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广州滨江绿道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 李城坤 张媛媛 唐波

-

李城坤 张媛媛 唐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LI Cheng-kun,zhang Yuan-yuan,tang Bo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摘要:运用使用后评价(POE)法对广州滨江绿道进行­了实地踏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立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评价模型。研究发现,滨江绿道的使用者主要­是周边的居民,不同路段因周边设施环­境差异会引起使用群体­属性及行为的较大差异,且路口过街可视性及照­明设施等因子对评价的­影响最大。通过POE研究,广州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整体得分为E2(较好)评级,但部分指标得分与整体­存在一定差距,绿道的混合功能开发及­过街可视性等问题仍有­待优化。

关键词:城市滨江绿道;使用后评价(POE);广州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1-0048-06

收稿日期:2018-08-03

修回日期:2018-11-05

城市滨江绿道作为贯穿­城区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不仅串联了城市人文景­观,而且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对于城市共享与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更具有特殊­意义[1]。因此,对城市滨江绿道进行使­用后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经验,更加有助于焕发市民活­力[2]。西方国家对绿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早,从最初的思想理论萌芽、规划实践与应用到评价­技术探讨转向绿道系统­经营管理,此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研­究为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绿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3]。绿道概念在 20世纪末传入我国,由于缺乏完整的研 究体系、方法,国内初始的研究主要以­国外先进理论研究作为­基础。随着绿道作为城市重要­生态休憩场所开发与应­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国内对绿道的研究内容、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 [4~7]。目前,在对绿道的使

[8]用后评价研究中,张红云、邹冬生从使用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区位及绿道上的行­为活动类型、时间频率与人流量等方­面对绿道的使用状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反馈;孙雅楠、

[9]

杨立新 在对金州绿道设施使用­情况、绿道各设施要素吸引力­分析中发现,金州绿道休憩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绿道在串联城市人文 景观、公园等吸引力较差;何志明[10]

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构建城市滨江绿­道综合评价模型对杭州­的两条滨江绿道作了对­比分析,不仅从使用者基本社会­经济属性、行为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让使用者对绿道系统­的各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使得绿道POE 的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科学。

本研究以广州滨江绿道­及其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OE 对广州滨江绿道使用情­况、评价作出分析,从而使城市滨江绿道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同时也为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管理优化提供借鉴。

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选取广州­滨江绿道部分路段作为­案例研究区(图1)。研究路段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珠江两岸,东起广州大桥,西至人民桥,全场约3.1 km。沿线自然、人文景点较多,包括二沙岛、广州塔、沙基惨案纪念碑、邮政博物馆、大元帅府等,风景优美、自然环境较好。

1.2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户外调研,调研时间为 2016 年 9 月—2017年 4 月。选取不同时段向绿道使­用者分别发放基础问卷、满意度问卷各 126份,其中基础问卷回收12­3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6%;满意度问卷回收 11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

92.1%。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完毕后,用 YAAHP6.0 及 SPSS 18.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分析

2.1使用者基本情况

2.1.1使用者基本社会属性­分析调查样本中男性使­用者占样本总量的 45.5%,女性占 54.5%,男女使用者数量相差较­小。年龄结构中,滨江绿道使用者以15 ~ 44岁的青壮年为主,共占调查样本的85.4%。在调研的不同路段,使用者年龄段有较明显­的差异。靠近居住区的路段老年­人口较多,而远离居住区、商业与文化设施和自然­与人文景点的地段则以­青壮年为主。不同路段的年龄结构差­异,反映出周边环境与设施­是影响使用者年龄层次­的重要因素,不同人群对绿道设施的­使用有明显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以本科生为­主,占总样本的44.8%。滨江绿道使用者来源

分析表明,受访者为本地居民(61.8%)

和非本地居民(38.2%)的占比相差不大(表1)。

2.1.2使用者居住区位与出­行分析统计调查数据可­知,滨江绿道使用者的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其次分别是公交车、自行车、私家车(表2)。由此可见,绿道使用者多分布在步­行可到达的范围内。从使用者到滨江绿道的­时间上看,接近80%的使用者在40 min内可以到达滨江­绿道,其中花费 20~40 min 的使用者占 40.7%,花费 0~20 min 的使用者占39.1%。随着从家到滨江绿道所­花费的时间增多,受访者数量在40 min左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步行时间超过 20 min 的人群仍占 36.6%,反映出使用者较能接受­40 min 内的步行距离。综合使用者的主要出行­方式及花费时间,判断使用者主要来源于­周边社区,且滨江绿道对距其40 min 内步行距离的区域有较­强辐射力。

2.2 绿道使用情况

2.2.1使用绿道的目的与活­动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图2),滨江绿

道的使用者主要活动为­散步(39 4 ),其次为锻炼身体(15 6 )、观景

(15 6 )、骑自行车(15 2 )、陪

伴家人(8 9 )、通勤(2 6 )。数据表明,滨江绿道主要为使用者­提供着休憩、锻炼及观景的场所,其中休憩及锻炼是其主­要功能。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具有将强移动性的活动(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散步等)和移动性较差的活动(包括钓鱼、漫步观景、陪伴家人、朋友等)。

2.2.2使用绿道的频次与时­间分析调查中,有 38 9 的人表示更倾向于早上­在绿道进行活动,下午、傍晚、晚上的使用人数显著下­降。近 40 的人群会在滨江绿道进­行时长 30a60 PIQ 的活动,33 的人会进行时长 1a2 K的户外活动,时长超过

2 K的人群极为稀少。过半的受访者每周使用­绿道的频次超过2次,仅有

11 5 的使用者极少使用绿道。

2.2.3 绿道人流量统计分析在­特定时段(9:00—9:30,

17:00—17:30)对滨江绿道几个节点进­行人流量统计(图3)。从数值上看,不同节点因周边环境的­差异较大,人流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沙基广场节点处于商业、交通繁忙路段,因此人流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二沙岛节点位于小岛内,交通通达度较差,人流量在周末时段存在­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从滨江绿道整体人流量­数据来看,在周末早上,使用者人数较工作日有­明显上升(上升幅度达 59 5 ),下午的使用者人数则差­距不大。这说明广州滨江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2.2.4 绿道沿线设施对广州滨­江绿道两岸的基础设施­进行统计(图4),发现部分基础服务设施­分布较为不合理。调研区域内仅南岸有一­处公共洗手间,使用者普遍反映需要走­很远才能找到洗手间。在二沙岛路段,由于岛内交通并不十分­发达,因此有较多驾车前来的­使用者。因为绿道没有专门设置­停车场,

大多驾车前来的使用者­只能把车临时停于路边,使过街可视性变差,易引发交通事故。便利店与码头合并开放­让使用者觉得十分便利。在访谈中,使用者提及希望增加公­共饮水设施。

2.3城市滨江绿道步行环­境评价以往的步行环境­评价大多建立在客观的­评价标准上,通常以相关的建筑规范­作为标准,本次研究则以使用者的­主观评价作为标准。由于侧重使用者的感受,因此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次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滨江绿道步行环境­涉及的各个因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第一层为总准则层;第二层为准则层,主要以交通便捷性、步行安全性、步行舒适性和体验愉悦­性作为环境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对准则层的4个指标进­一步细化为18个二级­指标。

根据各因素集构建的梯­阶层结构(图5),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层­两两比较矩阵模型调查­表进行专家征询(本次征询专家共16 人,其中 11 人

为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师,5人为城市规划从业人­员)。采用1 9比例标度法,分别对每一层次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描述,并定量化表示,确定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各层次结构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最 终确定 18项具体评价因素对­4 类一级评价指标和总目­标层的权重。建立评价标准,将绿道步行空间环境评­价 ( 分为 (1(很好 x > 4 5)、(2(较好 3 5 < x≤ 4 5)、(3( 一般2 5 < x≤ 3 5)、(4(较差 1 5 < x≤ 2 5)、(5(很差x≤ 1 5)5个等级。将所得满意度数据录入­6366 软件中作统计分析,并构建各层次模糊评级­矩阵。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方­式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及目标层进行­综合评价并评定等级。

利用 <$$H3层次分析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将调研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判断矩阵,满足矩阵一致性后得出­计算结果(表3)。

在一级评价因素中,步行安全性的权重值最­大,为 0 3177。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步行­安全性是使用者最为看­重的因素。其次为体验愉悦性,作为使用者使用绿道的­根本原因,绿道的游憩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步行舒适性权重值则为­0 2450,与体验愉悦性权重值相­差

不大。可见,步行舒适性与体验愉悦­性的评价是使用者对绿­道功能优劣的直接体现。而交通便捷性的权重值­为0.1870,绿道步行空间宽度、连续性等因素对人们到­访、评价绿道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二级评价因素中,18个具体评价因素最­高的5个因素分别为路­口过街可视性、绿道的照明设施、绿道可达性、优质的沿街立面和混合­功能开发,且对总指标的权重影响­均在0.06以上。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保障自身出行安全,人们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对游憩的需求亦在不断­增长,优质的景观、功能开发将较大增加使­用者的游憩意愿。在使用者对绿道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 5个因素评分中,绿道的混合

功能开发评价值最低(3.92);其次

是路口过街的可视性(4.04)。评价指出广州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整体为E­2(较好)级别,同时也表达了绿道的过­街合理性、提供人们落座可能性及­精致的细节设计上仍有­一定程度的不足。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休憩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城市绿道整体功­能的优化、改善,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城市吸引指数。在基于广州滨江绿道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基础资料统计分析仅仅­只能对绿道系统整体规­划、管理 提供一定意见。而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对不同路段­的绿道进行“精品”规划建设,将更加有助于提升绿道­吸引力。

本研究运用 POE 法,对广州滨江绿道上的行­为活动、人群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通过建立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评价模型,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广州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作出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1)滨江绿道主要服务于滨­江绿道沿线周边居民,使用者主体为中壮年本­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良好;以 40 min步行距离辐射圈­为临界点,使用者比例开始显著下­降。

2)滨江绿道最主要的功能­是散步,其次为骑车、锻炼和观景,其中移动性较强的活动­占比较大。使用者多在早上使用绿­道,时长达

30~60 min,近 9成使用者固定的访问­频次构成了绿道较为稳­定的使用量。不同路段受时间、地理位置因素影响,使用者数量及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3)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评价等级为 E2较好级别,其中步行安全性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绿道过街合理性、落座可能性等因子评价­与整体差距较大。

3.2 建议

3.2.1 服务设施滨江绿道服务­系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性化设施的考虑不­周上。滨江绿道严重缺乏卫生­间,建议一定距离间设置移­动厕所,码头、便利店等服务设施卫生­间对外开放;滨江绿道遮雨设施匮乏,建议增加可让使用者集­中休憩、遮阳避雨的凉亭等设施;增加饮水设施、简易医疗服务点;增设志愿者活动站点等。

3.2.2 规划建设设施由于绿道­的线性特征,使用者主体受绿道沿线­的设施影响较大。如途经居民区的绿道使­用者主体为老年人,其需求以聊天、下棋和跳舞为主;途经医院、商业、桥梁设

施的绿道使用需求则以­通勤为主。因此,根据基础资料对绿道整­体规划的指引下,针对不同路段使用者需­求及空间特征进行合理­设计对提升绿道影响力­极其重要:

1)广州滨江绿道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景点,在绿道上灵活设置宣传、交通设施,可提升非本地使用者对­广州文化生活的了解与­参与,扩大滨江绿道辐射能力;

2)在途经居民集中路段设­置广场,满足老年人群体对身体­及精神活动的需要;

3)针对绿道移动性较强活­动占比较重的特点,划分快慢道。

3.2.3 绿道管理绿道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目前,广州滨江绿道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者认为需要制定绿­道使用指南,将绿道开放的范围、注意事项明确指出,并粘贴于显眼位置;加强对绿道各项设施的­检查,制定相应的设施检查、维护制度;定期对树木、花草进行修剪等。针对由于不同时段及位­置引发的人流高峰可灵­活安排安保及环卫工作。

致谢:感谢项目组李嘉桐、蔡妍祺、 邱晓晴对整个项目的劳­动付出! 注:本文图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吴隽宇.广州增城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J].中国园林,

2011,27(4):39–43.

[2]罗晓莹,黄耀君,梁艳萍,等.社区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韶关市为例 [J].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25):273–278.

[3]张西林.肇庆星湖绿道使用状况­调查及评价 [J].热带地理,2012,32(4):

429–436.

[4] 梁明珠,刘志宏. 都市型绿道的感知与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城

市问题,2012(3):14–18.

[5] 卢飞红,尹海伟,孔繁花. 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 [J]. 中国园林,2015,

31(9):50–54.

[6]林嘉玲,甘巧林,魏申. 广州市绿道功能感知的­IPA评价与分析 [J]. 云南地理

环境研究,2012 ,24(3):48–54.

[7]江堂龙,牛子君,胡妞燕,等. 基于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的绿道满­意度调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5):

815–820.

[8] 张红云,邹冬生,朱战强. 城市游憩绿道使用状态­分析——以广州市滨江绿道为例 [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7,

4(1):13–19.

[9] 孙雅楠,杨立新,李俊英. 城市绿道系统使用状况­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大连金州绿道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

2016,36(3):92–97.

[10] 何志明. 城市滨河绿道使用状况­评价研究——以杭州主城区为例[D]. 杭

州:浙江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李城坤 /1996 年生/男/广东广州人/本科/专业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图 1 广州滨江绿道(部分)研究范围
图 1 广州滨江绿道(部分)研究范围
 ??  ?? 图 3 节点人流量统计
图 3 节点人流量统计
 ??  ?? 图 2 公众使用绿道目的
图 2 公众使用绿道目的
 ??  ?? 图 5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图 5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 图 4 广州滨江绿道(部分)基础设施统计
图 4 广州滨江绿道(部分)基础设施统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