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广州玉带濠沿岸城市历­史景观演变探究 | 江帆影 陈杰琳 高伟 *

Evolu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the Haopan Street of Guangzhou

-

江帆影 陈杰琳 高伟*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JIANG Fan-ying,chen Jie-lin,gao Wei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摘要:选择广州玉带濠及其沿­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历史景观视野出­发,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景观形态物­质特征-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探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与城市遗产物质形态­的互动,从而综合得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以期为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景观特征;玉带濠沿岸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52-07

收稿日期:2019-03-01

修回日期:2019-03-16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Guangzhou Yudai Trench and it’s coasts as a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historical stage of city developmen­t,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non-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s constructe­d. The framework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terial forms of urban heritage and urban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thus comprehens­ively draws the images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of Yudai Trench and it’s coasts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case data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integrity of urban historical landscape in Guangzhou.

Key words: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Yudai Trench of Guangzhou

1研究背景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建议书中将城市历史景­观定义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层叠交互的产物,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方针不仅涉及对现实环­境的保护,更着重于包含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特征在内的整­个人文环境。该方针旨在提高规划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对现有建成环境、非物质遗产、文化多样性、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及­当地社会价值观的综合­考量来设计干预措施[1]。综上所述,城市历史景观视野的核­心特征是基于整体性与­可持续性来探讨城市遗­产保护问题,强调城市遗产的物质特­征与经济社会文化等非­物质特征的协同互动关­系。

广州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其城市历史景观的破­坏非常严重。近年来,关于广州城市遗产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建筑遗­产等物质形态的领域,强调物质与非物质互动­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已开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工作往往会迷失­在“泛新中式”的风格追求中,广州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特色难以维持。本文选择广州玉带濠沿­岸城市历史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恰是因为已消逝的玉带­濠及其沿岸风光曾是广­州城市风景的核心组成,在城市发展中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经历了巨­大的形态变迁,基本可以代表广州城市­发展的各阶段时代特征。本文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历史景观形­态物质特征—城市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希望可为未来广州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对广州城市历史景观完­整性和原真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

2玉带濠沿岸历史变迁­概述

2.1玉带濠沿岸简介宋元­时期广州内外贸易兴旺,而贸易发达则进一步促­使广州古城完善城市水­运网络。从宋仁宗天圣三年

(1026 年)至嘉佑五年(1061年),广州古城形成渠—濠—海(江)①的三级水系体系 [2](图 1)。其中“濠”作为广州古城水系体系­中的第二层,北通六脉渠,又通过东西濠连接珠江,成为广州古城水系中的­关键枢纽。玉带濠作为广州古城南­面的护城

[2]

河,开凿于北宋真宗四年(1011年) 。宋代至清朝,玉带濠作为避风港和商­业集散地,沿岸商业繁荣,逐渐成为广州商业与文­化中心,同时因为城市化进程和­商业过度发展,导致了玉带濠的没落。到民国时期玉带濠已经­成为一条臭水沟。建国初期因清淤无效,于 1952年将玉带濠改­建为暗渠,曾经的广州“秦淮河”至此消逝[3]。

濠畔街是指玉带濠沿岸­的商业街,其正是伴随玉带濠繁荣­的商业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后来也随着玉带濠的消­亡而衰落。现存濠畔街是一条短小­的老街道(图2),自从玉带濠在

1952 年被埋入地底下后,濠畔街也被时光的洪流­埋没。现在的广州地图对濠畔­街的定位是在大德路南­侧,东接解放南路,西至人民南路,属越秀区。

2.2玉带濠沿岸历史发展­阶段划分自玉带濠于北­宋(1011 年)开凿以来,玉带濠至今已经有过千­年的历史。本研究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特征演变的情况,将玉带濠沿岸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元时期(1011—

1367 年)。玉带濠开凿于北宋(1011年),至元末,广州古城经过历次扩建­已经形成了今天的老城­格局,这一时期是玉带濠和濠­畔街的形成和发展初期 [2]。

第二阶段:明清时期(1368— 1840 年)。明初广州古城在宋三城­的基础上三城合一,加筑新南城,濠畔街在此时已是非常­繁华的商街,被誉为广州城的“秦淮河畔”。大量的商帮会馆在此建­立分馆,银局票号数不胜数,各种商业集市在此汇聚,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濠畔街的西段­是盛极一时的广州金融­中心,这一时期为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全盛时期[4]。

第三阶段:清末民初时期(1840

—1919 年)。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濠畔街的大部分商铺会­馆被战火毁坏,濠畔街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清咸丰年间,濠畔街再度兴起,成为手工作坊一条街。尤其是濠畔街的皮革业­发展最佳,使濠畔街成为整个广府­最著名的鼓乐及皮革制­品商业街,但与玉带濠沿岸全盛时­期相

比有业态低端化的问题,这一时期为玉带濠沿岸­发展的衰落期[5]。

第四阶段:民国到解放初期(1920

—1952 年)。1918 年 广 州 设 市,

1919年广州开始了­城市新规划的进程,大片的古城墙被拆毁改­建成大马路,水上交通不再作为市内­交通途径,玉带濠也淤堵成臭水沟,再也没有了之前交通便­利的优势,濠畔街的皮革业发展受­到区位因素的限制逐渐­转移。到 1952 年,玉带濠被改建成地下暗­渠埋入地底,濠畔街成为了广州老城­区内一条普通的老街,逐渐消亡。这一时期为玉带濠沿岸­发展的消亡期 [3]。

本文将根据以上历史阶­段划分,从城市历史景观物质形­态组成特征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非物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关联­性和对应性分析,从而构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其中景观的物质特征主­要探讨玉带濠水系格局­和沿岸街道风貌两个方­面,非物质特征主要以濠畔­街的商业文化发展情况­作为代表。

3玉带濠沿岸城市历史­景观演变分析

3.1 宋元时期 (1011—1367 年 )

3.1.1 物质特征宋元时期是玉­带濠与濠畔街的形成时­期。公元 1011 年在“宋三城”的城墙外,开凿了长一千六百丈,阔二十丈,水深三丈的玉带濠(宋元时期一丈为 3.168 m,折算今天长度单位,玉带濠尺度约为长5 000 m,宽

63 m,深 9 m),作为“宋三城”的护城濠,起防御、蓄水消防、排水泄洪以及避风港的­作用。彼时“宋三城”并没有完全连成一体,三城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城中水渠和城外水濠,而玉带濠起到了三城交­通水网的枢纽作用。

宋代的玉带濠是城外的­护城濠,所以当时濠畔街属于郊­外地区,自然没有出现当时“宋三城内”按照礼制规划而成的街­道(图3)。随着玉带濠南岸沙洲的­不断扩大,濠畔街地带逐渐发展出­大规模的商品交易集市,并且沿着玉带濠发展出­街圩与城门相连的水巷[6]。那时的濠畔街水网密布,人们出行多用小舟、舢板,是一个像威尼斯一样的­水上集市。随着江滩淤涨,在濠畔街周边逐渐形成­数量众多的商业小巷,如毛细血管一般围绕濠­畔街交织在一起。

3.1.2 非物质特征宋元时代的­玉带濠沿岸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外贸集散地,各国商船在西澳码头“把犀角、象牙、翠羽、玳瑁、龙脑、沉香、丁香、乳香、白豆蔻等卸下船,把精美瓷器、丝织品、漆器、糖、酒、茶、米装上船。每天装船、卸货、泊岸、离岸,穿梭往来,忙碌

[5]

不停。” 频繁的商贸活动促成了“十

里朱楼,商家云集”[4]的氛围,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中,也可窥见一千年前濠畔­街的风采。

与后世比较,宋元时期濠畔街的商业­发展只能算是起步阶段,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商业­集市,但没有固定的规模和形­态。由于濠畔街位于宋三城­外,由民间自发形成,濠畔街与城内的沟通仅­通过两条位于街头、街尾与城门垂直的水巷,严重限制了濠畔街

的商业发展,仅能作为商贸集散地,未能实现商业业态的整­体性升级。

3.2 明清时期 (1368—1839 年 )

3.2.1 物质特征明代真宗时期­广州城实现三城合一,加建新南城,玉带濠被纳入城内,失去作为护城濠的防御­作用(图

4~5)。在宋元两朝数百年经营­中,濠畔街沿线伴随商业繁­荣引起了争地填淤活动,致其日益狭窄。据乾隆《南海县志》[7] 记载:“按城濠原广十丈有奇,今多侵于濠畔之民,始为木栏,继愁以石,日积月累,濠愈狭矣,比之初额,不及其半。”。但历朝有浚,如康熙年间,即曾浚濠通舟,并开通南濠,恢复行舟之利。更为具体的数据是:乾隆三年(1738年 ) 浚濠深 3.5 尺(清代量地尺1 尺为 34.5 cm,约 1.2 m),阔2丈(清代量地尺1丈 =10尺,约 6.9 m)多,并小修各渠[7]。由此可知,在清乾隆年间,玉带濠虽然较前朝有所­淤塞,但是历朝都有清淤,按照乾隆三年的数据可­知,当时的玉带濠仍能通过­小艇和舢板。

濠畔街沿着玉带濠发展­形成东西两端缩窄,中段略宽的不规则带状,东部与高第街隔着小市­街相连形成广州最长的­沿江商业街。小市街与归德门相通,是与江岸成垂直关系的­水巷[6]。清乾隆嘉庆年间,各省商帮齐聚濠畔街,开设商号,各大会馆临街而设。但是由于濠畔街与玉带­濠间地势狭窄,各家会馆都在玉带濠北­岸的华德里买地,临水筑屋,架设木桥,建造恢宏的跨水会馆建­筑。

3.2.2 非物质特征宋元时期濠­畔街依托沿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玉带濠的避风港­功能,成为依附码头发展的商­业街圩。明代,玉带濠沿岸又进一步发­展出米、茶、花、鱼、果、菜、油栏等农产品集市。清朝,在周边地区则衍生出各­式前店后仓的手工艺门­店,种类从香药、珠、犀、到广作木家具、木雕、洋琴、铜锣皮鼓、狮头龙头、绸缎、茶叶、漆皮等应有尽有 [5]。

明代诗人孙蕡在《广州歌》中写道“濠畔街箫笙如风,粉汗成雨,纨罗之盛多于濠畔招牌­幌子,艳冶至极,是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靡丽之

[8]地”;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玉带濠“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朱楼画榭,连绵不

[4]断,隔岸有百货之肆。” ;《濠畔行》中写道“花舫朝昏争一门,朝争花出暮花入。背城何处不朱楼,渡水几家无画楫。”[4] 至清代中期,濠畔街仍然繁盛不衰,诗人张九钺南游广州,曾作《珠濠曲八首》,其中一首专写濠畔街,诗云:“金珠犀象一条街,濠畔繁华自古佳。灯火夹城三十里,游人齐说小秦淮。”[5]由此据悉,明清濠畔街伴随商贸发­展出繁荣的服务业,接待内外宾客的秦楼楚­馆林立,是烟花粉红之地,有“小秦淮”之称。

烟花之地,笙箫如风,衍生出发达的乐器行。崇祯年间濠畔街乐器作­坊林立,甚至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到清道光末年(1850 年),濠畔街上有正声馆、悠扬阁、金城等八间乐器作坊。在现今的民乐收藏品中,上面刻有濠畔街金馆的­秦琴价值

高昂,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除乐器馆外,“当时的濠畔街还是酸枝、花梨、紫檀等高档广式红木家­具的集散地,英泰祥、德昌泰等店的红木家具” [5],曾经被朝廷列为贡品,被贵族豪富们所追崇。

清乾隆、嘉庆年间,大约是在1740 年到鸦片战争 1840 年间,各地商帮在玉带濠沿岸­设立会馆,濠畔街成为了广州的金­融中心[5]。当时的晋商势力尤为大,在濠畔街开设的票号,诸如志成信、协成乾、新泰厚、百川通、日升昌、蔚长厚、协同庆、蔚泰厚、源丰润等,都属晋商经营。在当时,只要手持票号所出具的­银单,天南海北都可以取到钱­款,对于政商人士极为便利 [5]。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见,明清之际玉带濠虽然失­去了宋元时期的交通枢­纽功能,但伴随城市化进程,濠畔街完成了业态升级,从商贸为主发展为金融、文化和服务业为主,成为了广州城的金融和­文化中心。

3.3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

3.3.1 物质特征

清朝末年时(图6),玉带濠在过度使用和开­发中,已经奄奄一息,虽然几度清理整改,但是对这条负担沿岸5­0万广州居民生活的水­道也仅仅是杯水车薪。清道光年间,濠畔街凭借着皮革业再­度重起,但是其前店后仓的家庭­式小作坊作业没有环保­意识,把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濠­中,水源严重污染。濠中不断淤积以及濠畔­居民不断的填濠活动,导致到民国初年玉带濠­已经由宋代宽近70 m的大河变成了宽 2 m左右的排水渠,有些地段实际已经成为­了臭水沟(图7)。

清末民初的濠畔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块重­新划分,拥有大面积地块的豪富­贵族们把地块细分卖出,推动了广州城市土地的­近代商业化过程 [6]。

3.3.2 非物质特征

据《越秀商业街巷》[5]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 年)前后,广州银行业兴起,挟巨大优势,票号面临冲击。至此,山西票号势穷力绌,随着山西票号的没落,濠畔街的金融中心地位­旁落他家。

民国初年,濠畔街上的乐器馆大多­还在营业,甚至还增多了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乐器作坊,这一时期的濠畔街业态­分布状况可以分成三段,西段分布着银钱、药材、绸缎等的行号,中段为乐器行,间杂零星的皮革业,东段则是全部都是皮革­业了 [5]。

经历过战火的濠畔街伤­痕累累,辉煌似乎已经逝去,留下满地的狼

藉。但后来濠畔街的皮革业­崛起,挽救了在战火后商业地­位岌岌可危的濠畔街。皮革业的高速发展促使­濠畔街成为了具有全国­性质的加工销售皮料的­集散地。民国初年,濠畔街的皮料经由香港­而外销世界各地,成为南粤知名商街 [5]。

这一阶段的濠畔街勉强­维持繁荣,但已出现业态降级的趋­势,广州的金融、文化中心已转移,低端业态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日后的衰败过程(图8)。

3.4民国到解放初 期(1920—

1952 年)

3.4.1 物质特征

1918 年广州设市,1921 年前后民国广州政府开­始整治六脉渠以及广州­护城濠的工作。但是由于玉带濠那是已­经淤积堵塞严重,已经沦为濠畔居民的排­水沟,加之当时沿濠分布着众­多的手工作坊,生产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濠内,导致玉带濠污染严重,政府多次组织清理和清­淤但是收效甚微 [9](图 9)。

新中国建国初,市政府决心对这条影响­市中心区和沿涌50万­人民环

境卫生的玉带濠进行整­治,1950年曾经清淤一­次,挖出污泥 6000 余 m3。但随清随积,收效甚微。为了根治玉带濠,1951 年 3月开始把玉带濠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暗渠,次年1 月完成,全长2 781 m,截面2.4 ~ 4.5 m,成为建国后广州市第一­项重大排水工程 [9]。

民国时期,广州急需发展成为一个­近代商业都市,于是政府决定拓宽老街,开辟大马路,升级广州的交通路网系­统,提高广州老城的土地利­用率。传统街道逐渐沦落成大­马路两侧的支巷,濠畔街也成为了小支巷­中的一条,淹没在众多的破旧居民­楼中。

3.4.2 非物质特征这一时期濠­畔街除了皮革业外其他­行业逐渐搬离,濠畔街不卖乐器、绸缎,改卖牛皮、制革和皮鞋料。但是濠畔街的皮革商在­皮革产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也处于末流[5]。直到今天,走在濠畔街的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鞋料店­的招牌,不过大多都不再以商店­的形式营业,而是作为生产作坊车间­和货品仓库。

自此濠畔街的业态发展­可以说是完全边缘化了,仅仅作为低端制造业的­一环存在,不再涉及金融、文化和服务业,濠畔街上曾经发生的文­人雅集、活色生香,都随着玉带濠一起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4结语

环境变迁、战争、城市化等原因,使广州大部分经典城市­历史景观受到严重破坏。现今玉带濠已消逝,濠畔街安静地隐秘在广­州老城一角,现存场景难以让人联想­这条静谧的小街曾是广­州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朱楼画榭,连绵不断,隔岸有百货之肆”“饮

[4]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本文在整体性和过程性­的视角上,从物质与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变化出发,反映以玉带濠沿岸为代­表的广州城市历史景观­的演变过程,期望唤起人们对已消逝­的广州城市历史景观的­记忆与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站在可­持续性的视角上探讨广­州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注:图1、图3 ~ 5改绘底图来自《广州城六脉渠研究》(关菲凡.华南理工大学 2010 年学位论文);图2根据民国 16年广州市六脉渠图(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3城建综述. 广州出版社,1995)绘制;图6 根据 1851— 1861年广东省城图(广州市规划局.《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绘制;图 7来自甘博相册;图9来自《广州市之建设计划》[广东民政公报,1929(18): 244];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New Life for Historic Cities: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explained[eb/ol].(2013-07-02)

[2019-04-21]. https://whc.unesco.org/

en/activities/727/.

[2] 仇巨川 . 羊城古钞卷一 [M]. 陈宪默,校注.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97.

[3]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

(1840-1990)卷三 [M]. 广州:广东人

民出版社,2001:42-46.

[4]屈大均.广东新语(全二册)[M].上海:

中华书局,1997:460-476.

[5] 广州市越秀区政协. 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街巷(广州越秀文史

11-14 辑)[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9.

[6] 张健 . 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传统城市街区的形态研­究 [D]. 广州:华南理工

大学,2012.

[7]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海县志 [M]. 佛山:成文出版社,2008.

[8]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委会 . 文津阁《四库全书》(典藏版 )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9]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

州市越秀区志(1840—1990)[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07-109.作者简介:江帆影/ 1989年生/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助教/专业方向为城市历史景­观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建成环境营造方法与理­论

*通信作者:高伟/ E-mail:scaugw@scauladri.com.

 ??  ?? 图 2广州古城水系与濠畔­街位置关系图
图 2广州古城水系与濠畔­街位置关系图
 ??  ?? 图 1广州宋三城三级水系­示意图
图 1广州宋三城三级水系­示意图
 ??  ?? 图 3宋三城结构示意图
图 3宋三城结构示意图
 ??  ?? 图 4广州城明代水系变迁­示意图
图 4广州城明代水系变迁­示意图
 ??  ?? 图 5明末城市结构图
图 5明末城市结构图
 ??  ?? 图 6清代玉带濠与濠畔街­位置示意
图 6清代玉带濠与濠畔街­位置示意
 ??  ?? 图 7 1917 年玉带濠
图 7 1917 年玉带濠
 ??  ?? 图 8清末民初时期玉带濠­复原想象图
图 8清末民初时期玉带濠­复原想象图
 ??  ?? 图 9 1930 年代的玉带濠
图 9 1930 年代的玉带濠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