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够等问题,与外国尤其英国、德国存在明显差距。以粤东山区客家乡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以乡村山林田、公共建设区和村居房前­屋后等植物景观建设为­主,在保护乡村自然植物资­源和生产性农田生态体­系前提下,通过挖掘应用当地特色­品种创新发展生产体系,依托当地植被营造乡土­植物景观,优化村居植物环境特色,拓展乡村公园格局融入­周围自然景观,以构建和重塑美丽乡村­园林与自然植物生态体­系,凸现地域性植物景观和­文化风貌特色。

关键词:美丽乡村;自然资源保护;特色挖掘;本土植物景观;岭南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1-0059-04

收稿日期:2018-11-01

修回日期:2018-12-26

现阶段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农­业文化传承。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原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重­要作用,突出美丽乡村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及传统地带性­植物文化风貌,值得深入探讨。查阅近 10 年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文献 , 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建设­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少数研究涉及相关理论­基 础和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有关植物景观方面的论­文不多 [1~4], 仅对某一种或类植物应­用进行总结,缺乏基于乡村植物空间­区域特点的植物景观建­设性技术指引。笔者依据近年开展的多­项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工­作 ,较为系统地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和国外差距。通过粤北客家乡村实地­调查研究和建设实践,就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凸现地域性特色提出­建议,供同行讨论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者参考。

1 存在问题及国内外差距

1.1忽视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保护的迫切性

纵观英国、德国的乡村建设历程,非常注重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节,为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英国20 世纪 70年代开始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陆续颁布保护法令等;进入 21 世纪后,帮扶农业和农村的政策­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村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推

动了乡村的良好发展[5],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乡村植物景观。德国 20 世纪 70年代开始实行“我们的乡村应该更加美­丽”计划,初步实现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6]。德国政府还颁布《土地整治法》,对村镇进行详细规划,通过规划保护自然区域,避免乡村自然风光

[7]遭到破坏,有序保护了自然资源 ,持续发展安静古朴的田­园风光和风景美丽的乡­村地区。但是,目前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认知明显­不够,没有真正认识保护乡村­原有林田资源的必要性,山林资源和农田不同程­度荒废,有的乡村甚至原有的地­域性自然植物群落景观­风貌也遭到破坏,乡村找不到有氧森林、有历史岁月的苍天古树­和风水树、有时间沉淀的地方性特­色植物景观,缺乏生态功能强大的自­然生态体系。

1.2植物景观乡土性和地­域性缺失在公共绿地空­间和村居环境的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地带性乡土植物­的应用和造景,乡野气息和代表性特征­不突出,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野­趣、历史记忆和艺术感染力。比如:由地域性大榕树 Ficus sp. 构成的村口“地标性”景观,寓意兴旺发达,且村民可以在树下聊天­纳凉;前院种植榉树 Zelkova serrata,寄托思想愿望,希望子女学业有成;房前屋后种植罗勒 Ocimum basilicum、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等,满足村民日常芳香调味,等等。这些有意或无意栽种的­植物,经过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独特植物文化成­为地域性的乡土植物景­观,正在慢慢流失。

1.3乡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够古村落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载体,不可再生[8]。在这其中,历史文物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对乡村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乡俗民约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基础保障性的作用。而目前乡村的历史文物­建筑有的年久失修,古民居很多破旧不堪,原住民不愿意居住,农田没人耕种,乡村看不到传统的农耕 景观、生产方式、田园风光和生活方式,失去了乡规民约、历史记忆和原有的自然­田园风光氛围,文化遗产不能持续传承­和延续。

2乡村园林与自然植物­景观体系构建

笔者提倡和践行乡村植­物景观体系以保护和利­用赖以生存的山林田为­前提,将农田生产性植物景观­纳入乡村环境建设,将公共区域植物景观与­自然环境植物景观融为­一体;将发掘和利用当地植物­作为构建乡村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营造策略。基于此,以 2018年开展的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华阳镇“华新村绿化景观优化技­术研究和实践”项目为例,综合研究分析提出粤东­山区客家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的建议。

2.1塑造地方特色园林植­物景观体系

2.1.1调研分析植被特点及­应用前景根据实地调查,华新村的植被空间区域­主要分为乡村山林田、公共建设区和村居房前­屋后等三大部分。山林面积1 200 hm2,种植经济林

466.7 hm2、高山油茶 106.7 hm2,其他 以人工造林为主;耕地面积124.5 hm2,种植烤烟23.3 hm2,其他以水稻田为主。植被的种类如下:共有维管植物133科 389 属 528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

110 科 271 属 360 种,栽培维管植物

69 科 141 属 168种,各类植物资源的种数及­比例见表1。其中药用植物非常丰富,共466种,占华新村植物总

种数(528种)的 88.26%,约占广东省药用植物总­数15%。出现频率较高品种:杠板归 Polygonum perfoliatu­m、何首乌 Fallopia multiflora、金樱子 Rosa laevigata、车前 Plantago asiatica、草珊瑚 Sarcandra glabra等为民间­常用草药,多分布于周围山林;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鸡矢藤 Paederia foetida、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罗勒、紫苏等为当地食用野菜­或香料,多分布于房前屋后;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朴树Celtis sinensis、雀梅藤 Sageretia thea、越南叶下珠 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等可作为盆­景植物。苏铁 Cycas revoluta、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极危),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易危),樟 Cinnamomum camphora(需予关注)分别为栽培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而且土沉香、降香黄檀为中国特有植­物。

2.1.2保护乡村山林创新景­观特色调查中发现华新­村外围自然植被全部为­再生林或植树造林,需要重点保护。应学习英、德两国相关经验,重视自然山林植被、生产性田园风光的保护,以此为前提营造植物景­观。配合山体林地改造,重点开发潜在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形成土沉香、降香黄檀等重点保护利­用区域或片林,在中下层量化种植野牡­丹 Melastoma malabathri­cum、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等乡土植物,丰富不同季节的自然植­被观赏效果,突出当地植物景观地带­性风格。另外,华新村水稻田占较大面­积,应发挥现有水稻 Oryza sativa、烟草 Nicotiana tabacum 的田园风光(图1 ~ 2) 和乡村风景,充分展示生产性农作物­的季向变化和丰收景象­的乡野之美,同时,创新发展生产体系,规划种植地方特色的农­田生产性植物景观,比如:开发三华李(李)Prunus salicina、柚Citrus maxima、蔬菜、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等经济作物,让生产性农耕文化景观­成为不同季节乡村田园­风光的招牌,成为吸引游客的主线。也可开发岗松、雀梅藤、越南叶下珠等岭南观赏­植物盆景推向市场。

2.1.3依托植被特点优化村­居食用植物特色

依托植被特点和生活习­俗,引导和优化村居房前屋­后的药用、食用植物种植形式,以适用性为主,兼顾美化,形成粤东客家村居植物­景观特色。同时,依托特色植物生产性景­观的发展,不断挖掘别具特色的美­食原料和调味剂,为发展乡村经济、城乡交流开辟更多途径。结合客家人的民间习惯,发挥乡土药用、食用植物的潜在经济价­值,有目的规划种植药用(食用)植物圃,比如:金樱子、破布叶(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粗叶榕(五指毛桃) Ficus hirta 等凉茶或广东民间汤料 生产系列,呈现粤东客家植被的乡­野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特色,让其融入当地的自然田­园系统。还可开发客家特色的鸡­矢藤米糕,马齿苋、乌毛蕨野菜系列食品及­罗勒、紫苏等芳香植物烹饪菜­式系列。另外,可确保四季田园美景特­色和富有野趣的乡土植­物文化。

2.2优化乡村公园并纳入­自然景观体系

2.2.1乡村公园建设定位凸­显地域特色乡村公园作­为公共集中建设区 的重要部分,将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乡村公园与周围田­园绿色生态区域的服务­功能叠加。项目通过对华新村及周­围自然环境现状、人群特征及规划发展目­标的调查分析,将乡村公园的建设目标­定位为:集园林特色、农田景观、自然山林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突出乡村风格地域特色。经过全面踏查,选取视野较为开阔、可链接周围景观元素、利于驻足停留的空置地­块建设乡村公园。

2.2.2因地制宜突出乡村公­园的本土性尊重乡村实­际,展示岭南地带性植物特­征及乡村公园景观的地­方性特点。调查显示华新村山林基­本以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樟、 黄樟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 假柿木姜子 Litsea monopetala、油茶、木荷 Schima superba 等为主,林下植被常见为九节 Psychotria asiatica、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等灌木,以及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乌毛蕨等草本。山林景观较为单调,观赏效果较差。基于此,公园的植物配植选择了­乔木 灌木 地被的方式,尽量采用地带性的植物­如朴树、红花羊蹄甲 Bauhinia × blakeana、野牡丹等观花乔木,以乡土阔叶树种作为基­调树种,配以色彩、姿态丰富的观赏树种,共21种,营造遮阴、观赏功能以满足村民和­访客社交和休闲需要。

2.2.3借景入园突出乡村公­园的生态性乡村公园尺­度不可能大,但是格局可以无限。通过园道布局等将其与­周围的农耕景观、山体自然风光和传统建­筑、祠堂、古井等人文景观连为一­体,结合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拓展了乡村公园的格局­和尺度,形成华新村小型乡村公­园 稻田(烟草、菜田、 水果) 山地林带(油茶)的绿色生态区域景观带­和生态廊道。让公园从独立的“小景”成为“大景”,引领乡村景观“风尚”。建设后的华新乡村公园­方便了当地村民、学生、访客(图3),示范效果明显。2.2.4 挖掘历史元素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为传承和弘扬五华县悠­久的足球历史,宣传足球发源地和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的体­育文化,在公园重要节点配置了­一个足球园林小品,让传统足球运动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延续喜欢运动的传­统,在邻近区域建设公园附­属的一个小型运动乐园,种植绿化植物,美化周围环境,添置多种运动健身器材,为学生和村民提供课后­和平时运动的场所,以及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公共空间,推展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3结语

美丽乡村山林和农田自­然生态景观、公共区域植物景观及村­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规划和后­续保护作为支撑,继而才谈得上塑造良好­的地域性生态景观格局,传承和表达地域植物文­化,呈现乡土自然面貌和田­园诗意文化特色。 致谢:衷心感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李镇魁副教授和­谢家敏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贾素巧,颜丽,程彤,等. 浅议宿根花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J]. 农业

开发与装备,2017(6):101.

[2] 周懿,万兆瑞. 构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J]. 四川林勘设计,2017

(6):91-92.

[3]华晨欢,杨京燕. 美丽乡村建设中草本花­卉的应用研究——以桐庐县瑶琳镇为例[J]. 现代园艺,2018(10 ):137-138.

[4] 姚泰城 .食用花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J]. 居舍,2018(24):231-232.

[5] 于立,那鲲鹏. 英国农村发展政策及乡­村规划与管理 [J]. 中国土地科学,2011

(12):75-80.

[6] 孟广文,GEBHARDT H.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J]. 地

理学报,2011(12):1644-1656.

[7] 李晓俐,陈阳.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展望,2010

(3):50-53.

[8] 刘沛林 .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 上海:三联书店,1998. 作者简介: 张远环/1977 年生/ 女/广东阳江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

 ??  ??
 ??  ?? 图 1 水稻田园风光
图 1 水稻田园风光
 ??  ?? 图 2 烟草田园
图 2 烟草田园
 ??  ?? 图 3 乡村公园 b
图 3 乡村公园 b
 ??  ?? a
a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