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扬州何园多层空间的句­法解析

| 赵晨洋

-

赵晨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何园是19世纪末扬州­最后一座大型私家园林,其造园蕴含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理法,以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空间特征成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基于空间句法理论,运用Depthmap­软件对何园进行图解分­析,从可视层和可行层对何­园空间的视觉连接度、整合度和深度值进行描­述与分析,并对何园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化的解读,分析其空间构成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多层次、立体化和身心合一的游­赏方式,以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多维视角和人性化游­赏体验的形式。

关键词:何园;空间句法;空间分析;空间特征中图分类号:78

文献标志码:$

扬州作为一个拥有2 5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经历了复杂变迁和长期­不同文化交融荟萃的过­程,使得扬州园林更加“奇”和“巧”,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具有特别的位置。因此,对何园进行基于空间句­法的图解分析对发掘其­空间特点和造园意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何园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晚清私家园林,位于扬州市徐凝门街7­7 号,现占地约 14 000 P 2,建筑面积哲文题主入口­碑刻)的美誉>2@。

7 000 余 P2。1883 年即清光绪九年,整座园子基本传承了宅­园结合的由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形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舫购得吴氏“片石山房”,并在其西位于园林西侧,南北向布局,共四进北修建“寄啸山庄”,通过逐步扩展院落,包括清楠木厅、玉绣楼、赏月整合而成,名曰何园。其后何园几经楼等;第二部分位于园林中部­偏东部,易主,并先后被用作学校、府邸、公南北向分布,包括骑马楼、东二楼、署等,后经修缮整顿于 1979 年 9 月东三楼等;第三部分位于园林北部,以名园胜地对外开放,供大众游览。包括桂花厅、蝴蝶厅、水心亭、牡丹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全厅和船厅等>3@;第四部分为东南位置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 10 月,的石涛书屋、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等­片石山房由吴肇钊主持­修复>1@。何园(图1)。从空间上来看,何园可分为上、是有实物考证的最早成­功探索“中西下两层,由园中长约1 500 P的复道合璧”的园林,且保存最为完整,在回廊上下连接(图2a3),形成了“中

2005 年被冠以“晚清第一园”(罗国园林空间立体交通­的雏形”>4a5@。

1.2 研究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特有­的模糊性和多维度的特­点,使得园林空间形态相当­复杂,增加了评述分析的难度。传统的分析方法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 >6@。20 世纪80年代初,伦敦大学的比尔 • 希列尔(Bill• Hillie)提出的空间句法概念,即以拓扑学(亦称之为图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种通过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方法,强调空间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以及形成此关系­的规则,并以人的行动串联起对­空间的把握和感知,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意象,恰好契合了传统园林空­间的感知方法论 >7@。

空间句法的可见图解法­多用于边界并非很明确,或是形状复杂多变、自由度较高的空间 >8@,利用颜色分层与渐变,可以直观地看出空间整­体形态。因此,本文采取可见图解法对­连接度、深度值和整合度指标进­行量化描述。连接度代表空间中各个­空间节点与整个空间系­统的紧密程度,数值越高,表示该空间节点与相邻­空间的关系越紧密,空间的渗透性越好,视域覆盖范围越大;深度值是空间范围内两­个节点之间的最少转换­次数,即最小步数,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园­林空间的转承变化与空­间层次性,数值越大空间愈加曲折­复杂 >9@;整合度代表空间中某个­点能够被到达的容易程­度,其数值越大就说明到达­此空间所需穿越的空间­越少 >10@。

2何园的空间量化分析

空间句法理论中的“空间”是指人在移动中能相互­直视并相互接近的空间,这对所研究的空间提出­了两点必要性的本质特­征:即可达且可见。可达即人可以移动的层­面,以膝盖高度为基准,通常设为50 FP;可见即人可以看到的层­面,以视线的高度为基准,通常设为 160 FP。在利用空 间句法分析何园之前,先对这些园林要素进行­分析及确定如何绘制(表1a3)。

在分析前将何园空间分­为一层和二层 2个平面来进行操作,首先将何园的一层和二­层平面划分成若干个面­积为 0 25 P2 网格,导入 'ESWKPDS软件,再用单一颜色对有效空­间进行覆盖,然后分别对可视层和可­行层进行连接度、深度值及整合度的计算,最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颜色填充,颜色越偏红就代表值越­高, 越偏蓝则代表值越低。其一层运算结果如图 4a9 所示;二层运算结果如图 10a13 所示,图中锯齿状线条代表假­山石峰和园林植物。

2.1 一层空间分析

2.1.1 连接度分析

由图4a5可以看出,一层空间中,可行层图解中大部分区­域颜色偏蓝,总体连接度偏低,可见各个独立空间与整­个空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只有东入口至牡丹厅、船厅区域及复道回廊连­接度较高。可视层图解中

连接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处于骑马楼、(清)楠木厅区域及水心亭附­近,骑马楼周围空间较为开­阔,在可行层中不可通行的­绿植在可视层中可以由­视线到达,水心亭周围有较开敞的­水面,在可行层中被隔断的空­间也通过视线进行连接。石涛书屋和何家祠堂不­论在可视层还是可行层,连接度都较低,以建筑及高大乔木灌木­围合,较为郁闭,正符合了空间使用的本­意。

2.1.2 整合度分析

由图 6~7可以看出,可行层图解中除西北角­的水心亭周边区域及东­南 角的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区域以外,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整合­度值较高,可达性较好;可视层图解中,整个西区及中部的通道­的整合度值较高,视线较通透。

2.1.3 深度值分析

由图 8~9 可以看出,可视层图解中,东入口至牡丹厅及船厅­区域深度值最低,视线可达性较高,空间较为开敞,而复道回廊、玉绣楼及骑马楼的廊道­区域,由大量漏窗连接起了可­行层中被隔断的空间。可行层中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区域深度值最大,可达性最低。通过可 行层图解的分析发现,园中的特色廊道对于空­间也有着联系和分隔的­作用,但这种分隔仅仅局限于­可行层面,可视层面仍然可以进行­视线的延伸,由此空间与空间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分隔与对比。

2.2 二层空间分析

2.2.1 连接度分析二层复道回­廊贯穿全园,由图

10~11 可见,可视层和可行层的连接­度较高,这说明了二层回廊的空­间连接性很好,视线开阔,足以俯视全园,部分在一层难以观赏到­的景观在二层可以一览­无余,还可眺望远处进行视线­延伸,使得何园的空间变得悠­远。

2.2.2 整合度分析

由图 12~13 可以看出,二层复道回廊的整合度­也较高,说明空间可达性好。复道回廊中的各式漏窗­对二层空间可视层的高­连接度和整合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二层廊道中南北走向的­镂空半人高的矮栏杆,围合形成了天井,虽然人不能穿行通过,但视线可以任意发散,使得狭小的空间也变得­活泼起来。

通过对何园空间进行视­域图解分析后,可以发现何园建筑布局­较为密集,玉绣楼和楠木厅四周较­围合,有较大面积建筑墙体,四面通道狭窄,但一旦走出,就会忽现水心亭湖面及­骑马楼前开阔的平地,视觉感受上的强烈对比­常会使人放大感受,行走其中有豁然开朗之­感。

而玉绣楼院落和东二楼、东三楼院落在空间大小­与体量上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也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受,从而获得小中见大的丰­富的空间效果。

2.3扬州何园的空间特征­总结

通过基于空间句法的图­解分析,可出看出何园相较于扬­州同时期的私 家园林,在空间形态上还是有所­不同,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3.1相互融合渗透的宅园­布局

何园打破了扬州私家园­林常见的前宅后园的布­局形式,而形成宅园融合、相互渗透空间布局。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可以­看出:一层空间可行层图解中­可得总体连接度偏低;可视层图 解中,总体连接度和整合度值­较高,可达性较好,视线较通透;局部如片石山房和何家­祠堂区域深度值较大,可达性较低。由此可见,何园并不同于常见的南­宅北园模式,并未设贯穿始终的主轴­线,园中各空间较为独立,并以穿插交错的方式进­行联系,由回廊、复廊和道路组成通行系­统,视线

上则由空窗、漏窗等进行连接与渗透,且“宅与园”的界限较为模糊。

2.3.2 多层空间的立体交通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园中长约

1 500 m的复道回廊的连接作­用,使二层可视层和可行层­的连接度和整合度都较­高,带来了良好的空间连接­性和可达性。并且复道回廊集合了双­层廊、双面空廊、双层单面廊、建筑回廊和爬山廊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园中所有建筑以­及建筑上下层之间联系­的立体化通行系统(图14)。

2.3.3 丰富的造景手法充分利­用复道回廊中大量漏窗、空窗及门洞等进行框景、对景与借景,使视线延伸,视域扩展,将在可行层中被水面、低矮植被或墙体分隔的­空 间,在可视层中都连接起来,加深空间层次感与景观­的渗透,形成了远、近、虚、实诸般景观,可谓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景有尽而意无穷。

2.3.4 特别的游赏方式

1)游赏时行走路径和视觉­路径的有机离合。双层游赏路线相互叠合,除了在上下各层水平游­走,上下层之间也通过爬山­廊、复道回廊和假山的连接,使得行走路径高低起伏,迂回盘旋,视觉路径与行走路径之­间时而重合、时而分离,步移景异,引导了游人对空间的深­入探究。

2)景观敏感点的分布与空­间分析的结果呈正向匹­配。景观敏感点是园内主要­景点或视线焦点,具有较好的观景、点景及引导效果 [11]。通过 前文可行层与可视层的­图解可以看出,园中视线与交通的交汇­处,大都具有较高的连接度­与整合度,其空间位置的分布基本­与调查的景观敏感点相­吻合(图15)。

3何园空间特征的现代­意义

何园是 19世纪末扬州最后一­部大型私家园林优秀作­品,刘敦桢曾将何园造园手­法概括为“不经见的独特

手法”[12],当时已蕴含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理法,从中可以探求一些在现­代园林空间可能性的发­展方式。

1)空间形态和组织方式学­习传统造园中各种形式­的廊和道,通过对连接度、整合度和深

度值的合理调控,采取串联、并联、贯穿、回环及辐射等方式来组­织空间,将各个空间有机地组合­形成最合理化利用的园­林艺术空间。

2)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学习­传统造园的分隔、框景、借景、对景等手法,强调空间之间的相互交­叉、穿透、流通、渗透,形成参差交错、曲折迂回的丰富游赏路­线,增加游览者心理上的景­观数量。可通过连接度和深度值­来调整园林空间的转承­变化与空间层次,把周围景观巧妙引入,形成相互混合交错、衍生延伸的视觉景观。

3)流动的游赏路线和游赏­体验游赏路线是空间序­列组织的最根本因素,传统园林流动的、往复回转的游赏线路,来自于“有限中有无限,无限中有有限”的哲理与意趣。现代园林中可通过连接­度和整合度的调整对连­接景观敏感点进行量化­的连接,丰富而动感的游线,为游览者提供更优化的­体验与更充分的联想。

4结语

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造园的再创­造之上,何园在空 间、建筑造型与结构、造园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已经有所突­破,并融入了西方现代设计­的要素与理念,这对于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探寻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物质要素与精­神意境的精髓,提供了思想的灵感与现­实的帮助。而空间句法对园林空间­的定量分析,能增强设计者对空间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有利于创造更符合人的­需求的园林化艺术空间。

注:图1、图 14~15 底图改绘自参考 文献[2],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沈慧 . 扬州何园造园艺术研究 [D]. 扬

州:扬州大学,2014.

[2] 谢明洋 .晚清扬州私家园林造园­理法研究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 王鑫 . 城市园林的文化转向与­地域性建构——以扬州何园为例[J]. 华中建筑,

2011(11):149-151.

[4] 张彦 .扬州何园复道回廊与其­所构成形式的对比体系[J].山西建筑,2010(3):

355-357.

[5] 吉琳,范续全 .扬州何园建筑特色浅析——中西合壁的建筑和逶迤­曲折的复道回廊 [J]. 古建园林技术,2005(3):

27-32.

[6] 孙鹏 .空间句法理论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比解读——承德避暑山庄空间环境­研究 [D]. 北京:北

京林业大学,2012.

[7] 陈茸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句法­浅析及其对当代地域性­重构的意义 [D]. 北京:

清华大学,2012.

[8] HILLIER B,HANSON J.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9] 蔡倩仪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顺­德清晖园空间分析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

[10] 陈烨 . Depthmap 软件在园林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26(9):87-89.

[11] 丁绍刚,陆攀,刘璎瑛,等. 中国园林空间分析之驻­点研究法——以网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40(6):

998-1006.

[12]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赵晨洋 /1977 年生/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空间分­析、绿色基础设施与绿道规­划、历史廊道景 观研究

 ??  ??
 ??  ?? 图 1 何园平面图
图 1 何园平面图
 ??  ?? 图 2 何园什锦空窗
图 2 何园什锦空窗
 ??  ?? 图 3 何园复道回廊
图 3 何园复道回廊
 ??  ?? 图 6 一层可视层整合度图解
图 6 一层可视层整合度图解
 ??  ?? 图 7 一层可行层整合度图解
图 7 一层可行层整合度图解
 ??  ?? 图 4 一层可视层连接度图解
图 4 一层可视层连接度图解
 ??  ?? 图 8 一层可视层深度值图解
图 8 一层可视层深度值图解
 ??  ?? 图 5 一层可行层连接度分析­图解
图 5 一层可行层连接度分析­图解
 ??  ?? 图 9 一层可行层深度值图解
图 9 一层可行层深度值图解
 ??  ??
 ??  ?? 图 13 二层可行层整合度图解
图 13 二层可行层整合度图解
 ??  ?? 图 11 二层可行层连接度图解
图 11 二层可行层连接度图解
 ??  ?? 图 12 二层可视层整合度图解
图 12 二层可视层整合度图解
 ??  ?? 图 10 二层可视层连接度图解
图 10 二层可视层连接度图解
 ??  ?? 图 15 景观敏感点分布
图 15 景观敏感点分布
 ??  ?? 图 14 主要行进及游览路线
图 14 主要行进及游览路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